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是2019年8月3日,南部非洲之旅第二十天。昨晚夜宿在埃托沙公园内,行程预定时导游出于好心将我们营地安排在埃托沙国家公园核心区域内,这样我们就可以来回穿越埃托沙国家公园,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要往返多跑300公里的路程。今天的行程由埃托沙国家公园内营地出发前往鲸湾,途中探访红泥族部落,预计整个行程12~14个小时。</h3> <h3>因为今天主要是赶路,起个大早开车出发,对能看到拍到什么已不抱多大希望。出发后经过一个水塘,竟然看到距离超近的非洲黑背胡狼。</h3> <h3>它们也叫非洲黑背豺,正从远处赶到水边喝水,早晨的阳光照在它的身上金光闪闪。</h3> <h3>虽然看到有车辆停下关注,但黑背胡狼没做任何停留,直奔水塘喝水。</h3> <h3>看来干旱对每种动物都是一种考验。</h3> <h3>大家拍好后,汽车发动继续前行,为赶时间车辆时速大约100公里。突然李姐大喊:有犀牛。司机赶快停车,即使这样车辆也已经冲出去几百米,大家按李姐指的方向看,但没有发现,但李姐确认看到了,于是司机倒车向后退,终于在茂密的树林里发现一只白犀牛。</h3> <h3>这只白犀牛缓缓移动,车辆就等在犀牛前进的正前方静静等待,这只白犀牛非常配合,竟然渐渐走到了路边。</h3> <h3>大家全部拥到车的右侧,快门声此起彼伏,拍个不亦乐乎。可惜车辆能打开的车窗位置有限,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拍好。</h3> <h3>但这只犀牛非常善解人意,边吃边走,穿马路而过,走到车辆另一侧。这次轮到车辆左边的人开启狂拍模式。</h3> <h3>难得如此近距离观测犀牛,据资料介绍非洲白犀牛现存3000多只,主要保存在保护区内,我们看到的这只为避免偷猎,已经将犀牛角锯去。</h3> <h3>白犀牛以吃草为主,与黑犀牛相比嘴巴宽扁,而黑犀牛以树叶为食,嘴巴呈尖状,可以卷食树叶。白犀牛和黑犀牛的区别主要是嘴型,而不是身体颜色,白犀牛的英文名字中由wide讹传为white。</h3> <h3>继续开车到昨天来过的第一个观景区,出门前还要在这里办理出入园手续,趁导游下车办事,我们也趁机四处转转。</h3> <h3>来这里游览的人很多,停车场停满了车辆。</h3> <h3>不断有以家庭为单位的车辆驮着露营装备进进出出。</h3> <h3>白顶林鵙已经成了我们老朋友了。</h3> <h3>穿着红肚兜的红胸黑鵖在这里也是个不怕人的主,被我们在草地上追着拍。</h3> <h3>第一次见它的时候就以为是个红肚皮的鹊鸲,体型姿态都很像。</h3> <h3>棕斑鸠就在路上捡食残渣</h3> <h3>蓝耳辉椋鸟也是一样,好像景点的鸟都精于此道,既可以得到人类食物残渣又不被伤害</h3> <h3>甚至一只斑拟鴷也加入了讨食的行列。</h3> <h3>蓝耳辉椋鸟发现桌下有食物可食,总是围着这张桌子转</h3> <h3>而斑拟鴷好像已找到食物</h3> <h3>鸟儿还没拍好,导游已经开始催促我们出发了,这次一走就是近三个小时,直到红泥族部落附近一个餐厅。</h3> <h3>这个餐厅主要接待旅游团队,门面很气派。</h3> <h3>一排茅草顶的房子呈U型排列</h3> <h3>里面还有一个游泳池</h3> <h3>导游在这里预定了汉堡打包带走,主要是节约时间用来赶路,我们只能趁此时机稍做休息。</h3><h3>这个酒店的内部装饰很有特色又略显残忍,都是用动物头骨或身体器官悬挂其上,我们看到的有大象鼻子、羚羊头骨、蟒蛇皮,虽然别致但不敢苟同。</h3> <h3>旁边还有长颈鹿上半身标本和非洲野猫标本。</h3> <h3>非洲水牛头骨正面涂成蓝色,下面挂有写着蓝色公牛字样的队旗,不知是什么样的运动队。</h3> <h3>门廊里也有一只狒狒标本,被做成侍应生的模样迎宾,腰间既有围裙,手拿酒杯和酒瓶。</h3> <h3>小玉淘气的逗这只已失去生命的狒狒</h3> <h3>酒店的大门也是雕刻成大象的图案。</h3> <h3>最特别的是男洗手间小便池,用威斯忌和朗姆酒做标识。</h3> <h3>酒店院子里停有很酷的越野车,上面的文字显示也是用来观赏动物的,但不是敞篷的,可以避免开车吃灰</h3> <h3>汉堡打包完,上车边吃边向红泥族部落开去,刚吃完一个汉堡就到了目的地,两个青年出来迎接我们,这两位是已经离开部落融入现代社会的红泥族青年,他们相当于经纪人,连接游客与红泥族部落的对接。</h3> <h3>红泥族小姑娘也出来迎接我们</h3> <h3>红泥族真正的名称叫辛巴族,因为女人身涂红泥而得名。辛巴族女人一生不洗澡,隔几个月会用红石头磨出的粉末和着牛油涂抹全身,可以清洁身体,又起到保温的作用。另外她们以裸体为美,不会因为袒胸露乳而害羞。</h3><h3><br></h3> <h3>红泥族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基本接近1:10,为保证种族延续,红泥族实行一夫多妻制,一个男子有六七个妻子是很正常的,但娶这么多妻子是需要一定的财力的,首先每个妻子要有独立的房子,还需要约10头牛作为彩礼,基本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村落。</h3> <h3>红泥族男子以放牛为生,女人则在家里操持家务,但不知是基因问题还是近亲结婚的原因,红泥族男子寿命很短,如果算上提前夭折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所以大多数男子活不过30岁。</h3> <h3>这样也导致红泥族人口锐减,现在全部人口只有2万人左右,政府出于保护会给他们建立定居点,并提供一部分救助,也希望他们融入现代社会。</h3> <h3>现在游客对红泥族部落的参观也成了一个旅游项目,会给他们带来部分收入。我们到来时,部落里的女人已经列队欢迎我们。</h3> <h3>红泥族女子标准装扮</h3> <h3>红泥族的住房是用木头搭建成型后再糊上泥巴,感觉比布须曼人的茅草房结实一些。</h3> <h3>红泥族妇女可以梳很多辫子,但未成年少女仅数两条辫子,而且是从后面向前梳</h3> <h3>旅游之前在网上看过攻略,知道到红泥族部落要给它们买一些礼物,给成年女性准备了扎头发的皮筋和头花。</h3> <h3>红泥族妇女的发型也是有红泥包裹来定型的</h3> <h3>给孩子们准备了零食、糖果、巧克力等。</h3> <h3>由于我们参观的布须曼人部落不同,感觉红泥族部落更加商业化。布须曼人你不给他,他不伸手要,你给他,他才接过来,态度不卑不亢非常平和。红泥族人会主动上去要,甚至会互相争抢。</h3> <h3>知道把所有东西发完,确认没有东西后才罢手。</h3> <h3>合影的三位红泥族少女,其中最右侧的虽然看起来年龄不大,但从服饰上看已经是成人了。</h3> <h3>一个没有分到足够零食的小男孩儿郁郁寡欢</h3> <h3>在这个部落里没有看到一位男性,全部是妇女儿童。</h3> <h3>离开红泥族村继续赶路,在茫茫隔壁与沙漠中间的简易公路上穿行。前半程一直是艳阳高照,走着走着好象前方出现一堵由水汽、云雾构成的墙,穿过这堵墙后太阳就一直隐藏在云后,明显湿度增加,导游说这是有大西洋过来的冷湿气流与沙漠干燥气流交汇所致,再往前走会一直是这种阴晴不定的天气。</h3> <h3>经过10多小时的长途行驶,大家的疲劳感及烦躁的情绪剧增,车厢内气氛沉闷,可爱的小玉姑娘也已无聊到极点,但她的情绪控制能力很强,虽然心情不好但也不表现出来,甚至主动逗我们开心。</h3> <h3>今天的里程很长,车辆第二次进入加油站加油,大家趁此机会下车放松一下。</h3> <h3>有了加油站,距离城市就不远了。</h3> <h3>等待加油的间隙,拍拍周围的花花草草,调节一下心情。</h3> <h3>多肉植物是干旱地区的中坚力量</h3> <h3>油加满后,大家活动的也差不多了,继续上车冲刺最后100公里行程。</h3> <h3>一天经过近900公里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行驶,终于到达大西洋岸边的鲸湾,一桌美味的中餐为我们今天的行程画上了句号,来自唐山的老板亲自掌勺,红烧牛蹄筋、油焖大虾、姜葱炒蟹个个味道正宗,在我们以为没有中餐馆的鲸湾,竟然吃到了整个旅途最地道的中国菜。</h3> <h3>享受完中国美食回到酒店,抑制不住的疲惫袭来,舒适的大床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你,倒入他的怀抱不能自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