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人是风景中的致灵,风景是人外的流彩……母亲的故乡还是那样美……</h3> <h3>七房桥原为木桥,那才是钱穆他们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昨日匆匆赶去拍摄钱穆故居内外的木樨未果,转而拍了几张我记忆中的少时影像,竞然大致未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h3> <p class="ql-block">旧时钱氏家族佃户聚集区黄家湾的水稻长势良好,叶儿青青,稻穗金黄。</p> <h3>夕阳下鸭子们悠游于小河水中,惬意,衣食无忧 。嘻闹间,水波被漾起一个个涟漪 。仿佛秋风拂过 。秋凉了,木樨落了一地金黄 。</h3> <h3>站在王家湾桥上朝七房桥, 钱穆故居望去 , 这条著名的小河叫作啸傲泾 。 河面似一硕大的镜子 , 天光云影在里面 , 天光是蓝色的, 云影是白色的 ; 翠树的倒影 , 岸边的小船, 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景色 , 自然而恬淡又闲悠。</h3> <h3>小河上的水葫芦少得可怜,随着秋风聚了,又散了。不是我儿时那一湾青萍了。</h3> <h3>七房桥 一一 江南典型的农村拱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人辈出,名声在外。</h3> <h3>依托其住户钱氏家族七房子孙,这座已不叫 ' 七房桥 ' 的半桥,坐享其誉。它不是骏马,桥下的只是汩汨的小河流水 。骏马巳随着云骑尉为国捐躯。小河是江南第一世家吴王泰伯修建的河流的支流。泰伯在附近落葬,玉飞凤在此地古墓中被发掘出来 。小时候,见到家家户户植桑养蚕,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苏锡两市不用'争夺'管辖,这里是吴文化的发源地。</h3> <h3>水中的竹篱笆拦住了通往舅的 ' 港湾 ' , ' 港湾 ' 深处就是舅临河的后门下的石级。年少时随母亲去七房桥 , 那是母亲回娘家。自从母亲的母亲也去世了 , 再去七房桥就是走亲戚了, 这是近亲。超过三代就是远親 , 那怕是亲兄弟 , 住在隔壁也是如此。那么 , 不用掐指算 , 钱伟长 , 钱穆也只是远亲 ; 近的只是骨子里的血脉。</h3> <h3>我在桥边临水,用仰角把拱桥拍得跨度很大很大。冥冥之中,仿佛又听到母亲的母亲在呼唤 : 外孙,快回家吃锅饼。稻米碾成的粉,做成饼,在行灶铁锅内随着米饭一起出锅,掀开铁锅的一角 , 新米的清香就往鼻孔里钻,差点流出口水来。</h3> <h3>无锡的大米 , 果然名不虚传。</h3> <h3>小时侯 , 爱吃甜庶 , 七房桥的是很甜的。它比甘蔗细很多, 它的皮坚硬却很柔韧, 我们常常把它做成灯笼状。挂在高处 , 反复欣赏 , 但嘴里直咽口水。最后抵不住诱惑 , 成了口中之物。</h3> <h3>七房桥自然村落是小的, 而 七房桥行政村則不小 。各村落不乏钱之后。</h3> <h3>十六岁时独自一人回母亲的故乡。名为大木桥的拱桥有个简易的码头可以上岸。只是小火轮加拖船这种营运早以为公路所取代。苏州平门轮船站早已无踪影。还好, 古老的拱桥证明了这段历史的存在。</h3> <h3>有道是 : 自然之美加上人的活动是风景中的风景。</h3><h3>母亲的故乡,很美。</h3> <p class="ql-block">七房桥人、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他很爱山水,尤爱流水,因为流水活泼,水声悦耳,可以清思虑,除烦恼,怡情养性。 钱穆一生酷爱昆曲与旅游,他有一番解释:“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午后闲暇,常一人雇一扁舟泛舟太湖之上。小船任其所往,常两三小时方返。在湖光山色与生命之流的相融相遇中 , 感受宇宙人生的“大美”。其散文小品文集《湖上闲思录》集中代表了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先生“可谓古今学者之健游、善生活者,亦善读书者”。</p> <h3>大众都愿意把胜利桥当七房桥摄影下来。其实七房桥是木桥,于1968年因老旧拆掉,只是旧木桥靠西一点离现在的砖石拱桥50米都不到。</h3> <h3>玉飞凤 , 是随着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鸿山墓群挖掘出土的。图腾玄鸟, 展翅凤凰糅合成的独特造型 , 充满着韵律和动感 。它是人和人伦的美丽化身。知名作家周育华在她的《君子儒 钱穆评传》这样写道 : 七位院士, 七位人类学科最高殿堂中的精英。'院士' 其本身是社会化的一个成功座标。在此座标下,有着更为丰富的精神与品质,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哲学教授周国平说 : 人生的第一目标是优秀而不是成功, 成功只是优秀的副产品。七房桥的院士们定是首先让自己具备了优秀品质,如玉飞凤至善至美形象化身所具备的品质一样。七房桥的先贤们 , 众多院士 , 教授专家们闪耀着严谨的治学 , 科学探索精神与人文情怀之鸿光。</h3> <h3>近几年 , 当地政府 , 教育机构 , 与钱穆钱伟长故居合作举办素书堂学前开蒙礼仪式。</h3> <h3>钱穆钱伟长故居</h3> <h3>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此外 , 越来越多的学者 , 莘莘学子前来参观与学习。</h3><h3>母亲的故乡,还是那样美 。田园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文/摄 钱小穆</h3> <p class="ql-block">钱小穆简历 : 吴文化传播者。现代作家协会员。《法制周刊》中国先锋作家诗人创作联盟成员。北京元学文化院研究员。母亲姓钱,无锡七房桥人的 “姑娘″ ,七房桥钱氏家族内太学生钱汶直系后人。相信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散文、散文诗、杂文、随笔发表于杨子晚报、江山文学、杨子视窗 、散文网等文学网刊,散文《母亲》、《五月望塔苑赏雪》、散文诗《姑苏慢与漫的生活》、读《林微因传》有感与读《三毛传》(你是锦瑟 我是流年)有感等赏析文章,获得唐山知名作家唐柳的精采朗诵,并在 喜马拉雅FM上播出 。中国网络资讯台刊发的《春》,阅读量为4万人次,其朗诵版 , 由多次荣获朗诵比赛奖项的美女老师沈虹制作并朗诵。文入选《钱穆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中国作家文学》等书刊。著有散文集《文园小耕》。对吴文化的传播获得了网上人民日报的人民网、光明网 、江苏网、扬子晚报 、无锡日报及无锡政府网的肯定。</p> <h3>【附 : 钱小穆吴文化慢生活作品目录】2015至2019年先后写成发表了苏州部分作品如下 :《苏州雨巷》、《姑苏慢与漫的生活》、《苏州的四大民间名小吃》、《苏州大阳山行》、《福是苏州穹隆山的主题》、纪念杨绛《洗澡》、《苏帮菜》、《螺丝浜或是近代苏州的发源地》、《宜居的留园》、《不宜居住的拙政园》、《虎丘是面双面绣》、《虎丘养鹤涧随想》、《姑苏石库门 浓浓江南味》、《七只狸锁住了七里山塘》、《寻找王皋故里》、《不食苏式汤面,等于没来苏州》、《苏州古城内十大状元府》、《苏州青团子》、《寻找冯梦龙故居》、《苏州艺圃》、《干年苍桑平江路》、《老山塘的夏日生活》、《苏州石库门 (也说说苏州古城门)》、《母亲》、《苏州人心中那一抹绿》、《苏州的百草园 : 江长川,苏雪林故居》、《认识莫言挚友谭金土》、《西塘是一条清嘉的河》、《素锦禅心 : 说说苏州的莲荷》、《苏州春天的那些花儿》、《阊门》、《一下雨苏州又成了姑苏》、《夏日兰草》、《五月望塔苑赏雪》、《姑苏探秘: 苏州御窑遗址仍在烧制御用金砖》、《秋回故里》、《一个苏州人武汉养了头猪》、《星桥情缘》等五百多篇。<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