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0届高三第二次市统测,质量分析会在昆明市教科院举行,主讲人李志坚老师介绍出题、阅卷教师的辛苦,并表示感谢。</h3><h3>李老师针对性的介绍了本次试题的出题依据并推荐老师们认真学习两本书:《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一篇文章:近期《中国考试》上发布的文章“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这些都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是高考命题者和高中教师的重要参考。</h3> <h3>昆十中宗文鸣老师主讲昆明市第二次诊断的选择题部分的出题和阅卷体会。总体评价了本套试卷一一重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考查。</h3> <h3>首先,宗老师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得分情况及全套试卷的质量进行了分析。</h3> <h3>针对14题宗老师在分析考试情况后认为试题难度不大,原子物理学占了三章书,出选择题比较合理,近几年考试趋势是针对一个点往深度去问,深入考查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与力学和电磁学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考,或者与动量和能量相结合来考,复习时以考纲为基准还不够,可与力学结合来进行,讲课时,每一节可以挖掘物理学史和相应的背景知识,会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h3><h3></h3> <h3>15题考查的是圆周运动知识的应用,宗老师进行了质量分析后,谈到自己在如何讲圆周运动问题的教学体会是:将现行教材结合80年代的教材进行对比,应用以往教材中的表述方式,让问题讲的更清楚,语言更简练,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细细的说清楚,慢慢的表述清楚其内容,让学生体会更深,体验更明。</h3> <h3>高三究竟能教给学生什么?</h3><h3>宗老师对比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且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感觉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很有意义。</h3> <h3>怎样才能让高三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最重要的是把学生教聪明,学生一旦开窍,掌握学习物理的思维方式了,那么他的学习自然也就上了道。</h3><h3>怎样才算聪明?要怎样教呢?或寄托于顿悟?或靠课堂上的思维的一点一滴的渗透?后者更靠谱一些。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类比和直觉判断,都是物理学中必备的思维。学生思维的培养,是要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让他去讲或许能得到更好的锻炼。</h3> <h3>16题,更多的问题是出在同学的审题上。关于如何审题,我们老师习惯于提醒学生不要看错题,做题时要深度挖掘隐含条件、关键信息,但收效不大,这是为什么呢?如何才能教会学生审题?这是个难题,而宗老师用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类比,说清楚了这其中的道理。宗老师请物理老师来看图说话:请看两幅关于"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的图,让老师们说说看到了什么隐含条件和关键信息,老师们瞬间觉得很茫然 这就是学生在读题时的真实的体验一一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这时,宗老师再将令狐冲与任盈盈的图片展现在大家面前,认真解读这两个人的名字中的冲字的含义是"弱和虚",包括陆谦的"谦"字也是"虚"之意。"盈"则是"满"和" 溢"的意思,经过这样解读后,马上就能理解作者在这些人物的名字中赋予的"隐含条件"和"关键信息"。</h3> <h3>面对最后几个选择题,立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和综合应用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提高。如何提升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题。但为了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务虚的做法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完善知识体系、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学会自己分析,这才是最可靠的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h3><h3></h3><h3>2016年诺奖经济学家认为,大多数人的决策不是靠理性,而是直觉,最大的驱动力来自直觉,这也是高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问题。宗老师用苏东坡对陶渊明的辞的热爱致深,以至他为了让读其诗辞的快乐延续的更长而限制自己每天读其诗辞句子的多少来表达,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粉丝,或许可以让学生愿意压抑自己的感性思维,着力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让自己拥有通过理性分析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成就感带给学生的成长快乐也会更大、更久。</h3> <h3>面对20题,电磁学、电场综合问题,宗老师的想法是先让班上的部分同学聪明起来。21题,来源于新教材必修一的课后题改编,给我们的启示是将新教材的练习题拿来用,它们可能成为命题的源头之一。</h3> <h3>晋宁一中母斌老师,就实验题、计算题进行了质量分析,分享了他备考复习建议。</h3><h3>母斌老师首先针对他所教的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也为他的教学建议说明了相应的学生背景情况。</h3> <h3>22题实验难在考查学生语言表述,零分率很高,难度大。23题则检查出学生对知识、原理不清晰。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解释交流的能力?母斌老师认为,要加强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创造机会与学生交流,而作为教师也要主动的想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教师与自己之间的交流和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当学生问问题时,也让学生先说,教师再作出相应的指正。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h3> <h3>23题作图题中,学生的问题较多,母斌老师摘录了一段教师用书中的要求,说明教师首先应该在课堂的教学中就能够准确规范的作图,发挥好正确规范的示范作用。</h3> <h3>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关注到学生所欠缺的态度问题,即: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的实验态度,从教师到学生,都应该引起重视。</h3> <h3>24题标准差较大,说明多数学生的平均分与整体的平均不相吻合,分数值上看,两极分化严重。仔细调查学生想要得到点什么呢?进而认真思考老师能为学生的需求做点什么,才能让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h3> <h3>在如何编练习题的问题上?母斌老师认为,让知识体系的思想在一个题中得到体现,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对学生从引导到诱导,简化试题变化所编写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广泛的做题,精确的编写试题,丰富编写试题的考查内容,体现综合性,深化所编写的试题考试的内容,让学生综合性的能力得到提高,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通过做习题,对主干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梳理的作用。</h3> <h3>面对24题,如何复习?母斌老师举例说明:</h3><h3>1.将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拆解为几个简单问题,在逐步深入的提出深层次的问题。</h3><h3>2.认真地对试题进行编排讲解,以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诱敌深入",逐步的解决复杂的问题。</h3><h3>3.设立台阶,让学生的主观做题的体验好些,引导学生勇于动笔、规范答题。</h3><h3>总之要在"陪"和"养"两方面做文章。</h3> <h3>要钻研各年的高考试题,认真研究各年的高考试题,分析主要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确怎样考?</h3><h3>25题优秀的试卷与不理想的答题卷进行对比,强调"陪”"养”的意义。多倾听学生的想法,交流思想,慢慢的养成较完整、清晰的基础知识体系,才能够更好的选择用什么样的规律来解决问题?</h3> <h3>33题常考热力学定律及其图像问题,热学问题考查知识点较多且集中,考查热点明显。</h3> <h3>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知识系统不全,分析不到位。母斌老师的建议是几个热力学概念的微观解释,学生往往不能清楚地辨晰,师生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h3> <h3>充分发挥《教师用书》对于教师的指导作用,母斌老师有自己的主张。</h3><h3>1.指导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h3><h3>2.将《教师用书》上的习题进行再创作可以成为很好的学生习题;</h3><h3>3.对概念的解释很到位,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很好的指导作用;</h3><h3>4.教学方法、教学规范和严谨性有很好的指导作用。</h3> <h3>李志坚老师最后总结时再次提到,《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是高考命题意图和导向的充分体现。这些高考的理念在18年、19年的语文和数学试题中已经体现。在知识的难度平稳、考纲及说明不变的情况下,充分体现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考查功能、考查目标和命题要求的基础上,还强调了基于用情景作为载体去进行试题的命制这一导向。要求我们日常的教学和备考要从引导学生解题转到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获取信息,抽象模型,用学科思维、方法等灵活解决问题上来。当然这样无形中也就增加了试题的难度,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h3><h3><h3>总之,通过此次教研活动,从试卷命制、评卷标准统一到阅卷与评价全过程都付出了老师们很多的心血,期待着2020届学子在一次次统测中成长起来。</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