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路边,几株未捡拾的棉花闯入眼帘。一桩桩往事就那样猝不及防涌上心头。</h3> <h3> 在我生活的村镇,棉花是村民们一年里最大的盼望了。天气变暖,家家户户都会去镇上购买上等的棉籽,以保证今年的棉花朵大,量足。选一个合适的日子,用栽钵器从施了肥的湿润的泥土里按出一个个周正的营养钵,再把棉籽一颗颗放入,盖上薄膜。一段时间后,嫩绿的小苗破土而出。等它们再长大些,能禁得住风雨了,便准备把它们移到棉田。这时,父亲和母亲一个在田陇的边上用栽钵器打出距离适中的小洞,丢入肥料。一个把长大的棉苗小心翼翼装入竹篮,用小推车推过去,放入打好的洞中,用周围的泥土压实,再浇上水。这算是完成了春季农活中最重要的事了。</h3><h3> 从棉苗入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没了闲暇。锄草,培土,施肥,治虫,每隔几天就要去做这些事。到了夏天,哪怕天气炎热,锄草,治虫更是勤,同时又增加了整枝,培行等新的活儿,有时在田里一忙就是大半天,衣服不知要被汗水浸湿几次。我和哥哥也会时不时被派去捉虫。那蠕动的虫子,我是觉得恶心的。从一开始的极不情愿到后来的见虫必捉,其间的心路历程已无从追忆了。尽管如此尽心尽力去照顾它们,父母还是会为棉桃的多少,棉株的高矮忧心。若是下几场雨,看到被雨水淋湿的棉桃变黑,父亲便愁眉不展。</h3><h3> </h3> <h3> 到了夏末秋初,棉桃越发饱胀,等到有一天,它们再也撑不住了,便毫不客气地裂开,露出里面雪白的棉花。哪怕那松软的棉花只是数得清的几朵,也足以令父母欣喜了。他们趁着去田里转转的功夫,把那些棉花摘下,带回来,和家人品评一番,言语间尽是欣慰。</h3><h3> 从我记事起,等到棉田里的白色日渐增多,我便要和大人一道去田里捡棉花了。把书包里的书本全倒出来,背上空书包,戴上草帽,蹦跳着跑在大人前面。裂开的棉桃刺手,常常将我的手刺出印记来。但那时的我,并不娇气,只知道要把那一朵朵雪白的棉花装入我的小书包。等到它被装得鼓鼓囊囊,就会换来大人一个灿烂的微笑。</h3><h3> 随着我渐渐长大,小书包换成大大的蛇皮袋。袋子往身上一绑,足有大半个我高。棉株枝叶茂密,往棉田里一站,几乎见不着人。走上半垄田,装入袋中的棉花才让我感觉到分量。提着渐沉的袋子,在棉株间穿梭,身体虽有些笨拙,手上却越发熟练。等到实在揣不动了,就大声呼唤父亲。这时,父亲会拿来一个大大的箩筐或是一个大花包,把我们捡的棉花一股脑地收进去。母亲和我帮忙托起这沉沉的家伙,父亲便把它扛在肩上,送回去先晒着。</h3><h3> 这些事,每年都经历着。直到有一天,我带着年幼的儿子重复我小时候做过的事,父亲硬塞给儿子20元钱,我才觉得有点不对劲儿。我提醒父亲,这是家里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做的事,不应该给孩子钱。父亲看着他的孙子,眼里尽是宠溺。他理直气壮地说,他的孙子是个爱劳动的,能干的孩子,理应得到奖励。虽说只隔了一辈人,得到的待遇就有这么大的不同。我的心里竟没有半点委屈,只觉得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h3><h3><br></h3> <h3> 逢天晴,捡来的棉花会铺在竹帘上,在门口摆出长长的一排。隔一段时间,父母就会出去把它们挨个翻个身,说是要晒透。等到傍晚,父母忙完了外头的活儿,就消停地来到竹帘前,把棉花中的叶片,瓣子择出来,以免影响了卖棉花时的定级。我们也有任务,蹲在竹帘下捡拾从空隙中掉落的棉瓣,放在一边。这些棉瓣价格低廉,却也是能变出钱来的。我上师范那年,几千块的学费对于收入有限的父母来说很是为难,幸亏那年的棉花炸得早,在我入学前卖了一些钱,才让眉头紧锁的父母松了一口气。想想,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父母,对于每年种下的棉花有个好收成该是怀着多么大的企盼啊!</h3><h3> 后来,我把爱人带回家来。他对于父母的做法颇不理解。他的老家,从来没有人专门把不值钱的棉瓣和叶片择出来,因为那多少也是可以算斤两的,何况还会省不少功夫。父母是老实人,虽然爱人明里暗里多次提示,他们仍按他们的习惯做着那些该做的事儿。对于其间的“矛盾”,我从不多言。从小在镇上长大的爱人不清楚父亲曾经多次为卖花排上大半夜的队,为了卖出好价钱几乎做足了每个细节。父亲年幼丧父,青年丧母,吃尽了人生的苦。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让这个家能在他和母亲不遗余力的努力下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我非常理解他。</h3> <h3> 现在看到田里没捡的棉花,我仍是忍不住觉得可惜。我的父母,是从来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哪怕大部分棉花已经捡来卖了钱,余下的棉株仍会被他们弄回去,架起来。隔几天,再去晃一圈,把仍在继续裂开的棉桃里的棉花揪出来。若实在不肯裂,就把它们一个个扯下来,放在门口多晒几天,用脚踩扁,想方设法把能变出钱的棉花或棉瓣弄出来。再也没有棉桃了,自然也揪不出棉花了,他们就把这些晒干的棉柴折断,用稻草绑好,放到柴火灶里烧。至此,才算完成了它所有的使命。</h3><h3> 这样的事,每年都在发生,是父母的日常。千千万万像我父母一样的农户付出大半年的辛劳,培育着它,呵护着它,依赖着它。它也不负所望,将全身尽数奉献出来。彼此了无遗憾!</h3><h3> 如今,那一望无际的棉田成了宽阔的公路,现代化的厂房,使用更便捷的液化气、天然气早已替代了用来烧柴火灶的棉柴。但那些关于棉花的往事带给我的希望,温暖以及点点滴滴与家有关的回忆却从来不曾远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