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生在河南,差不多算是北方人了。</h3><h3> 说起来巧了,今儿不偏不倚是我们北方的小年。那就偷三两清闲来扯一扯这北方的小年。</h3><h3> 儿歌里唱得好哇“二十三,糖瓜粘。”这农历腊月的二十三便是我们的祭灶节,也是小年。这一天的到来,忙年就算是开始了。</h3><h3> 民间流传,小年“官三民四船五”,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其实,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我们北方地区的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h3><h3> 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里最重要的习俗了。民间祭灶,其实是缘起古人拜火。宋代有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些大概就是“官宣”吧。</h3><h3> 我所知道的关于祭灶那些事儿,都是打小听外婆讲来的。外婆说,人活着总是要吃饭的,家里掌管灶火的就是灶神,咱叫他灶王爷。他呀,本事可大着呢,除了掌管老百姓的吃食,还监察这一家子的善恶,每年位列仙班开天仙大会的时候,他上天言传这一家子的善恶,天帝陛下自根据他的说辞对这家人以降福祸。后来呀,这一家人学“精明”了,每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里的掌柜的就从集市上买来那粘牙的芝麻糖供奉给灶王爷。灶王爷吃了这人间的甜蜜杆儿自然是吃人家的嘴短,便不再讲坏话,以免天帝陛下发难这家人。</h3><h3> 外婆说民间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因此祭灶王爷,只能是家里的劳力,也就是男人。</h3><h3> 我听见外公振振有词地说道:灶王爷呀灶王爷,你既吃了这极品的芝麻糖,就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呐!</h3><h3> 摆好供食,香垅是要搁在供食以外的位置,然后上香。外婆说过好几次了,天界和地界的主儿们都是隔香不接供的。这上香也讲究着呢,神三鬼四人一,切不可乱了章法。</h3><h3> 我们这些孩子们眼巴巴望着那香头,好容易等到燃尽最后,可以去抢那带着芝麻香的粘牙糖了。</h3><h3> 外婆一把推开俩,把我们又赶到边儿上。“起开,起开,一群小下作皮,没吃过是咋滴?”</h3><h3> “灶王爷在上,您别给这小毛孩一般见识。您是上神,且去了天庭位列仙班吧!”外婆一边说着一边从墙上揭下那灶王爷的画像,她卷了个好,然后拿火柴给点着了火。</h3><h3> “灶王奶奶,您也且去了天庭位列仙班吧!”</h3><h3> 我这一声吆喝可惹得众孩儿热闹起来,妞儿说我是傻样,武哥哥问我几时见了灶王奶奶。</h3><h3> “我看见了,我就看见灶王奶奶了,就在灶王爷下边坐着呢。”</h3><h3> 那一团火焰莫名飞升起来,在空中停到我的脸前几秒钟的时间又落了下去。</h3><h3> “不许胡说,去吃芝麻糖吧,赶紧粘住你那不主贵的嘴。”外婆递给我一根直直的糖。</h3><h3> </h3> <h3> 灶王爷就这么回天庭去了。他这一走,我每天进厨房拿个吃食啥的,看着那光秃秃的墙壁,反倒叫人心里总缺点什么不自在。</h3><h3> 我开始想念,想着想着,就想起先前那画像的两鬓竟是有两句话的。“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h3><h3> “外婆,外婆。那灶王爷是不是过几天就回来了?”我没礼貌地冲进堂屋,大呼小叫起来。</h3><h3> 外婆瞅了我一眼。</h3><h3> 大年三十的晚上就回来了,灶王爷和好多仙家都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接灶”、“接神”呢。到时候,咱还得洒酒三杯,送神以后,才轮到祭拜咱家祖宗。</h3><h3> 听了这话,我居然心里舒坦了许多。</h3><h3> 这大概就是因为习惯了所以愿意习惯着。</h3><h3> 我一蹦一跳得出了外婆的屋子,好像是听见她又说了一句:今儿可别捣蒜了啊,要捣回你家(指我奶奶家)捣去,丫头片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