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8 古镇球缘(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说我与篮球结下过不解之缘,并非言过其实,篮球真的给我带来过与众不同的欢乐与刻骨铭心的伤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爱篮球,缘于很早享受过拥有它的快乐,我也恨篮球,因为它也给我造成极大的创伤(21岁那年球赛中,被对手用肩扛抬臀部,失去平衡后横飞落地,致双手桡骨、尺骨全骨折,生活不能自理,住院时由同事传海、云芳、海江照顾生活起居,直至今日陈伤缠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首见篮球,是柯中与柯小1955年秋季对换校址搬迁时,其中一艘载有体育用具的船只,从下寺头摇过门外管墅直江时,船舱里学生抱着的几只大皮球,一看到它,我马上叫着“大皮球!皮球真大!”,眼光也一直盯住装着它的船从门口摇过,经永丰桥左转过大桥(融光桥)向东(修塘寺~柯中所在地)而去。</p> <h3> 1961年刚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就拥有一只篮球(我哥一中毕业,校队球友赠送),这在当时的风光啊,着实不亚于当下牛逼地驾驭一辆超跑的嗨劲。记得当年背着用网袋盛起来的球,踮发踮发地走在上,下学的途中,被那种羡慕的眼神追随时的得意和课外活动中享受特照的荣耀,此刻回想起来,仍然会泛起那潮“嗨爆天”的漂漂然……</h3><h3><br></h3><h3> 不久后一次玩球中,右脚不慎踢到石坎,大姆指蹩得伤筋出毒,去伤科就诊外,还缺课数天。伤愈再拿起篮球,发现瘪得已不成样,漏气后无处可充,加上母亲又天天唠叨怕我受伤,不让再去玩球,只有忍痛割爱,中止初始的篮球冲动。</h3><h3><br></h3><h3> 进入柯中后,对王一峰,茅启天等高年级校友篮球表现印象较深,其中大名鼎鼎的“牛皮”仲康,最引人注目,每当赛际或课外活动时,总能在场上看到他咬紧牙关,上篮㧜板入网的冲劲,常会为他鼓掌,呐喊……尤其是他上篮后悬在空中,也不论进球与否,单手仍上扬着,偏着脑袋傲视群雄的得意劲,真的贼牛皮呀!</h3> <h3> 三年初中,柯中承办过数次校际教工比赛,观看过本校老师的表现。记忆中,副校长王金龙老师跑位积极,上篮较准,最典型的是像推铅球并非投篮的奇特动作;严肃认真的沈善智老师的篮球水准一般般(他各类运动的教育训练水平挺高,特别是排球打得很好,排球裁判则是超一流的赞);体育老师吴启余在场上生龙活虎,动作灵活弹跳高,教课书式(场外观众能随着节凑一起数步)的三步上篮,至今难忘;个子不高,体力充沛,普通话带着浓重乡音骆成俊老师,常有引人注目的投篮与对方队员拼抢的镜头;肥胖会出汗的柴庆龄(绰号柴子头)老师,常穿着飘宕在运动裤外、且已发黄的白汗衫(偶尔穿泛黄的白背心),挺着个大肚子,在场上来回奔跑,引得师生捧腹大笑,他的拿手好戏,就是嘚大马桶球投篮;偶尔参加的何二中老师微弓着背,边跑位边用略带口吃的语音喊“给我,给我!”,姿势虽不雅,命中率可嘉;洪余庆老师来回晃动、转身假动作摆脱对手和偷袭,常常获得成功;我们班主任杨大祥老师,较少上场,一口东阳普通话的招呼声,按部就班式的三大步及放气球似的上篮动作还能记起……</h3> <p class="ql-block">29 古镇球缘(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次观看我哥他们大学生联队的比赛。是1964年暑假,对手是独山劳改农场(文革初期并入杭州乔司农场~监狱)管理人员,先是乒乓球赛,接着进行了篮球赛,联队都轻松取胜,对方赛前、赛后非常热情,球友受到如此尊重的荣耀,从此印上了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每当他们放假返乡,就会四处寻找、洽约对手,以求一战。柯桥农机厂、柯中、阮社四院、大操场篮球场上和绍兴市区到处留下了大学生联队的足迹。特别是文革期间,他们数次与绍兴城区的联队(记得当时体委的陈藻尧是组织者),在区委东侧的大操场进行过多场比赛,除一场失利外,其余均获胜。</p> <h3> 当年大学生联队队员简况与特点:胡仲安,一村,牛皮仲康的哥哥,瘦高个子,45度中近距离擦板球十拿九稳,司职中锋;黄聚康,五村黄婉珍的哥哥,浙大(后上海高校任教),擅长快攻,急停跳投或上篮,百发百中,司职边锋或中锋;易学善,二村易学信的哥哥,体院(后杭州中学体育教师),体力充沛,弹跳高(大腿特粗壮),擅抢断和快攻,司职活动卫;虞祖辉,一村,南邮,我的哥哥,技术全面,动作亮丽(常有空中停顿),擅带球过人与中距离跳投,站边锋位;沈仲金,二村,城皇庙沿老湖苔的儿子(阿圆的哥哥),体院(后中学体育老师),宁波专区代表队队员,弹跳奇高,抢篮板犹如老鹰抓小鸡,进攻时趴脚趴手的假动作与眼花缭乱的三大步,常常能轻松过人投篮命中,系得分后卫。其余队员:阮社四院子弟,舟山水产学院在校生一名(姓名未详);丁德清(名字可能有误),六村,上市头陈家台门;四院的老应,参加过与独山劳改农场的管理人员比赛,他的中远距离投篮,超高抛物线的弧度,颇有特色;陆继堂,四村,南化(后太原化工厂),他篮球一般,专长是乒乓球,系乒乓球一级运动员;学长胡仲康(牛皮)偶尔也凑凑数。当然,也少不了热心的区委文书谢竹成(谢向农的老爸)和我哥同学何苗林(文源),谢几乎是所有大操场主队的编外队员,赛前常有参与练习,还将搬凳、备水视作“义务”;何则是忠实的球谜,每场必到,在场边如数家珍地点评联队成员特长。</h3> <p class="ql-block"> 文革停课期间,我哥逼着我进行了苛刻的篮球训练,凡动作做错即赏栗子块二枚,使我唯有全力应对,才会免遭敲击。随后,柯中少林寺(文革时期,由孙伯荣、高纪庆、钱焕荣、胡光明和我等人自发组合的锻炼小群)的篮球活动和柯中革联宣传队的实战,使我的球技有了提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1年1月从运输社调入印刷厂,不久成立了篮球队。从此,大桥(融光桥)南隅夏家理发店外墙上,师伯沈张雄龙飞凤舞的海报,隔三差五地吸引爱篮球运动的人们驻足观看(须知,那时的业余活动少之又少),印刷厂篮球队也声名鹊起(场边服务的学生,不用我们自报,早为我们做好姓名与号码登记,足以佐证知名度)。印刷厂篮球员成员有:韩传海,孙伯荣,盛海江,叶云年,高纪庆,潘金水,虞仁友,胡永根,丁回青,钱阿羊,王建国,虞祖浩,领队沈张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柯桥镇企业之间的篮球赛事频繁,还举行过几次全镇范围的篮球比赛,经常友谊赛的单位有:印刷厂、机电站、农机厂(汽配厂)、红旗仪表厂、三五仪表厂、第四医院、柯桥区卫生院、塑料厂、轴承厂、棉纺厂等等,即使四十多年过去,这些球友们,一定还记得我们的友情与实力!</p> <p class="ql-block">30 古镇球缘(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结识了复员待业的韩传荣,以他为核心,凝聚了一批篮球爱好者,球场上天天可以见到我们的身影,大伙一起训练基本功和进行技、战术演练,水平明显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柯桥联队的成员与特点:韩传荣(六村,左手,中距离跳投、切入攻篮、抢断防守、组织进攻,样样俱全,是球队灵魂,司职中锋或前锋);徐金木(四村,绰号“麻雕”,农铁预制厂,左手,神出鬼没地后仰或旋转跳投,出手高,抛物线低,如平射炮弹瞌框入篮,曾入选绍兴地区代表队,任前锋);盛海江(五村,印刷厂,擅二边角中距离投篮,命中率高,偶尔也溜底线过人上篮,司职前锋);陈松坤(六村,机电站,高大魁梧,臂长灵活,擅抢断,防守稳如泰山,系后卫);肖长木(七村,仪表厂,左手,技术全面,带球移动见长,假动作逼真,锋、卫皆宜);应伟银(诸暨人,镇工会工作人员,技术全面,理想式中锋级人选);陈云海(阮社人,机电站, 曾是军级队员,入队迟、与大伙磨合少,任中锋);孙伯荣(印刷厂,弹跳高,身体强壮,跳投与三步上篮都来,抢断更为出众);黄学明(仪表厂,个高,弹跳好,技术全面的年轻队员,锋、卫均宜);当时的我(一村,印刷厂,弹跳高,抢前、后场篮板见长,也有切入投篮或配合传荣组织进攻,系活动后卫)。</p> <h3> 1972年夏秋之交,经过勤勉不懈地训练,联队迎来了首秀,对手是绍兴钢铁厂。当晚由人武部徐部长出面,借到一辆手扶拖拉机,因车小挤不上,二名队员(有黄学明)是骑自行车赶到的。友谊赛在绍钢灯光球场举行,不习惯晚上打球的队员们,赛前在跑位、运、传、投时异常兴奋,彰显了我们首战必胜的士气。</h3><h3><br></h3><h3> 哨声响起,不知是对方大意还是瞧不起我们,开场不久,憋足了劲的我队竟连进五球领先。打懵了的对手,急叫暂停发起了猛扑,一个代表过地区队打球的诸暨人最狠,不多时连中三元,传荣赶紧叫了暂停,强调先防守,抢到篮板后要多传球,进攻要一锤定音,并将盯死狠角的任务派给了我。再次上场,我们好像换了个魂似的,在快速移动中,拼命防守,及时补位,我也卯足了劲,将学过的防守技术针对对角灵活的攻击,如影随形地盯得他无计可施;同时,我们用积极跑动、传球调动对手,只见球影在灯光下不停地飞奔穿插,稍现机会,队员们或投或切、屡屡得手,对方也毫不逊色,双方你攻入一球,我回敬二分,赛场进入白热化。我寻机空切至左底角,接球后虚晃骗过防守,沿底线快步上篮,空中用小角度闷球(那时不知道NBA,高于篮框叫闷球)擦板入网。攻防转换中,时钟飞快过去,当终场的哨声鸣响时,比分定格在69:59,我们嬴了!</h3><h3><br></h3><h3> 这场胜利,奠定了柯桥联队的地位,我们先后与多支城区球打过球,几乎没有一次败北。</h3> <h3> 本人参加过无数篮球赛事,最得意也是最遗憾的是1975年前后,与杭大体育系球队友谊赛中的一次表现,比赛在柯中球场举行,下半场时,我们攻的是东篮架,一次对方进攻不成,我在右侧底线抢得篮板,见无人接应,便运过中线,先左右换手运过了一人,即向中间推进,假送球前伸、虚晃后回缩藏于肋旁侧身起步,带球切过正要关门的二防守队员,弹起后打算翻身用右手旋腕拨球入网,岂料对方已补防到位,悬在空中的我,见一条黑影扑压而来,稍微弓身躲过,右手再投必然被盖,忙将球换至左手,即刻直臂勾手抛投,试图擦板入网,只见篮球沿框滚了一圈多,缓缓地旋出篮外,“打得好!”的一声喊,随即掌声响起,我顺声望去,竟是杭大队教练、带着鼓励的眼神和笑容,边点头边鼓掌。<br></h3> <h3><br></h3><h3> 柯桥联队的篮球活动,一直持续到1975年前后,随着部分队员因岗位变动或工作地址变迁,先后淡出了赛场,以联队名义的赛讯,从此就与观众别过。</h3><h3><br></h3><h3> 光阴荏苒,四五十年的岁月瞬间过去,回想当年在柯桥展开的群众性篮球运动,应是那个时代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镇精神文明的象征之一。抚今追昔,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h3> <h3> </h3><h3><br></h3><h3> ~~~~~~~~~~~~ ~~~~~~~~~~~</h3> <h3> 结 束 语</h3><h3><br></h3><h3> 柯桥,妳是我情系的故乡!小桥流水见证着我的童年,乡里乡亲陪伴着我的成长,陈闻旧事成为了我回忆的珍藏!走一走老街巷,青砖白瓦承载着过往;坐一坐古石桥,斑驳石板记录着沧桑;乘一乘乌篷船,潺潺河水流向了远方……如今,这里将通过保留修复原有建筑、梳理原有文化肌理等方式被打造成为“柯桥的老底片、城市的新客厅”。届时,这座古老的“东方威尼斯”将焕发出新的容光!谨以此文祝愿山阴古镇翻新篇,踏遍青山人未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