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ff8a00"><b> 文 / 杨红珍</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首雪日岳尊教授送书口占</b></font></h3><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冰月寒凝一夜开,袅娜青女下凡来。</b></h3><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曾经沧海寒酥沥,再现韶华巨浪推。</b></h3><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岭翠雪莲花照影,岳尊椽笔墨吟梅。</b></h3><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千犁万筑沾溱水,带雨梨英擘手栽。 </b></h3><h3><font color="#ff8a00"><b> 注:书为《1966年我们读高三》 </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今天是己亥腊月十五,也是三九第一天,同时又是今年的第一场雪降临。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农业专家、作家高泰东教授转了三次公交手提两大捆《1966年我们读高三》著作冒着严寒来到鑫盛酒楼,与读者签名合影,并作了本书引导性阅读的讲解。</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我们每人都拥有了这一本令人荡气回肠的纪实性文学著作,与高教授同群可以使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聆听教授的精典解答。今天这一天是特别有意义的读书日,我将永远记住它。2020.01.09</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高教授说:与杨红珍书记约好昨天送书去泰州,却遇雨夹雪,立刻想到样板戏《海港》台词:“暴风雨更增添战斗豪情”,自己都觉得可笑!所谓“送”,只是“运”,他们都是拿钱买,特别有我原来相识的、书法令我吃惊的殷桂兰,心里觉得不过意,于是在价格上把我应得的“一部分”砍去。</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一早读《泰州晚报》,上有杜萍的散文《衣服去哪啦》,一篇短文,反映社会人情,文中还有两首诗,有情感,有韵味。杜萍?就是我在《1966年我们读高三》书上签了名的“杜萍”?问杨书记,说,就是!她不只是文章好……随即发来她的照片,以致下午杜萍一进门,我反过来向杨书记介绍她!素昧平生,上午读其文,下午见其人,世界真奇妙!</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王庆良、王超、殷桂兰、李秀芳、徐兰燕、储琴麟都来了,房子里一下子温暖起来。杨书记让我读了王庆良老师的诗,真好,我写不出;与王超握手时,我说“不应收钱”,他一句“那不行,这是我们对写作的尊重”动人;徐兰燕比我们小,高挑的个儿,读书时定是个运动员;储琴麟名字笔画多,一介绍,她哥哥储国云我早就“熟了”,是因为读他的“知青文章”;这次难得的是,遇到了省泰中1966届的李秀芳,与我溱中同班同学李秀珍只差一个字,都是那个时代新潮的“芳名”,虽然她一头白发,我会幻化出她当年的青葱,如果我与她单独谈心,也许都会泪流满面,不是哀怨,而是对岁月匆匆的无奈。</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回来后,陆续读到他们对“会面”的感想,表达的文字太好了,仿佛在凤城河洗过,在铁锅里煮过,干净净,热烫烫!杨红珍他们一群人,退休了,还如此进取,令我感动!</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高泰东 2020.1.10</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这就是高泰东教授等创作编写的纪实性著作《1966年我们读高三》一书。杜萍摄</b></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b> 李秀芳说:说起来我与高泰东教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同年,都出生于1948年;同届,都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都是插队知青等等。我们这代人因为生于1948年,我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看到高泰东教授就象看到了我的同学,很熟悉,很亲切,好象早就认识似的,一见如故。</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1966年我们读高三》,书我还未细读,溱潼中学高三班同学们的经历,我一定能感同身受。谢谢高教授,谢谢杨班长。</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 殷桂兰说:作为老三届中的一员,我为高教授点赞!</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 虽然还没仔细拜读,仅听了高教授的简单介绍,浏览了莫砺锋、施亚康两位先生的序我就感动得热泪盈眶!是的,这本书有其文学性、史学性的功能。但我更看重的是情感性,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少!这要多大的毅力和奉献精神啊!谢绝每月有稳定收入的聘请,历经一千多个日夜,艰难跋涉、沤心沥血,他终于做到了!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个情感付出,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之感动!</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 特别感谢高教授,用侠肝义胆帮助全班同学完成了这一篇史诗级的青春之歌。她能让所有老三届产生共鸣,能让所有知青心情激荡!她帮我们被改变命运的一代人还原了历史,洗清了冤屈!</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 感谢杨红珍大姐的推荐,让我能有幸拿到这本书并能结识领衔作者高教授本人。作为当年的双知青,我们会将这本书作为一段永不能遗忘的历史置于案头,传给后代!</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文如其人—-初识高泰东教授</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文 / 杜萍</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2020年1月9日,在热心的杨红珍大姐的牵头下,我这个“高粉”(高泰东教授的粉丝)见到了久闻大名、久读其文但未曾谋面的高教授,且拥有了他亲笔签名的《1966年我们读高三》的长篇纪实文学。</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我是巜泰州晚报》的忠实读者,作为晚报专栏作者,高泰东教授经常有非常接地气的散文随笔见诸于报端。我喜欢看他的散文随笔,语言朴实,文笔流畅,感情细腻,百读不厌。</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今天下午我一进杨大姐约定的取书的地方,只见一位衣着朴素的同龄人指着我说:“这不是杜萍吗?从照片上看到过。”(我开始以为西装革履的是高教授,后来通过杨大姐介绍,才知道是王庆良老师)。高教授的见面语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我们几位读者与高教授合影后,大家围坐在一张园桌前,聆听着高教授介绍编撰这本书的初衷及其中的艰辛历程。</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作为一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农业专家,他没有一点架子,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正所谓“文如其人”吧!</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案头上的其他书将让位于《1966年我们读高三》!</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 储琴麟说:自从听杨大姐介绍《1966年我们读高三》这本书是由高教授牵头发动毕业50年全班52名同学共同写的纪实回忆录,实是惊讶、敬佩,这要多大的勇气和付出,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今天下午终于一睹朴实、执着、敬业尽责的高教授的风釆,并获得亲自签名的书,实感荣幸。我虽是66届的小学毕业生,但亲闻目睹了我三哥从66年痛失高考插队,招工直到参加77年高考进大学的酸甜苦辣,以及我本人为弥补未能上大学的遗憾,37岁奋发参加自考,于41岁拿到南大法律大专文凭的艰辛,理解这代人对大学的渴望及圆梦的欣慰。谢谢高教授为这代人留下宝贵真实的史料,让我们的子孙能了解不能理解的岁月!</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 好书,好惊喜 文 / 王庆良 </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 前几天听红珍大姐说,她朋友出了一本书《1966年我们读高三》,我心为之一震,还有这样的书啊,那可是“老三届”的故事 !“老三届”什么概念?意味着根底非常扎实的一代知识分子;意味着刚毕业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筹踌满志之时却止步于大学校门。他们之后经历了比普通人更多的磨难和曲折。却在如此不公的命运面前,不屈不挠,抗争、进取,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许多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他们的故事时常耳有所闻,但系统地以1966届高三学生为对像写的纪实专著,还是第一次听说,特别期待拜读。</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 今天手捧厚实的著作,如同手捧一段厚重的历史。拜读心愿实现之时,更有额外惊喜 :亲见作者高教授本人,当面聆听他的导读,三生有幸。这本书不仅唤起一代人的回忆,其饱含的人生哲理,是一笔对其他人,对社会都很有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好东西慢慢品尝。而作者本人在扉页上的亲笔签名,也将成为我所有藏书中意义独特的珍品。感谢红珍大姐,感谢高教授 ! 2020年1月9日 </b></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b> 徐兰燕说:因为杨红珍大姐的推荐,有幸得到了一本有作者签名的《1966年我们读高三》这本书。</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我们写不出《史记》,但我们可以“记史”。作者高泰东先生在此书中的这段文字,折射出他下笔的初衷和那个时代在他们一生中烙下的特殊印记!</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抚摸着这本厚重的书,映入我眼帘的封面设计独具匠心,一张原本沉寂了52年的高中毕业合影照片理应发黄,但却设计成一抹蓝色,映衬着照片中那四棵青青的杨柳树和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青春的底色!一方方封面封底若隐若现的篆刻印章,更是设计者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而呈现出的别样形状,平添了我们想迫切了解书中52位主人的故事,同时也想一探究竟看看文字以外的创作花絮。</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作者用1966年我们读高三的这根引线,穿起了52个人长达52年的岁月,翻着488页这本比日历还厚的张张页面,一幅幅照片如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他们,在各自朴实的文字中鲜活起来,尤其是作者精心编辑的每一个小小的标题,也是那么用情至深,引人入胜,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眼力,脚力,脑力,笔力,在这本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值得尊敬!</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正如本书《序》的作者莫砺锋先生在文中所说:《1966年我们读高三》,它不但记录了52位共和国同龄人的悲欢离合,而且为中国1966届高中留下了一个完整班级的“群体样本”,值得一读。</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读《1966年我们读高三》感悟 文 / 王 超</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高泰东教授的《1966年我们读高三》作品面世,我由衷高兴!己亥寒月十五,当初次与高教授握手寒暄相识,彼此就拉近了距离。此时我便迫不及待地先浏览了一下书的框架,厚厚一本书,看到那十大特色鲜明的分类标题,先增一份欣喜,继而从头品读。读着读着,我似乎走近了作者的心灵,不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人生,读作者“这一个”的人生,读老三届“这一代”的人生。通篇读罢,我认为,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有思想深度、有艺术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更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美文比比皆是,实在值得一读。</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红潮袭,惊雷动;文革起,学业停。这是一部记录着一个班52位老三届与共和国同龄人悲欢离别及拼搏奋斗的故事,近不到五百页。百余篇人生历程片段犹如一部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的人生画卷,展现出作者及其老三届校友50年走过的风雨坎坷又壮丽辉煌的历程,蕴含着作者丰厚的思想情感。这画卷的壮美恢宏,具有丰富内涵和深邃意境,读这些文章,谁都会有所感动。</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原夫花季年,倏而即丢。蓦然回首,高教授在晚霞时光里对往事的回忆,他聚焦在年华如火似诗,岁月如电似影的老三届。今天我带着景仰之心捧读,尽管年代已久远,但高教授以惊人的务实求真精神,再现了那个难忘年代扣人心弦的生动场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震撼。</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高教授对《1966年我们读高三》一书作导读。</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导读 文 / 高泰东</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建议先读莫砺锋和施亚康的序,对本书的史实性有所了解。在中国,请莫砺锋和施亚康两位学者、智者为本书作序,可算是“最优”的两位。为什么?莫砺锋也是1966年读高三,高中毕业后下乡十年,1977年考上大学,后成为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南大博导,CCTV百家讲坛主讲人;施亚康长我们两届,同时代,南大中文系毕业。他们的序言贴切、实在,也肯定了本书的文学性。</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其次,读目录。分十章,艰难求学、高考废止、上山乡直到怀念同学,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对文题,我作了思考和修改。如“记读书二三事”,我改为“赤脚踏雪去上学”;“大炉烧饼香”改为“飞翔的烧饼”;“难忘插队岁月”改为“一路丢弃的红山芋”;“挑河旧事”改为“寒风呼啸中的‘白屁股’”;“我的大学梦”改为“夫妻双双考大学”;“我与高考失之交臂”改为“要大学还是要儿子”;“我没有考大学”改为“人生最后悔的一件事”……这样一改,与文章本身更贴切、更鲜明,引人入胜。</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第三,每篇文章都有独特之味,让人评、品。对一些文章作了小结或升华。如《要大学还是要儿子》,原文结尾是“女儿、儿子都考上了大学,算是圆了我的大学梦。”我思考后加上“可是多少年过去了,直到如今我似乎心里仍有不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女儿和儿子真的圆了我的大学梦么?”以“?”作为全文结尾,让人思考。</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第四,《跋》是我们原来高中班主任孙永年老师写的,除“应该”外,也由一位老人证实了本书的史实的可信性。</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style=""><b> 第五,附录有三代人的感慨,同代人很清楚,下代人能体会到,而孙辈认为是“天方夜潭”,反问“是真的吗”?由此,这本书更值得传世。</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高教授为每一位读者签名留念。 杜萍摄</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三九第一天 文 / 杜萍</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久仰文章执笔人,初逢三九暖如春。</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赠书痛说辛酸事,阅卷方知苦涩尘。</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字字心声留历史,篇篇岁月记精神。</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情深意重英雄汉,不负韶华主义真。</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注:三九第一天,认识了《1966年我们读高三》的主要执笔者高泰东教授。</b></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b> 在寒冷的三九首日,我看着高教授渐渐前行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他拎着一捆书继续去他要去的地方。他哪里像年愈稀年的老人,分明是一位为着理想不忘初心的奋斗者,他必然会留下无数坚韧故事的足迹!</b></font></h3> <h3><b style=""><font color="#ed2308"> 2020年1月17日泰州晚报 [ 坡子街 ]版面刊登了高教授关于此次送书的文章,现附录于此。</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 高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农业专家,刻苦钻研农业技术,事业有成。同时他热爱生活,涉及文学、佛学研究。在他的身上折射出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紧密结合的崇高思想的光芒。我们衷心感谢高教授为我们严寒送书,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感谢高教授及每一位读者对本美篇文字给予的创作方面的支持。今天是农历廿三,祝大家小年快乐,读书多多,收益更丰! 编者 2020.01.17.</b></font></h3> <h3><font style="" color="#ff8a00"><b> 篇后</b></font><font style=""><font color="#ff8a00" style=""><b>花絮 ❁´◡`❁*✲゚*❁´◡`❁*✲゚*</b></font></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 王庆农老师三赞《1966年我们读高三》</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赞高泰东教授海陵送书,步杨红珍女史韵</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公交一路绿灯开,剪雪裁风姜堰来。</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文友心期真若渴,年关日近不容推。</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奇书激起千重浪,清角吹萌万树梅。</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众口同尊高教授,灵苗好趁沛霖栽。</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渴读《1966年我们读高三》书感,仍用杨红珍女史原韵</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六六风云帷幕开,如烟往事眼前来。</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高高学府天门闭,漠漠田村御手推。</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岁月何曾销锐气,冰霜依旧放寒梅。</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行行足迹化文字,焕彩辉光心路栽!</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再读《1966年我们读高三》,三用杨红珍女史原韵</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奇书捧读老眸开,万里波涛滚滚来。</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时事原非天主造,史轮赖有众人推。</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冲霄意志鹏和鹤,傲雪精神松与梅。</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教授亲培文学树,更移高路倚云栽!</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2020.01.18</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style=""><b>编辑:杨红珍 摄影 :杨红珍 杜 萍 </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style=""><b>制作:杨红珍 校对 :高泰东 王庆良</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