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久居江南,辄慕北方。这不仅关乎“彼岸意识”,多半还带有潜在的“北国”情结。己亥腊月,正是坝上雪乡分外妖娆的时节,我们四人成团,披着南方素墨丹青般的冬雨,一路向北。</p> <p> 承德去往乌兰布统的道路,已被积雪盖得严严实实。我们的汽车在皑皑白雪上踯躅前行,晃若沧海扁舟,荡荡悠悠。车窗外,飘着密密匝匝的雪花;车厢里,一颗颗勇敢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大家目不转睛,盯着前路似有若无的车辙,完全无视雨刮器在前挡玻璃上殷勤的舞姿。</p> <p> 直至黄昏,我们才赶到克什克腾旗的小红山嘎查。这里40多户人家,早年多以畜牧为生,放羊饮马,安贫乐道。如今,却摇身一变都当上了“老板”,一个个把草原农家乐做得风生水起。只是眼下到了淡季,老板们又都进城“猫冬”去了,丢下散漫的院落,任由风雪轻舞曼卷……几户不肯歇业的,还在守着自家营生,亮起门头的霓虹,闪闪烁烁,仿佛是在巴望下一个春天的来临。</p> <p> 迷濛的夜幕下,美丽雪乡静若处子。我们投宿的客栈,倒是热气腾腾。早先抵达的一支车队,顶风冒雪从北京自驾过来,整整三桌人马。他们都带着自家的爱犬,是结伴来雪原“溜狗”的。据说这是冬季雪乡旅游的一个新项目,挺火爆。这些爱狗人士个个满头大汗脸通红,显然,溜狗的同时他们没有错过痛痛快快打一场雪仗的机会。</p><p> </p> <p> 下到餐厅时,暖融融的蒙古打边炉已经支上,浓稠的底汤在锅里咕嘟咕嘟滚个不停。临窗落坐,我要了瓶五十三度的克旗青稞酒,把盏慰风尘。一口下去,韦应物的诗便冒了上来:“不怜白雪曲,却遇知音人……”。我饶有兴致,呷着草原糟烧,不时用干涩的眼睛张望飘零的窗外。置身塞北,些许落寞的黄昏,我要好好读一读她的迷茫与孤独。</p> <p> 漫舞的雪,守着一份珍贵的圣洁,带给我伫望新年的喜悦。白色的原野,美得雄伟。“诗和远方”的意境,从来不曾如此生动而真切地贴近自己。“羊肉管饱,配菜尽吃。”老板娘阿茹娜扯开嗓门儿招呼客人,她在每一只炉膛里都豪爽地添了把木碳。顿时,大雪封门的屋子里,越发温暖起来。冬夜围炉,远方的客人都半醉微曛。我的思绪也随着蒸腾的热气,越飘越远。</p> <p> 童年的雪,下得最有味道。每到入冬时节,南方才刚刚起了一丝寒意,孩子们就要惦念下雪的事了。“着什么急呀?”母亲总是用她特有的柔声细语来回应我们的关切:“一冬有三白呐!”意思是说一个冬天,笃笃定的会下三场大雪哦。</p><p> 确实,那时候四季分明,冬是冬,雪是雪,该来就来,该去则去,人们对雪的期盼从来都不会落空。常常在一个不经意的早晨,天光特别明亮,窗户上白莹莹的冰凌长得跟宝石花一样漂亮,这十有八九便是下雪了。孩子们迫不及待起床,裹着棉袄挤到窗前,争先恐后哈着口气,透过融化的冰花,“哇”,外面果然一个洁白的世界。</p> <p> 上学的途中,谁也逃不脱一场硬仗。枪林弹雨,弄得帽檐上、书包里都是雪花。甚至一不小心,鞋帮、领袖里也会被塞进冰爽的棉花;放学归来,撂下书包,头等大事就是滚雪球堆雪人,纯净的雪总会被塑造成梦幻的城堡和心仪的偶像。</p><p> 神奇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成为雪人胖乎乎的脑袋和身段。用胡萝卜做Ta的鼻子,两只煤球成为Ta的眼睛。雪人的手里,还要挑一柄灯笼,那是瑞雪丰年的好兆头。</p> <p> 萌萌的雪人,呆在每家每户的院子里,更住进了每个孩子的心里。Ta傲慢地守着风雪,守着整个绵长而有趣的冬天。一会儿,有人给Ta配顶小红帽;一会儿,又有人给Ta戴上冷峻的墨镜;有点儿心事的邻家女孩,还跟Ta说上一大堆唧唧歪歪的小秘密……缘此,冬才拥有灵魂,拥有了梦幻的童话版:北方的寒夜四季如春,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p> <p> 柔润的雪,落在江南大地,属于我的童年。尽管那时,我还读不懂她的博大与豪迈,却真心喜欢她的纯粹与朴素;眼前的雪,洋洋洒洒,飞舞在干冷的塞北,就像一只只寻梦的蝴蝶……</p><p> 雪,真是冬的灵魂。</p><p> 她用博大的胸襟包容原野,把世界碾平;她给万里江山披上宽厚的冬被,将大地的坦白交待给苍苍天际。她那份从容、明快和清丽,不为修饰浮躁的市声,而是在你我心底孕育明媚的春光。</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7、8、9图引自网络,谨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