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故乡的年俗</h3><h3> 龚保彦</h3><h3>(此文发表于《中国劳动保障报》《安康日报》)</h3><h3> 著名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篇名为《秦腔》的散文开头有这么两句:“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可见山川地貌对一个地方风俗的影响之大。我的故乡在汉江上游汉中盆地乡下。这里北依秦岭,南濒巴山,西接川蜀,东眺荆楚,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因而其年俗也特色鲜明,有别他乡。</h3><h3> 每年一进入腊月,伴随着常常出现的霏霏雨雪和盛开的腊梅,故乡年节的气氛就日胜一日浓郁起来,丰富多彩的年俗也随之活跃起来,大人小孩,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成天忙忙碌碌,奔走在城乡里,忙乎在庭院间,流连在集市上,徘徊在商店中……购新衣,置年货,宰年猪,制腊肉,点豆腐,酿醪糟,做腊八粥,洒扫除尘,一派热闹繁忙、喜气洋洋的景象。</h3><h3> 宰年猪是年节前的重头戏。故乡每户人家,不论贫富,家家都养有一至两头猪,专为过年时宰杀了吃用。冬至一过,天寒地冻的时候,故乡人认为这是宰杀年猪的最佳时间,几乎从腊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前夕,村里天天都能听到屠宰匠宰杀年猪时猪的吼叫声。屠宰匠不多,一个村子一般就那么一两个,他们都是提前受主人家之邀约好时间,轮流来主人家宰猪。主人家则提前在锅里烧好开水,一等屠宰匠拿着屠宰工具走上门,就叫来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和屠宰匠一起把年猪从猪圈拉出来,抬上屠案杀死。然后将其放进盛着温度兑得合适的开水的大木桶中,烫洗,褪毛,刮皮,弄得白白净净上架吹气开膛破肚,最后将猪肉砍割分解成一个个两三斤不等的长方形肉块装进篓子完事。</h3><h3> 制腊肉是年猪宰杀完后紧接着就做的一件事。每家每户制作的工序工艺基本相同,即先将一块块猪肉涂抹上食盐、生姜粉、花椒粉、少许辣椒面等,放在木盆或铁锅里封严腌上近十天,等食盐和各种作料味浸滋到肉里,就将它们拿起来挂到木杆上,用煨燃的柏树枝梢、橘皮、橙皮熏烤。这样制作出来的腊肉,不仅颜色酱红好看,一年四季不会变质腐烂,而且油而不腻,始终保持着一股柏树枝梢、橘皮、橙皮的清香,自己吃起来香味喜人不说,也成为招待亲朋好友的佳品。所以只要你腊月里一走进陕南南郑一带乡下,抬眼随处都可见到家家户户阁楼上、厨房顶、屋檐下、墙面上,悬挂着的一块块香气四溢的腊肉,不但令人馋涎欲滴,还招徕一个个麻雀、喜鹊、白头翁等不速之客的偷食,充分显示出家乡人为迎接新年所做的精心准备。</h3><h3> 点豆腐是一项细活,每家人都先把黄豆用清水泡胀,然后用小石磨磨成浆,再用细纱罗过去豆渣,滤出豆浆,把豆浆倒进锅里烧开,到了一定火候,将一勺一勺酸浆水点入其中,过不了一会儿,一块块絮团状的豆花就变魔术似的在锅里出现了。等酸浆水点到一定时候,豆浆里再也凝结不出豆花,大伙就将热腾腾的豆花全部捞出来,放进一块纱布里包紧,上面搁一块重物压实,慢慢滤出其中的水分,豆腐就算做成了。由于故乡人点豆腐从来不用石膏水,全用的是酸浆水,故而制作出的豆腐保持了黄豆原生态质地,浓郁的豆香中夹杂着丝丝淡淡的酸味,不论是单独炒着吃,还是与肥中带瘦的肉片炒在一起吃,都开胃爽口,增人食欲。</h3><h3> 酿醪糟也是故乡家家户户年前必做的一件事,制作这种饮品,一是为了自家过年期间饮用,二是为了招待客人。其有蜜的甜味,酒的醇香。原料是糯米和酒曲。制作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不仅要准确把握糯米蒸煮的生熟程度,还要精准把握往其中搅拌的酒曲比例,以及发酵它时所要保持的温度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酿出的醪糟要么不甜,要么发酸。母亲是一把酿醪糟的好手,她虽然没文化,不识字,但经长期实践摸索出的经验,使她酿出的醪糟又香又甜,远近闻名。所以每年到了腊月间,村里很多人家都主动上门请她去帮他们制作,忙得从早到晚肉团团,从来没出过闪失。</h3><h3> 腊月的第一个节日是腊八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早早张罗着做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大米和瘦肉丁、红白萝卜丁、红豆、大枣等混杂在一起熬煮成的,既有丰富的营养,又有很好的口感,大人小孩,男女老幼都十分爱吃。这时每家大人还不忘记叮嘱自己小孩子,拿上一把镰刀或斧头,去自家房前屋后各种果树干上砍个小口,将腊八粥也给果树喂一些,一边嘴上还念念有词地对果树说:“xx树,吃腊八,吃了腊八多开花,明年果子满枝丫”,期望得到腊八粥犒赏的果树们,来年枝繁叶茂,硕果盈枝,有个好收成。</h3><h3> 腊八节一过没多少日子,就到了除尘节,这是民间称作小年的一天。这天家家户户清早起来就用笤帚把庭院及房屋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用长长的竹扫把将屋梁椽瓦、墙面墙角扬尘及灰絮扫去,还把被褥、床单、窗帘浆洗干净,用抹布把碗柜、桌凳、箱箧、门窗等擦得一尘不染,充分表达出乡亲们除旧迎新,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新一年的美好愿望。</h3><h3> 小年过后眨眼就到了除夕。这是农历年最后一天,也是下个农历新年到来的前一天。故乡的人们向来非常重视。这一天,每家在外工作的人也好,打工的人也好,上学的人也好,以及经商做生意的人也好……都遵循“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俗语,不远千里万里赶回老家,同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等亲人团聚在一起。这天要做的事主要有三件。一是给堂屋门、睡房门、厨房门,以及牛羊栏圈门贴上红彤彤的春联,使门庭光鲜亮丽,家园喜气洋溢。二是天黑前去逝去的前辈坟前燃放鞭炮,焚香烧纸,磕头作揖,祭拜前辈,在表达对前辈的怀念时,感谢他们对后辈子孙的恩泽,并祈求他们保佑健康平安。三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一阵噼里啪啦鞭炮声响过后吃年夜饭。大家边吃菜边喝酒边聊天,叙叙旧,谈谈心,说说各人在新的一年里的打算,无拘无束,坦诚相见,既交流了感情,又加深了了解,还相互加油鼓劲。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种暖意融融的浓浓亲情中。</h3><h3> 大年初一早上,每家人都穿戴一新,吃过热腾腾、香喷喷的醪糟煮元宵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钱数多少不限,主要是图个喜兴和吉利。从正月初二开始,各家就拿上礼品开始走亲访友,互贺新岁,互拜新年,彼此祝福亲朋好友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财源广进、万事如意。</h3><h3> 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一些玩龙、灯、狮子、采莲船和高台社火的民间艺人,就开始逐村逐镇进行表演。他们拿着各种道具,穿着各种戏服,敲着锣鼓家什,一路高高兴兴来到村里,在空旷的场院上随便围起一个圈子,给前来观看的乡亲们做着各种精彩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虽还是传统的那一套,但因其植根乡土,扎根民间,十分接地气,很受乡亲们欢迎和喜爱,也给故乡的年节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h3><h3> 故乡的年俗,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故乡千百年骞续不断的历史文化文脉,包含了故乡人的生活方式,渗透着故乡人的情感和志趣,蕴蓄了故乡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尽管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但它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承载着故乡人在大时代汹涌澎湃的浪潮中不断砥砺奋进,去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h3><h3> 作者简介</h3><h3> 龚保彦 男 作家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已在《工人日报》、《学习时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艺术报》、《人民公安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作家网》、《中国电力政工》杂志、《青年与社会》杂志、《江河文学》杂志、《繁星》文学杂志等国内几十家中央级、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文学评论等各类体裁文学作品100多万字,多篇(部)作品被《中国剪报》、《青年博览》杂志、《读书文摘》杂志、《人民网》、《大众网》、《新浪网》、《凤凰网》等报刊杂志及网站转载,并被选入全国几十部文学作品选集,散文《父亲的竹笛》被四川、福建、河南、河北、云南、贵州、辽宁,陕西、山西、青海、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海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北京、成都等18省2市全文选入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和中考语文冲刺考试精品试卷等,散文《简约人生》被海南省选入初三语文考试试卷,文学评论《我看劳伦斯》、《契诃夫的诱惑》分别被国内100多所大学学报和中学语文教学网转载,文学评论《我看莫言》、《破冰者,首航者——莫言作品特色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均被《山东科大报》转载,迄今共有30多篇(部)作品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文学作品征文比赛大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