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读《篝火》</h3><h3> 一一罗尚华</h3><h3> 去过敏修老家的人,可以看出《篝火》的环境描写就是他的家乡元田坝龙塘。由于是熟悉的环境及人物形象,小说写得亲切真实,得心应手,语言通俗易懂。</h3><h3> 写长辈们老于世故,善于谋化:因有历史教训,于是“一旦红军来了,我们所有的男女,都统统到东山岗上岩洞去躲”。一个躲字,反映了对红军的误解。“把堂屋大门掩着,不安关严,每家灶房留几升豆子和大米”。一个留字,应付之策。老辈世故,显现于此。“接着,三公去到猪圈后面,抱出十几捆干柴,在院子里分成几堆,并全部点燃,声称要烧火给红军取暖”。其实,这是下山信号,老辈善于谋化可见一斑。乡民下山了,指导员疑问,三公“哈哈说:真凑巧,这免得我向山上喊话了,乡民们下山,完全是排长和卫生员先前动员的功劳”。老辈智慧,真是无以伦比。</h3><h3> 写红军纪律严明,亲和百姓:先写指导员就驻扎肖家湾事宜宣布纪律,和三公勾通后,乡民留的粮食,用了按市价折款;进住堂屋,不得在外面生火,“部队分散住宿了,没一点喧嚣”。卫生员给三公把脉看病,家常话语,亲如家人。随后上山,卫生员给人看病拿药,排长动员解除误解。看见篝火,“乡民都回来了,他们看见家中都安然无恙的,……”。于是,误会解除了,“一时间,舂碓的,拉磨的,炒米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寨子”。于是,“整个下午,部队与乡民,他们有摆不完的龙门阵,诉不完的乡愁”。“乡民们提着茶壶,打着亮篙火把,都湧到大路边欢送红军”。一段家乡老一辈与红军相识相处相亲的故事,终于不断的亲和过程中达到了高潮。</h3><h3> 小说精道之处还在于借物寓情:“黑狗从屋角钻出来,朝着人群狺狺狂叫”;“鸦鹊受到惊吓,叽叽喳喳地飞进飞出”。队伍进寨子,家家关门闭户,寨子显得冷清,这是一个很冷的场面。随着三公的态度转变,黑狗“才半天时间,它就和部队混熟了,见人就摇着尾巴”。乡民和红军和睦相处了,黑狗“也显得格外兴奋,跟着三公跑上跑下的”。梨树上归巢的鸦鹊,它们十分好客,却也无法挽留客人的离开。从开始的冷清到后面的热闹场景的参与,作者对黑狗与鸦鹊的不经意的描述,达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目的。</h3><h3> 小说最后一段更是画龙点睛。“从此,川黔道上,少了两个背盐巴的老二;红军队伍里,多了一对铮铮的汉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的发展壮大来自于依靠群众,篝火点点,燎原全国。</h3><h3> 篝火寓意深远:从古至今,火都是人类一种信仰追求,它象征着兴旺,吉祥,红火。某种意义上象征着继承,象征着发展。它不单单是三公院子里点燃的火堆,“烧起大火为平安”,这是信号。更是“晚上八点前,院子里的火堆燃得更旺了,火焰照红了半边天”,这是兴旺,吉祥,红火。红军和老百姓的鱼水之情在《篝火》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h3><h3> 读《篝火》,感受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新时代的使命,毫不动摇地弘扬先烈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