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片摄影提供/陈玉芳等战友</h3><h3>图文整理编辑/徐英</h3> <h3> 我们虽然在部队相处时间在一生中是短暂的,但战友生死情是永久的,一起生活的岁月是永远忘不掉的;部队的岁月在我们的一生中,只是人生长河中一朵浪花,可是却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我们第一眼看到屯垦戍边的时候是满眼的迷茫和彷徨,是兴安岭的风雪把我们锻炼的不怕任何苦难和挫折,在人生的路上迎来一个又一个人生的艳阳天。</h3><h3> 我们把保存的部队照片翻拍了一部分,编成了音乐相册,供战友们回忆,欣赏。敬请各位战友也把自己在部队有意义的照片发到机修連微信中,我们把您发的照片也加入到机修連相册里,供战友们分享。</h3> <h3> 四十年前的今天,随着岁月的流失,我们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原来部队的小青年,现在己变成了老白翁。我们多么想再聚一聚,但是太不容易了,把己收集到的现在战友的照片也编了音乐相册,供战友们互相了解,未编上的战友清你把你近期有意义的照片也传到修理連微信里,我们都编到一起供战友们欣賞。咱们連的音乐相册日自已收藏,供战友们分亨!</h3> <h3> 1962年,铁道兵党委决定部队自己从事农副业生产,铁道兵弟9师开始在黑龙江省嫩江地区选点开荒种地。1969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嫩江组建了铁道兵“五七”农场,铁道兵,一个英雄的兵种,她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成长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上,壮大于祖国的铁路建设中。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从茫茫戈壁到林海雪原,留下了多少铁道兵战士的足迹,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嘹亮歌声响彻大江南北 长城內外。</h3><h3> 今天, 虽然铁道兵早已不在解放军的序列中,但铁道兵的军魂永在,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兵精神永远鼓舞后来人;当过铁道兵的人都能如数家珍般的说出铁道兵修过的铁路,凿通的隧道,架起的大桥,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铁道兵东北嫩江农场,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有过一群特殊的军人--知青,他们是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二年奔赴嫩江农场的铁道兵子女。</h3><h3> 早在1962年,以铁道兵九师四十三团为主体,三,四,六,九,十四师等部分官兵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挥师北疆,在嫩林铁路沿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旗达濣尔族自治区内开荒生产,执行屯垦戍边双重任务。一年后又改为铁道兵东北农场(番号,541部队)。1979年,铁道兵东北农场改为铁道兵嫩江基地,这时的嫩江基地已是全军最大规模的机械化农场,兵力达到万人。1983年铁道兵解体并入铁道部后,铁道兵嫩江基地移交给解放军总后勤部。2001年,完成了40年屯垦戍边任务的历史使命,解放军嫩江基地整体移交到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从此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中央企业。</h3> <h3>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今天,这里不再是正规军营,改名为: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离别多年的战友看脸色,显得是那样的苍劲,刚毅。然而觉得,战友们多么像形象大使,从战友们的身上,浓缩,沉淀,凝固着一个火红的年代,还有那个年代所释放出来“当兵人的精神”、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难不到的当兵人,摧不跨的军垦魂,割不断的绿州情,攻不破的边防城”的深刻内涵!回望,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美好的明天,灿烂的未来…</h3><h3>敬礼!共和国屯垦戍边的功臣!<br></h3><h3>敬礼!铁道兵嫩江基地的战友!</h3> <h3> 每当我们回想起在部队的那段经历,军营内外平凡的往事令人追念不已,伴我走过半个人生。</h3><h3> 几块鑲着金边的白云犹如一团团刚刚弹过的棉花悠悠地悬在蓝天下,离那墨绿色的田野是那样近,仿佛一伸手可以摘下。</h3><h3> 铁道兵部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由此形成了和平年代军队建设的一个鮮明特色。</h3><h3>每年收获的小麦,黄豆,为部队提高火食营养起了重大作用。这里是一个迷人,物产丰富前景广阔的好地方。</h3> <h3> 红彦小站,是我成长的起点:1975年1月3日,我们张家口张北籍的战友,从张北出发到张家口换承通往东北齐加线的军列,昼夜兼程来到了红彦车站。我们一下车,授到了部队首长和老战友们,敲锣打鼓的热烈欢迎!到达营地后,战友们对东北的寒冷气候不适应,好多都病倒了,经过部队医护人员的紧急治疗,战友们的身体很快回复全癒。</h3><h3> 红彦车站离部队军营约1000米之多,当时部队的代称是:东北农场二分场,下设编制,四个生产连队,一个机修队。场部,机关,24连,机修队为一个营区。21连,22连,23连,分布在距场部30公里的东北方向各为营区。</h3><h3> 机修队后编制为25连,下设编制3个排,1排1班为机械汽车修理。2班为机械制造加工。3班为锻造,电焊。4班为发电,供电及电力检修和保障安全用电。2排5班,6班,7班,8班是汽车运输和战备用车。,3排为:副业和后勤保障。下设:勤杂班,炊事班,疏菜种植,家禽养殖工作。其它4个连队为:机械化生产连队,注要任务是,种植收获小麦黄豆,特别是黄豆营养价值最高,为提高部队指战员的生活水平和体质强壮,做出了拒大的贡献!</h3><h3>接着:</h3><h3> 我们的新训开始了,新训之情永难忘,我们同吃一锅饭,大家同住上下床,模爬滚打在一起,却顾不上想爹妈,经过3个月的艰苦新训,我们合格了,部队首长给我们配戴上红色的领章帽徽,然后分配到老连队和各个部门,人生的生涯就从这里开始…!我和李俊分配到机修队,修理排发电,电工班。迎接我们的首长是,李少俭,队长。当时队长给我的影响是,严肃认真,即畏可敬。到修理排见到我们陈玉芳排长,给我的影响是,诚信含厚,内秀机智。</h3><h3> 作者:徐英</h3><h3><br></h3><h3><br></h3> <h3>有感:</h3><h3> 老烟囱。你歪歪扭扭的身躯,在风雨飘摇中站立了四十六年。你温暖了三代主人。锅炉房啥时候走了呢?你为什么还孤零零的站着?你是还有余热没有发完吗?还是要等建造你的人来跟你叙叙旧?你还记得吗?建造你的是二分场的房建排,排长杨福奎。(后任五营技术股股长)搭手脚架的是我们三个土八路,曹国锋,梁勤和我杨锡洲。师傅是杨排长。把你的身躯搞的歪歪扭扭,你可不要埋怨房建排。当时请了地方一个建造烟囱转业队的几个人当师傅,房建排是当配角。安装锅炉和供暖管道等,是陈玉芳副连长和王用科副排长等,也有土八路梁勤和汪峰等。老烟囱,你勾起了我很多回忆,在那些土八路磋跎的岁月中,我们土八路似乎也做出了一点点成绩。老烟囱,你别走,我想跟你叙叙旧。</h3><h3> 杨锡洲。</h3> <h3> 胡贵显,辽宁省辽阳市人,解放前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保和卫国战争。回国后参加屯垦戍边北大荒的艰巨任务。首任机耕队队长,是机修队,25连的前身。1979年下半年转业到陕西咸阳纺织厂。</h3> <h3> 69年欢送老排付在爬犁上合影</h3> <h3> 欢送史永礼付連长退伍合影</h3> <h3> 左起:李少俭,陈玉芳,史永礼,张子春</h3> <h3> 前排,钟继全,李少俭,梁代奎,后排,陈玉芳.熊有华。</h3> <h3> 左起郭美计,张庆堂,刘景文,金庆松,陈玉芳。</h3> <h3> 四班全体合影,前排佟 浩,陈玉芳,毕 戈,刘四海,后排刘加彬,刘跃清,随忠杰,陆长水,赵 燕,卢复忠。</h3> <h3> 前排孙祥云,陆志强,潘志涛,栾印富。李春海,-后排李兰生,陈家乡,王德身,刘景文,陆长水,刘跃清。</h3> <h3> 前排李兰生,王德身,陈家乡,孙祥云。后排刘跃清,刘景文,陆志强,李春海, 陆长水。</h3> <h3> 前排刘景文,潘志涛,王德身。后排李兰生,陆长水,李春海, 栾印富,陆志强。</h3> <h3> 前排右二范荣德1972年至1973年在我们连任炊事班班长,后在汽車班任班长,73年复员。前二排右一赵五申1973年至1976年在我们连炊事班任班长,76年复员。</h3> <h3> 陆长水,李兰生,高德明, 范修宝。</h3> <h3> 王文权,王志軍,潘志涛,王德身。</h3> <h3> 陈玉芳的师傅,徐师傅,张金祥</h3> <h3> 陈玉芳的徒弟,佟 浩,陆长水。</h3> <h3> 陈玉芳,刘拥軍,王用科。</h3> <h3> 冯南亚,陈玉芳,贺願軍。</h3> <h3> 陈玉芳,刘耀卿,卢复忠。</h3> <h3>赵延</h3> <h3> 周兴贵,周石甫,张可华。</h3> <h3> 刘志刚,章学林,李光兴,刘四明,扬秀平,李光兴,薛前进,付诗文,</h3> <h3> 梁代奎,张永华,龚树昌,熙维华,</h3> <h3>车宽,张克明,老屈,</h3> <h3> 付万祥,郭存美,崔承祯。</h3> <h3> 李少俭,陈玉芳。</h3><h3> 我回忆李少俭队长,他是苏中一位俊杰,他 眉清目秀身材标准,性格钢毅,示表威严,办事实事求事,爱护战士,为事敢于担当,头脑敏捷,理性之强,爱憎分明,智慧与魄力之上等,汽车机械修理和驾驶技术也是名列前矛。我记得特别是部队早晚讲评,语言精炼易行,皆具有深广度量。他在我心目中是最优秀的偶像。特别在连队布置工作时,他就象一位兄长按排家事一样,言简明理易行,便于操作,耐人寻味。特别我记得他有病期间,他一边养病治疗还店记着连队的生活工作。随着时间的春秋岁月,四十多年弹指一挥擦肩而过,从青春年华的小伙子变成了白雪银霜的仙翁。把满腔热血洒在了屯垦戍边的北大荒黑土地。我特别怀念老首长,感谢长天给机遇,逢缘随喜能相聚。祝愿老首长,老战友身体健康,再健康!事事如意,更如意!万岁!万岁!万万岁!</h3> <h3> 徐宗盛</h3><h3> 1967年初,铁道兵四师派出了徐宗盛副连长(徐宗盛后来是我们连的副连长)和另外一个副连长带领两个排作为先头部队到达这里,为后续部队开荒做准备,这里是千古荒原,到处长满一人多高的荒草,还有长满塔头墩的浅沼泽地,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名字,晚上经常有野狼出没,环境异常艰苦。战士们住在用桦树枝搭建的地窝子和帐篷里。晚上帐篷外的气温已是零下四十度,滴水成冰,帐篷里面用铁炉子烧火取暖,烤化了地面,帐篷里是没脚脖的稀泥,在帐篷里要穿水靴。两个副连长带领两个排用斧子,镐和锹在密林中砍开一条路,在荒原上为后续部队大面积开荒做准备。</h3> <h3>李晓光,陈玉芳</h3> <h3>赵新良,陈玉芳。</h3> <h3>軍医王焕龙。</h3> <h3>金成华{66年兵車工)</h3> <h3>陈玉芳</h3> <h3><h3> 忆往昔峥嵘岁月惆,看今朝,祖国各地繁荣昌盛真自豪!真是前人栽树,后人承凉。每当我想起,卢复忠首长,心情非常激动,他为嫩江基地的电力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在培养基地电力技术人员,耗费了他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的电工技术的发展与他的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特别为嫩江基地及地方,架设超万伏的高压线路N公里,解决了偏远地区用电难的问题。为军民架设了友宜的桥梁。是我最值得尊敬的首长,使我终身难忘!</h3></h3> <h3>陈玉芳</h3> <h3>王拥科</h3> <h3>畢戈</h3> <h3>张永忠</h3> <h3>刘兴权</h3> <h3>苏建祖</h3> <h3>罗章科</h3> <h3>刘守禄</h3> <h3>王 德 身,</h3> <h3> 战友刘耀卿是徐州知青参军;他回忆道: 当时说去东北,特别兴奋,因为之前看过电影林海雪原,在白雪皚皚的无边无际的雪地里滑着雪橇奔驰,多么令人神往,憧憬着北大荒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还有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许多知青也和刘耀卿一样,不知道要去的东北农场在哪里,那里什么样,去了能做什么,抱着美好幻想踏上去北大荒的路,到了那里才知道,一切和他们的想像相差甚远。而且屯垦戍边条件非常艰苦!</h3> <h3>孙 祥 云。</h3> <h3>李兰生</h3> <h3></h3><h3> 战友栾印富的回忆,那是一九七0年底,他和副班长,司机还有司机助手四个人开车去帮老百姓修拖拉机,从营房到老百姓那里是两个小时的路程,他坐在车上面,说好一个小时后换到驾驶室,车开了一个小时,感觉没有冻透,说不用换,再往后越坐越冷,最后几乎冻僵了!到了老百姓那里,已经下不来车,被大家抬下来,老百姓有经验,没有让马上抬进屋,按在雪地里用雪搽脸,待脸色缓过来再抬进屋,司机和副班长都吓坏了!</h3> <h3> 褚丽君</h3> <h3>刘 景 文。</h3> <h3>德道光明</h3> <h3>陆志强。</h3> <h3>随忠杰。</h3> <h3>王茂明</h3> <h3>刘海川。</h3> <h3>周兴贵</h3> <h3>文世斌。</h3> <h3>张克华</h3> <h3>尹作官。</h3> <h3>范秀宝。</h3> <h3>刘四海。</h3> <h3>谢金見。</h3> <h3>叶定富。</h3> <h3>刘海川。</h3> <h3>周石甫。</h3> <h3>曾元兴</h3> <h3>孙林</h3> <h3>李慧</h3> <h3>二班战友合影。</h3> <h3>73年兵汽车新班训练班合影。</h3> <h3>汽車八班胡盛全。</h3> <h3>刘永军</h3> <h3>范宽</h3> <h3>乔占君</h3> <h3>徐英</h3> <h3>付万祥</h3> <h3>任万军</h3> <h3>胡泊</h3> <h3>郑旺</h3> <h3>靳珍</h3> <h3>李俊</h3> <h3>柳永安</h3> <h3>郭存美</h3> <h3>田宝才</h3> <h3>李如进</h3> <h3> 郭启明</h3><h3>七律:</h3><h3>白山黑水记铁军,碧血丹心铭忠贞。南乡因爱相思豆,北彊故挽伏虎弓。练兵曾厚老茧手,备战几迎嫩江春!廉颇虽老今犹健,李广报国谁图封?</h3> <h3>王玉明</h3> <h3>孙贵明</h3> <h3>李长生</h3> <h3>李毅强</h3> <h3>崔承祯</h3> <h3>李光兴</h3> <h3>刘志刚。</h3> <h3> 呂福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