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参加青海省首届工农兵文艺汇演的55师业余文艺演出队全体合影。</h3> <h3>师业余演出队创作组成员李梁(左)、阎进通(中)、敬开慧(右)。</h3> <h3>1968年4月,青海省将举办第一届工农兵文艺会演,由省各区县、文艺团体、青海机床厂、民族学院、青海省军区、55师等单位组队参演。2月,师部立即从各团抽调骨干组成师宣传队。刚刚获得师会演第一名的164团宣传队抽调的队员最多。抽调的人员有俱乐部赵金堂主任、廖治权干事,演出队长吴国宏,队员宋根劳、王明芳、陈文林、盛锡福、楊廷芳、李春发,创作员敬开慧和我。敬开慧是提前一个多月到师创作组报到的。正被借调到沈阳军区二工区搞创作的我,也很快赶到西宁师招待所与大部队汇合。
师宣传队组建第一天就召开了动员大会,提出了“边创作,边排练,奋战五十天,会演把礼献!”的口号,一场紧张有序的战斗打响了。
师文化科干事张远迢、段宛生和赵金堂、崔广义、廖治权几位干部处处率先垂范,既当领导又当演员,还当导演、搞创作。</h3><h3>没有好的创作,就没有好的节目。敬开慧、闫进通和我组成的三人创作组深知任务重,责任大,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许多节目数昜其稿,改了又改,甚至改了排,排了又改。演员和乐队队员们白天晚上经常连轴转。受伤了,擦点红药水,嗓哑了,喝口胖大海,继续投入排练。经过五十多天紧张辛苦,一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部队特色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参演节目完成了。
四月初,乍暖还寒。青海省首届工农兵文艺会演开幕!参演队伍按抽签确定演出顺序,一队一专场,下午、晚上各一场。我们演出队排序靠后,前面演出队的节目,特别是青海省歌舞团的专业水准,给了我们很大压力,同时也成为鞭策的动力。
轮到师宣传队演出的那一天来到了,全体队员都早早起床作准备,服装、灯光、场景道具就满满装了一大卡车。每个队员的心情呀,既兴奋又忐忑。但我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勤的汗水不会白流。临演前,师有关部门领导到后台作了演前动员,大家受到鼓舞,纷纷表示,要以百倍的信心和飽满的热情投入演出,誓夺佳绩。
当紫色金丝绒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全体演员和乐队队员同在场上的歌舞节目《边防战士热爱毛主席》一开始,观众席立刻安静下来。演员优美的舞姿在灯光和场景的托衬下,紧紧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接下来,相继是歌舞《坐上火车去工地》、《钓鱼》,数来宝《一只茶壼》,三句半《四个害人精》,对口词《练兵》等,个个精彩,赢得观众阵阵掌声。</h3><h3>歌舞《长征》更是引人入胜。演员们穿着统一的浅灰色的红军服,帽上的红五星,肩上的红领章在飞舞的工农红军大旗指引下,特别鲜亮!演员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表现了红军战士步调一致,齐心合力,夺取胜利的坚强信念。从地方剧团入伍不久的几位新队员,在台上一个接一个表演高难度的空翻筋斗,令人眼花缭乱。表演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抡渡大渡河,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时,引起观众共呜,台上台下一起唱响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特别是战士张耀文接连在台中央翻了近二十个小翻,让观众大为惊叹,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创作组几个人也没闲着,各有分工,相互协作。一会递水,帮唱,抬道具;一会拉幕,打光,换服装,忙前忙后累得滿头是汗,保证了节目与节目之间的顺畅连接。当阵阵掌声喝彩声传来的时候,我们脸上绽放出欢笑,喜悅泛起在心头。</h3><h3>由敬开慧精心创作的话剧《黎明的曙光》,把整台演出推向了高潮。参演的六名演员把自己扮演的角色分寸掌握得准确到位,以精彩的表演征服了观众。尤其是段宛生把一个反动警察的反面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大幕落下的时候,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真正起到了压轴的作用。</h3><h3>演出结束,演员们还没来得及换装,青海省好几个专业剧团的领导就到后合表示祝贺,称赞师宣传队的演出具有专业水平,要向我们学习。说来也巧,164团业余宣传队队长、师业余宣传队乐队队长吴国宏,从部队退役后先后在西宁歌舞团、青海省话剧团、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等省级文艺单位担任过团长、党委书记。这次演出是否起到铺垫作用?真不好说。
师宣传队队员们用青春之舞舞出军人的英姿风彩,用青春之歌唱出军人的豪迈气概。 经过评比,师宣传队毫无争议的夺得青海省首届工农兵文艺会演第一名,为部队赢得了荣誉,为师宣传队增光添彩。
会演结束后,师宣传队在西宁、兰州等地进行了两个月的巡迴演出,受到部队官兵和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光陰荏苒, 这次会演距今已经半个多世纪。这段经历,成了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管换了多少个工作单位,搬了多少次家,我都不会忘记把这次汇演的代表证带上。每每看到代表证时,就会想起会演时的情景,想起团、师宣传队的光荣历史,想起宣传队队员们的青春岁月和那些感人故事。
</h3><h3>岁月流转,永远难忘团、师宣传队对我的培养教育;聚散离合,永远难忘团、师宣传队战友的兄弟情谊。我为曾经战斗过的团、师宣传队感到骄傲!我为自已曾是团、师宣传队的一员感到自豪!</h3> <h3>李梁参加青海省首届工农兵文艺汇演的代表证。</h3> <h3>在55师文艺汇演中取得第一名的164团演出队全体合影。</h3> <h3>164团业余演出队全体合影(摄于1967年)</h3> <h3>李梁军装照。</h3> <h3>本文作者李梁。</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李梁,1943年出生,重庆市人。1962年入伍,55师164团2营4连战士、副班长,团、师宣传队创作组成员。在部队期间,《四连举办连史展览》等多篇通讯报道在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发表,在团、师两级宣传队先后创作了说唱表演《俺是一个炊事员》、对口词《槍》等节目。敬开慧与我共同创作的速写《戈壁滩上升起红太阳》在《解放军文艺》1967年第2期发表。1967年借调沈阳军区第二工区宣传队帮助创作期间,创作了歌舞《垄上行》、说唱《戈壁尖兵》等节目。1968年复员后,先后担任重庆新建机械厂宣传科长、重庆汽车发动机厂宣传处长、四川重型汽车制造公司工会副主席、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公司机关书记、重庆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工作之余,创作了诗歌《颂歌献给毛主席》、《真正的爱情》、散文《山城花》等作品,在《重庆日报》、《中国重汽报》上发表。2003年退休,现定居重庆。</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