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花雀属小型鸟类,体长9-10厘米,为雀形目,文鸟科,梅花雀属。目前世界上大概有二十几种梅花雀,而在我国仅此一种,它们的形态十分优美,全身的羽毛五彩缤纷,非常赏心悦目。<br><br> 红梅花雀雄鸟夏羽自额至尾上覆羽等整个上体浅褐色渲染朱红色,尤以额基和尾上覆羽朱红色较深浓,肩、下背和尾上覆羽具圆形白色小斑点,两翅暗褐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末端具小的白色端斑或点状斑。 尾黑色,外侧尾羽外翈和端部白色或具白色点状斑。眼先和眼周暗褐色,头侧、颈侧朱红色具细小的白色斑点。 颊、喉、胸和两胁亦为朱红色,除颏和上喉外亦密被白色小斑点,腹橙黄色渲染朱红或橘红色,亦缀白色点斑,尾下覆羽近黑色具红白色点斑。雄鸟在深冬以后羽毛变得和雌鸟相似,但在早冬多数雄鸟仍穿着夏羽。 雌鸟上体包括两翅覆羽在内概为褐色或赭褐色,飞羽暗褐色,肩、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细小的白色端斑或斑点。尾上覆羽缀朱红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先端白色。 眼先和眼周黑色,头侧灰褐色。颏黄白色,喉、胸和体侧灰色或淡褐沾灰,其余下体淡橘黄色。 幼鸟亦和雌鸟相似,但尾上覆羽深红色具红色眉纹,下体皮黄色并渲染以橙色。 虹膜为棕红色或橙红色,嘴——红色,脚为蜡黄色或肉色。 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耕地、湿地、种植园和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草原等都是它们的栖息地。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带的稀树草坡、灌丛和草丛中,也出没于芦苇沼泽、果园、村庄和农田地区。 一般成群活动,通常多为十几只至二十多只的小群,秋冬季节结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 该鸟繁殖期变化较大,几乎全年都有繁殖,多数鸟在雨季开始以后,通常繁殖期从8月到翌年1月或6月末至10月间繁殖。 营巢于有草掩盖的灌木枝权上或芦苇茎上,巢由草叶、草茎、花梗、细的枯草等编织而成,巢内铺柔软的植物纤维。 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雄鸟通常为雌鸟收集草叶、草茎等巢材,雌鸟筑巢。 列入我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r>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据资料记载,该种曾经还分布于中国贵州和海南岛,但近几十年来未曾见到,或许已在上述地区消失。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除环境污染等因素外,该鸟羽色鲜艳、美丽,常被捕捉出售为笼鸟,也是原因之一。 每年九月至十一月,在秋雨濛濛和芦苇花花枝招展的时节,红梅花雀都会如约而至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勐宋村,这里是拍摄这种美丽小鸟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