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作者简介:</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剑客,生于困难年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教育、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党委书记、院长等职。2018年退休,业余作家、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先后出版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的插队生活之一:说在前面的话</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著名相声演员孟凡贵创作的长诗《知青》开篇有这样几句:“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人!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情!特殊的群体,特殊的魂!特殊的欢乐,特殊的名——知青!一代功臣!一代精英!一代明白的生物!一代只有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才有的精灵!……”</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这首诗,唤醒了一代知青尘封的记忆,也引发了我的共鸣,使我回忆起插队4年的难忘岁月和青年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知青”,乃知识青年的简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称谓,特指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或农场做农民或农工的年轻学生。</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53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是后来“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195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题为《继续动员初中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社论;12月毛主席为介绍河南省郏县大李庄的文字材料《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6年2月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说:“所谓就业,就是要就农业,绝大多数要安排到农业。每年几十万、几百万初中毕业生去当农民,这样,中国就好了,农村就好了。”这一连串的讲话和论述,为上山下乡打下了舆论和思想基础。 “上山下乡”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是在1956年10月25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而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之前的1955年。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60名共青团员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去垦荒,获得批准。8月30日共青团中央为他们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欢送仪式上把一面“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旗授予垦荒队。随后其他城市的知识青年纷纷效仿,掀起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奔赴黑龙江垦区,从而拉开了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之后,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边疆,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都是《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宣传报道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杰出代表。</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62年,周恩来在中央召开的“六个大区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1963年6月29日,周恩来在“中央安置领导小组会议”上要求:“把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提到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从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稳步展开。</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上山下乡演变成为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反修防修的政治运动,则是在“文革”后期。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导,文章说:“毛主席最近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一指示,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并逐步演变为一场知识青年“改造思想”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反修防修” “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下放到农村。</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文革 ”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776.4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下放到乡村,成为所谓的“新农民”。他们或在农村插队落户,或者兵团军垦拓荒,或在草原牧马放羊,或在农场植树耕田。这是人类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与“上山下乡”联系在一起。</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留下了传奇的经历和悲壮的历史。他们在逆境和曲折当中,在不公平和磨难当中,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他们在荒原戈壁、热带雨林、农村边疆,在苦难中铸就辉煌;他们屯垦拓荒、辛勤耕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曾经造福一方。他们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创造了契机,为先进理念推动蛮荒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提供了源泉和动力;知识青年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在和当地人民的情感交流中,在不同生活背景的磨合碰撞中,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知青精神”。</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千百万知青,凭着这种精神,在困难和挫折中,把自己磨砺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出类拔萃的人,成为共和国天空中最为璀璨的星辰。他们是“文革”中最早觉醒的一代,他们在反思与拼搏中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成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在政治舞台上,这一代人扮演着举旗领路的重要角色,现任国家领导人中,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李源潮、孟宪柱,……当过知青;在文化艺术界,这些人也扮演着中流砥柱角色,铁凝、张抗抗、梁晓声、张贤亮、贾平凹、史铁生、叶辛、陈丹青、蒋大为、姜昆、张艺谋、濮存昕、刘晓庆、王刚、陈佩斯、葛优、邢质斌、敬一丹,……当过知青;还有诸多的省部级官员、经济界翘楚、体育界名流、军旅界精英,都曾有过上山下乡的人生经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自豪、我骄傲,我是千百万知青中的一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