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们每次进馆讲解都是从陕西地形图开始,我们讲四关,讲秦岭,怎样更好的把它们联系起来呢?历史地理和古代交通是密不可分的,为更深入的了解历史事件,在梳理历史系列外,我单独编辑了这一篇。</h3><h3> 一 “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和重大历史事件</h3><h3>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或政权在此建都,其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道路对于政治、军事的支撑作用成就了其辉煌。</h3><h3> 关中属于地堑式平原,地貌学认为地堑属于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槽形断块构造。秦岭与渭北山地抬升,关中平原下降,又在渭河,泾河,洛河等河流的冲击下堆积了深厚的沃土。地嵌式平原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不但营造了关中平原与四周巨大的地形反差,而且在平原与山地相交地带形成众多关隘。除过我们熟悉的最重要的萧关,武关,大散关,函谷关外,还有潼关,蒲津关(山西永济蒲州镇),蓝关,金锁关等。这些关隘不但造就了关中平原四塞之国,形胜之区的地理优势,且屡屡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作用。</h3><h3> 先说函谷关,函谷关是关中向东延伸至中原地区东西向大道上的重要关隘。旧关所在之地,一侧崤山,一侧黄河,被誉为“崤函之固”。函谷关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意义,而且是重要的地区界限,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以函谷关为界分关东,关西,或以崤山为界称山东,山西。</h3> <h3> 函谷关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回顾一下秦人统一的进程。秦人封国立足于关中后九都八迁,其中最重要的几次迁都其目的就在利用横贯关中的道路交通实现东进扩张统一的目标。雍城位于关中西部,都于此能震慑西北非农业民族,并借都邑的力量防止戎狄南下。经过300年的发展,秦人实力渐强,至献公时战略目标转向与魏国的较量,并将都城迁到栎阳。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变法成为强国,其版图不但包括今山西西南与河南西部,且在黄河以西设西河郡,即秦人所谓河西之地,包括今大荔,合阳,韩城。被山带河是关中“形胜之区,四塞之国”的必备条件,魏国的西河郡无疑在秦人院墙之内楔了一个钉子,威胁秦人安全。自迁都栎阳后,秦魏拉开了争占序幕,从魏强秦弱到两者相持,最后秦强魏弱,秦人取河西之地,获得完整的关中,奠定统一的基础。</h3><h3> 秦孝公时再次迁都到咸阳,选址咸阳是关乎统一战略的关键一环。咸阳与丰镐、长安的地理条件相似,三座城市虽分处渭河南北,但交通枢纽作用并无二致。这一交通网络之中的道路主要是函谷道,渭北道,武关道,蒲关道。其中函谷道,渭北道均遵渭而行,古今均为横穿关中地区的东西大道。由咸阳渡过渭河,南岸平坦,不仅汉唐长安城设置于此,且通向东方的函谷道也与这里连通。循丹江而行的武关道也与函谷道交汇于此,渡过黄河从今天的山西进入关中的蒲关道也通向这里。函谷道、武关道、蒲关道沟通了东部的半壁江山,东出函谷直达黄河下游,并转而北上辽东,南下江淮;由武关道东南穿过丹灞谷地至荆襄地区,或南下循湘江进入岭南;东北经蒲津关渡河北上汾晋、雁代。</h3><h3> 都城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途毕出于帮幾之内”的特点。自秦至汉,长安城渡河而建于渭河南岸,继续保持关中道路网络核心地位。与关中平原相关的道路不仅限于东面三关所通之途,西面渭北道在今凤翔附近分为西北、西南两支,西北为回中道,越陇山,经河西走廊直指西域,即“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西南为陈仓道,是关中入蜀最平坦的一条。关中平原北面有直道通往塞外,南有连接秦岭山谷的数条通道。陆路交通外,渭河以及汉代漕渠等构成水路运输线,共同组成了关中的交通网络。</h3> <h3> 二 川陕交通道路与重要战事</h3><h3>川陕交通指北起关中,翻越秦岭,巴山进入四川的道路。李白的《蜀道难》大家都耳熟能详。道路的艰辛长时间阻碍了川陕两地的经济与文化交往。</h3><h3> 1.翻越秦岭的道路</h3><h3>越秦岭道路南北两端分别是汉中盆地和关中平原,道路起于关中,止于汉中,自东向西分别是:</h3><h3> 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凤关(石泉西北)—南子午镇—城固—汉中</h3><h3> 傥骆道:周至—骆谷关(周至西南)—洋县—傥水—城固—汉中</h3><h3> 褒斜道:眉县—留坝—褒城—汉中</h3><h3> 陈仓道(亦称古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h3><h3>四条道路中子午道通行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其全长千里以上,沿途居民很少,到汉代全程均无行政建制,一般不为人所用,其优点北起点子午镇距长安最近,我们熟悉的环山路子午峪下的北豆角村就是起点。傥骆道开通约在两汉之间,最初从今武功(新莽时称新光)起,走围谷入岭,称为堂光道,后改为从周至进入秦岭北侧的骆水谷地,于南侧的傥水谷地联通,傥骆道是四条道路中最短的,但道路多坡坂,且骆水和傥水间绝水距离较长,行走不易,故通行时间最晚。褒斜道由秦岭北侧的斜水谷地与南侧的褒水谷地组成,褒水通沔(mian),斜水通渭,整个道路多谷地少坡坂,且路程不足800里,所以褒斜道不仅成为秦汉魏晋各代关中与汉中间的主要道路,开通时间也很早,在西周时期已开通,曾助武王伐纣的巴蜀之师可能就是通过褒斜道来到关中。还有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国家族墓,这弓鱼族人也可能是巴蜀的一支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成为西周的小诸侯国。陈仓道(故道)北起宝鸡,入秦岭处有散关,也有“散关道”之称。陈仓道开通时间也很早,西周青铜器散氏盘铭文有“周道”字样,古散国位于今宝鸡凤翔一带,正当故道进山之处据王国维考证周道即故道。所以商周之际故道已开通。故道长1200里,但路途多山间谷地,不仅易行走,而且适宜居住,村落相连,秦汉时期沿途设故道,河池,沮(ju)县三个县级建制,唐设凤州,兴州两个州级建制。所以说四条道中褒斜道和陈仓道是古人利用最多的讲两条道路。跟这四条道有关的历史很多,最为大家熟悉的是刘邦。不要被元代戏文里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所误导,真正的历史是怎样的,这是留给大家的问题。</h3><h3> 除了上述四条翻越秦岭的道路,祁山道也应算入其中。祁山道所经之处为秦岭西端余脉,今甘肃礼县附近有山被古人称为祁山,祁山道从礼县起,沿嘉陵江西源西汉水,经西和,徽县,成县与故道相汇进入汉中。祁山道虽然路途很长且于关中相隔于陇山,但沿途平坦,有其便利之处。</h3><h3> 关于祁山道,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诸葛亮北伐,五次北伐,三出祁山,一出陈仓,一出褒斜。诸葛亮为什么三次出祁山道?为什么挥泪斩马谡?其实都和地理有些直接的关系,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我相信在讨论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比如关键词礼县,街亭,陇山,历史有很多的节点会交融,这是有意思的地方。</h3> <h3>2. 翻越巴山的道路</h3><h3>巴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南北分界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翻越巴山道路从汉中出发,进去蜀地,主要有三条。</h3><h3> 金牛道:勉县—宁强——广元—剑门—绵阳—成都</h3><h3> 米仓道:汉中—巴中</h3><h3> 洋巴道:洋县—镇巴—达县</h3><h3> 三条道路中金牛道最为重要,无论军队还是民间翻越巴山主要选择金牛道。金牛道得名于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在此不多述,起码说明金牛道的在战国时期已经开通。今天的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也基本沿金牛道修建。米仓道和洋巴道沿途均以山谷为主,行走困难,鲜有人经过,最为人知的故事就是杜牧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宋时期重庆至三峡一带均种有荔枝,士兵从这里拿到荔枝,为了保鲜,选择路途最短的洋巴道翻越巴山,然后再经子午道直下长安。</h3><h3> 上述三条道路外,金牛道以西还存在一条阴平道,这条道路连接甘肃东部与四川,山高谷深,人烟稀少,为蜀道中至为艰险的一条。阴平道起于甘肃文县,翻越甘川两省界山摩天岭,摩天岭山脉南为龙门山脉,两条山脉间有一条东西向的丘陵谷地,为阴平道必经之处,今四川青川县白水街即位于这里,由此沿白龙江至昭化与金牛道相汇。此是正道,另有一分支,即三国时期魏将邓艾率一支魏军由阴平道摩天岭迂回江油,至剑门关后直指成都,迫使刘禅投降,蜀国灭。</h3> <p> 蜀道难已经成为历史,我们了解历史不光是那些人物与事件,地理是人类历史的舞台,作为演员的人物不可能脱离舞台演出,并深受舞台的影响。它们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历史。</p> <h3><br></h3><h3> 参考文献:韩茂莉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h3> <p>这周讲堂有两个小议题,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答案。</p><p>1.“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其真实的历史是什么?</p><p>2.《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含泪斩马谡,马谡失掉的街亭,其地理位置有何重要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