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平遥·又见平遥

释心

<h3>《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h3> <h3>整个演出通过“选妻”、“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面秀”等等片段,凸显了平遥人的道德传统,及因为这种传统而阐发的悲壮情怀。同时,讲述形式不仅有丰富的可视性,在文学上更有深蕴,运用了具有象征寓义的手段来表现。如:正面地表现镖师的死亡,而用城墙上的鬼魂来表现镖师的精神和灵魂,这是很有创见、很有文学品位的构思。这些片段不仅冲击了观众的情感,让观众记住了那些人物,更体现了创作者的哲思。</h3> <h3>又见平遥是一部以山西平遥古城的真实历史为题材的大型实景演出。山西省为此投资了上亿元,在平遥古城西门外修建了一座专门上演该剧的剧院</h3> <h3>又见平遥自2013年公演后,已连续上演一千多场,观众超过百万人次。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情境体验演出项目。(周一休息,周二到周日下午2、7点,节假日会加场,可具体询问)</h3> <h3>拜罗伊特式剧院 </h3><h3>又见平遥剧场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城内绵延起伏的屋面,有高潮、有低谷,一波三折,起起落落,仿佛在演绎着一幕幕人生大戏,也展示着古城曾经的繁华与沧桑。</h3><h3>剧场是展示平遥传统艺术魅力的场馆,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品。运用平遥最具代表性的“土”与“瓦”以巧妙的穿插、悬挑、转折、叠落等现代简洁的手法聚合成一座“灵气往来、求之无端”的“舞动剧场”,赋予建筑以节奏感很强的造型意境,并表达出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古城”与“舞动的剧场”将会以一种对话的姿态相处——古与今之间的对话,大城与小城之间的对话。</h3> <h3>清末同治年间,平遥城里一位票号东家赵易硕,得知赵家在沙俄分号的掌柜王家罹难异国,全家13口惨遭灭门之祸,只剩下一个年幼的儿子。于是,赵易硕抵尽家产,凑齐白银30万两,聘请城中最负盛誉的同兴公镖局,同赴沙俄保回王家这根独苗。</h3> <h3>衣着现代的讲述者</h3> <h3>又见平遥之灵魂回家</h3><h3>——回家,是这场“镖师魂舞”所要诠释的核心思想;震撼,则是满场观众给出的一致评价!</h3> <h3>“232人换一人,你说值不值?”这些魂灵不时向观众重复着这样的疑问“232人换的不是一个人,换的是一条血脉!”听到这样发自肺腑的呐喊,你说,值不值?</h3> <h3>“平遥人做的不是生意,是德行;救的不是性命,是血脉!”</h3><h3><br></h3><h3>2000年血脉不断,何等的豪情,正如剧中所说:他们保的不是镖,是仁德,是仗义。全剧凸显出平遥人仁慈、恩义、重信守诚的情怀与品质,映射着的是我们泱泱大国的诚信文化。在整场实景情境的体验中,给观众留下最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做人的德行和人与人之间的仗义。它是平遥的,是山西的,更是中国的,是值得我们保护和弘扬的美德。</h3> <h3>镖师们客死他乡回家时魂魄在城墙外游荡,却进不到城里回家!</h3> <h3>出发前赵家选妻。</h3><h3>赵东家三代单传,出镖前为保留香火,全城选妻。明知这选出来的女子并不是幸运,仍有很多人家因为赵家的仁义将女子送来,因为她们听闻赵氏的义举,想为赵家继后香灯,并以此为豪。周边分隔为几个小块,每一个包厢都是平遥的适龄少女在准备。</h3> <h3>票号东家赵易硕(选妻)</h3> <h3>又见平遥之选妻 这段从史实和表现上是有争议的</h3> <h3>选秀开始,脚要放得进一个碗</h3> <h3>手翘起来要莲花似的</h3> <h3>手掌印要完整,不能断掌!</h3> <h3>选妻的规矩很多,手足腰臀五官等等,最后中选的是刘家小姐。</h3> <h3>这也是位奇女子,明知这可能是一场无望的守候,只因为你是英雄我愿儿女情长,等就等了。最后,这位女子为赵东家产子后亡,入宗祠。死前留话,生都生了,死就死了吧!</h3> <h3>主角孤魂又回来了,见到家族因为一个义举导致凋敝,他信念动摇,不知道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h3> <h3>赵东家当年为了一个承诺、一份信义抛下一家老小、万贯家财走了,这一走,就是永远,赵家在全国各处分号经营不善而倒闭,赵夫人难产而亡,赵家大院转为他手,赵家沦落。 处于院中,倾听着跨越一百三十年的对话,现代赵家大院的管家在说:他不应该走,他走,救了王家,毁了赵家。赵易硕在走之前也许从没想过现在的赵家是这幅光景,在他的灵魂回来之后他也不相信会是这样。 他到底应不应该走?这的确是一个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问题。因为他对赵家和王家都有责任,他选择了其中一份责任而无法履行另一份责任,这是一场道德困境……</h3> <h3>回到他熟悉的自家院落里,他还在走着,一步一步的走着。</h3><h3><br></h3><h3>他走回来了,看到的却是赵家的败落、平遥城的静寂。</h3> <h3>“家,我要回家!”男主角赵易硕在跑步机上边跑边喊…</h3> <h3>赵家的败落,并不是因他的义举造成的。赵家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平遥改变不了中国的百年变革,唯一不变的是平遥的古城、山西人的执拗、老陈醋的飘香、手擀面的劲道。</h3> <h3>街道两边的商铺都是可以进去的!有染坊,剪纸,油纸伞,私塾,还有包子铺等等…</h3> <p>中途跟我互动的美女,问我看到他哥没有,我说是刚才在前台说话那个吗,她说 是,问我能不能去喊他一声,我说等我先转一圈吧…😊</p><p>一开始没反应过来,都急着去看前面的场景,她跟同伴说,她咋不搭理我,我才意识到,又回头跟她搭了个话🤗</p> <h3>为镖师送行</h3> <p>史载,平遥同兴公镖局创立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为王正清所立。王正清,生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字松庵,号“面王”,平遥南良庄人,与祁县戴龙邦、文水李毓秀一起,并称“华北三杰”。王镖头幼时读过2年私塾,但家境贫寒,16岁背井离乡,到北京一家面馆当学徒,当时还没有轧面机,王正清必须用手肘揉面,由此练就惊人臂力。王正清后拜武术大师刘留为师,学武3年,进步很快。之后拜刘留师兄贾殿魁为师,贾殿魁曾教道光皇帝习武。贾很喜欢王正清,便资助他生活费,要他专心习武。王从师贾殿魁,由此学到少林散手108势等多套武艺。同时,他与内家高手常义时常切磋武艺,3年后,王正清已贯通内、外二家。 王正清30岁那年,成为江西道台朱文的武术教习。36岁,他跟随朱文赴河南上任,前后9年,制服响马大盗无数,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了治安难题。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47岁的王正清告别江湖,返回平遥,次年开办“同兴公”镖局。 镖局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列入全国著名镖局。王正清及其子王树茂主持镖局近60年,东到河南、京都、山东,西去陕西、甘肃、宁夏,南到汉口、长沙、南京,北往呼市、包头、不论布镖、钱镖无一闪失。</p> <h3>领头的镖师站在高处,慷慨激昂地给队友们做动员。</h3> <p>古时,由于镖途艰险,生死难料,每一次押镖都可能是一次生离死别。因此,按照平遥老例,镖师出镖前都要进行一颇为悲壮的“死浴”。届时,要由平遥城中最漂亮的一些有福女子为其拭身,用平遥方言唱曲儿送行,以壮行色。</p> <p>又见平遥剧情是王潮歌在平遥采风后提炼和挖掘出来的故事,其背景取材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在沙俄做生意的平遥人受到的巨大影响,家被抄、人被杀。在这种情况下,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宁愿抵尽家产,雇佣232名镖师一同前往,不惜牺牲所有人的性命,也要保回自己在沙俄的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结果,7年过去,赵易硕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客死途中,而王家的血脉得以延续。</p> <h3>按镖行规矩,镖师上路,不能洗脸、洗澡,怕被黑道偷袭。出征那天,镖师们会洗一次大澡。</h3> <h3>此去沙俄千万里,歃血画符诀生死,男儿一诺千斤重,镖师义气薄云天</h3> <h3>跟着人群走进剧场,只看到周围都是布景,有山西那种牌坊,场内有几个水缸(用布盖着),然后灯光全暗,镖师们接了一趟凶险的镖,大家都知道凶多吉少,但“义”字当头,不能不去啊!待到一曲终了,灯光乍灭复亮之际,观众惊讶的发现,那些褪去蒙布的高台竟是一个个巨大的玻璃浴缸!</h3><h3>“镖师死浴”之舞就此呈现在人们面前,将演出推入高潮</h3> <h3>明知是死镖,赵易硕也接了,明知是死镖,232位镖师也认了。这里的洗浴,是明知归不了而希望归的期盼。从此山水迢迢,归家路遥遥无期,最感慨的是镖师们将自己淹没在水桶中的那几秒,却似看破生死的沉溺…</h3> <h3>看着一个个真实的场景,站在演员们的身前身后,全真的实景、投入的表演早已让观众入戏其中。冷不丁地,演员的洗澡水溅到你的身上、脸上,更让人突感现实与历史间竟是如此之近。</h3> <h3>沐浴之后,找了平遥最有福相的妹子给镖师们擦身。</h3> <h3>留下一个深深的齿印,你们一定要平安归来。</h3> <h3>最后有一位是被哭着拖走的,因为知道要回不来了!</h3> <h3>由史到今→导游引导着络绎不绝旅游的人们,讲述曾经的一段段过往…</h3><h3><br></h3><h3>全剧着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仗义”和家族意识,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也有对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和延续香火等宗法社会糟粕思想的宣扬和赞美。抛开这些有争议的部分,场景布置,演出形式和效果都新颖而且震撼,能够得到共鸣和享受。</h3> <h3>第六幕剧是舞台剧,可以坐啦!</h3><h3>祭祖把我们又拉回了当代。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王氏后人纷纷回到平遥祭奠祖先,祭拜赵家的恩德。</h3> <h3>讲了山西的面,讲了平遥几百个X家大院后人的故事,点出血脉传承的主题,回应前面主角的疑问,他的牺牲是为了血脉传承。<br></h3> <h3>又见平遥之面秀</h3> <h3>这场名为“面秀”,世人都知山西一向以面食文化著称,面粉也就成了远离他乡的思念之物。面粉在飞舞,在演员的手指中穿梭,洒落在桌上,这一幕,这最终的一碗面条,只是一碗面条么?是对那散落天涯,那心心念念的人儿的执念,叶落还需归根!</h3> <h3>平遥古城和它的老字号…</h3> <h3>在《又见平遥》150多人的演员阵容中,80%来自平遥本地。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是都怀有一份对艺术的热忱,拥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艰苦的训练打磨出他们在与观众咫尺距离时的精彩表演,现场真说真唱,山西味浓郁纯正,令观众有很强的认同感。</h3><h3>纯粹和真诚,是总导演王潮歌对这部戏的要求。她说,演员可以没有"明星范",可以不是专业出身,但恰恰不能没有"山西味儿"——重情义、肯吃苦、认准了就绝不放弃。"这部戏弘扬的就是这种精神风范。</h3> <p>这是全中国第一次把剧场和演出合为一体的设计,既像演出场馆又像博物馆。一般意义上的剧场,观众席、舞台面对面。而《又见平遥》剧场却颠覆了这个空间。繁复和奇特的空间分割让观众“找不着北”,有进入迷宫般的感受:一会儿是街道,一会儿是大院,一会儿是城墙,一会儿又是黑空间。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观众从不同的门进入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穿过完全不同的场景,而且,完全是步行。观众边走边看。整个演出中,祖先的魂魄仿佛始终游荡在剧场里:他忽而跟我们交谈,又忽而消失在院落的深处。观者步入其中,上下一百年,有时是平遥城的乡人,有时又是今天的观众。在这种时空的穿越中,观众不由的产生了这样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祖先 是做什么的?他们在哪里?他们会为了生下我殚精竭虑吗?在我的血脉里,也会流淌着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吗……</p> <h3>沾点平遥的面</h3> <p>2019.9.5</p><p>17:4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