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得上九眼楼(长城文化体验140)

宁肃

向往九眼楼之心,由来以久。但三次前往,均失之交臂。<br><br><div> 1、关于三失九眼楼的记叙<br> 2014年7月12日,朋友自驾。“这是一个极好的天气,就想给那早就心仪的九眼楼吧。”但“到了九眼楼长城景区,大门早就封了。施工的老乡说,九眼楼太破了,正在修呢。我问,什么时候开修的?答,四月份。顿时,我这个后悔哟!早来三个月多好呀,原汁原味儿的九眼楼,俺是没福气亲自看上一眼啦。”(《长城主题系列(三十五)——挥汗黄花城》)<br> 2017年12月2日,十三哥户外。“在黑坨山上,我和十三哥等来了后队,此时天真黑了下来。”“手台里,不时传来前队已经上车、中队已到九眼楼的消息,十三哥带着我们摸黑前行。”“夜过九眼楼,只望见一抹黑黢黢的影子。十三哥说‘上去看一眼吧,算来过了。’我说,‘先欠着吧,以后补课!’”(《长城主题系列(七十六)——姐姐的跋涉》)<br> 2018年1月13日,北京自由行户外。“逆光中的西大墙多了些迷离的气息与神秘的氛围,大家不由得多拍几张。我提醒队友,‘要适当提速,否则赶不上九眼楼的夕阳。’”但“抠着岩缝,扯着树根,终于下到九眼楼下的垭口,见到了在此接应的佛队。他说,‘你们别上去了,否则天黑前下不来。夜路下山,很危险。’”看我心有不甘,佛队又说,‘下次吧,一定带你上去!’”(《长城主题系列(八十四)——擦石口到西大墙》)<br>  可是,下次一直无期。<br><br></div><div> 2、关于沿途敌台现状的观察<br> 2019年12月14日,老兵户外。这次是票哥相邀,又有老谢等兄弟同行,“旧水坑-北京结-九眼楼-旧水坑环穿”就在那条熟悉而欢快的林间小路上开始了。<br> 此行兵分两路,弱驴从北侧抄近道直插刀把楼;奔北京结的可谓强驴,之字小路,持续攀升,行进速度够快。才九点半,就抵近墙体。<br> 上墙就见敌台,首先是怀柔151号。记得以前这座敌台,被砖块泥土堆着,被杂草灌木遮着,很没形象。现在,经过钢架加固,看似壮实了许多,也清爽了许多。从其遗存部分看,应有回廊与中室,但看不出具体规制。</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登上151号敌台</h3><div><br></div><div> 接下来的152号敌台,没有回廊,楼顶垛墙几无,部分残缺透空。其形制清晰但非典型。迎面,门居左侧,向右排列3窗;左面1窗,但右面3窗;背面有1门1窗。有意思,四面墙分别1、2、3、4眼。<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远眺152号敌台</h3>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152号敌台内部广角<br></div><div><br></div><div> 153号敌台,最为规整,典型的三纵三横结构。虽已修缮,但没什么改动,垛墙完好,外部风貌尽呈古韵。<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攀向153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回望鹰飞倒仰方向<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位于山顶的154号敌台,就是著名的北京结。在此,三条长城先聚后分,向三个方向飞去,极度飘逸。原来的北京结,高耸而陡峭,颇显野性与狰狞,修缮后就显得规矩多了。估计是考虑安全,接近山顶的地段,特在边墙左侧,紧贴墙体又修了一段砖阶步道,长城看似成了复线。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意,肯定出于好意,但大可不必。</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北京结上的队员</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修缮后的城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貌似复线的砖阶</h3><div><br></div><div> 北京结上,视野良好,北望长城如龙,辗转腾挪,蜿蜒逶迤。心想,如若日出东方,霞光沐浴,这西大墙该是何等美妙的画面。西大墙不仅是驴友的,也是影友的。2012年10月21日,为寻西大墙,我和东方车影俱乐部的朋友们闹出了不少笑话。<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展望西大墙<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北京结往北的,就是去往九眼楼的外线长城。由月亮门出去,就是令人惊心的箭扣第二天梯。“留个念想,准备下吧!”</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北京结分向外线的月亮门<br></div><div><br></div><div> 一位队友见状,不得不告退,他说他恐高,想沿原路回返。这是不能强求的,更不能劝。户外谨记,安全是压倒一切美好愿望的决定性因素。<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一队友原路返回<br></div><div><br></div><div> 即使是老驴,也大意不得。你看票哥,也在一步一步地挪。<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下西大墙<br></div><div><br></div><div> 过垭口往上,就是155号敌台。此台方正,长宽都近10米,高达8米,标准的3×3形制。虽未经修缮,但墙体相对完好,连垛墙基本都在。<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155号敌台内部<br></div><div><br></div><h3> 往前不远,就是刀把楼了。在此,长城向东拉出一个抽屉,刀把楼偏离主线。此台,应为怀柔156号敌台,现已坍塌过半,只有北墙完整。虽然也是3×3,但三纵三横并未完全贯通,通道应为“丰”字结构。这是推测,并不把握,特地喊来票哥,一同切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北望刀把楼</h3>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观摩刀把楼局部<br></div><div><br></div><div> 再往北,依次是157号、158号两座敌台,形态相以,体量接近。但前者为台基石砌、楼体砖垒的空心敌台,三纵三横结构;后者是石基石墙的实心敌台,只是台顶有砖砌垛口。两楼的石材,都很方正且宽大厚实,做工讲究与样边有一拼。<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北望157号敌台、158号敌台</h3>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南望158号敌台、157号敌台和刀把楼<br></div><div><br></div><div> 接下来的159号敌台、160号敌台,都是空心残台。前者只余西北角,规制不清。后者只有西墙,3箭窗犹存。<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159号敌台西南方向</h3><div><br></div><div> 继续上行,老谢已在前面等候。原来,我们已是后队之后,且太落后。</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前往161号敌台的陡坡<br></div><div><br></div><div> 161号敌台顶部坍塌,匾额已失。但南、北及西立面相对完好,垛墙上的射孔与了望孔分上下两层,一清二楚。其规制奇特,南只1门,西只1窗、北1门1窗,东有3箭窗。<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161号敌台<br></div><div><br></div><div> 至此,摄影家眼里最美的西大墙基本结束,剩余地段坍塌,没入林海。<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南望西大墙<br></div><div><br></div><div> 再往前,长城墙体尽毁,只有敌台实心,可观系数大大降低。其中,162号、163号两敌台位于垭口两侧,疑为镇关台<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东北方向162号敌台、163号敌台<br></div><div><br></div><div> 164号敌台,比163号更残,现存部分很具形象但已呈崩解之势,岌岌可危。165号敌台,相对完好,只坍塌东南一角。而166号、167号、168号敌台残缺更甚,墙高均不过半米。在这一段,遇到了另一支户外队对穿过来,大家都主动让路,非常友好。<br></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164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165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166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167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回望167号至163号敌台</h3><div><br></div><div> 3、关于九眼楼的文献资料描述<br> 终于爬上了九眼楼,此时下午一点半。此台编为“延庆108号敌台”,但也应为“怀柔169号敌台”。关于九眼楼,有太多的文献介绍,在此摘录片段如下:<br> “九眼楼长城位于怀柔雁栖镇与延庆四海镇交界的火焰山上,海拔1141米,比司马台的望京楼还要高出155米。”“因敌楼每面有9个箭窗,故此得名,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九眼楼完整指南》)<br> “九眼楼为明嘉靖22年(公元1543年)巡抚都御史王仪建,中间有大小红门,西至岔道羊头山,东至四海冶,长160华里,设五口,红门左右修墩14座。九眼楼在该边垣最东端四海乡石窑村南5里火焰山,高7.8米,有九个掺望孔连接三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会,顷刻可以达居庸关。”(《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br> “九眼楼因其建筑规模和形制在万里长城中是最大的,双层空心,每边设箭窗9个,四面共36个,号称‘万里长城第一楼’。”(《图文长城》)<br> “九眼楼下部砌条石,上部用白灰砌青色城砖,构建十分坚固而壮美。楼下西侧有小平台。”“平台北侧,有砖砌的台阶可达南楼。楼顶为砖砌券拱结构,楼内宽大,可住兵储器,向北开两窗,四面各有一门,门高2米,阔1.2米,出入便利。”(《百度百科·九眼楼》)<br> 从文献资料中学习,是认知长城的重要途径。但有些文献资料存在分歧,我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比如,九眼楼是否“内外长城交汇处”的问题。<br></div><div><br></div><div> 4、关于内外长城分岔地点的意见<br> 一种意见,九眼楼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甚至有文献明确提出,“北京的明长城在这里一分为二,即内长城和外长城。”其“这里”也是指九眼楼。他们认为,从九眼楼往北的一路,是外长城,经延庆、赤城、宣化、张家口、万全、怀安,进入山西地界;从九眼楼往西的一路,是内长城,经海子口、彭家窑、头司、柳沟、小张家口,到达八达岭。另一种意见,北京结才是内外长城的东交汇点。他们认为,长城从山海关而来,到北京结(确切说,是北京结西侧长城主线北墙的月亮门)分为两岔。其中,向西的一路是内长城,向北的一路为外长城。其中,内长城经旺泉峪、大榛峪、黄花城、解字石,往八达岭,继而向西南,经河北怀来、北京门头沟、河北涞源,进入山西地界。<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两个三岔型的北京结<br></div><div><br></div><div> 的确,九眼楼与北京结一样,也是长城线路的分岔处。两者相距不远,却分别撑起了一张长城网络,但到底谁分出的内长城呢?后请教一些资深墙迷,比较一致地认同后者。大家认为,北京结往西的这一路以空心敌台为主,建筑等级高,应为长城主线,但在十三陵地区出现了大段的间断地带(一说怕破皇陵风水),形成京城防御体系的重大缺陷。为弥补之,又在十三陵以北修了支线“南山路边垣”。这就形成了京北地区的多重防线的长城脉络。不过,九眼楼往西的这一路,长城遗存脉络虽比较连续,但敌台以实心为主,城墙石砌甚至干插,建筑等级低,只是内外长城之间的一道支线性边墙。到底哪种说法正确,还请大家讨论。<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怀柔延庆交界地带的长城网络<br></div><div><br></div><div> 无论如何,如此短的地段,竟有两个三岔,形成两张防御网,可见地位之重要,防控力度够大。不管谁是谁非,能一次穿行内外长城,且涉足两个北京结,可谓幸事。<br></div><div><br></div><div> 5、关于长城敌台及墙体的命名<br> 查询西大墙有关资料时发现,这里的长城敌台及墙体的叫法特别。比如,此行上墙第一台,在长城网上叫“西栅子村南151号敌台”,其实就是怀柔151号敌台。给编号加个村名作定语的确方便读者,再多个方位词也行,但要相对准确,不要误导。比如,这个怀柔151号敌台显然位于西栅子村西偏南,最多叫西南而非“南”,而后面西大墙上的各敌台则在西栅子村西甚至西北,但标注的却是“西栅子村西南”,甚至还是“南”。如此,方位偏差太大。而且,加注了村名后就该从1累加,否则容易产生误会。“西栅子村南不可能有151个敌台嘛”。这里的“151号”是指长城敌台在怀柔地区连续的序号。<br> 还有,俗称北京结的怀柔154号敌台,在长城网上叫“渤海镇庄户村南154号敌台”,除了村名,又加了镇名,既有隶属又有方位,可谓周全。问题是,154号敌台的序号是依西栅子系列而设,在“西栅子村南153号敌台”与“西栅子村南155号敌台”之间,只能是“西栅子村南154号敌台”。现在看到西栅子敌台系列里跳出个“庄户”,不免感觉有点怪。如果将北京结这座敌台纳入庄户系列,这个“渤海镇庄户村南154号敌台”,与西侧相邻的“渤海镇庄户村南170号敌台”在序号上就形成了大幅度的跳跃。不知别人读后的感觉,反正我是有点懵。建议,长城敌台编号要统一规范,哪个地区也不要另搞一套。要搞也行,但要合乎逻辑与顺序。不是说谁错误,是说要尽量把可能的误解与误会降低。<br> 其实,不仅敌台编号,墙体的叫法也是一样。比如,此行上墙之前,于墙脚见到刻有“箭扣长城南段(鹰飞倒仰至北京结)151-154敌台修缮工程”字样的一座碑,不像常见的长城文保碑,也非历史遗存的工程叙事碑,暂且称其纪念碑吧。心想,鹰飞倒仰至北京结如果叫“箭扣长城南段”,那北京结至九眼楼自然就是“箭扣长城北段”了。可鹰飞倒仰到天梯到将军守关到擦边过到涧口到小布达拉到正北楼到牛角边,该叫什么段呢?都竖碑立传了,希望尽量严谨些。<br> 再有,怀柔164号至168号五座敌台的图片,都是怀柔165号敌台,建议尽快调整。<br></div><div><br></div><div> 6、关于长城敌台修缮的建议<br> 此次穿越,涉及修缮地段与未修缮地段。其中,怀柔151号敌台至154号敌台为新近修缮,基本“修旧如旧”,也符合“最小干预原则”。但早几年修缮的延庆108号敌台相对完整,古韵观感较差。</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九眼楼修缮之前</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九眼楼修缮之后</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九眼楼中室局部</h3><div><br></div><div> 无论是内部钢架支护、外部钢筋牵拉的加固措施,还是砖石材料的结构修补,都使敌台的结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敌台的排水与防水,现将以前部分观点重提:<br> 敌台修缮,无疑以延长敌台寿命为目的。作为建筑,敌台的安全状况与未来寿命,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长期浸淫、腐蚀、风化的漫长过程。除了砖石的自然风化外,最大的破坏源于雨水的浸泡,导致砖石及墙体的慢性裂隙及腐烂,进而危及建筑安全。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火力毁伤与人为破坏。而游客上楼,也将加大承载,导致楼顶压力过载,甚至是顶部坍塌的可能。由于要修旧如旧与最小干预,目前的修缮只能局部修整。那么,雨水就会直落露天的部分,并通过透空的墙壁流入。大量雨水的灌入及淋入,如不能及时排掉,也将浸沤敌台基座,甚至淘蚀墙基。长期以往,必将破坏墙体的结构稳定。</div><div> 因此,保护楼台与墙体,排水与防水应成为长城修缮的基本着眼点。为达有效排水与防水目的,对楼体顶面完整的,应修整流水嘴,无流水嘴可用,应做有限修整,在保持原貌前提下,适当找平并设置排水管将雨水排到楼外;上楼蹬道应封闭,并与天井梯口一起加盖透明材料板,以防止雨水淋入。像怀柔151号、152号敌台这种楼体顶面不完整的,应将中室与通道的地面找平,并连接排水管道。此外,对敌台所有的外露部分,都要进行防水处理。对于未进行排水设计与防水处理的修缮工程,建议抓紧补做。<br></div><div> 无论如何,长城修缮正步入良性轨道,可喜可贺。而将广义的箭扣长城终于走全,并弥补了三失九眼楼的缺憾,还在下山阶段目睹了夕阳光辉里的箭扣长城,我感觉此行很值。<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远眺箭扣<br></div><div><br></div><div> 感谢长城!致敬长城!<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