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桥深切回忆:我与毛主席朝夕相处的十五载岁月,永生难忘!

洞庭散人

<strong>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歌唱出了亿万人民对领袖的深情。</strong><strong>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都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往事一件件涌现在眼前。</strong><h3>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亲眼目睹当代伟人毛主席的非凡气度,亲眼目睹过他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的情景。同时,我也亲身体验到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体恤民情的丰富情感。</h3></br><br></br>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十几年了,我对老人家的怀念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而愈加强烈。<strong>他那慈父般的音容笑貌,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时时萦绕在我心头。</strong><strong></strong><h3>近几年,我曾应邀到各地党政机关、军队、厂矿企业和大专院校进过近百场“毛主席的故事”。<strong>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对他老人家的炽烈感情,使人激动、难忘。</strong></h3></br><strong><br></br></strong><strong>我常想:</strong><strong>生活在九十年代的今天,人们的观念和追求与毛主席在世的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人民群众对他依然怀有那么深的感情,这是为什么?</strong><strong><br></br></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正像一位青年朋友对我说的那样:</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毛主席来自人民,他为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新世界,又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耗尽了一生的精力,这样的人,才是人民爱戴的人,才是人民深深怀念的人。</strong><strong></strong><h3>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五年,感受最深的也正是这一点:<strong>领袖爱人民,人民爱戴自己的领袖。</strong><strong></strong>在这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人民怎能不深切地怀念他。</h3></br> <strong>为国家日夜操劳</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我是在中国革命处在一个重要关头时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strong><strong></strong>那时正值延安保卫战。当时我军与敌人的兵力悬殊很大、几乎每天都在行军。毛主席的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他或是在行军的马背上,或是在老乡的炕头上、锅台边,昼夜操劳,指挥着身边和千里之外的全国各个战场。1948年5月26日,毛主席到了西柏坡,在这之后的半年间,我军与国民党反动派进入了大决战的时期。根据党中央和军委的分工,毛主席和周恩来负责最高军事决策与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我军在四个多月中,歼灭敌军一百多万,取得了推翻蒋家王朝的决定性胜利。<strong>在这次大决战中,毛主席倾注了全部精力来指挥战争,常常几天办公室的门都不出。</strong><strong></strong>他有时一天中要给各战场起草,签发十几份、几十份作战命令。<strong>夜间工作是毛主席的习惯,但那几个月中,白天他也极少合眼。</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在辽沈战役中,毛主席为指挥锦州战役,两天三夜没上过床,靠几包烟,几杯荼,连续工作。指挥三大战役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了,可是他有超人的精力,工作起来我们四个卫士都熬不过他一个人。当时,负责照料他生活的有我们四名卫士,轮流值班。我们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在白天还挺精神,可是一到夜里,特别是后半夜就常常睏得抬不起头来。有一次一名卫士值着班睡着了,结果被仍在工作的毛主席发现,亲切地给这名卫士披上一件御寒的大衣,这名卫士醒来后很不好意思。作为卫士,我们见毛主席长期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心里很着急,可又一下子想不出好办法让他睡觉或是把他从那间二十平米的房间里拉出来散散心。于是我想了个办法,看到他批阅文件时,就上前扶他坐在藤躺椅上,这样,他看文件,我则站在他身后为他篦头。毛主席很欣赏这样做说:“银桥,你为我解决了一个难题,篦头是一种很好的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我听后很高兴,可每次篦头后又很后悔,因为篦一次头,毛主席就取消了一次睡眠。以前,毛主席身体很健康,满头乌发。可就在平津战役进入后期的一天,我为他篦头时,发现他的头上出现了一根白头发,当时我惊叫了一声“主席,你有白发了!”我见毛主席的眉梢也动了动。“拔下来吧!”当我将白发拿到他面前时,主席只用眼睛凝视了一下,乐观地说:<strong>“白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strong><strong>”</strong><h3><strong>长期的战争生活,使毛主席养成了夜间工作的习惯。</strong><strong></strong>然而,作为一个几亿人口大国的领袖,毛主席无法摆脱接二连三的那些亟待处理的国内外大事。因此,白天的睡眠对他来说也是难以保证的。</h3></br><strong>有人问我毛主席平均一天工作多少小时,我答不上来,因为他的一日时间表与我们普通人习惯的作息时间不一样。</strong><strong></strong>通常,他从吃完饭后便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清晨四五点钟,还没睡二三个小时,就会又有紧要事催他起床处理,而这一起床,也许又是不分昼夜地连续办公。从我到他身边工作直到1962年离开的十五年间,毛主席的工作时间一直是这样的。<strong>所以,要计算他一天的工作时间,只能用“周”来计算。</strong>有个卫士曾经给毛主席计算过一周内的工作与睡眠时间。<strong>结果在一周168小时中毛主席的睡眠时间还不足27小时,其余的时间几乎全在工作和读书。</strong><h3><strong>毛主席超人的精力,是我接触到的众多领袖人物中最不平凡的一个。</strong><strong></strong>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党中央带着我们进了北平城。当时我们这里的卫士都很年轻,心里天真地想到:我们胜利的大局已定,毛主席能松口气了,然而,万没想到他老人家的工作却更加忙了。</h3></br>刚进城时,毛主席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为了筹建新中国并准备召开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毛主席几乎天天要接待和拜访各界人士,常常忙得连吃饭时间都被挤掉。当时为安全起见,毛主席白天进城,晚上回香山,每天乘着车来回跑,体力消耗很大,可他老人家从没因此而减少过手头上的工作。我们这些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想尽可能为毛主席做些事。可常常徒劳,端到他桌前的饭,总要热了一次又一次。一天,工作了廿多个小时的毛主席感觉肚子有点空了,便叫值班卫士到厨房烤几个竽头,端上竽头后,卫士便从办公室退了出来,过了一会儿,卫士进屋发现,毛主席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而他的嘴里竟还半含着一个竽头呢!<strong>毛主席就是这样,工作起来不知疲倦,直到劳累得不能自持时才会歇一会。</strong><strong></strong>为了能从工作中把毛主席拉出来休息片刻,我们不知想了多少招术,可常常被他老人家“说破”。毛主席在工作中偶而休息十分钟散散步,扩扩胸,有时为了让他多换换脑子,我经常在这十分钟上做点小手脚,可是常常被他发觉。虽然毛主席每次是让值班卫士记时间,但只要一到十分钟,他几乎都会分秒不差地准时回到办公室,只有下雪天他出来散步才例外。<strong>毛主席一生酷爱雪,一见雪就会忘情。</strong><strong></strong>一次又一个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到了,我见他在雪地里那兴奋的劲头,便故意把休息延长了十分钟。甘分钟到了,我再不敢耽误,便说“主席,时间到了。”毛主席听后又像以往发现我做“手脚”似地说:“银桥,你的表怎么又出毛病啦!”我不敢撒谎,说:“主席,我多给你了几分钟。”毛主席听后乐呵地说:“可我觉得今天的时间太短了。”这样“浪费”时间,在毛主席一生中实在太少。<br></br>记得开国大典的前一天,毛主席上午开会,下午参加纪念碑的奠基典礼,晚上又回办公室开始工作,一直到10月1日清晨还没有休息。我和几名卫士都非常着急,因为下午他还要参加举世瞩目的新中国开国大典,他休息不好,出点什么意外,这是谁也担当不起的责任呀!为此,周恩来同志一连三次打电话来询问主席睡觉了没有,并且命令我无论如何要想法子让毛主席好好地睡上一觉。无奈,我一次又一次地进屋,可见他老人家伏案聚精会神工作的情景又不敢多去打扰。<strong>长期在他身边,我深知毛主席的习惯,在他工作时是不允许别人随便打扰的。</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毛主席曾经对身边的人说过:</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你们劝我休息是对的,不过,次数多了,反会影响我的工作。</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每天大大小小那么多事都在等着我处理呀!”</strong><strong></strong><h3>时针已经指到早晨六点了,毛主席还在伏案办公。于是,我硬着头皮又一次进屋轻轻劝他休息,并把周恩来的话一起报告了。毛主席没有作声,继续看着写着。大约又过了十几分钟,他才起身到院子散步。</h3></br>十分钟后,他对我说:“银桥,我睡觉吧。”我赶忙服侍他洗澡,上床后,便从卧室退出,但是凭我的经验推测和在门外听到的细微动静,我肯定这一上午毛主席也没睡几个小时。下午一点我叫醒他后,吃完饭,作了一些准备工作,便陪他步行至勤政殿。三点正,毛主席与其他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这天,从下午三点到晚上十点,除中间有一次回中南海吃饭外,站了几个小时,十点多钟回到“菊香书屋”。<strong>尽管如此劳累,可毛主席一进办公室,窗前那盏明亮的灯,又是彻夜未熄。</strong><br></br> <strong>时刻挂念人民疾苦</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个新课题。</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为了使人民尽早地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社会主义幸福生活,</strong><strong>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就开始把精力转移到这一新课题上。</strong><strong></strong><h3><strong>还在转战陕北的紧张艰苦岁月里,毛主席在指挥对敌战争的同时还在关注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并着手为全国解放后实行全面土改作准备。</strong><strong></strong></h3></br><strong></strong>记得那是1947年4、5月,我军运用毛主席的“蘑菇”战术,接连在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三捷,彻底打垮了胡宗南的嚣张气焰。使留守在陕北的党中央和我军从战略上由被动变成了主动。10月,部队转战到了佳县神泉堡村。此时山东临沂的战役也在激烈进行。有一天,毛主席对我说:“银桥,准备一下,明天开始跟我到佳县附近几个地方走一走,少奇同志他们在西柏坡开会通过了一个《中国土地法大纲》,现在刚在解放区传达,我们下去调查一下看看怎么样。”这一次社会调查共用了十多天的时间,毛主席沿黄河边走了几个村庄。他每到一地,白天不是听汇报,就是跟农民一起边劳动边聊土改的事。晚上,便在煤油灯下挥笔疾书。这次调查,为毛主席在杨家沟中央会议上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著名报告,以及后来向党内发出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等重要文件作了准备,充实了大量材料。对当时解放区土改工作和加快解放战争进程都起了重要作用。这次社会调查我也得到了很大收获。遵照毛主席指示,我把所见所闻整理出了一篇“旅行集”,毛主席看后笑了,抓起笔把“集”字改成了“记”字,并在文中又改了不少错别字,挥起大笔批示道:<strong>“写得很好,大有希望。</strong><strong>”</strong>毛主席,还要我把“旅行记”寄回老家给我父母和乡亲们看,他说:<strong>“告诉你父母,你在我这里工作,有了进步。</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我父母和村里人见了这份由毛主席亲笔批示,签名的“旅行记”十分高兴,特别是村干部,说也要像延安解放区那样,把土改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h3><strong>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把主要精力倾注在为广大农民尽快摆脱贫困上。</strong><strong></strong>五十年代初期,他亲自领导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几亿农民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分散、单一的小农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55年这一年。</h3></br>当时,为了鼓励广大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主席以极大热情一次又一次地到各地巡视。这年的下半年,他为了编辑、出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吩咐我不要让任何人打扰他,独自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看啊写啊,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将全书的一百多篇文章逐篇认真地进行了审阅修改,并亲自写了104条按语。那段时间里,他的办公室每天长夜彻明,早上总有一堆修改好的文稿让秘书拿走誊写。两个月后,这本巨著就与读者见面了,为当时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h3><strong>由于我们的人民政权是在旧社会反动派留下的烂摊子上建立起来的。</strong><strong>农民到底有没有饭吃,老百姓的日子到底过得怎样?这是解放初期毛主席每天在操心的大事。</strong></h3></br><strong></strong>为了考察民情,毛主席多次突然通知我们,说他要到郊区农村或普通市民家看看。就是在欢送外宾从机场回来的途中,有时也提出要到饭馆里坐坐。在外出开会或巡视中,为能够真实地了解民情,他总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有关地方的领导,不要惊动下面,以便能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同群众聊聊天。只要有机会能接触群众,毛主席总不愿放过。后来,出于安全考虑,亲自到下面的机会少了,可他依然始终不放过任何了解民情的机会。一方面,他每天阅读大量群众来信和各地各部门送来的材料,一方面动员身边的卫士和警卫战士到基层一线作实地调查,或者让我们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了解民情。<br></br>1955年初,毛主席要我到我的老家河北省安平县搞调查。这时正值搞农业合作化之际,我回到家乡发现那里的农村干部工作简单化。为了让农民入社,村干部把村民召集起来后,插上两块牌子,一块挂着毛主席像,一块牌子上写着蒋介石,然后让村民根据各自的心愿站到牌子下面。这样简单化的工作损害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感情和入社的积极性,我把这一情况及时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听后立即说道:“这怎么行!不能这么简单嘛!中国农民很苦,过去在地主的剥削压迫下没有土地,新中国分给了他们土地,现在一下子要他们交出土地走合作化的道路,思想很可能一下子转不过来,我们做工作的同志要给他们讲道理,讲合作化的好处和意义,天下哪有那么简单站站队就能解决问题的事。说完,他随即给当时的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同志写了一封信,要求纠正那种“入社站队”的作法。<h3><strong>为了更多地了解来自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不久毛主席又指示办公厅和中央警卫局给他专门成立一个警卫中队这个中队的成员都是从各地区挑的,并且有一定文化水平。</strong><strong>毛主席亲自规定了中队的三项任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帮助他搞社会调查。</strong></h3></br><strong>1958年至1962年间,由于天灾人祸以及决策上的失误,我国面临重重困难,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极为困难。</strong><strong></strong>为此,毛主席日夜焦虑,我们几个卫士和警卫中队的同志也不断被派下去了解情况。一天,一名卫士探亲回来,带了一个又黑又硬、掺杂大量粗糙糠皮的窝头,含着泪水对毛主席说:<strong>“主席,我讲实话,乡亲们就是吃的这个……”</strong><strong>毛主席两眼怔怔地盯着那个窝头,双眉紧锁。</strong><strong>只见他接过窝头时双手直在发抖,费了很大劲掰开一块放入嘴里。老人家嚼着嚼着,流下了眼泪。毛主席一边流泪,一边将掰开窝头分给我们几个卫士:</strong><strong>“吃,你们都吃,都要吃一吃,吃啊,这是农民的口粮,是种粮食人吃的口粮……”</strong>他吃着说着,最后哽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我们站在一旁也难过的掉泪。那时刻,我们仿佛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人民领袖关切和体恤百姓疾苦之心的跳动声。<h3>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毛主席身体不太好,我们知道,那是因为百姓吃不饱饭使他日夜牵肠挂肚所致。为了尽快想出解决办法,毛主席不顾医生的劝阻,又开始带病南下巡视。并且接连召开会议,制定了几项重大决策。当时毛主席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想法让挨饿的百姓能早点有饭吃,吃得好一点。</h3></br><h3>南下巡视回到北京,毛主席把我们几个卫士召到他的办公室,郑重宣布:<strong>现在国家和人民都在受难,我们人人都要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strong><strong></strong></h3></br><h3>他说:<strong>“老百姓吃定量了,我也应该定量嘛。</strong><strong>是不是肉不吃了?银桥,你们愿不愿和我一起带这个头啊?</strong></h3></br><h3>我当时表示愿意。可看到毛主席日趋衰老的身体,我不由劝阻说:“不过,主席你年纪大了,不比我们年轻人,而且每天又有那么多大事要办,就别……”</h3></br> “不行”毛主席立刻打断了我的话:<strong>“我是主席,更应该带好头。</strong><strong>从今天起,我们就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过定量。”</strong>顿了顿,他又朝我说:<strong>“我还得另加一条:</strong><strong>把每月的工资减少一些。银桥,这件事交给你去办。”</strong><h3><strong>交待的事情就要照办,这是毛主席的一贯作风,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谁也不敢违反。</strong><strong></strong>就这样,在国家最困难的岁月里,毛主席整整七个月没有吃过一口猪肉。在他的影响下,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也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坚持不吃猪肉。</h3></br><h3><strong>人民的疾苦,国家的灾难,时刻牵动着毛主席的心。</strong><strong></strong>1960年12月26日这一天,毛主席又把我和林克、高智、叶子龙、王敬先、封耀松及汪东兴叫到他的屋里,心情十分沉重地对我们说:“现在老百姓遭了灾。我老了,只好请你们帮我办了。你们都下去搞些调查研究、看看到底下面有些什么问题?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要把真实的情况反映上来……”</h3></br><h3>我们几位同志默默地点点头,表示一定按照他的指示去办。为这件事,毛主席辗转难眠,又专门为我们下去的事写了一封信,让我们认真一阅。我和同志们看着他的信,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这一天是毛主席67岁生日。以往每逢这一天,我们总要搞点“小花样”,让毛主席乐呵乐呵,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寻常。</h3></br><h3>夜深人静时,我给多日不能入睡的毛主席梳头,我发现他的白头发不知不觉又多了,不由一阵心酸……。当年在西柏坡我发现毛主席第一根白头发时,他老人家说:“打胜了三个大战役,白一根头发,值得,”而如今,他的白发已不是一根两根了,而是一片一片的。那都是为全国老百姓操心太多了呀!</h3></br><h3>除汪东兴外,我们一行六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到河南许昌地区鄢陵县搞了半年社会调查,后来,我们又去江西劳动半年。回到北京后,我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一年工作和劳动锻炼的体会。他听了很高兴,并说;<strong>“以后,我的身边人员都要下去锻炼。</strong><strong>”</strong></h3></br><strong>严于律己是楷模</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毛主席生前十分重视革命胜利后我们党、我们的干部能不能经受得住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问题。</strong><strong></strong>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向全党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全国革命胜利以后,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主要危险。<strong>“争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strong><strong>”</strong><br></br>当中央机关决定从西柏坡向北平搬迁时,一天他问我:<strong>“银桥,要进城了,你准备得怎么样啊?</strong><strong>”</strong><br></br><strong>“东西都收拾好了,随时可以行动。</strong><strong>”</strong>我自以为满有把握地回答道。<br></br><strong>“这里呢?</strong><strong>”</strong>毛主席指了指我的太阳穴。见我不解其意,便又说:<strong>“小心,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strong>,不要当李自成。”我听了顿时如听到警钟一般肃然。<h3>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北京城后,部分首领腐化,内部发生宗派斗争,最后导致彻底失败。毛主席经常用这一历史教训提醒党的高级干部要引以为鉴。在向北平进发的乘车前,毛主席还这样幽默地说:<strong>“今天是进京的日子,我们是进京赶考去嘛!”</strong><strong></strong></h3></br><h3>他的话逗乐了大家。周恩来接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h3></br><h3>毛主席习惯地用大手在胸前一划,坚定地说:<strong>“退回来就失败了。</strong><strong>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strong></h3></br><h3>他是这样一次次地告诫过全党。<strong>当帝国主义分子不能用武力和战争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阵营,而企图用“和平演变”来实现他们推翻红色政权的目的时,毛主席更加重视教育全党、全国人民不要在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面前软化自己的革命意志,要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列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保持共产党人的骨气和优良传统。</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他自己更是这方面的行动典范。</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在战争年代,毛主席穿的是与士兵一样的衣服,与别人不一样的是他衣服的补丁特别多,甚至连毛衣上都有补丁</strong>。别人听来似乎不相信这点,可我是在他身边关照生活的卫士,他的衣食我最清楚。在陕北杨家沟时,我见他的衬衣已经补了又补,硬得像纸板似的,实在不能再穿了,我便拿给他看说:“主席,您看看吧,再穿就该出洋相了。说不定您在台上作报告,一做手势,这衣服就裂开了。”</h3></br><h3><strong>没有他批准,任何衣物都是不能扔的。</strong><strong></strong>这次他从我手中把衣服接过去,看了又看,说:“它跟我多年了。”停了片刻,他说:“这样吧,用它补别的衣服,让它再继续发挥作用吧。”解放后,日子好过些了,可毛主席的衣着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艰苦朴素的传统。五、六十年代,他老人家身上,穿的衣服只有两套比较新一点,那就是参加开国大典和去苏联时穿的衣服,其余的衣服不是有补丁的,就是穿了不知多少年的旧衣服。他的内衣内裤上的补丁多得实在让人看了心酸。我几次提出添几件新的,可他都不同意。毛主席虽然身着带补丁的衣服,但仍然不失领袖的风度。</h3></br><h3><strong>有人会说一国之主,干吗搞得这么寒酸,可毛主席说:</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有条件了,吃得好点,穿得好点,我不反对,可我是一国之主,如果全国人民都能吃得好、穿得好、我心里才高兴。</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平日里,他老人家虽然经常教育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要艰苦奋斗,但看到我们一些年轻卫士穿上一身新衣服或换了一双新皮鞋,他也会高兴地欣赏起来,或者开一句玩笑。在穿着上,他的原则是:<strong>“你们年轻人穿新的精神,我岁数大了穿旧的舒服。</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毛主席在吃上也是十分艰苦和节约的。</strong><strong></strong>战争年代,他就吃“二米饭”(大米和小米混在一起蒸),菜是一半野菜一半酸菜。另外,是他一生离不开的辣椒。解放后,他吃的还是十分简单,以红糙米和竽头为主。他和家人的生活帐是由我负责的。记得五十年代开始工资制后,一天我把他和他家人的每月生活费列了个计划,其中伙食一项是每天三元的标准,拿给毛主席看时,他的目光停在“每天三元”一栏上,问我:“三元一天是不是高了呀?”我解释说那里包括招待客人的开支,他这才批了两个字“照办。”</h3></br><h3><strong>毛主席严于律己的作风,在现在一些人看来有点“天方夜谭”可生活中的毛主席就是这样。</strong><strong></strong>从1953年至1962年的十年间,毛主席只做过两套新外衣,没擦过什么“霜”“膏”“油”之类的东西。他睡的是硬木床,枕的是白布养麦皮枕头。有一次,他在外地巡视,当地在他就餐时拿来一付象牙筷子,他坚持不用,说:“太贵重,我用不动。”</h3></br><h3><strong>对工作和生活环境,毛主席也是十分注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始终保持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领袖的风范。</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毛主席爱游泳。</strong><strong></strong>有关部门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便在玉泉山修了一个小游泳池。一天毛主席到了那里,一听说游泳池是为他修的,当场气呼呼地把那位干部批评了一通,并吩咐我让秘书从他稿费里拿出三万多元交给有关部门,算作修这个游泳池的费用。以后,毛主席根本没有用过那个游泳池。</h3></br><h3><strong>毛主席严于律己,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子女问题上。</strong><strong></strong>他老人家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不允许搞一点特殊,他曾说:“我的荣誉不准孩子们沾,我是我,他们是他们,靠他们自己去闯。”</h3></br><h3>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八岁时母亲杨开慧牺牲后,他带着两个小弟弟流落上海街头,吃尽了苦。毛主席非常疼爱他,但仍然严格要求他。当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主席便送他几件带补丁的衣服,叫他下乡跟着农民去种田,说是让他补上中国农业大学这一课。</h3></br><h3>到西柏坡后,毛岸英与烈士刘谦初的女儿刘思齐恋爱了。毛主席对这件事是赞成的。一天,岸英找父亲提出要结婚的事,当时,岸英已27岁了,可刘思齐还差几个月才满18周岁,毛主席不同意儿子马上结婚,说刘思齐满了18周岁再结婚。结果,岸英不高兴,主席批评了他。</h3></br><h3>岸英说:<strong>“我自己的事还是让我自己做主吧!”</strong></h3></br><h3>毛主席说:<strong>“你找谁结婚你做主,结婚年龄不到,你做得了主吗?</strong><strong>制度和纪律要做你的主!”</strong></h3></br><h3>岸英顶嘴道:<strong>“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多着呢……”</strong></h3></br><h3>毛主席生气了,毫不留情地说:<strong>“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遵守?</strong><strong>我再说一遍,思齐不满18周岁,你们就不能结婚!”</strong></h3></br><h3>直到一年后的1949年10月,岸英和思齐才结了婚。婚礼是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西屋里举行的,只准备了一桌饭。他俩没做新衣服。新婚夫妇穿的都是平常的衣服。毛主席仅送了儿子一件“礼物”——那件他穿过的呢子大衣。毛主席风趣地对儿子、儿媳说:“我没有别的东西送给你们,这件大衣,晚上可以当被子盖,白天岸英穿上可以防寒。”看到他老人家这样对待和要求自己的爱子,我们几个卫士都很感动。</h3></br><h3><strong>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毛主席决定派儿子去朝鲜。</strong><strong></strong>当时岸英正在一家工厂当党总支副书记。一些同志劝阻毛主席,说岸英在单位里工作很忙,负有重要责任,离不开,就不要去朝鲜了。</h3></br><h3>毛主席先给他们讲了一大通道理,最后,他还是那句话:<strong>“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strong><strong>”</strong></h3></br><h3>没多久,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了。当毛主席听完叶子龙报告时,半天没说话。后来,他把目光转向茶几上的烟盒,伸手去拿烟,手抖得很厉害,没有拿准。我忙上前帮他把烟取出点着。</h3></br><h3>毛主席默默地连抽两支烟,眼圈都红了,可他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最后,他还是喃喃自语地说了那句话:“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h3></br> &nbsp;我听后,忍不住地掉泪,他老人家一生失去了好几位亲人,如今又是晚年丧子。当时,我想:要是能为他老人家分担一点痛苦有多好!<br><br>后来,岸英的忠骨同普通志愿军烈士一样埋在朝鲜,这也是毛主席的决定。<h3>李讷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毛主席疼爱她,但从不溺爱。</h3><br><h3>在转战陕北到进北京城初期,李讷一直是我爱人韩桂馨带的。毛主席几次对小韩说:“阿姨,不要以为毛泽东的孩子就特殊,从小开始就不能灌输这种思想。要教育我的孩子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不能叫孩子打着我的招牌享受特殊待遇。”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韩桂馨就带着李讷吃大食堂的饭。</h3><br><h3>李讷上中学后,吃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六回家。学校在郊区,一旦有活动,天黑才能离校。我不放心,便瞒着毛主席派车去接。汽车停在校外僻静处,然后由卫士进校找她,出校后再悄悄坐车回家。此事不知怎么被毛主席发现了,便严厉地批评了我。我争辩说:“天太黑,一个女孩走夜路不安全……”</h3><br><h3>毛主席两眼盯住我问:“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许用车接,说过了就要照办,让她自己骑自行车回来。”于是,我便从天津给李敏、李讷姐妹俩各买了辆飞鸽自行车。</h3><br><h3>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李讷在学校吃不饱,脸色不好看,一天,卫士尹荆山问她是不是病了?李讷忸怩了半天才小声说:“叔叔,我确实很饿……”</h3><br><h3><strong>听了尹荆山的汇报,我心里又急又难过。</strong><strong>且不说她是毛主席的女儿,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饿成这样,我也不能不管呀!于是我们搞了点饼干悄悄给李讷带学校去。</strong></h3><br><h3>不料此事又被毛主席知道了,他把我叫进屋,厉声道:“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h3><br><h3>我小声嘀咕:“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h3><br>“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能送!”<br><br>从此,我再也不敢给李讷带饼干了。<h3><strong>这就是我们的领袖毛主席。</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毛主席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但他在生活上对自己,对子女却那么严格。</strong><strong>他一生中没有过任何奢求,可是,他对同志,对我们却关怀倍至。我在他身边工作,对我的识字学习,我的恋爱婚姻,以及我离开他身边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挂在心上。</strong></h3><br><h3>我十一岁离开父母参加革命,甘一岁来到毛主席身边,与他老人家朝夕相处十五年,我得到的是任何人都不曾给予过的慈父之爱。我是幸福的。</h3><br><h3><strong>我常常回忆起与毛主席分别时的情景:</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我们相对落泪,他对我那令人肝肠寸断的话语,他把我揽入怀中难舍难分的别离之情,对我离开他后的工作安排和嘱托……我终生难忘!</strong><strong></strong></h3><br><strong>“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毛主席,您的功绩,您的恩情我永世不忘。</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您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strong><strong></strong><h3><strong>永远活在我的心中!</strong><strong></strong></h3><br><strong>(作者:</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李银桥)</strong><br><strong></strong>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xhdcOm6oT01LsQPUp8D-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