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苏州

阳光

<p><b style="font-size: 20px;">1月10号下午从上海站乘高铁到苏州站,来苏州的三天基本都在下雨,又赶上到处修路,我住的酒店就在车站的对面,中间隔着一条河,但还是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住的酒店离平门很近,透过平门看到的苏州站还是很有特色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自古以来,苏州就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城市,被称为“人间天堂”。30多年前曾经来过,但现在早已没了记忆,这次来主要是被它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江南园林的魅力所吸引。可我到的那天,第一印象特别不好,苏州到处在修路,酒店的附近又脏又乱,有些失望。提前在网上定的酒店,觉得一个人住不需要太大,地点离景区和车站近就可以了,但住了一个晚上实在觉得不舒服,果断换成房间更宽敞的大床房,确实舒服多了。放下行李,稍微歇息一下,下午5点就冒雨去山塘街去看它的夜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山塘街是大诗人白居易曾任“苏州市长”时,开凿了从阊门到虎丘的水路,伴随这段水路的河街区域就叫山塘街,全长约3.6公里,俗称七里山塘。山塘街两岸尽是水乡风貌,沿途水道上有很多小桥,民居大都前门临街后门临河。</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天黑前赶到这里,在雨中欣赏山塘街的夜景,别有一番景致。街边有各式的小店,这里的真丝丝巾又漂亮又便宜,后悔只买了一条,还给孙女买了一套中式衣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里品尝了生煎包,本想去看昆曲表演,但时间太晚又下着雨,于是决定回酒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去的时候很顺利,但等我回酒店时却费了很大的周折,因住的酒店门前正在修路,所以回来的公交车站都绕行,我刚到苏州,对道路不熟悉,找不到回酒店的车了,打车也打不到,一个人站在雨中好无助,最后求助酒店的老板,在他的耐心指示下,又坐公交车去了火车站,然后又步行半小时经平门桥才赶回酒店。回酒店后赶紧仔细研究地图,终于把酒店的位置搞清楚了,后来几天再也没有迷路。现在想起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1号早上去虎丘。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从东门进到虎丘景区,先看到的这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叫小武当。这里前有石桥,中有青石牌坊,后有湖石假山群。石桥名小武当桥,坊额上刻有“吴分楚胜”四字。武当山是海内名山之一,在湖北均县,旧属楚国,以风景幽深、道观宏伟而著称。此处题字,指明了小武当的特色有似于湖北武当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虎丘的二山门,也被称为断梁殿,建于元代。为什么称它为断梁殿呢?顾名思义,也就是说有一根梁是断的,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节省了大木料,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显得十分珍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沿石阶上行至虎丘山顶部,就看到了中国第一斜塔——“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它建成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说它是斜塔,它到底倾斜多少呢?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佛塔是印度佛教建筑,在印度它的造型比较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也在我国各地兴建并形成了独特的楼阁式风格,而且建筑也比印度高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虎丘塔,也称云岩寺塔,它建成于北宋,是苏州最古老的塔,也是苏州的地标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2014年,这里成为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种腊梅在苏州经常可以看到,可是在北方却很难见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块大磐石叫作“千人石”。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就想这么多人都知道我父亲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们手头缺钱的话,就很有可能一起结伴而行来盗墓。于是他想了一条奸计,一天他召集了这一千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乘他们都醉的时候,命他手下官兵将这一千多人统统杀死,据说当年他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雨水一冲,仿佛血在往下流。现在的这块石头仍然是红颜色的,当然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据说当年他写这四个大字之后,经过很多年“虎丘”二个字逐渐断落湮没,到了明代苏州太守马之骏命令著名的雕刻大师章仲玉将虎丘二字重新雕刻一下,但是后人看后总觉得“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好,那么漂亮,所以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凭什么说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漂亮那么好呢?”其实我们细细看“虎丘”虎的一撇和“剑池”剑的一撇,就可看出二字的差距,“剑池”剑的一撇给人感觉非常流畅,而“虎丘”虎的一撇则有明显硬生生描下来的感觉。称为“假虎丘真剑池”还有另一种意思,这也暗示着阖闾墓的秘密,因为剑池的东西两壁悬崖陡立是天然形成的,而虎丘的后山则是人工用土垒建而成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吴王阖闾的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景区内人很少,只有一个父亲在给孩子讲有关剑池的故事,于是请孩子的父亲帮忙在此打卡一张。</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穿过圆洞门“别有洞天“,我们看到的便是虎丘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剑池。称它为剑池,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二个红色的字是“剑池”,传说这是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王羲之喜欢养鹅,经常观察鹅的神情动态,他的某些笔势,是从鹅的曲颈伸缩动作中受到启发的。这“剑池”二字还有一段神话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来虎丘游玩,看见池中有一黑一白两只护山鹅,他非常喜欢,这时有一位山僧对他说,只要你为我写“剑池”二字,我就将这二只鹅送给你。王羲之非常高兴,拿起笔来就在这里写了这二个字,当他准备把鹅带回家去的时候,转眼问,山僧不知去向了,二只鹅则化为一龙一虎蹲在山头,但是“剑池”二字却永远刻在这山崖上了,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东面石崖上刻有四个蓝色的字体是“风壑云泉”,是我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的,这四个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您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口古井,名为憨憨泉。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我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挑水和尚,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睡着了,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在以前,这里的山僧就用这井里的水,泡寺庙里自产的白云茶,这种茶奇香无比,在明朝时被公认为天下第一,比我们现在的碧螺春还要出名,所以大家到虎丘一定要到冷香阁和云在茶香茶室品尝一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从虎丘出来,又乘公交车去寒山寺。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来了两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为“寒山寺”。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被人识破,两人就双双乘鹤而去。又传说拾得和尚成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日本,到了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寒山寺,最为游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口大钟了。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相传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在日本,苏州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学里,甚至把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块照壁黄墙上的“寒山寺”三个大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士陶𣿰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说起寒山寺,大家都会想起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的千古绝唱。寒山寺的钟声使他消除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因而,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启迪心灵的智慧,寄托幸福的期望,给您带来美好吉祥的预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普明塔,寒山寺始建时,就有“妙利普明塔”,后毁于战火,北宋重建宝塔,元代末年又毁,后600多年来寒山寺一直无塔,建塔是寺僧们的心愿。此塔是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举行隆重的开光典礼。塔高42.2米,5层,呈正方形,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塔;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 米,重12吨,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塔外四周挂有108个风铃,塔内各层都有木梯可供游人登临。登上宝塔,东可望苏州古城,南观苏州新区和大运河,北眺虎丘和西面的狮子山,吴中美景几乎尽收眼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塔院四周建有回廊,廊间可观赏古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钟楼楼上悬挂的铁钟高1.2米,直径约1.2米,重约2吨,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寒山寺的钟声历来被诗人们题咏,那悠扬的钟声已深入人心。那寺院的钟声为何要敲108响呢?是说人生祸福相依,沉浮无常,一年中有108个烦恼,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敲108下,就除尽所有烦恼,一年中化凶为吉,平平安安。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敲钟108响,最后一个钟声正好是新年零点开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渔隐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下午从寒山寺赶往金鸡湖,据说那里的落日特别漂亮。苏州中心集“展示都市风貌”、“引领时尚消费”、“集聚现代商务”、“体验休闲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地上建筑与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的超大型城市共生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金鸡湖西畔,“大秋裤”东方之门傲然矗立,湖滨大道上圆融雕塑造寓意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共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园融雕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2号计划去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博物馆,晚上去平江路吃小吃听评弹,但最后时间的关系,留园和沧浪亭都没有去成,有些遗憾。听说这些地方都要在网上预约,所以来之前在网上预约好,下载了相关的公众号,方便参观时边看边听语音讲解。听朋友介绍这里人很多,一定要赶在旅游团进园之前去,于是早早起床,赶在开门后的第一波游人进了园,今天赶上难得的好天气,园中人不多,心情大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拙政园的坊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被两株白皮古松凌云枝干掩映着的一座三开间堂屋,这就是拙政园的“兰雪堂”了。“兰雪”二字出自唐代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明崇祯年间拙政园一分为二,园东部成为侍郎王心一的归田园居,兰雪堂就是园中一景。当年此地花木扶疏,楼台掩映,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饮酒赋诗,流连忘返,如今尚留一树怒放的梅花,令人遥想旧时明月朗照、文人雅集的优美境地。&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进入堂中,可见正中陈设着一座大幅的漆雕屏风,南面为《拙政园全景图》,精致清丽,从图上看,拙政园东、中、西三部分以墙廊分割,园林风格同中有异,各有千秋。&nbsp;</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秫”是指粘性的稷稻等谷物,“秫香”泛指五谷之香。此处古时墙外全是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谷物的清香,令人心醉。稻谷飘香,正是最富田园特征的,也最切合“归田园居”的造园主题,因此,明代园主王心一建园时,曾记:“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秫香馆便由此得名。&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秫花飘香的田园之景,被很多文学作品描写过,宋代的田园诗人范成大的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诗,是田园四季歌的先声,其中有“尘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更是典型的一例。而此处的秫香馆则是文学虚构与真正实景的结合,优美的意境引人入胜,给人以无限遐想。&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秫香馆的规模远超过一般的厅堂,尺度与周围开阔的园景极为相称。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在此您可以留意长窗裙板和夹堂板上的48幅黄杨木雕,这些刻工精细、层次丰富的木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等戏文故事,栩栩如生,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拙政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这座馆在古建筑中是一种鸳鸯厅形式,从外面看是一座建筑,而内部则以隔扇与挂落将大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梁架一面用扁作,一面用圆作,似南北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卅六鸳鸯馆是一座别出心裁的建筑,而且在现存古典建筑中是一件孤例,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建筑的四角各设有一间耳室。这个耳室,又称为暖阁,园主在大厅听曲观戏时,演员可以在耳室休息、化妆;园主在厅内宴请客人时,这里又是佣人随从等着上菜的地方。而且在冬天更有门斗的作用,可阻止进出门时带进的寒风,真是匠心巧运。&nbsp;进门时,我们可以在池中看到数对鸳鸯在水中游曳。卅六鸳鸯馆即是因为临池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b></p><p><b style="font-size: 20px;">“卅六鸳鸯馆”匾额为清代苏州状元洪钧所题。洪钧是清同治七年状元,曾出使俄、德、澳、荷四国,由于洪钧曾娶名妓赛金花为妾,携之出使四国,借小说《孽海花》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使洪钧的知名度也随之大为提高。&nbsp;</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倒影楼位于拙政园西部,是一幢临池而立的两层建筑。倒影楼与隔水相望的宜两亭利用水面作为互相对景的空间。从倒影楼南眺,便可见到宜两亭掩映在一片葱翠之中,而换个角度从宜两亭北望,即可见倒影楼倒映在澄澈的池水中。两两相望,表现出苏式园林移步易景的婉约之美。不同的方位,给予人不同的美感,故取唐代高骈的诗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命名。&nbsp;</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梧竹幽居”为中部池东的主要观景点,是一座设计精巧、与众不同的方亭。它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植梧桐、翠竹。亭的绝妙之处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又雅致,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意味隽永。&nbsp;</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处临水的楼阁便是见山楼了。它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上称“见山楼”,我们所熟知的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山楼名即取其诗句,透露出造园者洒然自适的闲逸诗意。下层则叫“藕香榭”,因榭前池中遍植荷花而得名。&nbsp;</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苏州博物馆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作品,他把古典园林的粉墙黛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既钟情于传统的叠山理水,又展示了建筑的未来与革新,为古典的苏州注入了新鲜活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0月竣工开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b></p><p><b style="font-size: 20px;">苏州博物馆是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艺术杰作,是苏州古城的一个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它承载着苏州2500余年厚重的历史文明底蕴,沐浴着东方园林水城的灵秀之气,浸润着独具魅力的江南城市氛围,成为中国一座彰显经典文化气质与鲜明地域特征的博物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粉墙黛瓦也是极具江南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色调以传统的建筑元素为基点,以全新的表达方式来实践。贝聿铭认为:黑灰色花岗岩石材的运用便于养护,又与苏州的建筑风格极为和谐。因此,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耐人寻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是内庭院,内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新馆建筑与创新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出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多条通往山水园的门径,使观众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北墙之下为独具创意的片石假山,贝先生一直对扬州八怪中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并有意在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石片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贝聿铭都倾注了许多心血。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迭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狮子林始建于公元1342年,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江南现存唯一的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典园林。与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合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景区于200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p><p><b style="font-size: 20px;">狮子林总平面呈东西稍宽的长方形。东部为祠堂、住宅;西部为花园;西南处为族校。 狮子林名称的由来,还要从元代高僧天如禅师说起。他的师傅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他用所得香火资,为师傅买地,并叠石筑屋,种竹植树,以奉禅师。这里叠有假山,山上太湖石峰林立,形状很象狮子,最为著名的有狮子峰、含晖峰、吐月峰、立玉峰、昂霄峰等,其中,以狮子峰最为高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小方厅外有小院相连。院中有一湖石花坛,陈列着应时鲜花。花坛上有巨大的石峰一座,叫做九狮峰。是以太湖石堆叠而出。此峰为狮子林众多湖石峰的代表之一,体量巨大,涡洞纵横,玲珑奇特,妙趣横生,因有拟态的九头狮子造型而得名。峰石中的九头狮子,其大小、位置、姿态各不相同,以神似取胜,需要仔细观察并发挥各自的想象,在似与不似间端详寻觅,也未必找得全九头。传说当年乾隆皇帝龙目如炬,以九五之尊的身份,才刚好找出九头狮子。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没有后来者出现呢!其实,九是阳数之极,在此只是表示狮子数量较多的意思,并不一定真的刚好是九头狮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狮子林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气也不小。狮子林中的假山,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闻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的美誉。事实上也是如此,狮子林中的这座假山,简直就是一座迷宫。游人三番五次地在其间转悠,就是怎么也转不出来,怪不得,来狮子林的游客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上此假山跃跃欲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由石舫经曲桥可到观瀑亭。观瀑亭也称湖心亭,六角形,处在水池之中,曲桥与两岸相通,是水面的主要景点。由亭中可见西部假山山涧一挂瀑布的全貌,所以亭中有匾“观瀑”。亭中有对联一副:晓风柳岸春先到,夏日荷花午不知。</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问梅阁内有匾“问梅阁”及“绮窗春讯”。“绮窗春讯”取自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句意,这里的意思是:镂着花纹的窗户外,梅花已经开放,正传来春天的消息。</b></p><p><b style="font-size: 20px;">阁中家具陈设,也都以梅花为主题:地面做成了梅花图案、窗户也用彩色玻璃隔成了梅花图案、桌子的桌面呈梅花状,插片上是立体雕刻的梅花,凳子有五只,也是梅花样子;阁中陈设的字画也都与梅花有关。站在阁中仿佛置身梅林,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b></p> <p><b style="font-size: 22px;">没有哪座古城像苏州一样适合行走,沿途除了园林、博物馆、小吃名店和众多历史遗迹,还有寻常百姓气息,让你可以在大街小巷访古探幽的同时,发现不一样的惊喜。走在平江路上,耳边时不时会传来苏州评弹、昆曲的声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走在苏州,最时髦的娱乐不是别处酒吧里的摇滚或民谣,而是去听听地道的昆曲和评弹。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有说有唱,可以说是苏州的“嘻哈”。评弹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演出中,男穿长衫,持三弦;女穿旗袍,抱琵琶。评弹中的吴侬软语虽不易听懂,但说的抑扬顿挫,唱的轻柔舒缓,入耳颇有韵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苏州之行体会最深的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及文化底蕴,无论是古代的园林建筑,还是现代化博物馆建筑,都堪称世界一流水平,是我们国家珍贵的一笔财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