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的殖民记忆—(110)长春地质宫》

郁俊毅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它,是长春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长春市最富传奇魅力的建筑。它位于长春市中心地带—文化广场,名为地质宫。</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侵略者便着手规划国都新京(长春)的总体建设“蓝图”,将今天的解放大路以北,东、西民主大街之间的这个区域定为“宫廷建筑用地”,<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是作为溥仪的正式“皇宫”来修建的。工程于1940年开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伪满洲国财力不足于1942年被迫停工。工程仅浇筑地下室及部分正面门柱的混凝土。</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当初规划中的皇宫预留地,除了正殿所在的内庭外,南北各有两个大的区域:南为正门外广场,也称顺天广场,是为举办遥拜活动准备的,就是现在的文化广场。北为宫廷外苑,是专设的皇宫后花园。<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殿前的草坪广场可容50多万人集会。站在宫殿的中轴线上向南眺望,一条宽80米的笔直的新民大街直向南湖公园延伸,中线花坛为松、柏、丁香树风景带和两侧的高可钻天的杨树,形成1500米的绿色长廊,伪满洲国国务院及下属的伪军事部、伪经济部、伪司法部、伪交通部和伪综合法衙等均坐落于大街两侧,形成一个菱形景区,建筑各具特色,至今保存完好。</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伪满洲国灭亡后,原址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前身)的王辅臣主持设计,长春建筑工程公司施工(时称308工地),于1952年建成。建筑为地下1层,地上4层,框架结构,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两侧为双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口、斗拱和梁枋进行彩绘,成功地把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运用到新建筑中,它是长春有史以来第一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彩饰手法设计的仿古建筑。<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建成之后,这里作为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使用,并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命名“地质宫”。现在这里为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教学主楼。2002年7月,地质宫被长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长春市人民政府网站》等相关媒体)</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