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州城大慈阁奠基人缔造者研究!

觉正缘WSSZH

<p class="ql-block">转载—【范阳郡顺天府张氏书院文化传承硏究】:保定古莲花池万卷楼书院与张说书院:燕公微时,集贤之肇文脉绵延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图文|韦力 芷蘭齋 2020年11月13日</p><p class="ql-block">邓洪波在其专著《中国书院史》中谈及从各种地方志中查得41所建于唐代的书院,其中河北省有两所,其一则为张说书院。弘治版《保定郡志》卷二十《祠庙》中称:“相公堂,在郡城西五十里,属满城县。唐燕国公张说布衣时,此地山水清奇,尘嚣屏绝,率其徒若干人卜居讲道,后拜相。乡人思之,因广其制,构屋三间,周以桓墙,崇以台阶,塑像于中而奉祀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初学记》三十卷 嘉靖十三年晋府虚益堂刻本,卷首</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张说书院又名张相公堂,位于河北满城县。唐代燕国公未发达时来到此地,他看到该处环境甚佳,于是率领弟子于此建讲堂,而后在这里读书讲学。后来张说官居丞相,当地乡人就在其讲学之处建起几间房屋,并在里面塑张说之像祭祀。</p><p class="ql-block">张说在此讲堂讲堂的具体情形,未见史料记载,然此书院的创建意义重大,邓洪波在其专著中说:“30余年之后,张说能总领朝廷丽正、集贤书院,与唐玄宗及其他大臣一起极尽‘开学’、问政、唱酬之盛,或许正与他年轻时在花阳山中的那段读书藏修的书院经历有关。”</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初学记》三十卷 明杨鑨九洲书屋刻重修本</p><p class="ql-block">唐代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乃是官办书院之始,张说为创办官修书院起到了重大作用,而其书院观想来是酝酿于他在满城县办讲堂之时。从这个角度来论,满城的张说书院堪称唐代官办书院的肇基。</p><p class="ql-block">张说在满城开办讲堂的原因,跟其籍贯有关,张说为其父张骘所撰碑志《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碑》中称:“府君讳骘,字成骘,范阳方城人也。”故张说也自称是范阳人,比如他在《与凤阁舍人书》的落款为“范阳张说谨上”。</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初学记》三十卷 明嘉靖十三年晉府虛益堂刻本</p><p class="ql-block">范阳原属幽州,本属涿郡,天宝元年改称范阳,而范阳就是今河北一带。但也有的文献上说,张说家族后来迁居到了洛阳,《旧唐书·张说传》就持这种说法:“其先范阳人,代居河东,近又徙家河南之洛阳。”《新唐书》亦称:“其先自范阳徙河南,更为洛阳人。”</p><p class="ql-block">余外,关于张说的祖籍还有河东说,然总体而言,以范阳说居多。况且张说本人自署其为范阳人。关于他的家世,他在为其父所作的《府君墓志铭》中说:</p><p class="ql-block">府君讳骘,字成骘,姓张氏,其先晋人也。晋分,家世相韩;韩灭,留侯为汉谋主。至宇,为范阳太守,因居其郡;及华,博物亚圣,为晋司空。府君司空十二代孙也。曾祖讳俊,河东从事;大父讳弋,字嵩之,通道馆学士;考讳恪,未仕即世。</p><p class="ql-block">张说自称其乃汉张良之后,到张宇时,其做了范阳太守,其家族定居范阳,故称为范阳张氏。此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晋代张华。</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大唐六典》三十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广雅书局刻本,书牌</p><p class="ql-block">张说乃唐初时期重要的文臣,汪篯在《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中指出唐开元时期朝廷有以姚崇为代表的“吏治派”和与张说为代表的“文学派”,这两派斗争激烈。姚崇乃是由狄仁杰提拔起来的重要人物,此人长于吏治,颇受武则天的欣赏。姚崇把张柬之推荐给武则天时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刘昫《旧唐书·狄仁杰传》)</p><p class="ql-block">可见姚崇极其看不起文人,虽然在武则天时期李峤和苏味道官至宰相,但其主要作为是草诏应制、监修国史,难有实质性的决定国策。中宗时期,上官婉儿渐渐左右朝政,其重视文士,《旧唐书》本传中说她:“常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数赐游宴,赋诗唱和。”由此而形成中宗朝推崇文学之臣的风气,而张说正是受到了上官婉儿的提拔。</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大唐六典》三十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广雅书局刻本,卷首</p><p class="ql-block">睿宗景云元年,张说被任命为太子李隆基的侍读,转年,张说立排太平公主之党,坚请太子监国,而后协助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后得以入相。《大唐新语》中载有此事:</p><p class="ql-block">景云二年二月,睿宗谓侍臣曰:“有术士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左右失色,莫敢对。张说进曰:“此有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姚崇、宋璟、郭元振进曰:“如说所言。”睿宗大悦,即日诏皇太子监国。</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张说之文集》二十五卷 明嘉靖丁酉年伍氏龙池草堂刊本,卷首</p><p class="ql-block">可见,正是张说向睿宗谏言,请太子监国,当时姚崇亦赞同此事。太平公主闻讯后,立即罢张说的知政事,命其分司东都。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决意谋反。先天二年,时在东都洛阳的张说派使者送佩刀给玄宗,暗示其尽早决断,于是玄宗下定决心,一举诛灭太平公主一党。</p><p class="ql-block">但是,玄宗掌权后,又起用姚崇再度为相,尽管张说对李隆基忠心耿耿,但因其与睿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张说被外放。姚崇倒台后,张说再回朝中,之后又得以复相。</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张说之文集》二十五卷 明嘉靖丁酉年伍氏龙池草堂刊本,序言</p><p class="ql-block">张说在任上的所作以及为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然而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后世无异议。比如清蔡世远在《古文雅正》中说:“昌黎公未出以前,推燕公为巨手。未能去排偶之习,然典重矜贵,有两汉之风味,而无六朝之绮靡,擅名一代,不虚也。”</p><p class="ql-block">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而在此之前,天下写文章的第一高手乃是张说,《新唐书·苏颋传》中则称:“(颋)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p><p class="ql-block">张说撰《张燕公集》二十五卷 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p><p class="ql-block">张说一生三次监修国史,并且主持和参编了多部重要之书,例如《三教珠英》《唐六典》《开元大衍历》《初学记》等。《初学记》的编纂乃是缘于玄宗对于皇子教育的重视,玄宗跟张说谈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刘肃《大唐新语·著述第十八》)</p><p class="ql-block">抱阳山山门</p><p class="ql-block">玄宗说他的儿子想学文体,但《御览》等书部头太大,并且检索不方便,所以他命张说跟几位学士要撰写一部部头不大并便于检索之书。于是张说就带徐坚、韦述等学士来编纂该书,编纂完成后,署名权却给了徐坚。其实张说才是主抓人,因此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明确地说:“《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撰。初,张说类集事要以教诸王,开元中诏坚与韦述等分门撰次。”</p><p class="ql-block">张说对于书院的贡献,主要是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官办书院——丽正书院。丽正书院又称集贤殿书院,其前身乃是开元五年建立的乾元修书院。唐玄宗儒道并崇,他广征天下之书,同时派人抄写稀见之书。李林甫在《唐六典·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中说:“于乾元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p><p class="ql-block">起初,乾元修书院规模不大。开元六年,玄宗到东都洛阳时,将该书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同时“置校理二十人”。开元十年,张说出任修书使。开元十三年,丽正修书院更名为丽正书院,由张说总其事。后来,丽正书院的学士被玄宗召至集仙殿设宴款待,诏令改集仙殿为集贤殿,同时丽正书院更名为集贤殿书院。</p><p class="ql-block">张说在集贤殿任上起到重大作用,《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中载:“时中书舍人徐坚自负文学,常以集贤院学士多非其人,所司供膳太厚,尝谓朝列曰:‘此辈于国家何益,如此虚费。’将建议罢之。(张)说曰:‘自古帝王功成,则有奢纵之失,或兴池台,或玩声色。今圣上崇儒重道,亲自讲论,刊正图书,详延学者。今丽正书院,天子礼乐之司,永代规模,不易之道也。所费者细,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玄宗知之,由是薄坚。”</p><p class="ql-block">此处称中书舍人徐坚认为集贤院内的学士大多徒有虚名,但是朝廷给他们的待遇却很丰厚,故其认为朝廷不应当花这种冤枉钱。然张说听到后,却坚决反对这种观念,他说很多帝王功成名就后都变的骄奢淫逸声色犬马,而今上却崇儒重道,不但与文臣探究学问,还搜集图书予以校正,当今的丽正书院正是国家崇尚文治的重要体现。丽正书院的花费,对国家来说乃是小钱,但它起到的文化作用却很巨大,徐子的所言太过狭隘了。后来玄宗听闻此事后,也对徐坚有了看法。可见,玄宗皇帝认为张说所言在理,继续支持丽正书院。</p><p class="ql-block">然而徐坚在开元十三年,丽正书院更名为集贤殿书院前,做过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并未做过中书舍人。《唐会要》中载:“院内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中书令张说充学士、知院事,散骑常侍徐坚为副,礼部侍郎贺知章、中书舍人陆坚并为学士。”</p><p class="ql-block">可见,中书舍人乃是陆坚而非徐坚,然无论是哪一位,张说都不允许他们诋毁丽正书院对国家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说明了张说对书院作用看的何等之重,这正如邓洪波先生所言,他对书院的看重应当是本自他在满城讲学之时。对于他当年所办讲堂的旧址情况,《全宋文》中收有《保州抱阳圣教院重修相公堂记》:</p><p class="ql-block">相公者,唐之张燕公也。燕公开元贤相,布衣时肄业寓此山,今宝教寺之东岩书院,乃其所也。院有石室三,南而下者曰五经堂,上者曰进士堂,北而又上者,其名不传。石室与山同生,皆非人力之所能为也。燕公贵,念生平为学之所依,思有以传其贵,重其报,遂自山叠石为岸,以广寺地。就山镌室,贮泉为石。寺之上构宇,引流以为上方;寺之下七曲,石磴以便登降。书院之上,因山南北,廊百步,廊下又得三泉,皆镌石堂以蓄之。石堂之东,别构一堂,造白石像以为堂之庄严,仪像之美,宛然生动。时人德公,思欲旦夕奉之,乃塑公像于此堂。此堂所由名也。</p><p class="ql-block">对于该文的作者及文本情况,《全宋文》的小注中先说明该记作于元丰三年二月,并称该文有节略,该文的作者则标明为元丰间乡贡进士张纬。可见在宋代时,已经重修了位于保定抱阳山的相公堂,此堂位于宝教寺附近。并详列出该书堂处在宝教寺下方的山崖,那里还有储水的池塘,同时那里有一间屋内供奉着张说的塑像。</p><p class="ql-block">民国版的《满城县志略》中载:“旧志在抱阳山东岩下深一丈五尺上篆书大唐张燕公读书处,谨按此篆刻今追寻不见,惟寺后东岩下西北隅下有一堂,内有石床,岩上有横嵌石碑处,疑石在此,今不见矣。”</p><p class="ql-block">看来到民国时,抱阳山东崖下所刻的篆书“大唐张燕公读书处”的字样不见了,但是那时还有一个房子内有一石床。</p><p class="ql-block">对于该书院如今的情况,吴洪成,刘园园等所著的《河北书院史》中称:“现今去抱阳山可见其八景之一的读书堂,为天然石洞,即为‘滴水堂’的一部分,堂前荆盘藤绕,岚气升腾,壁间刻有‘大唐张燕公读书处’8个篆书大字,由此可见,读书堂即为张说书院的所在地。”如此说来,原来石壁上刻的篆书又找到了。</p><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2日,从北京驱车前往满城去探看张说书院,从网上查得该书院位于今日的抱阳山景区内,于是以此设为目的地,跟着导航一路前行。两个多小时后,驶入山区,在路边看到一琉璃五龙壁,我以为找到了地方,然转头看到对面有一仿古城楼,上书“卧龙岗”,里面的一座石牌坊上写着“保定市满城龙凤福园”。</p> <p class="ql-block">北岳顺天府保定传承优秀文化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保定是历史名城。这座城市饱含英雄情结。崇信、重义、崇文、尚武、和谐、争先是这座城市的风骨忠毅。</p><p class="ql-block">长篇历史小说《北岳风》、《英烈恨》、《快跤魂》在保定晚报连</p><p class="ql-block">载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此次,作者经过精心修改,结书出版,是为了传承保定历史优秀文化,弘扬保定忠君爱国英雄精神,激励后人不断进取。</p><p class="ql-block">历史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延续。古城保定底蕴深厚、英雄辈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定的英雄人物屹立潮头、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笑傲群雄,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铺就了璀璨夺目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值得大书特书。</p><p class="ql-block">田钧同志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无论是任县长、县委书记,还</p><p class="ql-block">是当选为市人大副主任之后,始终笔耕不辍,或作文,或写诗,成果颇丰。马连生同志长期致力于保定文化的研究,造诣很深。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们不辞辛苦,潜心研究保定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颇有所得。小说历史资料翔实可信,语言生动形象,可读性很强,是史学和文学结合相对完美的文化精品。</p><p class="ql-block">中国梦、故乡妙、魂牵梦菜。占城保定历史悠久、洗源水坦后深入控照、系统整理,温古而知今,建设普美家园,让古城关发青春的光彩。</p><p class="ql-block">是为序。</p><p class="ql-block">马崔峰</p><p class="ql-block">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崔峰</p><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承顺天府范阳古韵 筑建中华梦大略定兴(总序):</p><p class="ql-block">古之范阳,今之定兴;京南保北,畿辅重地,北通三关,南达九府;太行东麓,易水交汇,督亢沃野,名著天下。</p><p class="ql-block">定兴人,尊师重道,贤良重义,质朴纯厚,德高旺重。</p><p class="ql-block">顺天保定两千多年来,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众多令人讴歌的精彩篇章。宋代文豪苏轼亦曾叹:“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是。”燕昭王礼贤纳士,筑黄金高台开一代新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还”的慷慨悲歌。“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国家有难,以身赴死;燕赵一脉相承,定兴更是英豪辈出。祖逖北伐,志于恢复壮丽河山,谱写了“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篇章。抗美援朝战争中,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孙生禄血染长空,击落、击伤敌机七架,战绩卓著,成为人民空军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定兴人张柔家族,尚武崇文,兼济天下。历代文人墨客,以满腔激情,创作出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传世之作,筑就了定兴深厚的文化根基。且不说汉代郦炎的《大道》,蒯通的《隽永》八十一篇,自唐朝卢照邻的《幽忧子集》、贾岛的《长江集》就确立了定兴诗人</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元代张弘范是一位“善马槊,颇能为歌诗”的三军统帅(《元史·张弘范传》),后人把他的诗词结集出版,是为《淮阳集》。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其作品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广泛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一部《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戏曲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为人们几百年来追求美好爱情的真诚呼唤。《西厢记》成就了王实甫,也成为定兴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清两朝,定兴人的作品就如满天繁星,不胜枚举。明代薛论道是中国散曲史上作品最丰的一位作家,《林石逸兴》是其代表作。作品集收录了他的散曲一千首,有的写边塞军旅生活,有属散曲中的翘楚。直隶名门-江村鹿氏,更是以文至盛延续四百参与了学制改革,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政革产生了极影响。</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定兴文化事</p><p class="ql-block">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北岳风》《范阳风》《范阳的》《定兴方言》《北齐义慈惠石柱》《黄金台诗文选》等一大批文学作品、专业书籍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版。1997年定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并经过多次复检验收合格,保留至今。这是我们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血脉。</p><p class="ql-block">“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从现实出发来诠释和理解它,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这次编辑了这套《黄金台文库》,就是力求把定兴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盘点,取其精华奉献给家乡人民。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这是一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的工程。</p><p class="ql-block">盛世多撰述,盛世出好书,盛世重藏书。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归,展示定兴的文化风采,其嘉惠时人,流传后世意义不言而喻。限于我们学力有限,书中难免有一些错误出现,望海内宏达,幸祈教正!</p><p class="ql-block">《黄金台文库》编纂委员会</p> <h1><b>揭秘河北保定古垞:大慈阁真觉禅寺建造者蔡国公张柔家族传记</b></h1><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2019-11-11</span></p><p><br></p><p>清明保定——大慈阁</p><p>(2013-04-10 19:01:05)</p><p>保定古迹众多,不仅有直隶总督署.保定军校,还有古代建筑大慈阁.鸣霜楼。有近代建筑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及杨公祠.忠烈祠等各级文物古迹多处。很早便想去保定寻古,借清明假期终于成行。早七时上路,西六环一路畅通。出六环下京石,高速成了停车场。走走停停一路蜗行,免费的高速没便宜好占。事先考虑到高速拥堵,因此心态还好。打开收音机,交通台正报导各地拥堵现状。设想假如过涿州还堵,要考虑离开高速下国道了。还好,车过涿州收费站竟然能走起来了。9.40分转入保定七一东路,长城大街左转至裕华路,10点钟到达大慈阁。</p><p>大慈阁前有宽阔的停车场,停车场内有专人维持秩序并且不收费。大慈阁前临裕华西路,东傍穿行楼街,位于保定老城区繁华地带。山门前聚集不少卖香火的,善男信女四方朝拜。寺墙外的街上则是测字.算卦.看相的,也是买卖兴隆各取所需。大慈阁门票与很多名胜相比感觉很便宜,10元钱廉价的门票游人不多。</p><p>大慈阁始建于南宋宝庆三(1227)年,是元朝大帝国开国元勋、太师汝南忠武王镇国将军都元帅拔都民族英雄的元代蔡国公张柔所建。传说张柔幼女病重,请遍四方名医诊治不见好转。一日古莲花池张府门前来了位游方僧人,自称真觉禅师,奉观音法旨为世人解脱困苦灾难而来。张柔正为幼女病重发愁,急忙将那僧人请进府内。只听那真觉禅师说,只要你以后为官清正菩萨会大慈大悲救你女儿。只见禅师进入闺房,观病态诊血脉,从布袋掏出两粒药丸令小姐服下,很快小姐病愈如常。张柔深感神奇,从此决心修庙宇供观音,一报救女之命恩德。张柔发愿修建大慈阁时真觉禅师再次出现,指导工匠们顺利建起大慈阁。大慈阁建起后真觉禅师不告而别,张家小姐感念禅师救命之恩愁眉不展。张柔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将真觉禅师请进大慈阁,禅师在此为保定百姓看病救人。真觉禅师圆寂后,人们为纪念真觉禅师,将此寺院更名为真觉禅寺。大慈阁是保定最高的古代建筑,以“市阁凌霄”美益名列“上古八景”之首。先于直隶总督署成为保定的象征,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2006年列入国保行列。</p><p>大慈阁实际是真觉禅寺内的最高建筑,因其高大雄伟是保定的最高古建而被直称大慈阁,忽略了真觉禅寺。真觉寺是由山门.天王殿.钟鼓二楼,大慈阁及关帝庙组成。进入山门,天王殿前有一对石狮,天王殿门楣上书“真觉禅寺”。</p><p>钟鼓二楼造型相同,高10.9米,重檐歇山十字脊分上下两层。钟鼓楼内侧前角各立碑一块,钟楼一侧为道光二十六年,鼓楼一侧是民国三十一年。鼓楼背后立碑两块,分别是清顺治四年和五年所立,顺治碑字迹已经漫漶不清。</p><p>天王殿迎面主体建筑是大慈阁,大慈阁通高31米,建在高大的石台之上。门前设22级台阶,站在钟鼓楼间狭窄的空间更感觉高大雄伟。大慈阁重檐三层,歇山布瓦,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p><p>蹬上22级台阶移步阁内,金碧辉煌神态安详的观音菩萨立于莲座须弥之上。观音神像为木雕,高5.5米,四十二支手臂各施法器,给人以庄严神圣的感觉。阁两侧有清末遗存壁画,绘十八罗汉及经变故事。</p><p>大慈阁二三层皆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阁内藻井檩枋绘旋子彩绘,四周有围栏,倚栏俯瞰保定市区尽收眼底。唯一遗憾的是,目前游人只能蹬上二层,三层关闭。</p><p>大慈阁背后是关帝庙,庙前有善人施建现代石塔一座。</p><p>殿堂内供关公神像,两侧有关平周仓相伴。寺庙一般是座北朝南,这座关帝庙是坐南朝北,不知是借助大慈阁之荫庇,还是大慈阁需要关公卫护。</p><p>大慈阁为一组古建筑群,位于保定市中心裕华路,因主体建筑大慈阁而得名。大慈阁是保定地区香火很旺的地方。没接近山门,两边的香铺、挂摊遍布,虽说是雪后的傍晚,仍然是烟火缭绕。</p><p>大慈阁始建于宋淳右十年(1250年),清代乾隆年间被焚后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和关帝庙,第六批国保。</p><p>因为时间紧张也就没有进去观瞧,围着大慈阁绕了一圈。</p><p>主体建筑大慈阁建于高4.6米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1米,雄伟壮观,数十里外可见,列为保定古八景之一,称“市阁凌霄”。</p> <h3>夏季旅古莲花池</h3><h3>原创2018-06-24 </h3><h3>  你到过山青池广、竹木掩映的拙政园,到过古木清渠、攫午澄泓的寄畅园,到过焚毁了、仍然伟大的圆明园,可曾到过莲漪夏艳、钟灵毓秀的古莲花池?</h3><h3>  元代保定府古莲花池万卷楼文学家郝经的《临漪亭记略》中,有段优美的文字,"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也。"其景悠然,美哉至甚!元代的这处临漪亭,就是保定古莲花池。</h3><h3> 古莲花池,一座其貌不扬的元代汝南王张柔官邸私人四大园林之一原始名称:雪香园,1988年竟然被我国园林界以符合"建园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北方园林代表"等条件,入选我国古典园林"十大名园"(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名园》之一)。说奇,其实也不奇!</h3><h3>  游览古莲花池,我为它太多的历史故事所震撼。</h3><h3> 1213年,蒙古军攻陷顺天军城后,残酷屠城,"保州举城罹锋刃,老幼无孑遗",成为废墟。1227年,元代名将都元帅张柔率领本部军士从满城移到保州,扎营帐,清瓦砾,开始恢复保州营建。引城外鸡距泉、一亩泉水入城,解决州民井泉咸卤之苦,百姓得以生活。1234年建成城内为四位夫人分别建筑园囿(种香、芳润、雪香、寿春)四处。"马氏夫人居住雪香园育二子:张弘略和张弘范",即后来的古莲花池。</h3><h3> 虽说元代张柔重建保州,主观是继承曾祖父张溱传统文化祖德,军事上为了巩固保州军事战略要地营建直隶总督府;但客观上也为保州百姓休养生息,开辟了一块沃土。</h3><h3>  到了明代,"雪香园"旧址成了知府衙门,知府张烈文重修古园。万历年间,知府查志隆又一次大规模修建古莲花池。查志隆提出以莲池湖塘为"水鉴"的理念,告诫官吏,以此水为鉴,看施政是否清廉,办案是否公平,志向是否坚定。他题写"水鉴公署"横匾悬挂在衙门上,亲自撰写了《重辟水鉴公署记》,勒石为碑。</h3><h3>  我以为,在封建社会贪官污吏横行的年代,仍有官吏自警自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这点难能可贵。自此,"水鉴公署"成了古莲花池的别称。</h3><h3>  游览古莲花池,我为它与莲池书院并存一地的历史文化所惊奇。</h3><h3>  历史翻到清朝一页。清朝统治者为维护专制政权,尊崇儒学,大兴文治,笼络学者文人,在各省建立书院。雍正年间(1746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办学,认为古莲花池"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适宜学生读书。于是在莲池北面"增建斋舍,建立书院,同时并增置宾馆";在莲池南面的红枣坡划出地块,为学生自学、文人诗文唱和之所,取名"莲池书院"。</h3><h3>  无意间,直隶总督李卫成了大师学者辈出、与湖南岳麓书院南北交相辉映、延续170年的莲池书院创始者。</h3><h3>  莲池书院开办期间,清廷对它"恩隆优渥"。乾隆曾五次视察书院,题诗"风开首善为倡率,文运方当春午时",褒奖书院成效斐然。光绪年间,洋务运动兴起,莲池书院出现"学者麇集"的盛况。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百年间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高学府,直到1903年停办。</h3><h3>  近两个世纪里,汪师韩、章学诚、黄彭年、何秋涛、王振纲、张裕钊、吴汝纶等众多学冠天下的宗师大家来这里授业解惑,培育英才。刘春霖、王发桂、胡景桂、王树彤、孟庆荣、傅增湘、冯国璋等大批彪炳后世的高徒学子,演绎了莲池书院的辉煌历史。钟灵毓秀的莲池书院走出的大师政要,对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产生过重要影响。莲池书院的历史作用,真得不可小觑。</h3><h3> 正如1952年毛泽东重游古莲花池时所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h3><h3>  游览古莲花池,我对它收藏的众多法帖碑刻,深为赞赏、兴趣盎然。</h3><h3>  古莲花池的盛名不仅在于它"摇红涤翠、虫儿带霞衣"的婀娜多姿,更源于它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一进莲池大门,长廊碑林就开始向我诉说起它的沧桑岁月。</h3><h3> 嘉庆十八年(1813年),进士那彦成把家中珍藏的真迹旧拓镌刻于石,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给莲池书院,使法帖拓印和刻石流传至今。弥足珍贵的《莲池书院法帖》,分布在东碑廊、西碑廊、北碑廊、水东楼南和六幢亭。</h3><h3>  《莲池书院法帖》包括历代六位书法名家的墨迹。楮遂良《千字文》清挺丰艳、颜真卿《千福碑》壮怀激烈、怀素《自叙帖》龙蛇飞动、米芾《虹县诗》超逸豪放、赵孟頫《蜀山图歌》娴静妍美,以及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这些名家珍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h3><h3>  唐朝易州刺史田公德政之碑,刻于740年,被认为是古莲花池现存碑刻年代最早、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碑。此碑原存于保定易县。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其运至保定。被欧阳修誉为"唐代写碑手"的苏灵芝写得此碑"笔墨婉畅、刚柔相济、结构精严",为世人欣赏。</h3><h3>  莲池旧藏中,清帝御制碑、御笔碑最多,还有修葺莲池和莲池书院的碑记等。莲池有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皇帝的碑刻,其中乾隆最多4通。园藏石刻中,有唐代怀素的"自叙帖" 、颜真卿的"多宝塔" 、王羲之的墨迹、王阳明的"夜宿天池" ,以及康熙皇帝手笔"龙飞"题字。可谓墨宝荟萃,墨香飘逸。</h3><h3> 在东碑廊墙嵌有康熙御笔碑刻16方。其中"龙飞"刻石最的珍贵,为镇园之宝。为1746年古莲花池改为行宫时,乾隆皇帝颁赐的,曾供奉于奎画楼上,后来摩勒于石。</h3><h3>  游览古莲花池,我更为它的绮丽风光所折服,流连忘返。</h3><h3> 康熙至乾隆年间,莲池又辟为皇帝行宫,乾隆、嘉庆、光绪皇帝均到此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水之间。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交织如画,人称"小西湖",又誉为"城市蓬莱"。</h3><h3>  乾隆年间,古莲花池由春午坡、藻咏楼、篇留洞、含沧亭、高芬阁、万卷楼、北草堂、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绎堂、寒绿轩,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现保留的《莲池十二景图》记录了莲池鼎盛时画貌,成为珍贵的古典园林资料。</h3><h3>  园之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两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为不规则矩形,四周峭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小巧玲珑,拙中见巧,朴中有奇。</h3><h3>  园之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假山上有观澜亭,俯视北塘参差莲叶、碧涛波澜。山中有篇留洞,洞内和岸壁上有乾隆皇帝手书的即景诗刻石。山下有座三孔汉白玉石桥,原名"绿野梯桥",为元代所建,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沿桥向东,可通竹林深处的寒绿轩,向西可去中心岛上的藻咏亭。濯锦亭、高芬轩、不如亭、六幢亭,以及响琴涧、响琴榭、响琴桥等建筑各有奇异。</h3><h3>  园之楼亭,以池内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诸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游人漫步其间,犹如画中行。</h3><h3>  "莲叶托桃",是园中亭顶独特造型,绿莲托着红桃。传说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太后连夜出逃。有位老工匠在莲池做了"莲叶托桃"的亭顶,谐"连夜脱逃"之音,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h3><h3>  站在古莲花池大门出口,回望阳光灿烂的春午坡,心里猛然想到一个问题:</h3><h3> 撇开历代皇家行宫、皇家园囿姑且不论。试问,有哪个地方名园能集官邸、衙门、书院、皇家行宫于一身?又有哪个地方名园收藏如此众多的皇帝御赐石碑、御赐石刻?还有哪个地方名园走出过如此之多的、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名人、学者大师、济济人才?</h3><h3> 古莲花池,就是这样的名园。</h3><h3>  (本文图片为作者2018年夏拍摄于保定市古莲花池)</h3><h3><br></h3><h3> </h3><h3>|</h3> <h3>保定胡同几大趣</h3><h3>趣一:三"山"不显,四"水"不流</h3><h3> 望文生义在判断保定胡同中,往往会闹笑话,例如“小梁山胡同”中,一座山都看不见,哪怕是假山;秀水胡同里,紫河套胡同,根本没有水流。</h3><h3>趣二:以形取名</h3><h3> 保定城区中,一些胡同的名称来历,根本没有什么深奥的历史根据,而是直接了当根据 胡同的形状取得名称,比如“辘轳把胡同”,因为一条胡同中央有一段长约5米的转弯处,整条胡同俯瞰酷似过去自汲井用的辘轳把,所以就称之为“辘轳把胡同”。又比如“裤衩街”名字有点俗,可是如果到火车站附近的裤衩街你就会发现,一条不算狭窄的胡同,在向西方向上,斜分出两条分支,“人”字型排列,难道不象裤衩么?</h3><h3>趣三:孪生胡同多</h3><h3> 保定老城区的主要干道方向都比较正,加上过去干道少,所以形成了一些南北对称东西呼应的孪生胡同,比如前平嘉胡同、中平嘉胡同和后平嘉胡同;穿行楼南街VS穿行楼北街;省府前街VS市府前街(相隔甚远,但名称对称);白衣庵VS青衣巷(一个东南一个西北,遥相呼应);大金线VS小金线;大钟树VS小钟树。</h3><h3>趣四:谐音误读,将错就错</h3><h3> 保定话发音,总有一些音节容易混淆,这一点,在胡同名称上,也有所体现。</h3><h3> 现在的新北街,在解放前叫“羊叔胡同”,解放后被称为“杨淑胡同”;原红星路派出所后的“撒珠胡同”,被很多人误读为“沙珠胡同”,同样,“茂跃胡同”,也被多数老保定读为“冒烟胡同”。</h3><h3>趣五:贵气十足</h3><h3> 如果在北京生活一阵子,就会发现,北京虽然有名字巨好听的胡同,如“百花深处胡同”,但是很多胡同的名字听着比较苦,如“冰窖胡同”“苦儿井胡同”等,保定名字苦的胡同很少,倒是不少胡同的名字充满了富贵气,如:琅瑚街,相府胡同、国公街、将军庙、金线胡同等。</h3><h3>趣六:丁字口遍布</h3><h3> 保定胡同中到处都是丁字路口,至于为什么这样,解释各不相同,一说保定过去城市功能为防御入侵,而丁字路口就是为了方便巷战,二是说丁字路口不会堵车,便于交通。</h3><h3>趣七:植物为名</h3><h3> 和北京众多以动物名称命名胡同不同,保定不少胡同的名称都和植物有关,如:枣儿胡同、菊胡同、四棵槐胡同、花椒园胡同、茄子胡同等!</h3><h3>在古代由城墙和城门围起来的“城”不断出现的同时,城与乡就逐渐分离。尽管如此,二者之间却不可能断绝往来。因为城是都、府、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这里不能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城里人要吃饭穿衣,城外乡村的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自己吃不了要出售,以换回自己所需的城里的商品。这种城里和乡下人交换的场所就是“市”。 </h3><h3>  “市”一般设在城的边缘,开始时只是临时的场所。因为交易不是每天都有,或逢年过节,或初一、十五,届时,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带着要交换的商品赶来,凑集在一起,与城里人进行交换。这就叫“赶集”,是“市”的最初形式。</h3><h3>  以后,交换发展成贸易,次数也增多,于是临时性的“集”就变成了常规性的“市”。以后人们习惯于把“城”和“市”连在一块,称为“城市”,可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区别,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古以来都把营建城市作为一件大事,其重视的程度,首先表现在“城”与“市”的布局和规划上。筹措之完善,几乎细到城池的广狭、街道的宽窄、位置、道路的分布等,无不各有法则,处处体现出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h3><h3>  保定城垣的营建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经历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和中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其间宋代始建,但元代又先毁后建,才奠定了今天保定旧城的基础。保定城垣的建筑,城内的街道胡同规模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元代开始的,金元之际文学家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对此留下了较全面的记载,使我们知道当时重建保州城有这样几个特点:</h3><h3>  (一)立足实际,全面规划。“画市井,定民居,置官衙”,“度地为势”,特别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城的西南部,因地势关系,邻水凸出,使城的形态成靴子形。全城中心是北为衙,南为宅。依据堪与(风水)学说东西大街贯通,南北大街错开一定距离,形成丁字街。从城外潦引一亩泉、鸡距泉二泉之水“作为新渠,从西水门流入”,循市东行,绕古莲花池而东,返回北折,由北水门而出,水域面积占城中十分之四。城内水塘较大的有五个,“为柳塘,为西溪,为南湖,为北潭,为云锦口。当夏秋之交,荷菱如绣,飞鸣上下,”舟行其中,投网可以得鱼。既解决了原保州城“井泉咸卤,不可饮食”之病,又展现“渊绵舒徐,水禽容与”的一派江南风光。</h3><h3>  (二)城市规模气魄宏伟,增强了城市功能。全城官、民居住坊里的规模,统一规划,分鸡泉、吴泽、懋迁、归厚、循理、迁善、由义、富民、归义、兴文十坊(“坊”是由街道分割成的一块块的居民区。到了民国初年,“坊”不过是街道行政区的名称);城中水网密布,建桥十座,以通往来;还在桥上建有来青、浮空、薰风、分潮四楼,供人游憩;利用城中之水建四处园林:西称种香、北称芳园、南称雪香、东称寿春。恢复、新建十六座佛寺:日萋隐、鸿福、天宁、兴国、志法、洪济、报恩、普济、大云、崇严、天王、兴福、清安、净土(西大寺)、永宁大悲阁。十一处道院:曰神宵、天庆、清宁、洞元、玄武、全真、朝元、玄真、清云、朝真、得一,新建九座,而复其旧者二。四座神祠:曰三皇(三皇庙)、岱宗(东岳庙)、武安(关帝庙)、城隍(城隍庙)。</h3><h3>  (三)街巷形成在城建格局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街巷的增加和变化。因为建城就要筑城墙,有了城墙就要开城门,有了城门,对着城门的就是街道,在纵横主子道的大街两侧,通过门向相同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三合院的房屋连接形成一条条宽窄不同的胡同,供车马行人出入方便,并成了连接住所与交织的主干道间的脉络。正是这一条条胡同与小街填塞才组成了坊,一片片的坊就成了城内的居民区。不论是元代土城,还是明清时期的砖城,这种网格式格局数百年没有多大改变。</h3><h3>  清代后期随着城市的发</h3> <h3>清代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诸如水道、水坑填平),衙署迁徙,街巷自有相应变化。当时保定城区的街巷,有四市(骡马市在北大街,煤市在南关,菜市在东关,灰市在西关)、八街(城内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和城关四条街)、七十二条胡同。进人民国以后,随着城区人口增加、住宅的新建,街道胡同较前有所增加,当时城区有冠名的街道49条,大小胡同126条。保定胡同的名称,在元代重建保州城时就有了。 </h3><h3>  据学者考证,“胡同”一词,最早见于元曲,如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句。关于胡同一词的来源,据《北京的胡同》一书载,“胡同”虽是元代出现在中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但其解释有三种,一是“胡同”来自蒙古语“水并”。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水井周围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将水井转为街巷之意,称为胡同;二是胡同相当于小道路、横街、小巷等。也是从蒙古语来的;三是金末元初,蒙古人开始兴建元大都(即北京城),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分开,中间辟有通道,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读音为“火瞳”,后转读成胡同。</h3><h3>  从保定胡同的由来,其名称、特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保定风情,几乎每一个胡同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记载着保定的历史风情。保定胡同之名丰富多彩,既质朴、又形象,不仅有情趣,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h3><h3>  保定的胡同是有了城市后才出现的,其名称的来历变化与保定城建的历史相生相伴。保定早在宋代即为宋辽对峙的边陲城池,元明清王朝从路治、府冶到省治。明永乐元年(1403年)把行省三司之首的大宁都司移驻保定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自此保定成为直隶省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h3><h3>  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衙署、官邸、庙宇、祠堂、学府、商铺、集市与居民住宅连接起所有街巷,才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当作为城市交通最小单元的胡同形成后,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字,这个名称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叫响了,叫开了,它就代表了这条胡同在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通信、探访、交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同时也是作为与其他胡同相区别的依据。保定胡同的名称,从元代张柔建城开始一直都是靠人们口头相传,政府记录在案。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那是1918年才开始的。</h3><h3>  胡同的名称一般都反映出所在区域的显著特征。所以保定好多胡同都是用一个显眼的、有名的或形象的标志来命名的。早年间最显眼的、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城门、衙署、庙宇、祠堂、府学、河流、水井了。以城门为名的。如:西门北马道、西门南马道。以历代衙署为名的。如:总督署前面之街称督署(民国时为省府)前街,保定府署前面一段称府门口,再往西因是按察司驻地,故称臬司街,清末衙署改提法使司,街名随之改为提法司街。原清苑县署住地之街称旧县街。源于寺庙得名的胡同,如:三皇庙街&lt;今体育场街),就是因为该街西头路北有座三皇庙。城隍庙街是因该街北头有座气气势宏伟的城隍庙。</h3><h3>  关岳庙胡同也是因为胡同东侧紧靠曹琨重修的关岳庙而得名,类似这样的胡同还有灵雨寺街、九圣庵、白衣庵、达五道庙街等。以地形、胡同形状特征为名的如:轳辕把胡同、茄子胡同、扁豆胡同、枣儿胡同、布袋胡同(后雅化为博爱胡同)、墙缝胡同(后雅化为翔凤胡同)。以方位命名的,如: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南一胡同、北一胡同等。以井命名的,如:单井胡同、双井胡同、胡家井、井儿胡同等。以姓氏命名的,如:梁家胡同、大小纪家胡同、唐家胡同。以河命名的,如:南河坡、北河坡、西河沿、东河沿、紫河套。</h3><h3>  以同业者聚居地为名的,如杀牛胡同(雅化为沙牛)、杀猪胡同(雅化为撒珠)。以历史名人居住地命名的,如帅府胡同(元代都元帅张柔住地)、相府胡同(清代直隶巡抚于成龙曾在此住,因他领过太子少保衔,有相位之称)、大夫弟、国公街(明代刘阁老居此)。以传说中明代住有两文、武官员的街,而称文武胡同。以纪念战国时燕昭王拜大夫郭隗为师,筑黄金台招贤的故事,并设驿站的街,名为金台驿街。此外还有一种让人回味而有趣的“三山不显,四水不流”为名的传说。三山指大梁山、小梁山和泰山行宫:四水指东北隅的东大坑和窝窝头坑、东南部的南河坑、西南隅的西河坑。虽有山字,但不是山,是街名,虽有水但不能流,而是水坑。</h3><h3>  保定市解放初及“文化大革命”之后,仅对街巷名称不雅的或时效性强的命名进行了更改,“文化大革命”中易名的进行了恢复,其它街道胡同基本延续原有的名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定的城市建设迈出了前所未有的步伐,市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老城区;随着旧城改:造和路网建设工程的加快:,市区街路状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新城区开辟了很多通衙大道,古城区的街巷也已旧貌换新颜。在巨变中,一些老街地名不可避免地随之消失,新开辟的街路急需命名,原有的街路命名和地名标牌设置也相对滞后,存在着有路无名、有名无路、一路多名及路标、门(楼)牌编号混乱、样式陈旧、残缺不全等情况。对此各界人土及市民多次反映和建议,要求解决。</h3><h3>  基于此,市政府用两年时间(2003-2004年)对市区街路名称进行了大规模的规范和调整。在市区街路名称调整中既注意到保留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又依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根据市区街路实际状况,确定了“东西为路,南北为街,一路一名,新旧有别,多用原名”的调整原则,制定出地名命名“三要六不”守则,即:要反映当地历史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要体现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科学化;要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不用人名命名;不用外国地名命名;不用政治口号或时效性强的词语命名;不用行政区划、名山大川、单纯数字、单纯方位命名;不重名;不同音。坚持在街路命名土既尊重历吏传统,又体现城市特色。</h3><h3>  同时,考虑到保定市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很多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或者民俗,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一旦消失,城市的文化内涵无疑将变得单薄,因此在调整中,着重坚持古城区与新城区“新旧有别”原则,保留了一定数量古城原有的地名。经过调整后市区共有大小街路156条,胡同(巷)103条,对这些街路地名标牌全部进行了更新设置。新设立的标志庄重、大方、醒目,基本覆盖了市区街路及大小胡同,增加了新的亮点,使地名真正发挥了名片作用,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h3><h3>老保定有句很出名的俗话:“三山不显,四水不流,八丈高的卧佛寺。”这话前半截是说原保定城内有三条名带“山”的街巷,地势并不高亢,一点也不显眼,人们都认为系指今兴华路南侧的东边大梁山、西边小梁山两条胡同(今已统称小梁山)和府学后街以东的泰山行宫,历来没有分歧。后半截是指原大南门的门洞里,有块城砖刻着一座巴掌大的卧佛像,人们利用“巴掌”、“八丈”的谐音,给后人开了个玩笑。我看,当是明、清两代修葺城门时,那位工匠闲暇之余,心血来潮所为,无意中给保定平添了一处“名胜”。唯独中间的“四水不流”,虽有种种传说,很难令人信服。我曾请教过一些熟知保定掌故的先生,但至今未获答案。 </h3><h3>  保定《地名资料汇编》曾称:今石柱街“东侧南部”原大河坑,“即保定名胜中四水不流之一的东岳庙坑”。照此说法,“四水不流”该是城内四座大河坑了。可我小时候,为了容纳雨季排泄的降水,几乎东、西、南、北各城都有大河坑。不说东岳庙坑,大西门内有北马道坑,小南门里有西大坑,准军公所南大坑、清真寺东大坑、七圣庵东北大坑、四棵槐大坑……数不胜数,何止四座呢?足见此说是站不住脚的。 </h3><h3>  我认为,“四水不流”应像“三山不显”那样,从城内街道胡同中去找。过去主要是拘泥在“水”字上。所以不得其解,如果眼界开阔些,把握“水不流”这个特点,想到“井”字,“不流”的“水”不就有了吗!除秀水胡同之外,再加上大西门内、西大街南北的单井胡同和双井胡同,后卫街对过的井儿胡同(现已并入市府后街),不正好是“四水不流”么?这只是个人一点粗浅看法,特提出来,敬祈方家赐教。</h3><h3> 转自他人文章 特感谢</h3> <h3>古城保州等处元朝汝南王、太师、蔡国公、镇国开国元勋都元帅张柔府邸四园林史话(元朝经典)</h3><h3>原创&nbsp;尤文远&nbsp;太行人家2016-11-10</h3><h3>序言:尤文远先生,保定地域文化的大家,主编《保定市志》及保定地域文化书籍数量众多。先生八十七岁高龄,记忆清晰,是保定历史的活字典。尤老每天笔耕不息,坚持十个小时的读书写作时间。和先生畅谈,收获颇丰,近期会逐渐推出尤老的作品,八十七的老先生抽烟,看书,写作,小酌,真是一种梦寐以求的境界,太行人家的选择,由着自己的内心深处。</h3><h3>著名文人保定府通判冯维敏纂明隆庆《保定府志》载,大宁都司原为平章所居。明大宁都司署即以后清直隶总督署址。</h3><h3>张柔曾祖父张溱喜佛乐善好施,解贫济困,祖父张辛信奉儒释道古老传统文化,行善积德,父亲张福宽继承祖德弘扬汉传统文化,广结善缘,家教严格,不墯家训,聘请武术家招贤纳士国学家教授其五子,因此张柔幼小文武双全,侠义豪强,好打报不平,颇有人旺,保护乡邻,张柔娶四房夫人育十二子十女,马氏夫人生育其第八子张弘略、九子张弘范及其孙张珪,皇帝皆赐封为:平章政事、淮阳王、镇国将军家族。大宁都司及所属断事司和司狱址的范围,西至今永华大街,东至商场街,南至今裕华路,北至清直隶总督署四堂以南,为张柔四位夫人之四园。系张柔由满城移驻保州后建成。北日润芳,东日寿春,南日雪香,西日种香。四园位置,西部为宋金时期的故城基。翰林院学士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称:“为北都元帅府衙(指西大街),为南宅,宅候所居。”“至则别第(住宅),悉然为楼,因保塞故堞而为之。”东部为北宋《满城县抱阳山重修宝教院相公堂碑》载之佛教禅宗之奉袛院,金末毁后未重建,成为张柔之住宅区。张柔四个夫人居园的位置,按其进入张府的时间顺序:</h3><h3>1,李氏夫人为原配夫人居北园---润芳园。</h3><h3>2,靖夫人是靖安民之亲属。金中都留守兼中都路节度使苗道润被贾瑀杀害,何伯祥(后为张柔甥女婿)将苗道润之印鉴、虎符交靖安民(后封易水公),袭苗道润元帅职。靖安民被害后,河伯祥携印鉴、虎符及靖安民亲属投奔张柔,张柔纳靖氏为妻,驻东园---寿春园。其后,</h3><h3>3,张柔纳马氏为夫人,即平章政事张弘略、张弘范之母,居南园---雪香园现在古莲花池。</h3><h3>4,张柔最后纳乔维忠妻毛氏之姊毛善行为妻,居西园---种香园。张柔收纳著名文人郝经入府,曾在张柔府古莲花池万卷楼任教师教授诸子共七年,为毛氏写墓志亦云毛氏居西园种香园。</h3><h3>▲一,元明时代的保定。</h3><h3>1,毛氏夫人毛善行为河北大名府临清名门大户,其妹嫁张柔副帅乔维忠,又将其女嫁乔维忠之子。著名文人元好问之妻毛氏与毛夫人为同宗,并长其一辈,故元好问称毛夫人之女为婊妹。毛夫人入张府后,不仅主持张府内部事务,还摄政顺天路,顺天路由张柔副帅贾辅主持,但军政大计则请毛夫人决定。节日,毛夫人主持宴会,请顺天路军政要员赴宴。毛夫人筹措军粮、军款和军用物资,支援前方作战的张柔,成为张柔的“后勤部长”。张柔和毛夫人祖传信奉儒释道教。拜月明寺主持和日光庵江月真人蔡湛然为师,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张柔多次劝说成吉思汗蒙古人屠城毁寺院道观孔庙烧经书等恶习,改用I汉传统文化统治元朝帝国,朝廷成吉思汗听从张柔建议遣官试儒释道,僧人海云禅师为国师,建议保定日光庵道主,蔡真人,至顺天军(今保定),老年后来染病,毛夫人请医生诊治,服侍周到,蔡真人病逝后,张柔和夫人毛善行为当其树《湛然江月超尘瑞应之碑》。</h3><h3>20世纪90年代,在满城岗头村蔡真人墓挖掘出此碑,解开了800余年来江月真人封号之谜。河北省、保定府、县志均称张柔向朝廷推荐封蔡真人为湛然江月之号。张柔及夫人毛氏为蔡真人立的碑文称,首次推荐蔡湛然为真人者为中都留守兼中都路节度使苗道润,因战争交通受阻未接到诏书。苗道润遇害后,靖安民元帅于兴定三年(1219年)向金宣宗推荐赐真人之号,逾明年收到金宣宗诏书赐湛然江月真人之号。2013年我们出版的《保定道教文化志》进行了订正。</h3><h3>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毛夫人逝世,葬于保州城东关护城河东侧之原柏陵城遗址,即今保定市第一文化宫址。郝经为其撰墓志,挽幛云:“雍容二十四城春,叶赞元戎做虎臣。家法自传王令尹,风流复见谢夫人。种香忽去花辞树,秋日娥岑镜掩尘。最苦七年门下客(指在张府教书七年),不能执绋在江滨。”(《临州集》)</h3><h3>元朝末,由于成吉思汗后代争权夺位,破害忠良张柔氏家族后代,因此保定两次遭兵祸。</h3><h3>第一次是元文宗元年(1328年),泰定帝卒,燕铁木耳于大都(今北京)立图贴睦耳为小皇帝。上都诸王忽剌台等于十月率军入紫荆关,守关军溃,南赴保定,大肆剽掠。同知保定略事阿拉沙与原平章政事张珪之子武昌万户张景武(张柔曾孙)率众持械击败数百溃军。蒙古首领乜先揑率军至保定杀死阿拉沙和张景武兄弟五人遇难,并掠其家资财。张景武长子张翰免难,曾任辽宁省辽国公,汉军都元帅,墓葬礼于海城。后代到明朝迁移天津静海县,再迁移到沧县张辛庄繁延至今。</h3><h3>第二次是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以田丰为首的红巾军攻陷保定。元朝派司农事乐元臣至田丰营劝降被杀。元军攻田丰红巾军,红巾军在撤离保定时,大肆焚掠,张柔修建的总督府衙署、官员府邸、寺院、道观、孔庙国学书院、等公共建筑物、文物古迹付之一炬。</h3><h3>明朝皇帝朱元璋命令重修张柔营建的所有建筑《重修城隍庙记》载:“元朝运终,寺院道观孔庙毁于兵。”张柔、贾辅、乔维忠等府邸等,成为一片废墟。</h3><h3>明洪武初,在张柔府邸废墟建保定府署。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行都司改大宁都司,由北平(今北京)迁保定,占用保定府署,保定府另在被焚毁的崇严寺遗址新建府署(今天主教堂与保定商场间)。清康熙八年(1669年),废大宁都司,由城守营参将署移入原大宁都司址。雍正八年(1370年),参将署迁西大街,直隶总督署由西大街迁此。民国初,废直隶总督,直隶省会由保定迁天津。其后该址先后为直隶督军署,川粤湘赣经略使署,直鲁豫巡阅使署,国民三军司令部,奉系张学良部第三、四方面军司令部、保定行营,河北省政府等驻此。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办事处、保定绥靖公署和河北省政府驻地。保定解放后,先后为冀中行署,河北省政府驻地。1958年河北省会迁天津,保定专员公署迁此。文化大革命时期,保定市革命委员会和中共保定市委机关驻此。1979年,市革命委员会迁东风西路。1988年,直隶总督署由国务院命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中共保定市委亦迁东风路,于此建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筹备处。</h3><h3>二,附记日伪时期</h3><h3>&nbsp;&nbsp;&nbsp;&nbsp;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军占领,次日,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部驻此。10月,日军攻陷石家庄,第一军司令部迁石家庄。太原保卫战结束后,日本第五师团司令部进驻,1938年1月,第五师团迁青岛。新建的一一0师团司令部进驻,一一O师团司令部迁石家庄后,一三三旅团司令部驻此。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由天津迁保定驻此。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河北省政府。</h3> <h3>元朝镇国开国元勋张柔营建保州城直隶总督署</h3><h3>保定观景区 2014-09-25</h3><h3>保定府</h3><h3>保定府始建于元朝公元1227年汝南王蔡国公太师镇国开国元勋张柔启建。</h3><h3>别 名保定行政区类别保定府</h3><h3>华北平原著名景点</h3><h3>保定府直隶总督府、保定学堂保定府历史事记</h3><h3>重建保州城</h3><h3>【重建保州城】蒙古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都元帅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都元帅府衙署,建筑寺院道观孔庙,营造张柔私家园林四处,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了城中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新建的保州城,成为京师门户,为燕南一大都会。</h3><h3>建保定府古莲花池学府万卷楼及书院</h3><h3>【建府学及书院】元朝(公元1227)保州建州学。传承到明代改为保定府后,又始建府学,并建有二程书院、金台书院、上谷书院。</h3><h3>明代改建保定城</h3><h3>【明代改建保定城】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墙,以砖石砌城,筑女儿墙堞口3710雉。隆庆年间(1567~1572),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的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h3><h3>设立莲池书院</h3><h3>【设立莲池书院】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直隶总督唐执玉移直隶总督署至明朝大宁都司故址。十二年(1734)在莲池边设莲池书院,为直隶最高学府,知名院长有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后期并开设英文、日文专科班,有日本人来此留学。书院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学士。</h3><h3>修浚府河</h3><h3>【修浚府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大规模修浚府河,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赴上游察看水源,深挖和开凿一亩、鸡距、申泉、五花诸泉,疏浚候河、白草沟河及下游数十里河道,使天津、南北运河的船只接踵而来,府河码头呈现"舳舻相接,樯帆如林"的景象。</h3><h3>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h3><h3>【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清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极重农桑。清乾隆三十年,方观承以乾隆皇帝途经保定观视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组创并刻制棉花图,乾隆皇帝并以题诗。该棉花图为推广植棉和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现该棉花图收藏于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h3><h3>建官刻印书局</h3><h3>【建官刻印书局】同治九年(公元1870),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城内建官刻印书局,约有200多名员工,为直隶较大的印书局,曾印《畿辅通志》、《保定府志》、《清苑县志》和《四库全书》的一部分,八国联军侵保时废。</h3><h3>创办畿辅大学堂</h3><h3>【创办畿辅大学堂】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直隶总督在城西南灵雨寺创办畿辅大学堂(直隶高等学堂),为保定第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h3><h3>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h3><h3>【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七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闰八月,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大肆烧杀抢掠,对文物古迹肆意破坏,并将布政使廷雍、城守尉奎恒、淮军统领王占奎等以"纵拳杀西人、烧洋房"的罪名枭首示众。《辛丑条约》签订后,侵略军始撤离保定。</h3><h3>创办学堂</h3><h3>【创办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袁世凯在保定练新军,设陆军速成学堂和将弁学堂(后改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师范学堂、巡警学堂等。二十八年设立直隶农务学堂(现河北农业大学前身),三十一年设立直隶学堂、法政学堂,以及测绘、军需、马医、医务等学堂。三十三年设直隶全省警务学堂、崇实中学、直隶女学堂。</h3><h3>创办育德中学</h3><h3>【创办育德中学】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陈幼云等同盟会员在保定创办育德中学,培养青年先进分子,并作为河北省同盟会的机关驻地。民国六年(公元1917),育德中学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李维汉、李富春为第一班学员,刘少奇为第二班学员。宣统元年(公元1909),又创建直隶第二师范学堂、清苑中学堂和盲哑学校。</h3><h3>曹锟兵变</h3><h3>【曹锟兵变】中华民国建立后,民国元年(公元1912)曹锟受袁世凯指使发动兵变,保定兵匪乘机抢掠府库,焚烧街市,连续烧抢两昼夜,火光冲天,官民财物被劫掠一空,后由驻军入城镇压始息。</h3><h3>创办协生印书局</h3><h3>【创办协生印书局】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清苑人张培植在保定西大街创办协生印书局,除印刷课本和报纸外,还负责印刷中国共产党北方组织的文件和马列著作,出版单位署名"人民出版社"或"北方人民出版社"。民国廿三年(公元1934)由于叛徒告密,协生印书局被国民党保定行营查抄,张培植被逮捕关押,民国廿五年(公元1936)释放政治犯时获释。</h3><h3>日军侵占保定</h3><h3>【日军侵占保定】民国廿六年九月廿四日(公元1937),日军侵占保定。民国廿八年(公元1939)伪河北省公署由天津迁保定,日军不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出动"扫荡",残酷屠杀抗日军民。日伪于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以保定城关及附近村庄成立保定市,并建立伪保定市公署。</h3><h3>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迁保定</h3><h3>【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迁保定】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公元1946)中华民国河北省国民政府由北平(北京)迁保定,10月军警宪特联合在保定城中进行大搜查、大逮捕,镇压革命活动。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公元1947),在国民党保定绥靖公署担任要职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谢士炎、丁行等5人相继被捕并遭杀害,此案在国民党军政界引起很大震动。10月,国民党河北省国民政府开始由保定迁往北平(北京)。</h3><h3>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h3><h3>【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五日(公元1948年1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围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驻保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北平。解放军随即入城,行政人员也陆续进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h3><h3>保定府建置沿革</h3><h3>保定府志</h3><h3>元称保定路,属中书省。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属河南分省。二年(1369),属北平行省。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2.1)属京师。保定府治清苑(今河北省保定市),领州三:祁(领深泽、束鹿二县)、安(领新安、高田二县)、易(领涞水一县);县十二:清苑、满城、安肃、定兴、新城、雄、容城、唐、庆都、博野、蠡、完。清朝建立,属直隶省。康熙8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为直隶省会。清末保定府辖:清苑(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今河北省满城县)、安肃(今河北省徐水县)、定兴(今河北省定兴县)、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镇)、唐县(今河北省唐县)、博野(今河北省博野县)、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县)、容城(今河北省容城县)、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蠡县(今河北省蠡县)、雄县(今河北省雄县)、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新安(今河北省安新县)共15县;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安州(今河北省安新县安州镇)共2散州。1913年废府。</h3><h3>保定直隶总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1227年,张柔营建规划设计保州城,元代都元帅张柔营建保定府顺天路总管府张柔办公所在地,明代为保定府署与大宁都司署、参将署,雍正七年(1729年),原来的直隶巡抚升任直隶总督,仍驻节保定,于是在原基础上重建了总督衙署。清朝灭亡之后,这里先后为直隶督军署、直鲁豫巡阅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机关所在地。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约220米,占地总面积30000平方米。以更道相隔,衙署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即中路包括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并配有左右耳房、厢房等,三开间的黑色大门上方,悬挂雍正皇帝手书“直隶总督部院”匾额,封闭式的格局和威严的气氛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其它辅助建筑等如花厅、幕府院等分列在东西两路。这些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h3><h3>在中国近代史上,直隶总督署曾与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保定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中心。同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进犯保定,总督署被占领。留守总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员遵照直隶总督李鸿章“以礼相待”的指令,命直隶守军撤离省城,任侵略军烧杀抢掠,然而,侵略者却在总督署大堂以纵容“拳匪”杀洋人、烧教堂的罪名嫁祸于人,将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员加以审讯,并处以极刑,枭首示众。外国侵略者端坐于总督署大堂审判中国官员,这在中华民族和直隶总督署的历史上都是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h3><h3><br></h3> <h3>元朝帝国名臣汝南王,太师,蔡国公,著名镇国开国元勋将领,不仅作战勇猛,还能厚待儒释道名士</h3><h3>&nbsp;2018-08-31</h3><h3>蒙元时期出现很多能征善战的猛将。他们大多出身于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但也有一些汉族的武将,也是一样的骁勇骠悍、所向披靡,元朝“汉族四大世侯”之一的张柔,就是其中之一,张柔曾祖父张溱喜佛,祖父张辛信奉儒释道文化乐善好施,解贫济困,广结善缘,颇有人缘,父亲张福宽育五子,聘请武术家文学家教授著子,张柔幼小侠义豪强,好打不平,张柔不仅作战威猛,智勇双全武术世家,军事家,政治家,治理地方的时候清官,还兴建保州城元大都北京城池的建筑家,堪舆风水水家,园林家,张柔奉旨在江西景德镇烧制御窑官窑民窑制瓷家族,销售中亚欧洲几十个民族开辟元朝丝绸之路的经济家,安定民心,且能在战乱中保护汉传统文化典籍藏书万卷楼、招贤纳士上百文人武将,厚待名士,有一代儒将风范。</h3><h3>二,张柔威名震河朔</h3><h3>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今河北境内)人。少年时期就倜傥不羁,善骑射,有气节,行侠仗义招兵买马。金朝贞佑年间,河朔地区盗贼蜂起。张柔将当地的各个家族组织起来,并选拔壮士结队自卫。远近的盗贼因此不敢来侵扰。</h3><h3>在蒙元军团中,汉人将领不仅威猛无比,还具有儒释道文化仁义慷慨的大将风范。图为元 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局部</h3><h3>蒙古军队南下进取中原,金宣宗下诏命各地百姓结寨自保抵抗蒙古军队。张柔率领的乡邻亲族数千家集结而成的队伍远近闻名,朝廷以这个功劳,任命张柔为定兴令,后又升他为清州防御使。中都路经略使苗道润赏识他的才干,加授他为昭勇大将军,命他遥领永定军节度使,权元帅右都监,行元帅府事。因他威猛善战,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多座城,都听他号令。张柔威名震河朔(黄河以北地区)。</h3><h3>后蒙古大军进入紫荆关(位于今河北省易县西北),张柔率军迎战于狼牙岭。征战中,张柔因战马跌倒被擒。被带到蒙军主帅成吉思汗面前时,张柔只站不跪,左右军士强迫他跪下。张柔正色直言道:“您是元帅,我也是元帅。大丈夫要死就死,终不会为偷生屈从他人。”蒙军主帅成吉思汗赞赏他的气节,将他释放,去留由他。</h3><h3>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审时度势之后,张柔带领部下降元。元朝亦看重他的才干,仍然授予他在金朝时的都元帅之职位,张柔从此作为蒙古战将率军作战。</h3><h3>二,张柔发愿规划设计保州城市井 施惠百姓</h3><h3>张柔镇守满城时,归附他的人越来越多。图为明 仇英《二十四孝册.蔡顺拾椹异器》。(公有领域)</h3><h3>张柔镇守满城时,归附他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城内面积狭小,无法容纳那么多人,于是移居到保州(今河北保定市)。保州位于南北之交通要道,因为战乱,已荒置十多年。张柔就带领众人披荆斩棘,规划市井布局,建筑寺院道观孔庙国学书院等几十个,为通商提供方便,召集安置流民。几年的时间,保州各处焕然一新。</h3><h3>当地的井水很咸,不能饮用,张柔就命将两道泉水引入保州城。他命军民疏通河渠,百姓得以灌溉良田。在张柔的治理下,保州的楼宇耸立,彼此相望;河池相映,景色优美,犹如图画一般,成为燕南的一大都会。</h3><h3>三,张柔收集保护保存儒释道经藏典籍 储存在古莲花池万卷楼,招贤纳士厚待名士</h3><h3>张柔继承祖德承传统儒释道文化,收集经史,张柔进入史馆,取出典藏的各类书籍以及《金朝实录》,为日后元朝编修《金史和元史》做准备工作,保存了珍贵史料。图为《宋人博古图》。(公有领域)</h3><h3>元太宗五年(1233年),张柔随大军攻克汴京。不少官兵都争着进入府库,拿取金银财物。他却不取金帛,也不贪珍奇异宝,而是独自进入史馆,取出儒释道典藏的各类书籍以及金朝实录,为日后元朝编修《金史》保存了珍贵史料。</h3><h3>张柔在汴京访求金朝高僧大德遗老以及燕赵望族十多家,并派官兵护送他们安全返抵家乡保州城总督府。张柔他的于汴梁破城时,派军保护五十多位名士收纳保州城都元帅府邸,并提供他们优渥居住的资源与粮食,以宾礼相待。张柔还选拔青年才俊担任官职。张柔治理政治清明,四方有识之士都纷纷慕名而来,投奔到他的麾下。</h3><h3>蒙古军攻破汝南城,张柔救下了金朝状元王鹗。许多大儒名士受到张柔的庇护,长期居住在张柔都元帅府邸成为他的幕僚宾客。张柔戎马倥偬之余,常和大学士大夫谈儒释道经论道,终日不倦。</h3><h3>汉人名士郝经和父母逃难居住在保定依砍柴为生孝敬父母,他在铁佛寺苦读期间,张柔听说他很贤德,就聘请他为府中古莲花池万卷楼座上宾教授张柔十二子十女国学文化。两位大帅将是联㦗关系,张柔所藏书卷安置于藏书楼,任由郝经登万卷楼观览,从来不限制和约束他。张柔叮嘱郝经:“我把儒释道书藏在楼上,日后就藏于你的腹中。向来凡是圣人先贤之道,都要陈列在心里,使这些书籍能够用于元朝汉化,当劝说世祖忽必烈采用汉传儒释道传统文化,以便力济天下百姓。张柔的肚腹可是万世之府,张柔拜日光庵蔡真人和月明寺主持海云禅师为导师指挥治国安邦之策。”</h3><h3>后来,朝廷成吉思汗下诏将张柔所在的保州上调级别为府,并赐名顺天府,单独作为一道总督府,管辖范围包括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h3><h3>四,推崇儒释道文化,恩泽民信 济困斯民</h3><h3>张柔治军赏罚分明,平日以儒学厚恩待将士,对各军将领也信赖有加。图为五代 胡瓌《番骑图》。(公有领域)</h3><h3>张柔治军赏罚分明,平日以厚恩待将士,对各军将领也信赖有加。因他治军严整,号令一下,将士必是凛然听命,并且奋勇效命,因士气威猛,敌军不敢回头多看一眼。张柔的军队只要出击,往往都能立功;只要出征,就能破除敌阵。</h3><h3>伐宋期间,张柔对众将领说:“我祖宗信奉儒释道文化,我奉旨为元朝帝国征战了二十年,除恶暴奸臣很多人,其中难道没有冤死的吗?张柔命令官兵子民从今以后,如果不是为统一中华民族对阵征战,绝不再害一切众生。”如果遇到其他将领处决俘虏,张柔都会好言相劝,保全俘虏的性命。对于那些归降的人,如果他们的亲人散落在其它地方,张柔都会千方百计访求,出资相赎。人们只要有求于他,他都尽力办到孝顺其父母家亲眷属。</h3><h3>张柔待人也极为宽厚仁义。高阳公张甫、元帅牛显等人,处处和张柔为敌。二人死后,他们的妻子流离失所,不能独立生存。张柔不计前嫌,派人厚待抚恤他们。@*</h3><h3>本文资料来源:</h3><h3>《国朝名臣事略》卷6之3</h3><h3>《元史.张柔传》卷147</h3><h3>《左副元帅祁阳贾侯神道碑铭》</h3><h3>王磐《蔡国公神道碑》、《畿辅通志》卷107</h3><h3>《万卷楼记》</h3> <h3>张柔对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h3><h3>娱乐嫣然</h3><h3>2018-10-12</h3><h3>关注</h3><h3>张柔(1190-1268),字德刚,金朝明昌元年(1190),出生在定兴县河内村一个地主家庭。当时兵慌马乱,国无宁日。北方的蒙古族兴起后,成吉思汗率领强大的骑兵,多次南下攻打金朝。</h3><h3>金朝军队抵挡不住蒙古人的雄兵健马,贞祐二年(1214)将国都由中都(今北京市)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在金朝贵族节节败逃之时广大人民纷纷起来反抗金朝的腐朽统治,抵御蒙古的野蛮攻掠。些地主豪强也组织武装、聚众结察,以图自保。张柔自小慷慨重义,以豪侠著称,在西山东流赛聚族而居,并选练壮士,结队自卫“骁勇之士,多慕义从之”,实力不断壮大。</h3><h3>后做了金朝的官吏,初任定兴令,后官至中都留守。兴定二年(1218),成吉思汗再次进攻金朝,蒙古骑兵直取紫荆关,张柔率部迎战于狼牙岭,因马失前蹄被俘,成吉思汗还其旧职,张柔遂降,从此成为蒙古军的将领。张柔是一位勇敢善战的将军。归顺后即为蒙古前驱,首下雄州、易州、安州、保州,然后驻兵满城,以其做为进一步发展的据点。</h3><h3>金朝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张柔以兵数百,出奇迎战”,以少胜多,大破金兵。张柔作战神勇,性格刚般,不怕牺牲,无所畏惧。曾与金将葛铁枪战于新乐,为流箭所中,折断二齿,拔箭再战,杀敌数千,遂取中山。武仙再次“会兵攻满城,柔登城拒战,复为流箭所中,金兵大呼;'中张柔矣”!张柔不为所动,开城攻杀而出,金军被击溃。</h3><h3>一月之间,张柔与武仙交战十七次,“每战辄胜”。于是,深、数以北,三十余城,尽为其有。燕赵平原,辟地干里,成名远扬。蒙古太亲四年(1232),固攻汴京,张柔驻扎“汗城西北,金军屡出拒占,柔单骑陷阵、出入数四,金人莫能支”。张柔作战不独具神勇,且颇有谋略。攻伐南宋时,那州(今武汉)城池坚固、“百余日不能下”。</h3><h3>张柔令做鹅车,“洞掘其城”,又“别遭勇士先登,攻其西南叹(音邹,城角)”,遂攻破鄂州城。张柔一生,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戎马倥偬四十余年。在民族矛盾复杂,相互斗争激烈的时代,他先后与蒙古军、金军、宋军都交战过,历史上的是非成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浪花淘尽英雄,而留给人们更多的记忆是古人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与贡献。</h3><h3>张柔作为武将,参加和指挥的战争无计其数。战争不可避免的就要杀人,就要带来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严重破坏。张柔的可贵之处是不专待系戳,而怜爱生灵、珍惜文化。太宗四年,蒙古与宋朝达成协议,共同夹击金朝。金朝尽弃河北、山东关隘,集中兵力死守河南,确保潼关,一场恶战即将开始。张柔统领大军参战,下令勿妄杀人。他明今兵士说:“吾用兵,杀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杀也。”</h3><h3>汴京被攻陷后,蒙古军入城,诸将争取金帛宝器,而张柔“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后来全部献出,成为元朝编修(金史》的重要史料。张柔还四处访求乡曲着德之人及燕赵故族十余家,护送北归。汴京陷落前金哀宗逃到汝南。张柔率军攻破汝南时,哀宗自而死。蒙古统治者下令居城,一小校绑缚十人准备杀死。其中一个相貌奇异,张柔经过询问,原来是金朝的状元王,马上为其松绑,以礼相待。</h3><h3>后来王鹗拜林学士兼国史院编修官,为元朝用汉儒、行汉法,作出很大贡献。张柔对文化的兴趣终其一生,宪宗四年(1254),移镇毫州后,下令复建孔子庙,又设立学校,令官员子弟学习文化,蒙哥大汗给予肯定,奖赏了很多金银衣物。忽必烈称帝后,张柔把自家的驱口(奴婢)数千人,全部放还为编户齐民。对因战乱流离的民间妻儿子女,都厚加周济,讲究道义,因此得民称颂。</h3><h3>张柔最为值得纪念之处在于他曾对保定的发展作出贡献。历史文化名城保定,至今已有将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早在北魏太和元年(477),即在此建立了清苑县城。历经隋唐至五代,燕赵大地长期战乱不已。清苑城也难逃劫难,屡遭战火破坏而衰败至极。宋朝建立后,清苑城因与辽国接邻,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建隆元年(960),宋朝廷下令兴建保塞军,即位于原清苑县城西南七里之处。</h3><h3>雍熙元年(984),又升保塞军为保州,保州即成为后来保定城的锥形。金朝时,做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又改保州为顺天军。蒙古族堀起后,以其强大的骑兵灭辽伐金,攻破顺天军城后,进行大屠系大抢掠,带不走的财物及官衙、民含舍又付之一炬。建立长达二百五十多年,“民物繁彩,辇毂而南,最为雄镇”的保州城(顺天军),毁为野草丛生、狐兔出没、盗贼藏身的一片废墟。</h3><h3>正是在这片瓦砾之上,张柔开始了保州城的重建工作。做为一个地方实力派,张柔初期是在满城建立大本营,以为立足之地。后战功愈多,辖地越广。蒙古太祖二十年,成吉思汗授张柔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随着政治、军事地位的提高,张柔感到满城临近西山,地区狭小,又位置偏僻,对加强东部、南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和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勢力多有不便;而东面的保州,地处平原,又为南北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h3><h3>于是,张柔在太祖二十二年(1227),便“移镇保州”,开始了对保州城的重建和复兴工作。由于工程浩大,费时长达数年之久,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参加劳动施工的人,除了他的军队、当地的民夫工匠之外,还有大批从南方俘房来的工匠艺人。许多知识分子,因战乱外逃,张柔招贤纳士,用为府中幕僚,帮助运等策划。营造工程专家毛正卿(大名人)则是保州城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出力最多,功劳最大。</h3><h3>根据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搬写的《顺天府营建记》和文学家郝经写的《临漪亭记略》,可知重建后的保州城,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其主要建筑有:城垣四周,建筑了高大厚实的城墙以为全城“完保”的屏障。城内建造了都元帅官署和张柔及其部将的私人宅第。还建有四座园林一寿春(东)、种香(西)、雪香(南)芳润(北)。</h3><h3>其中种香园是张柔的私人花园,雪香园(今莲池公园)为张柔部下头号大将、行元帅、千户侯乔维忠所占有。所有园内都是亭、台、楼、阁、林、泉相映,碧波荡漾,鱼泳虾戏,芙蓉竞放、鸟语花香。此外,还兴建了孔子庙堂和众多的寺庙道观。城外则建东西南北四关,“听民筑屋”,盖造大量房舍,供民户居住。特别重要的是引水入城,特色鲜明,造福无穷。</h3><h3>在此之前,居民以井水成苦不能饮食深以为患。而满城之东的鸡距泉和一亩泉,甘甜可口,适于饮用。经过勘察地势,开挖新渠,把二泉之水引人西城,再绕经东城分为二支,后“双流交贯,由北小门而出”。由于水量充足,整个水域占了城中十分之四的地面。这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吃水问题,而且为城市的绿化、美化带来了生机,可以栽种树木,培植花草,挖湖建塘,种荷养鱼。</h3><h3>著名的湖塘有南湖、北潭、西溪、柳塘、云锦口,每“当夏秋之交,荷芰(音技,菱角)如绣”,绽采斗艳,整个保定城是“渊绵舒徐,青绿弥望”,呈现一片江南园林之胜景,美色宜人。又在四周郊野,“引水为稻田”,植桑树枣,发展蚕桑果木。还采取通商惠公改革,振兴商业。</h3><h3>于是,破败荒芜的旧保定,成为具有“齐鲁之富”的“燕南一大都会”。为保定城在元明清三朝、长达七百年的发展繁荣莫定了基础。这是张柔的历史功绩。中统元年(1260),张柔被召还京师。</h3><h3>至元三年(1266),加荣禄大夫、判行工部事,主管大都(今北京市)的建设工作,后进封蔡国公。至元五年(1268),张柔病逝,赠太师,后加封汝南王,谥忠武。</h3><h3><br></h3> <h3>元朝汝南王太师蔡国镇国将军张柔收纳大学士郝经长住在万卷楼学士苑博,公称为“元代苏武”的郝经在古城保定古莲花池为世人所知</h3><h3>2014年02月17日 11:24</h3><h3>来源:保定晚报 作者:闫逶迤 字号:T|T0人欢迎参与 打印转发</h3><h3>张柔府邸古莲花池万卷楼内还留存郝经时期的元代石桥闫逶迤摄</h3><h3>原标题:重气节谋新思的元代大学者郝经</h3><h3>郝经,其祖籍不在保定,出生地也不在保定,但真正为世人所知是在保定。</h3><h3>郝经在保定府张柔府邸万卷楼读书教学,</h3><h3>结识元朝大学士元好问</h3><h3>郝经(1222—1275),字伯常,父亲母亲逃难时郝经才12岁,在保定以砍柴为生孝敬父母,铁佛寺就读,被镇国将军张柔发现接到保定的都元帅府邸万卷楼居住,张柔特别聘请郝经为其十二子十女教授国学文化,藏经楼中设馆教书,后又被张柔介绍给忽必烈所知,并奉召觐见,对忽必烈讲“解儒释道经典,治国安民之道和帝王当行汉传统文化之事”。</h3><h3>据保定市文化学者尤文远介绍,郝经家学渊源深厚,其八世祖郝祚迁到山西泽州(今晋城市)陵川居住,因此郝经自称陵川人,所结文集也称《陵川集》。郝经的祖父郝天挺以教学有方闻名,教授过金代大学者元好问。郝经的父亲郝思温也是著名教育家,金末为避战乱,曾逃难河北保定,而郝经也于1222年出生在河南。蒙古军攻陷河南,郝经随父又回到河北保定,先在满城居住,后又迁到保定市区(保定市区所在地在宋朝为保州,金改顺天军,元升顺天路,后改保定路),这时郝经已经十多岁。</h3><h3>据《元史》中《郝经列传》介绍,河南战乱时,居民躲藏在地窖中,乱兵用火来熏烧,许多人被熏死,其中郝经的母亲也被“熏死”,但郝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当时郝经只有9岁,“人皆异之”。金朝灭亡后,郝经随父亲来到保定,因家庭贫穷,其父教授学生,郝经就替别人背木柴粮食来补贴家用,但闲暇时不忘读书,有记载称其在保定铁佛寺苦读经、史、子、集诸书,被张柔发现带回保定府万卷楼内。</h3><h3>随着年龄知识增长,郝经的学问也大大增长,1243年,张柔顺天路是都元帅邀郝经来府上做家庭教师。21岁的郝经在教徒的同时,自身不忘学习,这时他在张柔府邸万卷楼结识了金朝遗老元好问和理学大师赵复。郝经十分赞赏元好问的学问和为人,称其为“一代宗匠”,并执弟子礼。元好问称郝经的样子像他的老师郝天挺,“才器非常”。对赵复郝经也多次拜见,赵复称郝经是读书人中很少见的“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者”。1252年,30岁的郝经又受邀到张柔元帅府教授张柔之十二子十女国学文化,张弘略张弘范等人,并纳张柔第八女阿庆为续妻。贾辅、张柔两家是联㦗关系,张柔万卷楼藏书众多,郝经尽得观览,眼界更加开阔。张柔把郝经介绍给忽必烈。</h3><h3>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h3><h3>出使南宋被囚16载</h3><h3>据史载1252年,张柔举荐郝经,忽必烈遣使两次召见郝经。1256年,忽必烈向郝经问以“汉传统文化儒释道经典,定国安民之道和帝王当行之事”,郝经“援引二帝三王治道以对,且告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义”,忽必烈“喜溢不倦”。</h3><h3>在受诏于忽必烈、开始政治生涯后,郝经对蠹民害政的分析,常常切中时弊,深得忽必烈的赏识,成为忽必烈帐下一名重要的谋士。张柔灭金后,忽必烈急于南下吞并南宋,郝经建议其先修内政,革除弊政,尊用汉法,选用贤能,创法立制,减轻赋税,屯田垦殖,巩固内部。</h3><h3>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采信张柔建议改蒙古国为大哉乾元简称元朝,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令其出使南宋议和。郝经南行,引起了大蒙古国内部一些汉人世侯的妒忌,平章王文统私下指使将军李璮侵扰宋境,企图假南宋之手破坏和议。南宋奸相贾似道也对郝经一行的到来极度恐慌,害怕过去冒功鄂州(今湖北武汉)却敌的劣迹败露,极力反对郝经进入宋境。</h3><h3>郝经一入宋境,贾似道便密令淮东制置司以李璮兴兵犯境为借口,把郝经一行拘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从此郝经身陷囹圄长达16年。在此期间,郝经曾多次上书南宋君臣,但在贾似道的阻止下,一切努力均付之东流。为了策反郝经,贾似道谎称元廷兵乱,几次派人诱降,均遭郝经痛斥。至于假扮强盗威逼、断绝生活供应等,也未能动摇郝经的意志。郝经在软禁中不忘传输学问,从行者都获益匪浅。</h3><h3>1274年六月,忽必烈命丞相伯颜和镇国上将张弘范率兵伐南宋,又命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之弟行枢密陪都事郝庸入宋,责问信使无故被拘一事。南宋朝廷理屈词穷,再加元军所向披靡,不得不派总管段佑以礼送郝经一行北归。1275年夏,郝经一行回到了阔别16年的大都,忽必烈赐宴于廷,赏赐有加,并向郝经咨以政事。但是这一年秋,郝经病逝,时年53岁。为了南北通好,郝经出使南宋16年气节无亏,还有利用大雁给北方传书的典故传说,当时的人就把郝经和汉朝的苏武相比,称其为“元代苏武”。</h3><h3>著述颇丰,</h3><h3>诗文多有描写保定胜迹</h3><h3>郝经曾自述其志说,“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秽,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h3><h3>郝经饱览群书,著述颇丰,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真观》等,还有数十万字的文集《陵川集》传世。</h3><h3>郝经作为忽必烈政权初期的一名高级幕僚,竭力以中原文化影响蒙古统治者,以此来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政治包袱,是儒家思想影响蒙古统治者的有力推动者。郝经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的思想,主张天下一统。</h3><h3>保定市作家郑新芳在《保定名胜古迹诗话》一书中,介绍了许多和保定古迹有关的诗文,而这些诗文有不少都为郝经所撰。</h3><h3>郝经曾撰写《亷将军庙碑记》,其中有云:“今顺天之清苑,赵之北边也,西北隅十里而近鸡水泛出,别为流浍,有后梁焉,谓之廉梁,梁之北有庙,在汭之曲……‘赵将军廉颇葬于此,古有庙焉,庙之北有墓存焉,则梁以姓名,庙以爵称也’。”郑新芳介绍,这里所记正是今日保定市区廉良村一带,而且郝经已经说得很明确,廉梁(今廉良)是以廉颇的“廉”姓命名的,庙是以廉颇的“将军”爵位命名的。</h3><h3>郝经曾在《临漪亭记》中,以优美的文笔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也。”而郝经描述的临漪亭,就是今天的保定古莲花池。另外《畿辅通志》载:“张柔府邸万卷楼在府治南(即在今莲花池内)……又邀致郝经筑堂楼侧以居之,经有记。”这是说郝经曾在万卷楼旁居住,并撰写《万卷楼记》,对其建造、典籍内容和管理情况有详明记载。</h3><h3>记者了解到,郝经曾描写的诸多保定胜迹,如廉将军庙、铁佛寺、横翠楼等现已无存,但临漪亭还在,张燕公读书台还在,而郝经写过碑记的顺平尧城唐帝庙,当地人讲已毁于抗战期间,但还保留着两尊古代石狮。至于市区的古莲花池内,不仅有后世复建的临漪亭、万卷楼等,还留存着一座郝经时期的元代石桥,可供后人凭观。</h3> <p>  保定府大慈阁</p><p>建筑布局文物保护</p><p>寺院住持相关传说</p><p>素食文化保定景点</p><p>大慈阁始建于金朝(公元1227年)。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名列“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大慈阁是一组寺庙建筑群体,因其主体建筑称大慈阁文化而得名。</p><p>中文名 大慈阁</p><p>所在地 河北省保定市</p><p>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p><p>建造时期 金朝(公元1227年)</p><p>占地面积 1600平方米</p><p>建筑布局大慈阁</p><p>大慈阁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北侧,是全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筑。据载,大慈阁建于金朝(公元1227年),为元代汝南王、太师、忠孝节翊保国功臣、镇国上将开国元勋蔡国公张柔所建。</p><p>大慈阁是一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体,坐北向南。大慈阁重檐三层,歇山布瓦顶,底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登上三层阁楼,可以鸟瞰保定全市景致。</p><p>大慈阁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和关帝庙。</p><p>天王殿门前置石狮一对,门楣上嵌“真觉禅寺”横额。天王殿内梁架上遗存有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绘制的龙棉枋心墨线小点金彩画痕迹。穿过天王殿,东西有钟鼓二楼对称而立,迎面是主体建筑---大慈阁。</p><p>钟鼓二楼高度、造形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两层。</p><p>大慈阁</p><p>大慈阁通高31米,阁前是22级台阶,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种法器。阁内两侧有壁画十八罗汉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尚清晰可见,神态各异,是阁内艺术珍品。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作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登上三层,凭窗极目,西部群山隐隐诸峰,尽收眼底。</p><p>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不染菩提云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悬”等名句。</p><p>大慈阁背后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原名“汉寿亭侯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为歇山式建筑,前置卷棚。因其坐南朝北,故称倒座关帝庙,在全国罕见。</p><p>大慈阁内尚存石碑四通,分别记载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五年(公元1648年)、道光廿六年(公元1846年),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修缮大慈阁的经过,是研究大慈阁的宝贵资料。</p><p>文物保护大慈阁</p><p>1956年9月,大慈阁被列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大慈阁被重新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大慈阁作为古代建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保护范围以围墙外缘为基线,向东、向北各25米;向南28米;向西32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东91、扩85米至扁豆胡同、贵显胡同及幸福街一线;南外扩142米至裕华路南侧;西外扩160米至新北街西侧;北外扩1 84米至梁家胡同、公德胡同一线止。</p><p>大慈阁</p><p>近几年在大慈阁周围已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建成了集休闲、旅游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大慈阁广场和步行商业区,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p><p>寺院住持真广法师</p><p>1985年5月,偶遇宽明老法师开始茹素,并皈依佛门。</p><p>2004年6至今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p><p>2004年6月至今任保定市佛教协会会长。</p><p>2006年10月任保定市真觉禅寺(大慈阁)住持 。</p><p>2010年1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p><p>2010年3月任河北省佛学院副院长。</p><p>相关传说</p><p>在很久以前,保定府有个大官员,他的独生女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可把这位大官员夫妇愁坏了,饭都不想吃,茶也不想喝,连睡觉也不香甜。想派人到外地请名医诊治吧?可是女儿的病又危在旦夕,已经来不及了。正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大门外来了个和尚,自称是真觉禅师,奉观音菩萨法旨,为世人解脱苦难而来。大官员夫妇赶紧把和尚请进府来,乞求禅师救女儿一命。只见禅师双手合十,后念:“阿弥陀佛!念你平日为官清正,我想:菩萨是会大发慈悲的!”说罢,来到女儿的病房,看了看病人的眼,信手从布袋里掏出两颗药丸,拿给小姐吃了。吃后立见成效,病很快就好了。</p><p>雪后的大慈阁</p><p>大官员感谢真觉禅师救活了女儿,为了报恩报德,决定修座寺庙。可是庙里塑什么样的佛像呢?一时拿不定主意。后经当地百姓和工匠们琢磨,都说塑“护持众生救苦救难”观音菩萨为好,因为观音菩萨生有四十二臂,分别执掌日、月、净瓶、宝剑、宝杖、宝镜、白佛、金刚杵等法器,她的法力是无边的;只有观音菩萨心肠最好,大慈大悲,肯于拯救世人。大官员认为大家的想法很合他的心意,就立即吩咐工匠们塑了座观音菩萨像,只见这座观音菩萨像面目端详恬静,仁慈的眼睛里饱含着无限忧伤和怜悯的样子。人们一见都说好。</p><p>像塑好了,庙怎么建呢?在哪儿建呢?这个大官员经过深思熟虑后,立即派人招募了很多工匠,选在城内中心的最高地带修座九丈九尺的大慈阁。为什么非要九丈九尺高呢?据说天上的玉皇大帝宫殿是十丈高,怎么也不能超过玉皇大帝吧!</p><p>建庙之前先要做个模型儿,大官员责令工匠们马上赶制炀样(即模型)。炀样儿制好了,大官员过来左右上下一端详,很不协调,很像孔雀身子,麻雀脑袋,帽小不遮体,门窗、像佛还会遭受雨淋日晒。大官员一不满意,工匠们可发了大愁啦!昼夜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个好法子来,真是愁人啊!</p><p>有一天,工匠们正准备吃晚饭,饭菜都已摆在了桌子上,但是无人动筷子,可说是都愁呆啦。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真觉禅师走进屋里,工匠们一见,赶紧起来让坐,禅师微微一笑,说:“别客气,平起平坐,加个坐儿不就行啦!”一句话,提醒了工匠领班的(工匠头),饭后,紧忙在大慈阁的半截腰儿上加个平座儿,座下加了屋檐儿,再一看就匀称了。大官员看了也很满意。炀样儿定好了,就按照这个模型儿把大慈阁修了起来。相传,从那个时候起,二层以上的楼阁都有了平座儿,上施栏杆,既好看匀称,又便于向外瞭望。这还是保定府工匠们的一大发现呢!</p><p>庙修好了以后,人们都非常高兴,唯独大官员的千金小姐还有点闷闷不乐,后来人们忽然想到:还没请真觉禅师呢!大官员又派人四下寻找真觉禅师。禅师请来后,让进了阁楼后面的小院里居住,一面给百姓们治病,还舍药行善。这一下,百姓们高兴了,千金小姐乐了,大官员的全家也都认为做了件大好事,因此人们都称这位和尚是慈善禅师。</p><p>真觉禅师圆寂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又将他的住处取名叫真觉禅寺。现在的山门正面上额就有“真觉禅寺”四个大字。</p><p>素食文化</p><p>大慈阁香油</p><p>大慈阁香油历史久远,源远流长。</p><p>大慈阁香油</p><p>大慈阁香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内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经保定,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香油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p><p>大慈阁香油选料上乘、做工严谨,以精选的芝麻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艺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传统古朴风味,其颜色呈棕红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p><p>秉承古寺悠久历史,大慈阁香油以精选芝麻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艺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朴风味,其颜色呈棕红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阁香油历代薪火相传,虽岁月变迁,但其风味依旧。</p><p>大慈阁香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内在品质饱经岁月洗礼并传承至今,成为古城保定传统素食文化之瑰宝。</p><p>大慈阁素面</p><p>大慈阁素面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的斋堂,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p><p>大慈阁素面属于佛素范畴,即寺庙里的素斋,注重清淡、善巧。</p><p>大慈阁素面</p><p>大慈阁素面有养眼之面、开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称。</p><p>养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阁素面首个标准,大慈阁素面强调外观摆型、颜色搭配。面白、汤棕,配上绿菜、番茄、香菇,增进食欲。</p><p>开胃之面:主要在汤料的熬制,俗话说:面在味,味在汤,汤显功。味道即王道,面汤要熬,辅以养生的枸杞、大枣、当归、姜丝等味料,经过文武火数小时的交融煮制,辅料完全释放汤中,浓醇深厚,形成大慈阁素面独具匠心之味!</p><p>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阁素面之面粉取自麦心而成,根根劲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阁自产的的大慈阁香油、大慈阁麻酱做调味品其回味无穷!</p><p>大慈阁酱菜</p><p>大慈阁酱菜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阁酱菜被乾隆皇帝品尝后大加赞赏,遂钦点大慈阁酱菜为御用膳食。</p><p>大慈阁酱菜</p><p>大慈阁酱菜为传统工艺酱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p><p>大慈阁酱菜购进原料,务求精良,不惜重价。如收购小红萝卜,论个给价,但必须保持嫩脆。收购韭菜花,则要鲜嫩的纯花,不带花籽、花铃。但收购价格往往要高于普通韭菜花的一倍。这样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质优则无柴,食之无渣滓。</p><p>大慈阁酱菜为保证口味纯正,其售卖环节要求严格,酱菜要存放在酱缸内,售卖多少出缸多少,从出缸到顾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p><p>大慈阁酱菜营养丰富、品种众多,有大慈阁酱包瓜、大慈阁酱八宝菜、大慈阁酱黄瓜、大慈阁酱子萝、大慈阁酱地露、大慈阁酱五香疙瘩头、大慈阁酱花生仁等三十个品种。</p><p>数百年来大慈阁酱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风味的优良传统,又逐步吸收南方酱菜特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始终保持着甜、咸、嫩、脆,酱香浓郁的老辈子口味。</p><p>大慈阁糕点</p><p>大慈阁糕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大慈阁糕点虽历史久远、世代相传、味美色佳、独具风味,但在历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阁僧众等少数人才能享用。</p><p>大慈阁糕点</p><p>大慈阁糕点有外用糕点、内用糕点两大类,讲究现吃现烤,味美色佳、独具风味。</p><p>外用糕点主要用于进贡、馈赠、恩赏等。</p><p>内用糕点分为应时糕点、常年糕点、到门糕点、宴席糕点、节用糕点五类,各类皆独具特色。应时糕点是根据花卉开放季节而制作,有春季的藤花饼、百合饼;夏季的薄荷饼、绿豆饼;秋季的菊花饼、桂花饼;冬季的萝卜饼、豆沙饼等。常年糕点有大酥合、菊花酥、百合酥等。到门糕点是专作宾客上门款待用,如一口盅、棉花糖。宴席糕点是根据宴席的性质而做,如寿宴用“寿”字饼、“如意”饼等。节日糕点有元宵、月饼等。</p><p>现今,随着世人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为使更多人能品尝到大慈阁糕点,大慈阁糕点的传人亲自主理秘方、传授技艺、培养人才,使这一历史久远的传统风味糕点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大慈阁糕点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古城保定饮食文化中的奇葩!</p><p>保定景点</p><p>市区内:大慈阁;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北岳庙;清真西寺;竞秀公园;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鸣霜楼;光园;淮军公所;</p><p>外县:腰山王氏庄园;白洋淀;清西陵;满城汉墓;涞源风光;开元寺塔;狼牙山;野三坡;冉庄地道站遗址;聚龙洞;定州贡院;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涿州双塔;汉中山王墓;龙潭景区;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石佛国家森林公园;战国城;天生桥;紫荆关;抱阳山;大龙门城堡;开善寺;燕下都古城;三义宫;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曲阳桥乡;永福寺;龙潭湖自然风景区;天桥瀑布群;白石山仙人峪;龙门天关;药王庙;义慈惠石柱;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倒马关。</p><p>交通信息</p><p>火车</p><p>在保定火车站乘1、12路;市区6、7、8、20、26、28、35、61路公交车在钟楼商厦下车,北行200米即到大慈阁。</p><p>自驾</p><p>自驾车可由京港澳高速保定出口下道,沿七一路向西直行2公里向南拐107国道到裕华路西行500米路北即到。 [1]</p><p>参考资料</p><p>[1] 河北保定800年名寺大慈阁腊八施粥,倡导关爱 陆川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01-16]</p><p><br></p> <p>  河北省文物局发布考古发现保定张氏家族珍藏元青花瓷器:文博园地收藏鉴赏&gt;探赏国宝: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p><p>探赏国宝: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p><p>文章来源:文汇报 发布日期:2013-07-12 14:17:18</p><p> 提起元朝青花瓷器鉴定,大家并不陌生,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弥足珍贵。元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近年来在国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始终是屡创新高。特别是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佳士得伦敦有限公司创下了1400万英镑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p><p>  有这样一件国宝,深埋地下数百年,它的出土震惊世界;有这样一批匠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耗尽心血,不断创新,诠释瓷器艺术的最高水平;有这样一件瓷器,经过难于驾驭的火的艺术的洗礼,将素雅与艳丽和谐统一。河北省博物馆馆藏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是一件堪称里程碑的瓷器极品,代表了元瓷烧造的最高成就。</p><p> 1964年5月,此罐在保定市一元代窖藏出土。被认为是元朝中期宫廷酒器,产于景德镇,代表了元瓷烧造的最高成就。</p><p> 此罐通高42.3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9.4厘米。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罐盖顶堆塑坐狮钮。罐体采用绘画、镂雕、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同时,此罐时代特征明显,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具有断代作用的标准器。</p><p> 此罐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纹饰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形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p><p>  青花釉里红</p><p> 从无到有,从抵触到欣赏、到狂热,元青花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其最伟大的创造即是把青花与釉里红组合在一件瓷器上:即俗称为“青花加紫”的青花釉里红。</p><p>  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其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也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瓷器艺术品种。</p><p> 但是,青花釉里红瓷对烧成温度要求极为严格,烧窑师傅完全是靠经验掌握火候,产品质量不稳定,正品率不高。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烧窑技术与釉里红的配方长期严格保密,掌握此种技艺的人很少,因此青花釉里红艺术瓷的产品一直很少,其中精品则更少。这件馆藏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如此精美,实属不易,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更为少见。</p><p>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类似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器物在元代瓷器中仅见这一例,在世界仅存四件,其中两件流藏海外,一件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其余几件器物相比,河北省博物馆这件保存最为完整,是全世界最完整的青花釉里红极品。</p><p> 元朝张氏家族人爱瓷</p><p>  蒙古皇族问鼎中原之初,仍留草原民族崇尚金银艺术之传统,并不认可瓷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元朝很快开始了汉化的进程,但这种汉化并非简单的接受中原文化,而是加以改造来符合自己的审美。</p><p>  而到了元文宗在位时(1328-1331),作为元朝社会的上层,本不屑于汉地瓷器的蒙古和色目贵族也对收藏汉地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源于皇家艺术的元青花,统治者无疑主导了它的烧造。元末的战乱使得浮梁瓷局停烧,至正十二年(1352),浮梁瓷局结束了自己的使命,从此之后,汉地的工匠才主导了元青花的艺术创作。</p><p>  林梅村教授在《元朝重臣张珪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一文中表示,伦敦佳士得公司近年拍卖的鬼谷子下山青花罐,以及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等元代杂剧题材的元青花以及四爱图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梅鹤等反映汉地文人情趣的元青花,皆为元代晚期景德镇民窑产品。它们只代表元代晚期江南民间制瓷艺术,与元朝鼎盛时期皇家艺术的代表作——保定元代宫廷酒器,不可同日而语。</p><p>  身世之谜</p><p>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于1964年在河北保定出土。该窖藏共出土元代瓷器11件,可以说件件都是国宝,被认为是两套宫廷酒器。据林梅村教授研究发现,保定出土的这批元青花可能是元仁宗赐予三朝元老恒阳忠献王张珪的宫廷酒器,赏赐时间分别为皇庆元年(1312)和延佑流年(1319)。有学者推测这批元代窖藏瓷器烧造于元代中期,但这批宫廷酒器何以从宫中流落到保定民间呢?恒阳忠献王张珪(1263-1317)字公端,定兴小兴州人,张弘范之独子。延佑二年(1315)拜中书平章政事,镇国上将,封蔡国公,恒阳王,忠献王。</p><p>  据元史料记载,有元一代,保定地区最为显赫的地方豪绅莫过于张氏家族。金灭元兴之际,保定豪绅张柔投降成吉思汗南征大将木华黎,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1266年,忽必烈派张柔率20万人建中都(今北京),他们为营造元大都立下汗马功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柔之子张弘范在1278年被忽必烈任命为蒙古汉军都元帅,他受令率军两万追讨南宋端宗赵是和末代小皇帝赵昺,翌年在广东崖山彻底消灭宋军,为忽必烈完成统一大业。忽必烈评价:“此家父子相继,自太祖皇帝以来,定中原,取江南,汉人有劳于国者,是为最。”由此可见,张氏家族确实受到元朝器重,能获“御”字号赏赐也不足为奇。</p><p>  第三世张珪为恒阳忠献王,六帝为丞相,作为翰林院饱学之士国之监负责修续国史,历经多朝,圣眷甚隆,共受到元仁宗五次赏赐,其中两次被赏赐“上尊酒”,而赏酒必用酒器,保定元代窖藏瓷器恰好为两套酒器。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元泰定帝驾崩后,太子发生了争夺皇权的斗争,作为支持天顺帝阿刺吉八的保定张氏,被奸臣也先捏暗害,张珪的五个儿子和几个侄子全部遇害,第四世张景武任保定等路万户,军民总管,皇帝赐授金虎符,加封定远大将军,二子张景鲁为北海广东道宣肃政兼访使,三子为张景哲为佥宁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四子张景元为河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五子张景德为内政司丞,六子张景惪迂南方,女儿被强纳为妾,皇帝从上都回来后知道了真像,詔书把奸臣捏先乜仗罚170大板然后发肧边疆。</p><p>根据《元史列传》记载:长子张景武长子第五世张旭为监察御使,第六世张翰为辽国公、蒙古汉军都元帅、忠献王,墓葬于辽宁省海城县,第七世长子张才兴为世袭都指挥,张原政张原谅为大各府子张如敬张如忠光禄寺寺丞,第八世张友谅张友信迂天津,在迁沧县繁衍后代至今,第九世张荣张傑为济南王和河间王,第十世张玉为长子张辅为定兴王,开始大迁移。</p><p>  与这批窖藏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些玉器宝石也是证明这批瓷器是元仁宗赐予张珪的最佳证据。至于为何埋,何时埋藏这个问题,专家给出的答案是:1328年,张氏家族被元奸臣乜先捏暗害前夕。</p><p>河北省文物局发现转载</p> <h2>河北保定易州姑姑坨因蚕姑孙姑蔡姑而显名</h2><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0.3); font-size: 15px;">史理广</span>&nbs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87, 107, 149);">保定道学</span>&nbsp;<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0.3); font-size: 15px;">2018-06-10</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西顶山姑姑坨为易县狼牙山五坨之最,又名蚕姑坨,也称三姑坨,俗称姑姑坨。位于易县西山北乡沙岭村西,风景优美,山势险要,相传蚕姑奶奶神手击穿的”南天门“蔚为壮观。据史料记载,燕昭王好道,当年曾于此寻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YuQJuEgicj9gb1Igvv7wtcdRn6vAxyVeQHSfXjlnjwpwLWspXec6ViaKmgbb70dzhdENtjJWtvk35MczDjiauNqA/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从沙岭村上山拜神仙,须经回香殿、万杏山庄、南天门,蜿蜒山道,穿林越岭,始达蜡烛峰,也就是姑姑坨了。该坨与五指坨遥相对称,东有仙人坨,南有龙门坨,西有松树坨,北有玉皇坨。姑姑坨因北魏时建有的蚕姑祠——灵峰院而闻名,亦因蚕姑、孙姑、蔡姑修道坨上得名而显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灵峰院祀黄帝元妃嫘祖,因教民植桑养蚕,被祀为蚕姑圣母。当地传言,嫘祖汉时化身为一姑娘在这里一山洞修炼,遍植桑树于山间,教人养蚕缫丝为生,民众称“蚕姑”。历经沧桑岁月,升天成仙。后人山顶为之塑身并修建庙宇祭祀纪念,尊称为“蚕姑圣母”。民国时香火还很鼎盛,有灵峰院、玉皇庙、蚕姑殿、五帝殿、三官庙、护法殿等庙宇40余间。供奉蚕姑圣母的蚕姑殿坐落在灵峰院内,有石古井一口,常年不竭,甘醇润喉。传统香期,蚕姑圣诞,人山人海,犹如长龙,昼夜不停,摩肩接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YuQJuEgicj9gb1Igvv7wtcdRn6vAxyVePYmiaib0lKLIEsXibSeGkcuW61gEUfwmOZ7eicIDTJ9kjiaqpvlCpn0ExhQ/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姑姑坨是兵家必争和战乱避难之地。五代后晋时期,易州陷入辽国,道姑孙深意修道姑姑坨,住持蚕姑庙。孙姑为将门女,精通道家之术、兵家之法及武艺。羽化后,其侄孙方谏、孙行友姑姑坨据堡立寨,抗击辽军(契丹),当时防御工事遗迹——多道石墙至今仍存。据史料载, 定州西北二百里有狼山,山上有堡,边人赖之以避剽掠之患,有深意者,俗姓孙氏,主其事,以香火之教聚其徒,声言尸不坏,因复以衣襟,瞻礼信奉,有同其生。方谏即其宗人也,嗣行其教,率众不食荤茹,其党推之为寨主。《宋史·孙行友传》载:方谏惧主帅捕逐,乃表归朝,因署为东北 面招收指挥使,且<b>赐院额曰胜福</b>。每契丹军来,必率其徒袭击之,铠丈畜产所得渐多,<b>人益依以避难焉</b>。 晋开运初, 易定帅闻于朝,因以方谏为边界游奕使,行友副之。自是捍御侵轶。多所杀获,乘胜入岐沟关,平庸城,破飞狐寨,契丹颇畏之。……方谏自狼山率其部众回保定州,上表请命,汉祖嘉之,即授以节钺,累官至使相。太祖受命,加兼侍中。世宗嗣位,史彦超代之,车驾驻跸于并门,方谏自华觐于行在,从大驾南巡,以疾就医于洛下。寻授同州节度使,加兼中书令,未及赴任,以疾卒于洛阳,年62。辍视朝两日,诏赠太师。方谏为保定清苑人氏。关于孙姑,我们可以从元大儒郝经《蔡江月歌》略知一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YuQJuEgicj9gb1Igvv7wtcdRn6vAxyVe9txXy2vn0jHlHBN4zhEZI4Imh00YBq3zBUPJ0YwZXvT1Vl3EluFu5A/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YuQJuEgicj9gb1Igvv7wtcdRn6vAxyVe9PNWlEib9bUp2p0icDq45Z7fUaP2K47MSO1Iibnd21nNQurVVrhwcWKJw/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YuQJuEgicj9gb1Igvv7wtcdRn6vAxyVeeOTRgKmyXKMbEQHfNDePGd7ehhicZFI4sO8ibPnLlkCYzMl5QW5rleNg/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nbsp;&nbsp;&nbsp;&nbsp;蔡姑避难修道于姑姑坨。蔡姑讳洞空,号湛然,满城贤台人,赐封号湛然江月真人。金元道教全真女冠,长春真人邱祖弟子,元朝镇国大将蔡国公张柔参拜为师、张柔待领易水公靖安民、高阳公张甫等皆尊从之师。出家于满城岗头玉清观, 邱祖行教易县涞水时执弟子礼,蔡真人精通于行兵布阵之法,教授成就张柔学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元史·张柔传》记载,张柔,字德刚(1190---1268),易州定兴河内村人,累世力农。张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金贞祐间,河北盗起,张柔聚族党<b>保西山东流寨</b>(即狼山寨姑姑坨),选壮士,结队伍以自卫,盗不敢犯。蔡真人大约就是于姑姑坨避难时与督元帅张柔相识,张柔妻毛夫人师事蔡真人。在1232年张柔在铁佛寺参禅悟道发现九岁郝经跟随父母逃难来此,以砍柴为生孝敬父母读书,张柔特别感动把郝经接回保定顺天张柔总督府雪香园万卷楼教授郝经读书七年,后來成为顺天张柔府家庭教师教授其十二子十女文化,张柔待领郝经对蔡真人请教拜访,郝经撰有张柔师父蔡真人之《蔡江月歌》,蔡真人于岗头村玉清观羽化时,张柔与毛善行夫人服侍,蔡国人飞升后,建筑庙宇立石《湛然江月超尘瑞应之碑》铭文道行,翰林学士王鹗以记其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YuQJuEgicj9gb1Igvv7wtcdRn6vAxyVeC9cvRzaJzAtgpYS054g3vwLHLe5wKP5emfrJBGFRESnHIxWuJE8BLg/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郝经《蔡江月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郎山五季称孙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兵家洞达握化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遂令方谏拥节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振赵魏北燕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尔来燕南道术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往往卓荦动星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晚金乃有蔡江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采桑神授青衣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归来丫发辞姑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脱去帉帨投钗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便向床头寻纸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挥洒万字纷琼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婿瞠视不敢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邻里环瞩皆骇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言诸人当避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山冈头是我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几云众四远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豪杰望风皆奔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指授方略无不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权谋每笑孙吴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尝将勋业论诸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指示张公都不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名高两受紫泥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道重六屈金虎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事平笑傲作天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眉粉面堆翠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绛襦青帔玉冠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插花吟讽香云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绣帷深处说黄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碧桃隐映烧丹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篇章不似妇人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磊落见道参幽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异人异事会当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韩公称道谢自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与刻向西郎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姑姑埚边玉剑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YuQJuEgicj9gb1Igvv7wtcdRn6vAxyVecPnO2LnfAHsgbDquIPsvDPwvQ7Z169341BPI9r6ia2wsS5u5PlC3R0Q/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姑姑坨是红色的坨英雄的坨,抗战时期,日寇扫荡狼牙山,姑姑坨道士道姑在李圆忠道长、石海中道长的引领下参与抗战,救护伤员,凶残野蛮的寇兵放火烧了灵峰院,屠杀了庙里的道士道姑,鲜血染红了山花和庙堂,姑姑坨道观为狼牙山抗战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解放战争时,冀察军区后方医院干休所驻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NYuQJuEgicj9gb1Igvv7wtcdRn6vAxyVeJko37gZEibNRVXGZbrLPQphDpOkFDQuGH9U5icE77Nun1GltLILnSEcw/640?wx_fmt=jpeg&amp;tp=wxpic&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 alt="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书院

张说

大慈阁

保定

莲花池

莲池

定兴

真觉

丽正

张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