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261

行走的文字

<h1><b> 温暖261<br></b><h3><b> 文/小小</b></h3></h1><h3></h3><h3>我们惊佩于茶书院主人的别出心裁,在院子里生长的花草,长势恰到好处,既不拥挤又不单调。花以草的绿色为依托,草凭花的香馥而芬芳。在小城,虽然不至于寸土寸金,在人流涌向城里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小城的房价一路飚升,能将小院为花草辟出一方天地,既需要主人深广的胸怀,又需要长远的目光。</h3> <h3>从一楼的拐角处上到二楼,靠楼梯口是一间可容纳六到八人品茗读书的茶室。茶室的布置简洁淡雅,无处不彰显主人的务实。沿楼梯口的左边直走三五步,便来到了茶书院的中心位置。这里是由一间小客厅经过主人精心打造而成的,如果不是腾出了楼梯的位置,这里的结构,就是中规中矩的左右对称,中庸至正大道至简。左边一间茶室,右边两间茶室,和楼梯口那间茶室一样,除了摆放了茶桌和椅子,墙上张贴的字画,便已算是奢侈。</h3><h3>而我却对眼前这个摆了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屋子中间摆放了一张长形桌,围着桌子的上上下左右,又摆放了若干张椅子的屋子情有独钟。当然,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充其量只能算是附庸风雅。每次到来,主人总要在左边靠墙的位置,多摆放一排凳子,来者都是客,小小的茶间承载的是对每一位到访者的尊谢。</h3><h3>对于这里,我应该算是常客了。苏北老师两次到访,李斌教授在这里讲述他的父亲李致远将军,赖章盛教授在这里回忆《我的外公陆定一》,全国诗人重走长征路,在这里挥毫泼墨。闲暇之余,我们常常相聚在这里,追溯千年古县的古韵,畅聊百万人口大县的绿水青山。小小的茶间,以袅袅茶香和浩瀚书海,静静地聆听,默默地回味,细细地品鉴。</h3> <h3>说到畅聊,自然而然地就把脚步迈上了三楼。三楼其实就是楼顶,是用来吟诗唱曲诵读美文的地方。没有了墙体的分隔,眼前的空间开阔了许多。如果说把有限的空间打造成茶室,无一遗落地被利用,体现的是主人务实求真,把只加盖了一些简单的防晒防雨装置的楼顶,分区域加以点缀,鹅卵石平铺的区域,即使在寒凉侵身的季节,喝上一杯暖茶,眼神很快就被案边摊开的书籍吸引,茶暖手足,书暖人心。在暑热袭人的夏天,踩着脚下由木板搭建的精致小径,可以直接抵达您想要去的“水上乐园”,听着水声,品着香茗,读着诗篇,所有的悸动,在这一刻都返朴归真。</h3> <h3>2020新年伊始,261茶书院惊喜不断。元月13日,于都籍作家刘平老师,分享了他的新作《赤白河上的枪声》。一直以来,谋好了篇布好了局,提笔时却不知从何写起,甚至举步维艰的困惑一直缠绕着我。当我把“提笔时想写一篇宏篇巨著,到最后写出一堆连自己都不爱看的垃圾”时,刘平老师说这是每一个写作的人都会碰到的情况,暂且放一放,有了新的思路再写,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小说要写上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原因。</h3><h3>在这里,或许有必要说一下,刘老师的话,持不同意见的人,肯定很多,毕竟见仁见智。而于我,却是拨云见雾,没有坚持,就算把心沉下来,又会是怎样的结果,谁也不一定有答案。比如眼前的茶,如果没有主人的悉心安排,没有勤勉的斟茶人,再大的茶杯,都有见底的时候,再暖的茶水,终究都要变凉的。就像这书架上堆满的书,离不开主人的精挑细选,日积月累。</h3> <h3>在“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85周年”的元月15日,我再一次走进茶书院。原先的诗文诵读活动安排,临时做了调整,好在我这张脸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就算有些紧促,若不走近细看,还是看不出异样的。作为这里的常客,我早已习惯了这里的喧而不哗,也习惯了这里的拥而不挤。每一次到来,都有不一样的发现,每一次参与,都有不一样的触悟。</h3> <h3>作家凌寒说:“我所有的创作,都在更加努力地接近真实。”我想,每一个生活在真实里的人,都不可或缺地有着与众不同的寄予与予求。比如长征,比如遵义会议,因为寄予而坚持,因为坚持而闪光。比如于都,比如261茶书院,一条江,流淌着柔软又刚坚的灵魂,一杯茶,浸泡着时间的刻度和掌心的温度。</h3><h3>寓居小城,沾染红尘,在岁月里行走,于时光中转身,总有一处曼妙的风景,总有一方寸土歇步。茶茗一杯,胜过恭迎胜饯,长书一卷,媲美腾蛟起凤。中庸至正,静候常来,大道至简,欢送常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