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祭灶》</b></h1><h1><b>——写给上海市日晖新村小学66届四班同学看的文章。</b></h1><p class="ql-block"><br></p> <h1><b>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从今天起就正式跨入了“年”的门槛,大家要开始忙年了:</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三,祭灶王, </b></p><h1><b>二十四,扫房子, </b></h1><h1><b>二十五,做豆腐, </b></h1><h1><b>二十六,去割肉, </b></h1><h1><b>二十七,宰年鸡, </b></h1><h1><b>二十八,把面发, </b></h1><h1><b>二十九,蒸馒头, </b></h1><h1><b>三十晚上熬一宿, </b></h1><h1><b>大年初一扭一扭。 </b></h1><h1><b>初一饺子,初二面--------”</b></h1><h1><b>今天因是年关的头一天,被称之为小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我们所处的上海地方是水陆码头,华洋交融,五方杂处,各种思潮融汇碰撞,杂揉成了一种“洋弗洋,腔弗腔”(沪语:不土不洋、亦土亦洋的意思)没有确切归属感的海派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严重冲淡了本民族世代传承的民风民俗。</b></h1><h1><b>上海是个大都会,商贾云集花花世界,不年不节亦热闹非凡,过年气氛很难凸显,乃至今天过小年,竟和平常一样,完全没有过年的气氛。</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然而放在过去,尤其是在农耕文明氛围浓郁的农村和县城,人们对过小年是非常重视的。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要进行一项活动——祭灶。</b></h1><h1><b>据说祭灶风俗,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存在。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这句话翻译成今天的汉语就是:与其献媚于“奥神”(中国上古人认为的天神),不如讨好“灶神”!”由此可见,送灶神、请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在我的家乡山东莱芜,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灶君老爷”或者直接称呼为“灶王爷”。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画像。这些画像是在农村的大集上买的。民间有专门绘制木板年画的作坊,(有机会我专门给大家谈谈中国的木板年画)。通常灶王爷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但也有画男女两人的,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b></h1> <h1><b>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字样,两边还有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幸福安康!</b></h1> <h1><b>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b></h1> <h1><b>用今天的话来说灶王爷就是你家庭中的纪检委员,而且一家一个,严密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家庭是最隐密的地方,照样逃不过他的“法眼”,这种“监控到家”的布防能力,今天的“天眼”“人脸识别”等“大数据系统”与之相比岂不是弱爆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人民尊敬他也害怕他,于是便贿赂他,在他回天庭汇报你家情况的今天,用糖瓜祭祀他。一来是糖甜,吃了幸福感爆棚。二来是糖粘,吃了粘住双唇张不开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灶王爷吃了你的糖瓜就不好意思揭发你,只能包痞你啦!</b></h1><h1><b>我尝想,我们这个民族,不管是封建制度的古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民国,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都解决不好贪污腐化纲纪败坏的问题,是不是与我们的这种“根文明”“源文化”有关?</b></h1><h1><b>当然也有好处——它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做糖瓜是我老家山东莱芜杨庄镇陈家楼和燕家庄的传统产业,文革时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了,改开后陈家楼又恢复了生产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入选央视《舌尖上的新年》摄制组。时至今日,“陈家楼、燕家庄,家家都有个破糖筐”的俚语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好了,这些问题留给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去研讨吧。我和同学们一样,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头百姓,还是说一些让大家欢快一点的事:</b></h1><h1><b>早年间,老家的农民大多不识字,腊月二十三这天,贴集上买来的或者请庄里文化人写的祭灶对联时,往往会将顺序颠倒,“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幅对联还好说,即便是左右位置对换了,大体意思也不会变。问题往往出在贴横批上,横批“一家之主”外加一个“酉”字是分开写的(一张纸上只写一个字),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甚是挠头,一咬牙一跺脚硬着头皮贴上了,结果贴成了“家主一之酉”!这在同学们所操持的“吴侬软语”的上海方言语境中也许体会不到什么,但用鲁中方言来读却是一个大笑话:农村鼠害严重,家家常用老鼠夹子来灭鼠,通常老鼠被夹子夹住时会发出“吱”的一声叫,家乡土话将这一声叫称之为“一(声)吱由”。我下乡时,早上起来经常听到我婶子说,半夜里听到西屋里“一吱由”,兴许是夹住了老鼠。如此一说同学们明白了吧?那家人将祭灶的横批“一家之主酉”贴成了“夹住一吱由”!</b></h1><h1><br></h1><h1><b> </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是2022年1月25号,农历腊月二十三,又到小年。昨日的“上海发布”称本市又有几个小区被例如中风险地区,差不多前年这个时候发端的疫情仍不见消弭的迹象。牛年还有几天就过去了,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迎来河清海晏的太平光景,也许威风凛凛的虎年会实现我们的愿景吧!</b></p><p class="ql-block"><b>2022.1.25修改于沪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