<h3> 为健身迈步,为赶路而行,那叫走路。随心而走,漫无目标地开步游弋,那叫散步。而把两者结合起来,用散步的心情赶路,兴致、趣味便浓了不少!</h3><h3><br></h3> <h3> 想着刚有车那会,开车好像是一种享受,时不时地就想摸一把方向盘,一出门便忍不住去开车。就像四十年前,刚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学会了骑车,时常手痒,出门哪怕几百米远也要骑上车过个念头。</h3><h3> 啥时候又开始热衷于走路了?兴许是年岁使然,生活节奏不知不觉慢了下来,也可能是受无处不在的健康养生之道影响。总之现在,出门无论公干私干,能在二、三十分钟走路抵达的,绝不乘车,能有方便公交前往的,绝不开车。走路渐渐成了爱好,养为习惯,当然“微信运动”的感召和推波助澜也不无作用。</h3><h3> 为健身迈步,为赶路而行,那叫走路。随心而走,漫无目标地开步游弋,那叫散步。而我总把两者结合起来,用散步的心情赶路,兴致、趣味便浓了不少!</h3><h3> 走路的风景独好——沿途的人和物,录入耳膜,印入眼帘,皆成风景。走着路,赏着景,脑中还能思和想,倒也乐哉!</h3><h3> 为此,我走路常喜欢走不一样的路,以寻求不一样的心情感受,即便是去往同一个目的地。时而独辟蹊径,时而舍近求远,体验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愉悦。</h3><h3>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然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是很难获得这样的成就感的。尤其是无奈跻身于都市的人,终日行进在繁华市井、车水马龙间,走路须得循规蹈矩,不可我行我素。比如,偶尔遇见一片树林,一坪绿茵,面对“少一串脚印,多一份绿意”,或者“ 小草对您笑,请您把路绕”的提示牌,岂忍心胡乱造次?再比如,融入川流不息的钢铁洪流,血肉之躯岂敢轻率逾越?</h3><h3> 往来于城池楼宇间,最多能有些穿小巷、过弄堂的小小创意,或借道商场店堂、移步地下商城的别出心裁。</h3><h3> 我走路喜欢疾走,倒不是赶时间,只是习惯,虽说是用了散步的心情,但也不会刻意地慢行观景。走着路,自动闯入眼帘的景象,已足够走路心情消受。</h3><h3> 我走路多半独行,自我把控着步伐,悠哉悠哉,好不自在。</h3><h3> 偶有三三两两时尚靓女飘然而过,赏心悦目。时有别致街景小筑、幽兰雅居经过,驻足流连片刻。</h3><h3> 路过古建小巷,常会撞见一些身着复古宋服、唐装的少男少女们,在顾盼流连,既不做摄影状也不像在拍戏,也许只是想把自己融入景,供人瞻观?或许是在寻求所谓的“网红效应”? 与新生代的鸿沟,让我不敢妄加揣摩。</h3><h3> 拐过一个街角,一阵婉转悠扬的琴键声忽然入耳,一首《秋日的私语》被演绎得以臻化境,肯定不是出自一个学琴人之手。心情被优美而熟悉的旋律带走,一程余音袅袅回荡在脑中,其妙无比。 </h3><h3> 走过小街闹市,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吊食欲的香味。市井的喧嚣充满了生活气息。懒得亲费口舌吆喝的小贩,扩音播放的叫卖却尤为刺耳,——“酱香饼、酱香饼,刚出锅的酱香饼”,一路重复,鼓噪着耳膜,挥之不去,被扰的心烦意乱,赶紧逃离。</h3><h3><br></h3><h3> 大道宽敞,路人匆匆,来来往往,略窥品行。尤其是穿越马路,众相百出,感触良多。马路上,隔离栏,斑马线,甚至是信号灯,有时还得加上辅警看管,方显成效。车人交通,各行其道,方为秩序。</h3><h3> 驾车与走路,角色时常互换,我或更懂得体谅彼此,也容易发现一些走道的小巧坎。比如过马路,我一般就避开十字路口而走路中间的斑马线,既免去等信号灯的恹气,又享受一番“机动车礼让行人”的便利。</h3><h3> 规则可巧用切不可无视,“中国式过马路”虽早已闻名,但走在路上的数次见闻,还是让我惊讶。一次是一个女性长者搀领着孩童过马路,孩童嚷着要等人行绿灯再走,长者却硬拽着孩童闯行,嘴里还不停地数落着小孩“死脑筋”,令我错愕不已!一次是两个金发碧眼的老外,面对人行红灯竟视而不见,无丝毫疑虑自顾穿行,老外的如此“随乡入俗”,让我惊叹不已!惊讶还不止于此,常见一些老者,马路中央随时随地想过就过,连起码的左右顾盼都省了,大有“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气势,还有,平地走路且蹒跚踉跄者,路遇隔离栏,却身手“矫健”地爬越?想必是儿时顽劣习性未泯,让我大跌眼镜。</h3><h3><br></h3><h3> 城市整治越来越整齐划一,人行道、绿化带都让人耳目一新,即使偶有被乱停的车辆挤占,还不致影响走路心情。路旁林立的店铺,频繁开关已是常态,昨天的服饰小铺,今日或已改换成烤串奶茶坊。几天前还是水果门面,此刻路过已封门“门面待租”字样高挂。唯有“XX教学”、“XX少儿英语”、“XX学艺”等等的招牌经久不衰。只是,作为城市整治的内容之一,店面门头似乎正渐渐地被规划成一样的脸面,走着走着未免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容易犯迷糊。</h3><h3> 我以为,市井繁杂本应各具特色,搞得千街一面趣味岂不索然?自家小区门口有一条道,因地处偏僻,年久失修,人行道的道板砖松动,应着行人脚步,一路“咵啦、咵啦”有节奏的声响不止,倒独具特色。忽发奇想,我若是搞城建设计,一定在合适的地方做几条这样的人行道,命为“响道”,说不定就形成特色出了名了,当然首先得解决了雨天道板砖下的积水去处才行,说说笑话而已。</h3><h3><br></h3><h3> 时光流逝,城市变迁。喜新厌旧是人的共性,其积极意义便是成就了城市风貌的日新月异。早在几十年前,当我们为好不容易在中心城区某得一方住宅而沾沾自喜时,听闻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中心已沦为贫民窟的消息,颇为费解。谁曾想,如今我们的城市也正迅速地在作着同样的演变。</h3><h3> 老城厢,被私家车占满走道和绿植空间的住宅小区;六、七层高依旧要吃力登楼梯的公寓;越来越多的外来租住户替代了熟悉的邻居……。 曾经风光的都市人面临着这一系列难以名状的尴尬。而老城街道两旁总也开不长的店铺;中心地段耸立已久的烂尾楼;终日被栅栏围挡着的辉煌不再的综合体。尽管,围栏上不时更换着至善至美的公益广告,但抬眼望去,不及或懒得拆除的脚手架,锈迹斑斑;废弃已久的“俊男靓女”广告灯箱,破损着、耷拉着边角迎风“哭泣”;封了门面的墙体,蓬头垢面满是涂鸦。一派缺失打理的冷落萧条。</h3><h3> 过气的老城华丽难续,茁壮的新城风骚正劲!此刻我倒是愈加怀念儿时无锡老城的经典风貌了,虽说现在的南长街、惠山古街,修旧如旧地再现了些许旧时模样,但终究缺了点老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韵味。</h3><h3> 这时,我想起了木心先生对建筑的古典与现代的一段评说:</h3><h3> “古典建筑,外观上与天地山水尽可能协调,预计日晒雨淋风蚀尘染,将使表面形成更佳效果,甚至为废墟,犹有供人凭吊的魅力。</h3><h3> 现代建筑的外貌,纯求新感觉,几年后,七折八扣,愈旧愈难看。……”</h3><h3> 说得真是再贴切不过了!</h3><h3><br></h3><h3> 走惯了路面,再奇特的感受也会淡化,再美妙的景致也难免审美疲劳。好在如今随着地铁通达,好些地方的地下通道连成片。偶尔走入城下,别是一番情趣。当夏日的烈炎、冬天的风雨肆逆时,地下通道不失为行走的好路径。</h3><h3> 太湖新城林立的现代楼宇下面,通道更是四通八达。靠近地铁站,店铺鳞次栉比,霓虹闪烁,与地面的繁华交相辉映,别有洞天。通道从地铁站台,向着远处延伸,有的竟达数公里之长,只是越往远处,行人和灯火渐渐稀落,尤其是过了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宽敞的通道略显得寂寥阴森,昏暗中,时常只有自己脚步声作伴。颇为诡异的是,有时,明明刚才自己身后跟着的几个人,一转眼就突然消失了?有时明明眼前空无一人,却突然在几步开外冒出个人影来。原来,通道两边尽是连接地面办公楼宇的出入口,进进出出,人影恍惚,所谓诡异不过如此。</h3><h3> 城市在扩容,城市早已不是我们滞留在心里的那个模样。现在谁要问:市中心在哪?回答:中山路崇安寺?南长街南禅寺?太湖广场茂业商城?市民中心金融街?万象城大剧院?还是融创文旅城?十个人可能会有十个不同的答案。</h3><h3><br></h3><h3> 城市大得看不见边缘,已不是我们用脚步可以丈量。城市大得让我们曾经诗一般存在的故土农庄,需要去到远方,才能追寻。</h3><h3> 每天万步左右的走路,相比开阔了的空间略显渺小,但借助着交通工具,我依然可以在如此这般的景致中完成。
思绪跟随脚步在风中飘荡,心情被移步换景地调教怡养着,把自己从总被车轮载着的飞快节奏中解脱出来,让总抱怨赶不上脚步的灵魂,得以平复,得以同行。
春夏秋冬一路走来,再走去,走路的心情,恰是应了陆游笔下:“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的意境,其乐无穷!</h3><h3><br></h3><h3> 2020年腊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