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的精神(1818—1883)

LUCIA

<h3> 一、德意志哲学(1818-1843)</h3><h3> 1818年出生地:德国•特里尔</h3><h3><br></h3> <h3>  天主教在特里尔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哥德曾经旅居这里,描述其为:”由于教会、教堂、修道院等显得拥挤不堪。”这里的犹太人被迫从事“抵押贷款的出借人。”</h3><h3> 亨利希,卡尔父亲,犹太人,一名律师。信仰直接和博学之人,而非抽象的神。</h3><h3> 卡尔在特里尔学习生活17年。在特里尔上高中时背诵过海涅的作品。15岁的卡尔喜欢与其律师父亲谈论上帝、道德、自由等话题。莎士比亚、哥德的作品他颇为兴趣。高中时发表了他自己第一批作品,即三篇论说文,包括《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7岁时就提出“精神”与“物质”是矛盾存在的。</h3><h3> </h3> <h3>  1835年,卡尔上大学,在德国伯恩(美丽的樱花街),学习专业:法律。最初的卡尔,总是用极端的方式开始他大学生活的每件事:熬夜、爆粗口、喝酒等,时常出入酒吧、舞会,参与互殴等 ,几个月时间欠下不小的的债务。(160塔勒)</h3><h3> 卡尔除了学习法律,还学习文学、哲学。最初钟情于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黑格尔的著作让卡尔发现了“思考”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人类的首要活动,远比追求财富更有意义。虽然学的是法律,但后来对哲学更加的感兴趣。大学中的卡尔是并非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但他的勤奋与专注也是闻名的。</h3> <h3>  18岁,卡尔与燕妮订婚,被父亲安排转到柏林学习,一待就是5年。19世纪30年代的柏林人只能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人的思想。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哥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当卡尔深入学习研究黑格尔著作时发现:他不喜欢黑格尔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便开始阅读曾经被开除的年轻哲学教师费尔巴哈的文章。费尔巴哈曾由于宣传无神论并批判黑格尔而名噪一时。卡尔在黑格尔与费尔巴哈之间寻求自己的思维途径。他认为:“哲学家理应讲述真理并根据现实做出行动。””。1841年,卡尔毕业于柏林大学,同时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博士学位。</h3><h3><br></h3> <h3>  1841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卡尔遇到了比他小两岁的恩格斯。1843年与燕妮结婚。当时表现出对政治的兴趣浓厚,定居科隆,接管《莱茵报》主编》,写了自己第一篇政治文章《共产主义与奥格斯堡》,指出“共产主义”是一场犹太教派以及第一批基督教修道院的运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h3><h3> 马克思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重申:并不是国家管理历史,而是由历史来造就国家。首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在于推翻资本主义。</h3><h3> 卡尔认为:“金钱是以色列人的妒忌之神;在他面前,一却神都要退位。犹太教世俗基础是什么?实际需要,自私自利。犹太人的世俗礼拜是什么?是经商牟利。他们世俗的神是金钱.....”于是,在一座新教教堂内完婚以后,卡尔就与自己在柏林的青年岁月彻底作别。奔赴巴黎开启新的人生。</h3> <h3>二、欧洲革命(1843-1849)</h3><h3> 1843年,卡尔来到法国巴黎,是 “介入时政的哲学家”,他认为自己是天地万物的分析家,是世界的一种精神。</h3><h3> 1844年8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与马克思正式会面,一见便是连续10日无休止的谈关于工人阶级、工厂、资本、所有制等经济学问题。也得出: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因而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h3><h3> 但他们有显著的不同:马克思生活贫穷,偏理论研究;恩格斯家境富裕,充满实践精神。1845年,恩格斯的第一部作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出版。并辞掉了家族工厂工作,与马克思相伴为邻。</h3><h3> 1848年1月,《共产党宣言》诞生:提出了最完整的唯物主义概念,并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要动力,无产阶级则是前进中的新的社会创造者。</h3><h3><br></h3> <h3>三、英国经济学家</h3><h3> 1849年,卡尔登上大不列颠。英国最大的报刊《泰晤士报》》。但在英国与恩格斯继续重新创办《新莱茵报》,恩格斯承担整个运营费用。1850年,恩格斯对马克思一家所遭受的苦难深感震惊,也觉自己的才华无法与卡尔相提并论,因此决定竭尽全力支助卡尔,他又重新回到了自己家族的工厂工作,并每个月给卡尔固定工资,并保持联系达20年,这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再也没有过其他这样的例证。感动感动😭</h3> <h3>四、共产国际的领导人(1856-1864)</h3><h3> 在38岁这一年,马克思的生活开始充满阳光:革命重燃希望,他站在了全世界工人运动的中心。他的思想在传播,他的理论在发展。</h3><h3> </h3> <h3>  在卡尔•马克思身上,我们汲取了理性,不会反复絮叨过往世纪的不足,也不会屈服于难以确定的错误;而是敢于承认,权力可以被转移,一切理论被创造出来,可以聆听反对的声音,所有的真理会不可避免地被不断超越,专断必将导致灭亡,绝对的好一定催生出绝对的坏;思想必须保持开放,而不是试图解释一切,并包容相反的观念,不会将事业与负责人、机制与角色、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总之,要让人处于一切的中心。即便他颠沛流离、痛苦不堪,却依旧怀揣梦想,期盼人性会更加美好。马克思的世界精神和内涵,值得所有人去追寻。</h3> <h3>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h3><h3> 核心观点: “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h3><h3> 《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8]“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