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

马丽

<p class="ql-block"> 《赶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赶集》是著名作曲家曾加庆先生以安徽民歌为基调创作的一首二胡名曲 ,表现了民间节日风俗和赶集时乡村里男女老少欢天喜地的情景。因为喜欢二胡 ,所以每次听到这首乐曲 ,我的心灵也跟随着那欢快的音符跳跃着 ;喜欢这首曲子还来源于我的童年时代 。那是在70年代 ,我的母亲在乡村供销社工作 ,每到寒暑假我都要到那里度过一段时间 。农村的集市每隔3~5天才有一次 ,老百姓把那一天定为逢集。我的家住在闹市路边 ,每到逢集那天 ,天才微微亮就听到距家不远的铁铺子锵锵的铁锤声 ,不久集市就开始热闹起来 ,方圆几十里各个村里的老百姓挎着篮子挑着菜 ,赶着猪和羊从四面八方向集市涌来。《赶集》曲一开始由扬琴作为引子 ,节奏轻快、活泼 ,曲中哒哒哒的声音好似铁匠师傅在锤炼 ,随着节奏缓慢 ,悠扬的二胡声舒缓柔和 ,好似看到几位俊俏的村姑正满怀内心喜悦行走在去集市的路上 。第二乐段是快板,体现了乡村人民赶集时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最后一段收尾乐句 ,变化再现了第一乐段中一个乐句的音型 ,运用了大上滑音、下滑颤音、颤音等演奏技巧,使乐曲更加风趣、诙谐,然后音乐上升八度,有力地结束全曲。喜欢这首曲子,更忘不了在农村度过的童年时代。</p><p class="ql-block">【二胡独奏:赶集 - 宋飞】https://dwz.cn/RLfurfOf?u=c0b7a6471d5970f6</p><p class="ql-block"> 在乡下生活我特别盼着逢集,因为那一天既热闹又能吃到平常吃不到的美食 。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 ,买一些物品都需要票证 ,我母亲在供销社上班,每到逢集那一天特别忙 ,商店里人头攒动、非常热闹 ,柜台面前总是站着几排队伍 ,人们手里拿着钱票 ,等待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有时中午忙的来不及做饭,母亲必定带我去下馆子 ,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一碗辣汤 ,上面漂着几颗小肥肉丁 ,一个白白的大馒头或者一根油条 ,有时还有油饼 ,那是吃的香啊 ,直到晚上打个嗝都是一口香气。</p><p class="ql-block"> 每到逢集母亲有时也会给我5分或一毛钱 ,我会美滋滋的在集市上溜达 ,买个冰棍或西瓜,特别喜欢跑到桥头听大鼓 ,淮北大鼓在农村是最有吸引力的 ,一面鼓、一副板、一张嘴,这就是淮北大鼓的全部家当。这种以唱为主、说为辅的艺术形式,因其高亢婉转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p><p class="ql-block"> 逢集那天我还可以偷着和小伙伴们下河洗澡,因为那天母亲很忙没时间管我 ,但经常会被识破,换回来的是一顿训斥和挨打 ,是用扫帚旮瘩打屁股 ,那个疼哟😭… ,事后我问小姑是我亲妈吗?,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最不能让我忘记的是我的坏聪明 ,那时我们家用烧煤炉子做饭 ,早上上班前母亲用湿煤炭盖在炉口上,在中间用铁棍留一小口以防炉火闷灭 。有一天逢集妈妈很晚才下班 ,回家一看炉火灭了 ,于是带我下了馆子。尝到了这个甜头我很开心 ,为了能再次享受到美食 ,有时我故意把中间的圆孔给封死 ,中午母亲回家一看 :坏了炉火又灭了 ,于是又去下馆子了,我那个开心啊😏 </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在商店里卖布 ,经常用剩余的花布头给我做新衣,那是我最快乐的 时刻,每次穿上漂亮的花衣服走在集市上骄傲的像个小公主。六七十年代城市户口有着优越的待遇 ,可以去粮店买白面粉食油 ,而农村人只能吃粗粮 ,也就是玉米和红薯面 等,有时到小伙伴家里看到他们吃窝窝头 ,他们也给我一个&nbsp; ,我说真好吃 ,他们便逗我说:快回家拿馒头给我们换 ,于是我便跑到家里乐滋滋的偷两个馒头给他们换两个窝窝头 ,现在想起来既心酸又好笑。夏天天气热 ,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洗澡 ,但不会游泳 ,一次我下到河里差点上不来,是岸边一个小朋友拽着我的衣服把我拉上岸 ,要不是她我早就命丧黄泉了 ,现在也想不起来是谁了 ,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p><p class="ql-block"> 我6岁在农村上了一年级 ,那时啥也不懂 ,天天在班里跟着大孩子们混 ,父亲曾给我一个圆珠笔 ,当时在班里比较少见 ,用长了笔芯里的墨迹没了 ,一次在操场上用圆珠笔写不出字 ,站在我旁边比我大的孩子就说你的笔头可能丢了吧 ,于是我就满地去找圆珠笔头 ,真是笨的可爱。</p><p class="ql-block"> 在我母亲上班的商店对面有一个茶馆 ,我经常提着暖水瓶去那里打开水 ,茶店的老板是一位抗美援朝退伍军人 ,双腿被炸截肢到大腿根部 ,手里用木板或垫子支撑着行走 ,而老板娘长得高大漂亮 ,为他生了5个孩子 ,听母亲说是政府做工作帮助他娶到的这位媳妇 ,当时她娘家人坚决不同意 ,可是心地善良的她还是嫁了 ,政府资助他们开了一个茶馆以维持生活。他们的大女儿比我大几岁 ,名叫抗美 ,这可能与他的遭遇有关 ,所以为女儿取了这名字作为纪念 ,老二是儿子叫正明 和我同班上学 ,爱尿床 ,他的姐姐经常给他晒被褥 ,我们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特好 ,一天突然得知他得了脑炎 , 留下了后遗症 ,现在想起来还为他感到难过。</p><p class="ql-block"> 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闹得轰轰烈烈 ,但当时年龄还小记忆也不太深 ,但农村晚上唱大戏我还是特喜欢。戏台是用土堆的 ,大约有几十平米 ,台前竖两根柱子 ,分别挂上两盏气灯 ,那时农村还没有电 ,一片黑黢黢的 ,两盏气灯在夜晚显得特别明亮。提前几天就得知要唱大戏 ,我们那颗躁动的心啊激动的不得了 ,天还没黑就搬着小板凳去占位子 ,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晚所听到的歌曲 《老两口学毛选》 </p><p class="ql-block"> 收了工吃罢了饭</p><p class="ql-block"> 老俩口儿坐在窗前呐</p><p class="ql-block"> 咱们两个学毛选</p><p class="ql-block"> 老头子哎 ,老婆子哎</p><p class="ql-block"> 你看咱们学哪篇</p><p class="ql-block"> 我看咱就学这篇 </p><p class="ql-block"> . 你看沾不沾 </p><p class="ql-block"> 我看就学这篇。</p><p class="ql-block">当时这歌听了也不太懂,就是觉得真好听 ,现在懂了 ,却有人喊我老婆子 ,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