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与夜

淡月静荷

<h3>  灯,总是在每一次夜幕降临之时,把自己轻柔的身体点亮,甚至不惜燃烧自己,以此向黑夜表白。从古至今,灯总是与夜厮守,直至白昼。于是,人们总是说,是灯给予了黑夜光明。但是,我却认为灯与夜是彼此成就。</h3> <h3>  夜,来了。拎上行囊,勇敢地向黑夜更深处走去,哪怕偌大的园子里行人寥寥无几。因为,前面有灯,因为,心中有光。</h3> <h3>  依靠在门框上,独自一人站在灯火阑珊处。望着远处的灯火,我突然想起,再过些日子便是春节了,春节过后便是元宵。为了迎春,从今天开始,园博园的花灯陆续挂上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花灯,煞是好看。我知道,每一盏花灯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期盼。它们在等待那些赏灯的人。年少时读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当读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读的是火树银花的浪漫。工作后再读,便觉得灯火阑珊处隐藏着淡淡的高冷与忧伤。如今,站在昏黄的灯光下,望着如水的夜与如豆的灯,突然觉得那词中“蓦然回首”的人与“灯火阑珊处”的人,是知音的相守与相望。</h3> <h3>  我扭过身去,抬起头来,伸出手抚摸灯的外衣。灯也默契地透过竹篾编织的衣裳望着我。在寒冷的夜,你在向我传递着温馨,我怎能向你倾诉我的惆怅?于是,浅笑盈盈间,我淡然而去。</h3> <h3>  刻在地上的字,一句复一句,一行复一行。一撇一捺的“人”字,首先映入我的眼帘。写“人”字只有两笔,做人却是一生。如果一撇是笑,一捺便是哭;如果一撇是潮涨,一捺便是潮落;如果一撇是来,一捺便是去;如果一撇是阴晴,一捺便是圆缺。不要争孰是孰非,互相支撑,方可平衡。</h3> <h3>  起风了,天上一颗星星也没有。但是,灯把黑夜照成了白昼。坐在长椅上,我忽然明白了。灯是夜的太阳,夜是灯的土地。当眼前的景象是美好的,那一定是彼此融洽的结果。</h3> <h3>  </h3> <h3>  有时候,生活中出现“堵车”,工作中出现“三国”,那是前进的“门”上多了一把锁。</h3> <h3>  </h3> <h3> 像天与地一样,因为有地的对比,才有天的存在。彼此之间因对方的存在而美,虽然距离很遥远,但地学习天的自强不息,天欣赏地的厚德载物。它们在彼此成就,在乎的不是高低,而是依存。夜越来越深了,灯却显得越来越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