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篇·春节习俗知多少?

瑞贝自然生态幼儿园

<h3>Festival</h3><h3>春节习俗知多少</h3><h3>一起感受节日的魅力</h3> <h3>【小科普】</h3><h3>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是除旧布新的日子,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h3> <h3>☃️☃️☃️☃️☃️☃️☃️☃️☃️☃️☃️☃️☃️☃️</h3> <h3> ❄️办年货❄️</h3><h3>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礼物、衣服、装饰品的过程,称为办年货。</h3><h3>父母可以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办年货。首先为过春节要买的衣服、食物、装饰等物品做一个计划,让孩子对过年有一个期盼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员,应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h3><h3>【育儿宝典】:在购买时,孩子可接触社会,认识各种东西,知道不同的购买地点和购买方式,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消费这一社会行为。</h3> <h3> ❄️扫尘❄️</h3><h3><br></h3><h3>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h3><h3>【育儿宝典】: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会感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价值,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感,还会从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h3> <h3> ❄️贴春联❄️</h3><h3><br></h3><h3>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推广。</h3><h3>【育儿宝典】:父母可带着孩子去选购春联,让孩子得到诗文雅兴的熏陶,感受中华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现场写春联,让他体会到汉字的工整与字词的构成奥妙。</h3> <h3> ❄️倒贴福字❄️</h3><h3><br></h3><h3>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h3><h3>【育儿宝典】:带着孩子选购福字,让孩子将福字贴到门上,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将福字倒着贴,让孩子在感受春节气息的同时,了解语言的妙用。</h3> <h3> ❄️压岁钱❄️</h3><h3><br></h3><h3>压岁钱,原来是用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现代社会,家长一般用红纸包钱给孩子。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赠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h3><h3>【育儿宝典】:过年时,家长可以坚持这个传统,将孩子的压岁钱存在一个专属账户里,告诉孩子这是他的,爸爸妈妈代为保管,存起来会有利息,以后需要用钱时可以支取,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金钱观。</h3> <h3> ❄️吃年夜饭❄️</h3><h3><br></h3><h3>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幸福感真是难以言喻。</h3><h3>【育儿宝典】:借全家团聚的机会,可以将平时很少见面的亲戚,介绍给孩子认识,让孩子感受合家团圆的气氛,熟悉家里的亲戚朋友。</h3> <h3> ❄️放爆竹❄️</h3><h3><br></h3><h3>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h3><h3>【育儿宝典】:父母可以事先买好安全性高的爆竹,除夕夜带着孩子到空旷的地方玩,也可以让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烟花,在五光十色中一起感受春节的乐趣。当然也可以教孩子烟火产生的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常识。</h3> <h3> ❄️ 守岁❄️</h3><h3><br></h3><h3>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h3><h3>【育儿宝典】:允许孩子在除夕夜晚一点睡觉,让他和家人一起守岁,让孩子从心里领悟“辞旧迎新”的概念,懂得新的一年来了,应该振奋精神、健康快乐地成长。</h3> <h3> ❄️穿新衫❄️</h3><h3><br></h3><h3>旧时,小孩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正月初一却是例外。有的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孩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h3><h3>【育儿宝典】:现在给孩子买新衣服,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我们还是建议,为孩子特地准备一套过年穿的新衣,让孩子感受新年的气氛,了解古老的民俗,懂得以前人们生活的艰辛。也可以借此机会,将过时的衣服捐出去做慈善,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培养爱心。</h3> <h3> ❄️拜年❄️</h3><h3><br></h3><h3>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到了今天,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h3><h3>【育儿宝典】:在过年前,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小礼物,激发孩子对拜年的兴趣,同时也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h3><h3>带着孩子去拜年,让孩子亲手把自己做的礼物送给长辈、小朋友,孩子在体会拜年乐趣的同时,学会尊老爱幼,并从中明白“礼轻情意重”、“礼尚往来”等道理。 </h3><h3>在即将迎来新年春节的时候,买一本关于过年的绘本,送给孩子做礼物,怀念童年的过年时光。</h3><h3>春节是一个引导孩子了解中华文化的好机会。这时候跟孩子讲讲新年的传统习俗,让新年变得更有意义!</h3> <h3> ❄️大年三十(除夕)❄️</h3><h3><br></h3><h3>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天要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对联”,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当然更少不了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h3> <h3> ❄️大年初一❄️</h3><h3><br></h3><h3>春节早晨,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今天要出门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h3> <h3> ❄️正月初二❄️</h3><h3><br></h3><h3>这一天汉族民间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h3><h3>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h3><h3>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祈望今年要发大财。</h3> <h3> ❄️正月初三❄️</h3><h3><br></h3><h3>汉族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h3> <h3> ❄️正月初四❄️</h3><h3><br></h3><h3>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h3> <h3> ❄️正月初五❄️</h3><h3><br></h3><h3>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是民间“迎财神”的日子。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诗“鱼”与“余”谐音,图个吉利。</h3> <h3> ❄️正月初六❄️</h3><h3><br></h3><h3>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h3> <h3> ❄️正月初七❄️</h3><h3><br></h3><h3>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h3> <h3> ❄️正月初八❄️</h3><h3><br></h3><h3>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h3> <h3> ❄️正月初九❄️</h3><h3><br></h3><h3>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天公生”,亦称“天日”。这一天里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h3> <h3> ❄️正月初十❄️</h3><h3><br></h3><h3>这一天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h3> <h3> ❄️正月十一❄️</h3><h3><br></h3><h3>正月十一,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汉族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h3> <h3> ❄️正月十二❄️</h3><h3><br></h3><h3>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h3> <h3> ❄️正月十三❄️</h3><h3><br></h3><h3>汉族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h3> <h3> ❄️正月十四❄️</h3><h3><br></h3><h3>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h3> <h3> ❄️正月十五❄️</h3><h3><br></h3><h3>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有团圆美满之意。此外,元宵节还有舞狮子、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滑旱船等习俗。</h3> <h3><b><font color="#010101"> </font></b><b><font color="#010101">◇</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END】</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过年啦~过年啦!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打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这叫“辞旧迎新”。家有孩子的朋友们,也可以趁着过年,让宝宝认识和了解各种春节习俗,了解中国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让宝宝过一个有意义的新年呢!</font></b></h3>

孩子

宝典

育儿

春节

春联

过年

拜年

习俗

福字

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