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大邑县银都小学2020寒假智慧阅读推荐(家长篇)

黑云

<h3><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b><br></h3><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尊敬的家长朋友们,这个冬天,这个寒假,让我们静下来、拿起书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孩子在成长中出现问题时,家长朋友,您别焦虑,别生气,《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会告诉您,怎样从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谨随摘几页给家长朋友们先睹为快——</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指导家长避免错位的夸奖,如何正确的夸孩子,培养好孩子!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只有改变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你会运用倾听的话语吗”?与孩子交流更要懂得尊重,才有资格沟通,才能懂得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产生共鸣!</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这三种父母一定能教育出好孩子”!</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正如家长的读书心得所说的,每个孩子都是前途无量的天使,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如果有了家人的支持鼓励,孩子就不会孤单,就会充满底气,即使有一天他失败了,那么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成长和历练。</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谨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您分享《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九卷</b></font></h3> <h3><b style=""><font color="#ff8a00">第一,打造一个好学的孩子</font></b></h3><h3><font color="#39b54a"><b>如果家中有个不爱学习的孩子,那家长的头可真比篮球还大了!《孩子为何如此厌学》呢?</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其实,"问题并不在学习本身,不在于智力,家庭教育失误才是罪魁"。一定是《孩子不爱学习是你用错了方法》!比如打击法、期待法、包办法。就说打击法吧,有"零敲碎打"和"整体打击",很可能把孩子打击成了差生。</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在《这样运用"马太效应"就不会有 "差生"》一文里就指明了:"差生不是一步落后的,是家长一次次的打击,同学们看不起,老师不待见造成的,即是家长、老师、社会成功地运用了马太效应而培养出来的。"因此,马太效应要这样用才对"你表现好,我对你好;你表现不好,我同样对你好甚至更好。"后者,你做得到吗?</b></font></h3> <h3><b style=""><font color="#ff8a00">第二,提供两个智慧的方法</font></b></h3><h3><font color="#39b54a"><b>第一个智慧是学会表扬和鼓励。</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传统的教育是过度严厉,而现在是过度放养,使教育失去了底线,使孩子没有了界限,问题越来越严重。智慧的方法应该是《妥协之下,底线之上》,说到底,第一是设定底线,怎么设定呢?一是设定缘由,二是设定原则,三是富有弹性。具体操作就是:情感上"柔情",行动上"坚定"。你会运用这个育儿术吗?</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关于表扬和鼓励,应该是《正确的表扬,更多的鼓励》,请注意表扬一定要正确而有效,而不是炫耀型表扬、忽悠型表扬、分级型表扬等等。表扬的流程是:"表述孩子的行为+说出行为的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感谢。"如果你表扬后,孩子心里说妈妈这么认同我,我付出是应该的,我下次还要这样做,那就对了!"</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另外鼓励不怕多,哪怕《最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鼓励的地方》,"学会在最糟糕的情况下鼓励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需要被看见,需要被接纳,需要爱的力量。"</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但是鼓励也要用对,如果《用错奖励,会失去行为动力》,所以,第一对于学龄前儿童,不建议采取直接的物质奖励,而是多些鼓励;第二尽量避免将奖励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第二个智慧是教会孩子真正的分享。</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举个例子,妈妈把苹果切成块,让姗姗分给大家吃之后看盘子里还剩下几块,就说"姗姗是个爱分享的好孩子,现在盘子里剩下的苹果都奖励给姗姗吃吧。 "请问妈妈做的对吗?不对!因为这会导致姗姗这样想:我只要分享一点,就可以得到很多。这是不是违背了分享的本质呢?!</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真正的分享是这样的》,仅利用场合来学习分享就有七个,比如享受公共服务时,行 善事时,享受公共设施时。这些是物质上的分享,还更应该教会孩子精神上的分享,比如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分享最爱的人,分享成长的喜悦和人生的过程等等。</b></font></h3> <h3><b style=""><font color="#ff8a00">第三,打造一个优秀的孩子</font></b></h3><h3><font color="#39b54a"><b>优秀的孩子是有梦想的,但千万《别让成人思维毁了孩子的梦想》。"什么,你长大要做美发师?这不叫梦想,这叫没出息!同样拿剪刀,做个医生多好!"家长这样的打击是很残忍的!正确的做法是认同加引导,比如孩子说想当警察,你不妨说:"好,我们每天早起去跑步吧!当警察要跑得快,才能抓到坏人。"孩子可能很兴奋地早起跑步,可能过了几天对警察这件事就没兴趣了,但是早起锻炼对他一定是有好处的,对不对?</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优秀的孩子是能自我肯定的。看看香港歌星陈美龄怎样《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吧!她提到的10个经验个个实在,比如"不被金钱控制",她的孩子从来不需要零花钱,却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她的孩子能自我肯定,从来不嫉妒别人比自己强,反而会"视他人之乐为己乐,乐己乐人",这样的孩子哪个父母不羡慕啊!</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优秀的孩子是内心强大的。《想要孩子强大,必须教会他这些》:把基本生存的要领分享给孩子;教给孩子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措施;和孩子一起接受黑暗守护光明。有了这些能力,你的孩子就会不惧风雨,从容前行。</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优秀的孩子懂得承担责任。《责任:就是从小事中慢慢学会承担》,有位家长仅用了一个绝招,就把她孩子妮妮一回家到处乱扔东西的习惯改了。什么绝招呢?就看你能不能下狠心了。</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优秀的孩子可以俗一点。《孩子足够优秀,只要再俗一点》一文中就写道:孩子可以吃些零食,否则对于冰淇淋和巧克力一无所知的童年,是多么无味呀!孩子可以脏兮兮地玩玩泥巴,这才是童年最真实的呐喊!</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第四,扳正三个错误的思想</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错误的思想指引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影响教育的效果。</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要纠正的第一个思想是请不要对孩子行使你的"禁止权"。</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你为什么总爱说"不许""不行""不可以"?因为禁止是在缓解你的焦虑情绪。你的情绪缓解了,但是《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因为禁止可以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或产生反作用力,"你不要我踢被子""我就要踢又怎样",有位家长是这样做的: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然后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好了,孩子乖乖睡觉了。瞧,这个方法让孩子突然间失去了打仗对手!</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要纠正的第二个思想是《教育不是简单的告知》。</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我们的告知用语中常常隐藏了不良的暗示。比如孩子一边让你喂饭一边玩玩具,你会怎样告知呢?"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饭,不让别人喂,让爸妈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潜台词是:你现在要爸妈喂饭,你就不是好孩子。"你不喜欢爸妈了吗?不和我们一起吃饭了吗?"这句话又把吃饭和爱捆绑到一起,"让吃饭这个简单的事背负了道德、责任和情感",如此大的压力,孩子吃顿饭还能轻松,还是享受吗?讲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了,我们要注意我们脱口而出的每句话。</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要知道,不良的暗示会像魔咒一般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别不信,《孩子频繁生病竟然跟你说话有关》这篇文章里,就讲到了一位奶奶说的非常"正确"话,导致了孩子不断生病。还有,"给孩子贴标签,是最明显的心理暗示",你平时不小心给孩子贴过标签吗?要是贴上了可就难揭掉了,不如一开始就别贴了。</b></font></h3> <h3>要纠正的第三个思想是《不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h3><h3><font color="#39b54a"><b>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养成美德时,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秩序。就有位妈妈问:"我都是教哲哲谦让,譬如对方哭了、对方比他小、对方是女孩。难道不对吗?"专家说"当然不对了。这等于暗示他"哭、年龄小"就可以得到谦让,以后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要挟别人。这种无原则的谦让会让双方都产生思维混乱,不利于建立规则和培养辨别是非能力,还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尊重、不公正。"说得很有道理吧!</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第五,打通一个沟通的管道 </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沟通是什么?</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沟通是倾听。《妈妈,你闭嘴听我说好不好》?看,孩子提出抗议了!首先你要会倾听,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所说所做的一切。</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你知道《倾听孩子说话六步走》是哪六步吗?第一步靠近,第二步正视,第三步才是倾听,第四步和第五步都是响应,只是响应手段不同,第六步是询问。询问什么呢,也大有讲究。完成这六步,问题基本解决了。</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沟通是说话。但语言是有温度的,任何不愉快的语言都属于冷色系列。看看一位16岁的女孩怎么跟妈妈说话的吧:"你挤公交踩到人家了就要道歉呀,你以后别跟我一起出门,真丢脸!"妈妈听了很生气,说:"我是为了给你占座才被挤的。你不心疼就算了,还让我难堪。你怎么和我说话呢!"女儿大嚷:"我和你怎么说话,从小到大你都是这么和我说话的。拜你所赐,我才学会的。"看,这就是一报还一报啊!这正如《爱,要从良好沟通开始》一文中说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好好说话。</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沟通是共情。一位9岁的男孩向妈妈抗议《妈妈,你今天骂我好几次了》!粗心的妈妈根本不知道到自己的言语里包含了这么多责备,好在她马上意识到"教育始于孩子为难我们的那一刻。"经过调整,便有了一段饱含共情和倾听的精彩对话。不用说,孩子心满意足地睡觉去了。</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沟通是理解。理解本身包含了认同和接纳的意思。《父母三观正咋还教不好孩子》的作者讲到自己的儿子上学时,气愤地说想把一个欺负他的同学杀了。作者只说了两句话,就让孩子打消了可怕的念头,还跟欺负他的同学成了好朋友。看吧,"年少时,如果你不想听孩子说混账话,以后可能就永远听不到他说真话了。"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你面前表露出脆弱不堪,爱发泄不良情绪、说消极话、气话等等,这是他们独特的沟通方式,等着你的是理解和接纳!</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沟通是引导。在《孩子说谎家长要戳穿吗》一文中,第一位妈妈直来直去,当场直接揭穿孩子的谎言,伤了孩子自尊心;而第二位妈妈等回家后,引导孩子慢慢觉悟后,才进行纠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另外,在引导孩子时,也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灵活处理,这就是《发掘阴影下的成长动力》文中提到的顺势而为予以引导。</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第六,解决四个棘手的难题</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第一个难题:逆反。</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面对小不点的逆反期,最让你头疼了。亲子对抗的结果,要么你赢了,打压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要么孩子赢了,又有可能牺牲了你的权威和原则。那怎么办呢?别急,一是正面引导,给他"我能行"的感觉;二是态度温和,寻找第三条路;三是坚持原则,与之共情,转移焦点。那么,第三条路是什么呢?焦点是又什么,又怎么转移?答案就在《三个方解决逆反期棘手问题》一文中。</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第二个难题:早恋。</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中学生如果遭遇异性爱了,这《洪水猛兽若真的来了怎么办》?这正是你培养孩子"聪明的爱"的时候了。你需要教导他:一是要用心爱,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学会"做自己",另外从约会的时间里抽出一部分时间发展友谊;二是勿用身体去爱,要划出亲密接触的界限</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第三个难题:社会适应力。</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有位学霸被保送到名牌大学,大学毕业后却找不上工作,在社会海洋里他刚一下水,就出现了巨大的排异反应。他的妈妈觉得自己教育上是成功的,孩子怎么一下子成这样了呢?真想对这位妈妈说,这是突然的"一下子"吗?孩子学习成绩好、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吗?绝对不是。《父母的终极使命培养适应社会的孩子》,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学习巨霸。</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第四个难题:性</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你会说,肯定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但如果问你:要不要主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你怎么回答呢?还有当孩子受到侵害时怎么做呢?所有这些,《关于儿童(尤其是男孩)性教育的思考》一文为我们解开了迷惑。</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第七,提供五个新颖的观点</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我说的新颖,是相对于常见的、传统的观点而言的,比较另类和少见、能不能接受,请看下面:</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第一个新颖观点:请接受孩子的平凡。</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你的孩子必将平凡》,你能接受吗?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愿意接受和承认的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于是孩子们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但要知道,在99%的人中有 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而父母通常忽略了这99%的人99%的可能,而将精力集中在 1%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会失败的豪赌,是悲剧的开端。结果,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因不能接受平凡而自杀、杀人者,或导致心里问题大有人在。其实,承认孩子很平凡,也是和你自己和解的机会。只有意识到孩子的平凡,你才能正确地认识他、理解他,而理解了他,接纳了他,他反而会从中生出积极的成长力量,去搏击自己的人生;相反,盲目让孩子追求不平凡,只会促成孩子的平凡。</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第二个新颖观点:孩子可以崇拜明星。</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你在乎过孩子心中的偶像》吗?或者说你允许孩子崇拜明星吗?有专家指出,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还没有经历过"崇拜"的过程,说明他最基本的社会化过程还没有结束,相应他内心的安全感未建立起来,将来到了适婚年龄,他很可能会出现问题。按这个观点,我们要允许孩子有崇拜心理。</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可能你会担忧,干嘛不崇拜科学家、政治家、历史名人,非得崇拜娱乐界明星啊!是啊,《孩子陷入明星崇拜怎么办》?但孩子不是你,不管他崇拜什么,都是他的心理需求作为弱者的他,对强者产生的认同,待弱者强大起来,就会寻找更强大的目标去崇拜,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崇拜对象会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原因。所以,"父母不要拔苗助长地为孩子寻找崇拜对象,崇拜是心灵的崇拜,要合乎孩子的心理年龄才好。"</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第三个观点:允许孩子"破坏"。</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你看,好好的他就把包子扔垃圾桶了!气死人了,他竟然用小刀一次次割纱窗门!他还推倒搭好的积木,将玩具大卸八块!别气啊,其实《"破坏"是滋养自主学习力的沃土》。</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孩子们的认知模式与成人不同,他搞"破坏"是他热衷的活动。凡事要从积极一面去看,这"破坏"的背后滋养的恰恰是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就说他一遍遍推倒积木吧,为何让他如此迷恋?因为这里有观察、判断、推理、假设、总结归纳、拓展思维,孩子的自主学力发展的诸多要素,全都涵盖在这个行为之中了。你说这样的"破坏"值得不?</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第四个观点:不要得100分更好。</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我们总认为,成绩越好孩子越优秀,其实越优秀的孩子压力越大。一个才4岁半的孩子,因为得不了100分而哭得天昏地暗。这背后自然是妈妈给他制订的严格学习计划,认为让孩子提前接触那些知识,孩子会更自信。其实大错特错!当揠苗助长似的教育一级级推进到完美的100分时,孩子能有自信地胜任他所处的位置吗?看看《彼得原理,得100分的孩子更不自信》这篇文章就有答案了。</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第五个观点:学会"请求"孩子。</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什么?我是家长,要孩子帮忙做事还要"求"他吗?那我还有什么权威,什么颜面?其实,这不是要你用低三下四的姿态去请求,而是语气上的委婉,态度上的诚恳,语言上的好听。请对比以下两句话:"去,给我把我的拖鞋拿来!""宝宝,妈妈很累了,请你帮个忙把我的拖鞋拿来好吗?"哪句更中听呢?你懂的。末了,别忘记感谢孩子。所以,《学会"请求"孩子,孩子就会听话》。</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谨摘《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9卷与您分享!</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它的每一卷都如上百棵树,他们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特色。我想,这些智慧林当中,一定有您想欣赏的,想汲取的营养……</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家长朋友们,</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谨推荐您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您一定会看见自己,看见孩子!</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春暖花开时,建议各班家委会和班主任老师一起组织家长分享阅读,分享教育——您的读书笔记,亲子阅读照片,您阅读的感悟,您阅读后和老师的交流,班级群里的专题论坛,还有,下学期,我们的智慧讲堂(家长篇)等您来,还有家长会上大家谈……</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一体两翼,从心出发,</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为最好的自己!</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谨祝,春节愉快,阖家欢乐!</b></font></h3><h3><br></h3>

孩子

家长

分享

妈妈

教育

崇拜

平凡

好孩子

表扬

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