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个对生活充满自信的人,一个喜欢生活,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一个喜欢旅游,喜欢摄影,喜欢运动的人,一个对美好事物有向往追求的人,那就是我一个快乐的《小老头》</h3> <h3>拍摄于内蒙古巴彦查干</h3><h3>白枕鹤(英文名:White-naped Crane,学名:Antigone vipio),是鹤形目鹤科鹤属的鸟类。白枕鹤,又名红面鹤、白顶鹤,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广大地区,冬天部分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白枕鹤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禽。白枕鹤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而大于白头鹤。</h3> <h3>雕鸮(英文名:Eurasian Eagle-Owl,学名:Bubo bubo),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鸟类。又叫大猫头鹰、希日-芍布、老兔、大猫王、恨狐、夜猫。夜行性猛禽。雕鸮和毛腿渔鸮是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有一双明亮橘黄色的眼睛。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平常单独活动。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天敌是金雕等大型猛禽,另外白天看见时总是在被乌鸦及鸥类围攻。于警情中的鸟会作出两翼弯曲头朝下低的宽宏姿态。飞行迅速,振翅幅度小。分布在除海南、台湾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是留鸟。雕鸮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h3><h3>黑嘴鸥(英文名:Saunders's Gull,学名:Chroicocephalus saundersi),是鸻形目鸥科彩头鸥属的鸟类。是易危物种。嘴黑色,夏羽头颈黑色,冬羽头白色。在碱蓬滩地面上用枯碱蓬筑皿状巢,每窝产卵多为3枚。主要以鱼、虾、甲壳类及水生昆虫等为食,冬季常见在船只云集的码头拣食掉入海面的鱼及食物。水质污染及巢卵被破坏是影响黑嘴鸥繁殖的主要因素。</h3> <p>拍摄于桓仁</p><p>红头潜鸭(学名:Aythya ferina)体长42-49厘米,翼展72-82厘米,体重700-1100克,寿命10年。雄鸭头顶呈红褐色,圆形,胸部和肩部黑色</p> <h3>拍摄于婺源</h3><h3>白腿小隼(英文名:Pied Falconet,学名:Microhierax melanoleucos),是隼形目隼科小隼属的鸟类。又叫小隼、熊猫鸟。体型微小的黑白色隼。上体黑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点斑。高而生硬的哭叫声shiew及快速重复的kli-kli-kli-kli声。分布于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印度支那北部。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1994),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h3> <h3>拍摄于鄱阳湖</h3><h3>灰鹤(英文名:Common Crane,学名:Grus grus),是鹤形目鹤科鹤属的鸟类。别名千岁鹤、玄鹤,中文俗称番薯鹤,英文名意为普通鹤。大型涉禽。全身的羽毛大部分为灰色,体长120厘米,体重3000~5500克。顶冠中心红色,自眼后有一道宽的白色条纹伸至颈背。灰鹤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内蒙古白音敖包</h3><h3>蓑羽鹤(英文名:Demoiselle Crane,学名:Grus virgo),是鹤形目鹤科鹤属的鸟类。又名闺秀鹤。是世界现存15种鹤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型异常纤瘦,头、颈、胸黑色。颊部两侧各生有一丛白色长羽,蓬松分垂,状若披发,故称蓑羽鹤。蓑羽鹤性羞怯,不善与其他鹤类合群,每多独处。其举止娴雅、稳重端庄,故又名闺秀鹤。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每年会从中国与蒙古边境地区往南迁徙,飞越过喜马拉雅山到印度塔尔沙漠地区过冬。中国繁殖于新疆、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迁徙期间见于河北、青海、河南、山西等省;越冬于西藏南部。蓑羽鹤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庄河</h3><h3>黑脸琵鹭(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学名:Platalea minor),是鹈形目鹮科琵鹭属的鸟类。台湾称黑面琵鹭,又称饭匙鸟、琵琶嘴鹭。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黑面琵鹭数量极为稀少,属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和白琵鹭一样,黑脸琵鹭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丹东</h3><h3>牛背鹭英文名:Eastern Cattle Egret,学名:Bubulcus coromandus),是鹈形目鹭科牛背鹭属的鸟类。别名黄头鹭、畜鹭、放牛郎等。繁殖羽头、颈、背变黄,与其他白鹭的区别在于颈短、头圆、嘴短厚。牛背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以食鱼为主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在湿地中较干的地方出现,往往跟水牛在一起。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因而得了个“牛背鹭”的名字。牛背鹭栖息于平原草地、牧场、湖泊、水库、山脚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泽地上。常成对或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单独活动或集成数十只的大群。</h3> <h3>拍摄于内蒙古巴彦查干</h3><h3>白头鹤英文名:Hooded Crane,学名:Grus monacha),是鹤形目鹤科鹤属的鸟类。白头鹤亦称锅鹤、玄鹤、修女鹤,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是数量较多、较常见的一种鹤。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是中国一类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丹东</h3><h3>大白鹭英文名:Little Egret,学名:Egretta garzetta),是鹈形目鹭科白鹭属的鸟类。又称白鹭、白鹭鸶、白翎鸶。小白鹭中型涉禽。与其它白鹭的区别在于体小,嘴黑色,腿脚黑色但趾黄色。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寻食时不结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单独在河滩、湖边窥视食物。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h3> <p>拍摄于乌兰浩特</p><p><br></p><p>毛腿沙鸡(英文名:Pallas's Sandgrouse,学名:Syrrhaptes paradoxus),是沙鸡目沙鸡科毛腿沙鸡属的鸟类。别名沙鸡、突厥雀、寇雉、鸠。全身长约37cm,栖息于开阔,贫瘠荒漠原野,草原及半荒漠地带和耕地。</p> <h3>拍摄于阳澄湖</h3><h3>水雉英文名:Pheasant-tailed Jacana,学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是鸻形目水雉科水雉属的鸟类。水鸟,又称水凤凰、菱角鸟。在台湾因多栖息于菱角田间,故俗称菱角鸟。在繁殖期金黄褐白羽色和长长尾羽,水上盈盈、姿态翩翩又有“凌波仙子”美称。</h3> <h3>拍摄于内蒙古</h3><h3>黑琴鸡英文名:Black Grouse,学名:Lyrurus tetrix),是鸡形目雉科琴鸡属的鸟类。别名黑野鸡,中等鸡类。全长55厘米左右。雄鸟全身体羽黑色,头、颈、喉、下背具蓝绿色金属光泽。翅上具白色翼镜。尾呈叉状,外侧尾羽长而向外卷曲成琴状。嘴暗褐色。脚裸皮橘红色。雌鸟全身体羽黄褐色,具黑褐色斑;颏、喉棕白色;翅上翼镜不明显;尾羽叉状,不向外弯曲。为山地森林鸟类,栖息于开阔地附近的松林、桦树林和混交林中。</h3> <h3>拍摄于长白山</h3><h3>紫貂学名:Martes zibellina)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广泛分布在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紫貂以其皮毛闻名。紫貂是在白天活动的猎食者。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下,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现已被中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野生的紫貂。</h3> <h3>拍摄于内蒙古巴彦查干</h3><h3>草原雕英文名:Steppe Eagle,学名:Aquila nipalensis),是鹰形目鹰科雕属的鸟类。中文俗名草原鹰、大花雕、角鹰,藏名译音扎唐无巴,和非洲草原雕(茶色雕)区别,又叫亚洲草原雕。属于大型猛禽,常见于北方的干旱平原。习性懒散,迁徙时有时结大群。繁殖鸟或夏候鸟见于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区,东至青海、内蒙古及河北。迁徙时见于中国的多数地区;越冬于贵州、广东及海南岛。草原雕目前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江西</h3><h3>珠颈斑鸠英文名:Spotted Dove,学名:Spilopelia chinensis),是鸽形目鸠鸽科珠颈斑鸠属的鸟类。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比鸽子略小,颈部有黑白色的珠花图案,脚红色,体长约30cm。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是温驯的鸟类。斑鸠是常见留鸟,叫声为轻柔悦耳的“咕咕咕”,清晨、黄昏、白天都可以听到珠颈斑鸠的反复鸣叫。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h3> <h3>拍摄与鞍山</h3><h3>红嘴蓝鹊英文名:Red-billed Blue Magpie,学名:Urocissa erythroryncha),是雀形目鸦科蓝鹊属的鸟类。俗称赤尾山鸦、长尾山鹊、长尾巴练、长山鹊、山鹧。体态和羽色极为艳丽美丽。全身长约65厘米,上身蓝色,头黑色,红嘴红脚,尾十分长,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性喧闹,结小群活动。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和动物尸体为食,常在地面取食。性情凶悍,主动围攻猛禽。因红嘴蓝鹊的尾羽甚长,不适于饲养,请不要捕捉红嘴蓝鹊。分布于台湾的台湾蓝鹊无论外形还是习性,均和红嘴蓝鹊极为相似</h3> <h3>拍摄于桓仁</h3><h3>苍鹭英文名:Grey Heron,学名:Ardea cinerea),是鹈形目鹭科鹭属的鸟类。俗名长脖老等、老等、灰鹳、青庄。大型水鸟,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体态优美,捕食鱼虾。性情寂静而有耐力,行动极为灵活敏捷,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在中国几乎遍及全国各地。</h3> <h3>拍摄于内蒙古额尔古纳</h3><h3>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a)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长满了刚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黄色,嘴铅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也有的时候布满暗色的横斑。</h3><h3>栖息于冻土和苔原地带,也见于荒地丘陵。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在北极和西伯利亚繁殖,越冬时可见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十分罕见。雪鸮生活在北极地区。猫头鹰一般都在夜晚出来捕食,而雪鸮白天黑夜都可以出来活动,猫头鹰一般都在树上生活,北极地区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雪鸮只能在岩石上建造自己的巢。雪鸮一年产12枚卵,雌雪鸮在巢中孵蛋时,雄雪鸮担负觅食和护家的任务。主要捕食旅鼠,偶捕食野兔、鸥和鸭等大型猎物。</h3> <h3>拍摄与铁岭</h3><h3>凤头PT英文名:Great Crested Grebe,学名:Podiceps cristatus),是䴙䴘目䴙䴘科䴙䴘属的鸟类。凤头䴙䴘俗称张八狗或水老鸹。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䴙䴘(50厘米),外形优雅。颈修长,具显著的深色羽冠,下体近白,上体纯灰褐。繁殖期成鸟颈背栗色,颈具鬃毛状饰羽。与赤颈䴙䴘的区别在脸侧白色延伸过眼,嘴形长。以鱼为主食。</h3> <h3>拍摄于天津</h3><h3>翻石鹬英文名:Ruddy Turnstone,学名:Arenaria interpres),是鸻形目丘鹬科翻石鹬属的鸟类。又可译作红翻石鹬、棕翻石鹬。因性喜翻石觅食而得名。结小群栖于沿海泥滩、沙滩及海岸石岩。有时在内陆或近海开阔处进食。通常不与其他种类混群。在海滩上翻动石头及其他物体找食甲壳类。奔走迅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h3> <h3>拍摄于池杉湖</h3><h3>斑头雁学名:Anser indicus)是中型雁类,体长62-85厘米,体重2-3千克。通体大都灰褐色,头和颈侧白色,头顶有二道黑色带斑,在白色头上极为醒目,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 性喜集群,繁殖期、越冬期和迁徙季节,均成群活动。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叶、茎、青草和豆科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贝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分布于中亚、克什米尔及蒙古国,越冬在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和中国云南等地。</h3> <h3>拍摄于天津</h3><h3>流苏鹬英文名:Ruff,学名:Calidris pugnax),是鸻形目丘鹬科滨鹬属的鸟类。自成一属。栖于源边沼泽地带。以软体动物、甲壳类、蠕虫、昆虫和大量的水生植物为食。分布于新疆、西藏南部,偶见于青岛、福州(旅鸟);福建、广东、台湾、广西(冬候鸟)</h3> <h3>拍摄于柳河</h3><h3>雕鸮英文名:Eurasian Eagle-Owl,学名:Bubo bubo),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鸟类。又叫大猫头鹰、希日-芍布、老兔、大猫王、恨狐、夜猫。夜行性猛禽。雕鸮和毛腿渔鸮是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有一双明亮橘黄色的眼睛。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平常单独活动。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天敌是金雕等大型猛禽,另外白天看见时总是在被乌鸦及鸥类围攻。于警情中的鸟会作出两翼弯曲头朝下低的宽宏姿态。飞行迅速,振翅幅度小。分布在除海南、台湾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是留鸟。雕鸮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内蒙古海拉尔</h3><h3>乌林鸮英文名:Great Grey Owl,学名:Strix nebulosa),是鸮形目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分布在北半球非常大型的猫头鹰。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h3> <h3>拍摄于婺源</h3><h3>中华秋沙鸭英文名:Scaly-sided Merganser,学名:Mergus squamatus),是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体侧具特征性鳞状纹。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出没于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江苏盐城</h3><h3>丹顶鹤英文名:Red-crowned Crane,学名:Grus japonensis),是鹤形目鹤科鹤属的鸟类。大型涉禽,体长15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h3> <h3>拍摄于桓仁</h3><h3>红角鸮英文名:Oriental Scops Owl,学名:Otus sunia),是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别名东红角鸮、棒槌雀、普通鸮,是一种小型的猫头鹰。栖息于山地林间,喜有树丛的开阔原野。以昆虫、鼠类、小鸟为食,繁殖期5~8月,营巢于树洞或岩石缝隙和人工巢箱中。是中国体型最小的一种鸮形目猛禽,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著者将其作为西红角鸮 (学名:Otus scops)的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原普通角鸮(学名:Otus scops)已划分为多个鸟种。</h3> <h3>拍摄于通辽</h3><h3>大天鹅英文名:Whooper Swan,学名:Cygnus cygnus),是雁形目鸭科天鹅属的鸟类。别名天鹅、咳声天鹅、白天鹅、黄嘴天鹅、鹄、白鹅。体重约10千克,体长达1.5米,全身的羽毛均为雪白的颜色,只有头部和嘴的基部略显棕黄色,嘴的端部和脚为黑色。分布于北欧、亚洲北部,越冬在中欧、中亚及中国,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大连</h3><h3><h3>纵纹腹小鸮(英文名:Little Owl,学名:Athene noctua),是鸮形目鸱鸮科小鸮属的鸟类。体型很小的猫头鹰。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和伊朗等地,在中国仅分布于四川的宝兴和雅江等地。体长20-27.5厘米。捕食昆虫、蚯蚓、两栖动物以及小型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善奔跑。部分地昼行性。矮胖而好奇,常神经质地点头或转动。有时以长腿高高站起。快速振翅作波状飞行。常立于篱笆及电线上。能徘徊飞行。繁殖期一般为5-7月。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h3> <h3>拍摄于大连的旅顺</h3><h3>砺鹬(英文名:Eurasian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鸟类。又称为欧亚蛎鹬。其羽毛为黑色和白色,腿红色,喙为红色且强大,用于粉碎或撬开软体动物如蚌,或寻找蚯蚓。飞行缓慢且振翼幅度大。沿岩石型海滩取食,食物为软体动物,它们用錾形嘴錾开。成小群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波罗的海。</h3> <h3>拍摄与查干湖</h3><h3><h3>黑颈䴙䴘(英文名:Black-necked Grebe,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是䴙䴘目䴙䴘科䴙䴘属的鸟类。是一种候鸟。繁殖期成鸟具松软的黄色耳簇,耳簇延伸至耳羽后,分布于欧亚中部、南部、非洲、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中国等地,多见于沼泽、池塘以及湖泊或有覆盖物的溪流。</h3></h3> <h3>拍摄于辽阳</h3><h3>蓝翡翠英文名:Black-capped Kingfisher,学名:Halcyon pileata),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俗名黑顶翠鸟、黑帽鱼狗、蓝翠毛、蓝袍鱼狗、蓝鱼狗、秦椒嘴、喜鹊翠、鱼腥。是相当大的翡翠,身体长30厘米左右,头黑,白色围脖,上体蓝色或紫色,下体棕色,嘴和脚均为红色。以鱼为食,也吃虾、螃蟹、蟛蜞和各种昆虫。在国内,夏季分布比较广,几乎遍及东部全境。该鸟羽色艳丽,鸣声洪亮。</h3> <h3>拍摄于长白山漫江</h3><h3>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ta):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h3> <h3>拍摄于吉林的舒兰</h3><h3>鳄英文名:Western Osprey,学名:Pandion haliaetus),是鹰形目①鹗科鹗属的鸟类。又名鱼鹰、吃鱼鹰、亚巴拉格-额力女、鱼雕、鱼鸿、鱼江鸟。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其中分布于澳洲界的东方鹗已从其亚种提升为独立鸟种。雄鸟和雌鸟相似,体长约65厘米。一种大型的鹰,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上体深褐色,下体大部纯白,建有巨大的巢,常年复一年地使用,用盘旋和急降的方法捕食水中的鱼。</h3> <h3>拍摄于河北井陉县</h3><h3>黑鹳英文名:Black Stork,学名:Ciconia nigra),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鸟类。又叫黑老鹳、乌鹳、锅鹳、黑巨鹳、黑巨鸡、哈日-乌日比。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栖于沼泽地区、池塘、湖泊、河流沿岸及河口。性惧人。冬季有时结小群活动。黑鹳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本溪县</h3><h3>普通秋沙鸭学名:Mergus merganser)是秋沙鸭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长54-68厘米,体重最大可达2千克。雄鸟头和上颈黑褐色而具绿色金属光泽,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使头颈显得较为粗大。下颈、胸以及整个下体和体侧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鸟头和上颈棕褐色,上体灰色,下体白色,冠羽短,棕褐色,喉白色,具白色翼镜,特征亦甚明显,容易鉴别。常成小群,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常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繁殖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北美北部和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越冬在繁殖地以南,几乎遍及整个北半球。</h3> <h3>拍摄于内蒙古</h3><h3>大鸨英文名:Great Bustard,学名:Otis tarda),是鸨形目鸨科鸨属的鸟类。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身高背宽,雄鸟体长可达1米,体重10公斤,雌鸟比雄鸟相对要小得多,平均体重3.5公斤,是世界上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大鸨是草原鸟类,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它十分善于奔跑,比骏马还快,大鸨的鸣管已退化,不能鸣叫。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各种昆虫,称得上大草原的保护神。</h3> <h3>拍摄于沈阳</h3><h3>红隼英文名:Common Kestrel,学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别名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小型猛禽,眼睛的下面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能捕捉地面上活动的啮齿类、小型鸟类及昆虫。红隼的价值和保护现状同猎隼差不多,惟黑市交易价格稍低于猎隼。红隼产于旧大陆,有时叫作旧大陆红隼、欧亚红隼或欧洲红隼,它比分布于南北美洲的美洲隼稍大,但颜色不那么鲜艳。另有澳洲红隼(学名:Falco cenchroides)。红隼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比利时国鸟。</h3> <h3>拍摄于沈阳</h3><h3>鸿雁英文名:Swan Goose,学名:Anser cygnoides),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鸟类。又叫原鹅、大雁、洪雁、冠雁、天鹅式大雁、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雁形目鸭科鸟类。体长800-930毫米。背、肩三级飞羽及尾羽均暗褐色,羽缘淡棕色;下背和腰黑褐;前颈下部和胸均呈淡肉红色;头顶及枕部为棕褐色;头侧浅桂红色;须及喉棕红颈白色,后颈正中呈咖啡褐色。鸿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h3> <h3>拍摄于河北</h3><h3>冠鱼狗英文名:Crested Kingfisher,学名:Megaceryle lugubri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大鱼狗属的鸟类。又名花斑钓鱼郎。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翠鸟。栖息于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常在江河、小溪、池塘以及沼泽地上空飞翔俯视觅食。一旦发现食物迅速俯冲,动作利落。冠鱼狗是我国体型最大的翠鸟,分布于我国东部很多地区。另一种为斑鱼狗Ceryle rudis,在我国可见于南方,在国外分布广泛。</h3> <h3>拍摄于大连旅顺</h3><h3>东方白鹳英文名:Oriental Stork,学名:Ciconia boyciana),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涉禽。与白鹳(又叫西方白鹳、欧洲白鹳)是近亲,但比白鹳更大,体长为110-128厘米,体重3.9-4.5千克,翼宽大约2.22米。与白鹳不同的是,东方白鹳的嘴黑色,眼周皮肤红色,虹膜为白色。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濒危种。在中国西南出现的可能是另一种大型的鹳——钳嘴鹳。</h3> <h3><br></h3><h3>针尾鸭(学名:Anas acuta)是中型游禽,属水鸭类。体长43-72厘米,体重0.5-1千克。雄鸭背部满杂以淡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波状横斑,头暗褐色,颈侧有白色纵带与下体白色相连,翼镜铜绿色,正中一对尾羽特别延长。雌鸭体型较小,上体大都黑褐色,杂以黄白色斑纹,无翼镜,尾较雄鸟短,但较其他鸭尖长。飞行迅速。在各种内陆河流、湖泊、低洼湿地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在开阔的沿海地带,如空旷的海湾、海港等地常能够见到数百只的集群。主要以草子和其他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牵牛子、芦苇、菖蒲等植物嫩芽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到农田觅食部分散落的谷粒。广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美西部。越冬在东南亚、印度、北非、中美洲,少数终年留居南印度洋的岛屿上。</h3> <h3>拍摄与庄河</h3><h3>长尾鸭英文名:Long-tailed Duck,学名:Clangula hyemalis),是雁形目鸭科长尾鸭属的鸟类。中等体型(平均58厘米)的灰、黑及白色鸭,中央尾羽特长,雄鸟胸部的黑色斑块为特征。分布范围遍及全北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冬候鸟。冬季栖于沿海浅水区,少见于淡水中。潜水寻食。散乱低飞于水面。</h3> <h3>拍摄于普兰店</h3><h3>池鹭学名:Ardeola bacchus)系典型涉禽类,体长约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每窝产卵3-6枚。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h3> <h3>拍摄于内蒙古格尔古纳</h3><h3>猛鸮(Surnia ulula),是中型鸟类,体长35~40厘米,体重247~375克。具鹰样的尾,脸部图案深褐色与白色纵横。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h3> <h3>拍摄于珲春市</h3><h3>白尾海雕</h3><h3></h3><h3>(英文名:White-tailed Eagle,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是鹰形目鹰科海雕属的鸟类。白尾海雕是大型猛禽,体长82~91厘米,体重2800~4600克。体羽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它的尾羽也呈楔形,但均为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在中国,所有的猛禽都至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白尾海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庄河</h3><h3>鹊鸭学名:Bucephala clangula)中型鸭类,体长32-69厘米,体重0.5-1千克。嘴短粗,颈亦短,尾较尖。雄鸭头黑色,两颊近嘴基处有大型白色圆斑。上体黑色,颈、胸、腹、两胁和体侧白色。嘴黑色,眼金黄色,脚橙黄色。飞行时头和上体黑色,下体白色,翅上有大型白斑,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雌鸟略小,嘴黑色,先端橙色,头和颈褐色,眼淡黄色,颈基有白色颈环;上体淡黑褐色,上胸、两胁灰色;其余下体白色。主要栖息于平原森林地带中的溪流、水塘和水渠中,尤喜湖泊与流速缓慢的江河附近的林中溪流与水塘。泳时尾翘起。白天活动成群游泳在水流缓慢的江河与沿海海面,边游边不断潜水觅食。善潜水,一次能在水下潜泳30秒左右。食物主要为昆虫及其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蛙以及蝌蚪等。分布于北美北部、西伯利亚、欧洲中部和北部、亚洲等地。</h3> <h3>拍摄于珲春</h3><h3>虎头海雕(英文名:Steller's Sea Eagle,学名:Haliaeetus pelagicus),是鹰形目鹰科海雕属的鸟类。大型猛禽。虎头海雕是现时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鹰,平均每只重约6.8公斤。黄色的嘴特大。虎头海雕在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沿岸、黑龙江、库页岛北部及俄罗斯尚塔尔群岛(Shantar Islands)一带进行繁殖。大部分虎头海雕在冬季来临时都会往南迁至日本千岛群岛和北海道越冬。这说明了虎头海雕比白尾海雕更不具流浪性,分布的范围亦不及白尾海雕广泛。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河北等地,多栖息于海岸、河口。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数量稀少、罕见,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h3>拍摄于庄河</h3><h3>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有1属39种。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中国有5种。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h3> <h3>拍摄于沈阳</h3><h3>豆雁,鸿雁(英文名:Taiga Bean Goose,学名:Anser fabalis),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鸟类。又名大雁、鸿、东方豆雁、西伯利亚豆雁、普通大雁、麦鹅,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h3> <h3>拍摄于内蒙古巴彦查干</h3><h3>马鹿学名:Cervus elaphus)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10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h3><h3>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北非。</h3><h3><br></h3> <h3>拍摄于庄河</h3><h3>红胸秋沙鸭(学名:Mergus serrator)属中等食鱼鸭类,体长53厘米。嘴细长而带钩,捕食鱼类。丝质冠羽长而尖。雄鸟黑白色,两侧多具蠕虫状细纹。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色暗而褐,近红色的头部渐变成颈部的灰白色。生活于河流,湖泊,海洋,苔原。常成家族群或小群迁飞,偶尔也见有单只的。食物主要为小型鱼类,也吃水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分布于全北界、印度、中国,越冬于东南亚。</h3> <h3>拍摄于南京池杉湖</h3><h3>黑天鹅学名:Cygnus atratus):是鸭科天鹅属的一种大型游禽,体长110-140厘米;翼展160-200厘米;体重3.7-8.75千克。具有天鹅种类中最长的脖子。这个细长的脖子通常呈“S”形拱起或直立。全身羽毛卷曲,体羽斑点闪烁,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为灰白色,飞羽为白色。尾长而分叉,外侧羽端钝而上翘形似竖琴。有一个明亮的蜡质的鸟喙,为红色或橘红色,靠近端部有一条白色横纹。虹膜为红色或白色,跗跖和蹼为黑色。</h3> <h3>拍摄于南京</h3><h3>东方角鸮学名:Otus sunia),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的一种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Ⅱ级。相貌十分符合公众对猫头鹰形象的印象,圆脸庞,大眼睛,还有一双直立的“耳朵”——其实那是耳孔附近生长的羽毛,据说有促进声波聚焦的功效。东方角鸮十分娇小,即使伸直脖子挺胸抬头也不过两个拳头叠起来这么高,而且浑圆的头部占了很大比例。</h3> <h3>拍摄于南昌</h3><h3>白鹤(英文名:Siberian Crane,学名: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是鹤形目鹤科白鹤属的鸟类。别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大型涉禽。全长约130厘米。体羽除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色。头和脸部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嘴赭红色。脚浅肉红色。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具飞翔能力。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沿海以及新疆。于鄱阳湖以水位下降后露出的植物球茎及嫩根为食。白鹤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 <p>拍摄于沈阳</p><p>戴胜(英文名:Common Hoopoe,学名:Upupa epops),是犀鸟目戴胜科戴胜属的鸟类。</p><p>不会错识的中等体型(30厘米)、色彩鲜明的鸟类。具长而尖黑的耸立型粉棕色丝状冠羽。头、上背、肩及下体粉棕,两翼及尾具黑白相间的条纹。嘴长且下弯。指名亚种冠羽黑色,羽尖下具次端白色斑。</p> <p>拍摄于沈阳</p><p>东方白鹳(英文名:Oriental Stork,学名:Ciconia boyciana),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涉禽。与白鹳(又叫西方白鹳、欧洲白鹳)是近亲,但比白鹳更大,体长为110-128厘米,体重3.9-4.5千克,翼宽大约2.22米。与白鹳不同的是,东方白鹳的嘴黑色,眼周皮肤红色,虹膜为白色。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濒危种。在中国西南出现的可能是另一种大型的鹳——钳嘴鹳。</p> <h3>拍摄于本溪县</h3><h3>普通秋沙鸭</h3> <h3>拍摄于河北陉井县</h3><h3>黑鹳</h3> <h3>拍摄于北票</h3><h3>大天鹅</h3> <h3>拍摄于内蒙古巴彦查干</h3><h3>草原雕</h3> <h3>拍摄于庄河</h3><h3>长尾鸭</h3> <h3>拍摄于内蒙古</h3><h3>大鸨</h3> <h3>拍摄于内蒙古</h3><h3>狐狸</h3> <h3>拍摄于内蒙古巴彦查干</h3><h3>马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