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闻旧事言柯桥 第二集(日晖桥、蒋元兴……)

上善若水

<h3>  各位读友,经小友和故友指点,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作了些修改,已将各节归类后重新排序,分成四章(仍分节先后上传)。</h3><h3>谢谢!</h3> <h3>目录 第一章 故乡和故人 01……永丰桥河沿(一) 02……永丰桥河沿(二) 03……永丰桥河沿(三) 04……日晖桥、蒋元兴、宋文盛(上) 05……日晖桥、蒋元兴、宋文盛(下) 06……沈家溇 07……下市头直街(一) 08……下市头直街(二) 09……下市头直街(三) 第二章 童年拾趣 ‘ 10……杭州赤佬与莫“逆”好友 11……管墅直江杂忆 12……童年的玩伴 13……象棋启蒙人 14……鹰鹞 15……熬虾 16……雨轩下的故事 第三章 艰难困苦 17……最大的台风 18……大跃进二则 19……困难时期三则 20……球状闪电 21……最大的水灾 第四章 学生时代 22……民办小学 23……低年段上(四大、五班将) 24……低年段下(师生摔跤,集体逃学) 25……难得一亮 26……意外跳级 27……敢于创新的老师&amp;喜从悲来 28……古镇球缘(一) 29……古镇球缘(二) 30……古镇球缘(三) 结 束 语<br></h3> <h3>04 日晖桥、蒋元兴、宋文盛(上) 小时候,母亲常叫我去打酱油、买豆制品,临行前常会吩咐:酱油要过大桥去宋文盛打、豆腐干须在蒋元兴买,这样,我比同龄人多了熟悉街况的机会。蒋元兴就在大桥南脚,宋文盛也不过二百米,儿时贪玩,闲游嬉宕,往往延误时光,临了就偷近买了充数,一经品尝,真相大白,即遭母亲谴责,甚至停“职”处分。   永丰桥东坡三分二处,是日晖桥,它南北向丁字与永丰桥接壤,南坡下去经公泰汇头抵大桥,北坡是直江河沿、与永丰桥河沿隔河相望,此处小桥流水、骑楼雨轩的江南特色,可谓古镇之最!引得画家、美院师生、摄影家、文人作家纷至沓来,写生、试镜……忙得不亦乐乎。<br></h3> <h3><br></h3><h3> 紧贴日晖桥,是宋家微型烟酒店(店面小,无堂吃),隔永丰桥与张记酒店东西呼应,同学宋荣林的母亲经营着酒店,他有宋继承(有女儿桂英、儿子金法是球友)、荣根、秋香等兄妹。重阳去老街探访,巧遇荣根(其妻易学信、也是同学)的儿子建樑,小宋特意强调他家传代一说:日晖桥早于永丰桥建造,此桥非彼桥。世人确有不分永丰、日晖二桥之别,甚至将二桥混称为永丰桥的!<br></h3><h3><br></h3><h3><br></h3> <h3>  烟酒店左弯是公泰汇头,旧时公泰米行处(同学娄品泉家住在这里,楼板底下有多处米蛀虫窼迹),接着是大桥北脚(与下市头直街交叉口),左手是酱园,右手是王家豆腐坊的卖场,它东倚大桥,南临运河,后来改开店心店。该店楼上是运输社同事徐黄毛父亲(同学徐凤美的爷爷)经营的茶馆,这家四乡闻名的茶馆,店门在大桥北半坡的台阶上,它与南半坡老夏师傅(女儿三毛夏月珍是小学同学,有女儿嫁给狮子弄吴东方,儿子在财税、取妻魏文征老师之女魏旦)的理发店斜对相守,将古镇最具水乡特色的风光尽收眼底。据长辈们说,旧时大桥四角都是店铺,楼上进出在半桥坡、楼下出入在桥脚,人流不断,热闹非凡,是古镇当之无愧的中心。<br></h3> <h3> 大桥南脚有四家店铺:临新街转角的蒋元兴豆腐店(帐房先生孟初炎身着西服,有文涌、文贵等九个子女);西邻是凌元昌狭长的香糕分店(总店在新街药店西侧);接着大桥南脚正对的油烛店,经营煤油、柴油及百杂类,儿时一有“财力”,即去该店买百子炮杖(整串小爆竹)或纸包火药塞进甩炮玩;旁边何吉利南货店,已靠近急水弄,是转业在四院的何谓源、同届何谓珍的父亲经营。 1958年大跃进时,小店、小摊全部合并集中经营,大桥南脚诸店改为一爿合作经营的百(杂)货商店。柯中学姐王利敏、仪表厂球友王国樑的母亲宋美琴是经理,工商前辈徐蒙炎夫人钟英(必强、必娟、必伟等的母亲)是会计,二位皆善左手算盘,深得业内赞誉;潘长兴夫人(建华顶职),蒋慕唐夫人(华清顶职)及长女(稍后)是营业员。<br></h3> <h3>  何吉利西临急水弄河沿,河沿南侧是金大牛(汽拖厂工作,娶妻黄聚康妹妹、我小学同学黄婉珍)家、他弟弟小牛(去过临平兵团,现定居在杭州),兄弟俩都是篮球爱好者,他们父亲早先在大寺正对、肉店稍南处先后开过米店和蛋行。金家隔壁是店心店,潘师姆(潘长兴厂长的夫人)、潘彪的奶奶,镇工会隔壁十间头的荣富是店员,他司职捏面,手筋骨超一流,我目睹过许多牛逼的强者,扳手腕不是他的对手。<br></h3> <h3>05 日晖桥、蒋元兴、宋文盛(下) 柯桥豆腐干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朝末叶,镇上的水作坊、酱作坊发展较快,豆制品种类繁多,豆腐干以制作精细、价廉物美、携带方便、风味独特而驰名省内外。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地方官员献奉的土产中就有黑豆腐干,乾隆皇帝品尝后盛赞不己,从此成为贡品。 众多的作坊中,数蒋元兴豆腐干醇香味美,最为出众,难怪母亲会再三叮咛去蒋元兴买,只是它经常断档,遇到缺货,我会学着老食客的招数,去城皇庙河沿的作坊试试(偶尔有零卖),或能买上。 大桥东南脚临运河是四二百货店,店面朝南,大门正对新街北端,百货店停业后,沈四二(儿子是小学同学)进供销社工作,此处开了一家的理发店。 蒋元兴东面隔新街与章兰记相对,章兰记是上虞人开的南货店(章家有二个儿子,小儿子长我十岁,早在上虞金融系统退休,有二子二孙),该处后来是供销社的蔬菜行;蔬菜行东邻是一爿当铺,当铺向东至碑牌头转角处、与五联饭店隔街相对的是邵记油条店(有男孩比我略小些)。<br></h3> <h3>  四二百货隔小弄堂的是箍桶店,系同学茹迷毛的大哥金水(有儿子宝祥、宝根)经营,后迁至新街银行北;沿箍桶店向东,是蔬菜行的营业场所(进出货通道,关门则成房屋),此处早年有过“杨万兴”饭店,是五村杨培刚、培良的长辈经营,我父亲迁居柯桥的那晚,就在该店吃过晚餐;接着是同学蒋伯民家,有弟弟伯金和妹妹,奶奶也住一起;再向东是杨乐祥父亲开的眼镜店,也经营雨伞,他家隔壁有块朝东的碑文,碑牌头或源出于此。朝南直通废旧收购商店(常去卖捡来的废铜烂铁,引凤桥下的谢阿毛是帐房),可至新街、急水弄;向北扺运河埠头,常年人流络绎不绝。<br></h3> <h3><br></h3><h3> 碑文处的过道东,是一个楼梯下的钟表摊,其隔壁是杨家台门后进长外婆家的茶店,茶店隔壁,就是常去的供销社豆制品店,王六元、阿枣(俞银花,是陆阿五厂长的弟媳)是店员;店的东邻是制面店;再东有一家冥制品店,不远就是宋文盛门前的大雨轩。</h3><h3><br></h3><h3> 豆腐店正对面是五联饭店,小时母亲去杭州,我跟着大姐去吃过好几次中饭,对盖叫饭(快餐盒饭)的印象最深。</h3> <h3>  宋文盛在五联隔壁,系阮社江头人创办,是镇上最大的酱园,品种齐全,质量上乘,口碑在仁昌之上。店堂高大敞亮、角尺形大柜台很气派,批零兼营,南面是开宽的工场;大门前有雨轩过道,过道尽头是运河旁的长踏道与码头,水陆运输十分便利,这个三开间的雨轩、有二层楼高,二边有过长石凳,是躲雨、乘凉、休息的好地方。 公私合营以后,以宋文盛为主、由镇上的酱坊、糖坊从业人员组建了柯桥酱品厂,镇民一直沿用宋文盛称呼它。仍能记起的老职员有:印刷厂韩谓成老师傅的二女婿杨幼龙,李家糖坊的李彰荣、彰金二兄弟,狮子弄金文标(有祖强、莉娜、莉红等子女),厉以荘(钊扬的父亲),厉仁裕(家难的父亲),阮社江头的吴宝生(有兴荣、兴联、兴伟、兴越等儿子),四村的陈德茂(有国器、建新、晓珍等儿女),陈养生(女儿建英),邓佳昌以及山东人、被错划右派的苏振海等。<br></h3> <h3>06 沈家溇</h3><h3><br></h3><h3> 从永丰桥顺管墅直江向北不到100米处,西岸有一座南北跨向的引凤桥,桥西就是沈家溇。沈家溇东西长约二百米,北岸有道路直达溇底,与西官塘下岸经粮库弄堂,沿晒谷场往西北方向的石板大路相接。小时做躲偷伴游戏,常从粮库弄堂迂回至西官塘,经过阴森森的弄堂时,为掩饰胆怯,总会大声喊着花脚胖[鬼]来哉,狂奔而过。小学时期,与陶光华等队伴在晚上沿这条石块路去化圩、中泽,看过好几次露天电影或戏文。</h3><h3><br></h3><h3> 我最早的沈家溇印象,是引凤桥南脚戴友根家的踏道头,拿很烫的大号铜火熜盖放在二公分多的冰面上,取下圆形冰块当铁环玩;还有距溇底不远处,与小队伴一起在连底冰的冰面上追逐、溜圈,也不会忘记。</h3> <h3>   引凤桥北坡朝西十多米,是沈家台门,可通后畈头,有很多住户。郑胜耀夫人周利芬(有哥叫阿龙)家住在这里;仪表厂沈剑池(绰号大花脸),他父亲与妹妹在二轻系统,小弟继良是毛纺厂同事,也住在这里。 沈家西邻有一块开阔的道地,我家晾衣被多去那里,逢晴天清早就去霸放三脚(三根竹杆扎成,二只三脚上放上竹杆可晾、挂衣被)。道地东北角,是算命先生沈阿炳家,一次在那里玩打弹子游戏,见过盲妇为幼儿尿尿,用手感知是否完成;与沈家一起住的有其姐姐(姐夫姓陆)一家,有子女陆高升、陆仙凤。他家隔壁住着一个孤老太,后阿娇家入住帮助终老。道地西北是陆家矮子姆妈(婆婆)家,她是远近闻名的接生婆;小学转学去杭州的同学陆秀凤,是矮婆婆三儿子的女儿,后嫁给同学、转业在杭州的五村长弄堂人吴修忠。<br></h3> <h3>  陆家道地西侧、沈家溇河沿,是矮婆婆第五个儿子、柯桥赫赫有名的办厂能人陆阿五的家。幼年常见他风风火火地从门口往返,后来知道他当过志愿军,落户在市区,自愿返柯帮助经济建设,镇上大部分厂家有他倾注过的心血和精力,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七十年代,作为医疗器械厂的生产供销总调度,我与励仲福一起,曾随陆厂长去过浙大,洽谈生产微型电机一事,虽未成功,其超前意识可见一斑。后期他离柯返绍,与人创办了绍兴服装先驱大乐衬衫厂,转战于市区业界。</h3><h3> 我也搞过管理,打交道有经营费支付,陆厂长那一代创业人,是靠卖家里大衣橱,卖缝纫机支付费用的。为此,他与妻子牛花(柳如花,在塑料厂工作)有过激烈争吵,尽管她是一个极其贤惠的厚实人。<br></h3> <h3><br></h3><h3>  新马家台门在陆家西侧,已作为粮库(门口晒场很大,我们去晒过腌菜),与斜对岸的老马家台门同为马家产业(老马家的马天荣是马家之后)。对岸是镇工会后门,小时常从相邻的狮子弄后门,攀着窗檐爬过去,溜进工会礼堂“免费”观看电影。<br></h3> <h3> 接着是我小舅妈黄玉蓉的娘家黄家独户台门,然后是一片废墟与杂地(与后畈头相连),其东西二侧,有不少住户。最后是同届好友高纪庆家的台门,早年常与他在一起,那时住有高老先生夫妇与小哥纪凡;同台门有一人,似乎当过国民党兵,曾提起皖南事变的惨烈场景。最西边是为粮库配套的晒谷场。 沈家溇南岸无道路,戴友根、郑(胜耀)家,狮子弄堂,镇工会都有临河踏道,近溇底三、四十米处,一座长石板的平梁桥通到老马家台门,这样,从十间头、老马家、姚家的后门直至溇底,两岸都有道路可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