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曾经的小年

木鱼

<h3>腊月廿三,看到好多博友发来节日祝福,才知道腊月廿三还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小年,也称“祭灶节”,用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h3> <h3>我的家乡过去也有祭灶、扫尘和吃灶糖等民俗活动,那是我童年的记忆。不过,我记得祭灶日应该在腊月廿四,怎么提早了一天,难道我的记忆有误。</h3> <h3>经过一番查阅才恍然大悟,北方人以腊月廿三为小年;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以腊月廿四为小年。据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习惯,官方选腊月廿三祭灶,百姓择腊月廿四祭灶,水上人家则是在腊月廿五祭灶。</h3> <h3>北方因离政治中心较近,受官方影响,后来祭灶日逐渐统一为腊月廿三,而南方依旧沿袭了腊月廿四祭灶的老习惯。南北两地过小年非同一时间,这亦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习俗的差异而形成的。</h3> <h3>以前没有过小年这个概念,一直以为“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大”字,只寓意“隆重盛大”,没想到年还有大、小年可分,这就是我的孤陋寡闻了。原来过小年被视为过大年的开端,意味着整个春节活动拉开帷幕,大年就要粉墨登场了。</h3> <h3>小年祭灶历史悠久,据说商周时就已存在,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晋代周处在《风土记》中曾记载: “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h3> <h3>小年祭灶作为汉族民间的传统民俗,也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乐于吟咏的题材。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诗》是这样描摹古代祭灶的:“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h3> <h3>家乡的《乾隆瑞安县志》中《岁时》曾记载:“二十四夜祀灶。先期选日扫舍宇,至是设祭,送神,次日人家多斋素。”回想起儿时老家的祭灶习俗: 腊月廿四挨家挨户都要大扫除,全家老小齐上阵,忙忙碌碌地整理打扫房子、院子,把扫帚扎绑在竹竿上,庭院里外,上到房椽,下至水沟,犄角旮旯都要打扫一番,门窗家具、瓶瓶罐罐也要精心擦洗,做到窗明几净,家乡人管这叫“掸新”,意思为掸去家中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干净清爽迎接新的一年。</h3> <h3>祭灶则安排在腊月廿四晚餐之后,俗话叫做“送镬灶佛爷上天”。这正是我儿时饱尝口福的一个好时机。</h3> <h3>老屋的镬灶间有一个砖砌的灶台,占地约2平方米,置有两只铁镬,中间还有一只烧水的“汤罐”,灶台上方矗着一只大烟囱,烟囱边上置有灶王龛。</h3> <h3>祭灶之前,奶奶会恭恭敬敬地给灶王龛换上灶王爷的新画像,还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再把供品一盘盘摆放在灶王爷画像前,然后才焚香祈祷。</h3> <h3>儿时特馋嘴,祭灶不管我什么事,一心想的就是早点品尝给灶王爷的供品,这些大都是我喜爱的甜品和果品,还有酒和麦芽糖这两样不可缺少的东西。听说是专为让灶王爷喝醉酒、粘住嘴,上天后不要多言妄言之用。</h3> <h3>奶奶是个精明之人,早已猜透了我心中想吃供品的小九九,总是事先警告我:玉皇大帝十分听信灶王爷的禀报,会把咱们家新的一年中的吉凶祸福都交由灶王爷操办。因此对灶王爷要绝对恭恭敬敬,供品未经祭拜不可擅自食用。</h3> <h3>为预防我出言不逊或偷吃供品,惹得灶王爷生气,祭灶之前奶奶先把我轰出镬灶间,我只能呆在外面傻傻地竖着耳朵等待召唤。等全部祭灶准备打点完毕后,才会唤我进去立在灶前,面对灶王爷画像,说一些保佑祈福的话。我心不在焉,嘴里嘟嚷灶王爷也听不懂的祈福,只盼着祭灶的尽快结束,可以吃到平时很少能品尝到的水果和糕点。</h3> <h3>时光荏苒,万象更新。如今城里的家庭一般都在使用微波炉、电磁炉、煤气炉,年轻一代已无缘相识过去的镬灶了,更不知道灶王爷长得啥模样。在小年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已不再需要我们去祭灶;居住环境的改善,人们卫生意识的增强,谁也不会再去选择小年去“掸新”。</h3> <p class="ql-block">民俗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象,是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时代的发展,已使好多民间习俗逐渐走向冷落消亡。无可奈何花落去,祭灶等一些民俗在时代的大潮中,渐渐失去了生命力,只能成为民俗学家的研究课题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于2007年2月)</p> <h3>  文: 木鱼原创 图: 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