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荏苒 福纺如歌

闲敲键

<p class="ql-block">  时序更迭,行板如歌,花开花谢,过往成诗。如把福纺的兴衰过程比作一支跌宕起伏的交响曲,那么这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是哀怨悲戚的;若将三千多纺织员工几十年的拼搏、奉献及承受的荣辱当成一首深情激荡的诗篇,显然诗篇的末尾一句是壮烈凄惋的。望着兀自于坍塌的废墟间污迹斑斑的纺织女工塑像,无数为之牵挂的福纺人黯然神伤,泪涌心扉!从此,让八闽大地为之称颂的工厂已成为历史,一座曾经评上全国一百家花园式工厂的秀丽厂房从榕城的版图上消失殆尽。</p><p class="ql-block"> 这些天“国棉厂开拆了”,“车间已夷为平地”,以及相关照片的消息屡见微信群端。虽已离厂一十一年了,本已超脱的心境仍泛起朵朵涟漪……在福纺厂工作生活过二十七个年头间的往事片段又重在脑海闪现…… </p><p class="ql-block"> 八一年八月,辞别饱尝酸涩生活了十年的燕城,离开乌黑坚硬的煤海矿山及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兄弟们,返回榕城入职福纺厂,融入洁白松软的棉纺行业与纺织同仁共同谱写福纺的奋斗篇章。反差之大,处境有别,艰辛依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棉库办公室旁的两棵三百多年前的老榕树曾默默地注视过我们的敬业、奉献,并见证着国棉厂兴衰哀荣的每一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ul><li><b><i> 序曲,生机昂然</i></b></li></ul><p class="ql-block"> 国棉厂从七五年筹建到八一年已初具规模,进厂伊始,到处繁忙喧嚣,货运车辆穿梭不断,基建安装如火如荼,试生产调试期,车间机台轰鸣,处处可见雪白的棉花、纱线在流淌,仓库一垛垛堆放整齐结实的棉包、纱包,进出有序,忙而不乱,眼见福纺上下齐心协力,充满活力,颇感欣喜。</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生产需求,八三年厂里让我重操旧业,着手组建电瓶车班。在已有的三部平板车基础上,又往江苏、山西等地验收、购回夹包机、吊车,去厦门等买回充电设备及所需材质,紧张地展开蓄电池的充电、机车的维护调整、驾驶员的操作训练等,迅即厂区新修的水泥路面上陆续闪现出一辆辆带着拖斗的滿载着棉包、纱线、配件的厂内机车奔跑在车间、仓库之间,增添了建厂初期福纺厂一道生机勃发的风景,夹包机在仓库堆垛,在车间协助安装设备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为突飞猛进的国棉厂建设尽上一臂之力。八四年福纺厂能全面通过一期竣工验收,凝聚着无数员工辛勤付出的汗水和心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千多福纺人曾为能聚集在这块牌匾下,奋斗、拼搏、自豪、恋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兢兢业业的挡车工不停的穿梭在一排排震耳的机台间,每天不见天要走三十里,枚枚纱锭都浸透着她们辛勤的付出和汗水,寸寸白布皆凝聚着她们无尽的心血与奉献。</p> <h3>第一次厂职工代表大会。</h3> <h3>当年许多人喜欢穿绿军装。</h3> <h3>储运组人员合影。</h3> <p class="ql-block">  84年12月22日福纺人集体的美好记忆,福州棉纺织印染厂通过竣工验收,举行正式投产典礼!</p><p class="ql-block"> 建厂的老领导回来祝贺与部分在厂的元老们在办公楼前留影,纪念这激动人心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右起第五位苏里,(75年厂筹建处首任主任);右起第四位仲容,(筹建处副主任)。</p> <h3>那年厂里一起参加自考的同学。</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中篇,激越畅快</b></h1><p class="ql-block"> 随着一纺五万纱锭的正常投产运营,纺织原料需求与日俱增,开始了我二十二年的采购履历。足迹所至,浙赣苏豫皖,晋冀鲁鄂湘,川渝陕沪粤,京津南北疆。历经纺织原料价格变迁,棉花从计划经济时的171.3元/担到市场经济后的二万三千多元/吨(棉价突破三万六那是我离厂后在省经贸公司就职,一〇年时的市场);涤纶短纤从每吨七千到二万多又低至六七千的剧烈波动;氨纶丝从每吨三四十万回落至六七万;以及腈纶、粘胶、莫代尔、竹纤维等等国内外原材料品种的起起落落。</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厂里不断增长的生产需求不论酷暑严寒,栉风沐雨,忍饥挨冻奔波在棉站、车站,深入于团场、棉田。曾经为了赶时间除了晓行夜宿,还连续几天不住旅馆,晚上乘火车,白天一下车直奔目标接洽业务,选择原料,完毕,再往车站购票继续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连轴转;曾经为了站台上的棉花能尽快发运,连续多天奔走斡旋在铁路局与火车站间,都是下午三点多才能吃上早餐(冬天一大早出发,饮食店都没开始营业);曾经为了搞到计划外的棉花,清晨带着私营货车去轧花厂装货,晚上才冒着风险押车出发,为避过检查站,须选择路况极差的小路,创下一个车一晚爆了七个轮胎的记录,艰险并行,提心吊胆,或半夜或黎明到达昌北站,直至全部装入车厢,打上封铅,才石头落地,方可去充饥歇息;曾经为了提供更详尽的棉花物理指标给技术部门参照,不厌其烦的登临各产棉省的棉检所;曾经为了获得适合我厂质量需求的纺棉,在河北、山东、湖北等地轧花厂披霜挂雪的籽棉垛上召集当地农民工,反复细致的宣讲“三丝”的危害性和挑捡的方法步骤;曾经在大雪纷飞的半夜投宿于陌生小站一晚一元五角钱的地下防空洞;曾经在闷热的晚上搭乘过连续站立十几个小时的夜行列车;曾经不分昼夜带领厂车盘旋在崎岖的八闽山路十包八包地收集乡镇供销社、百货站盈余的棉花;曾经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冰天雪地攀爬上新疆高垒的棉垛选择适合的棉花批次;曾经……曾经……,无数的曾经都是为了厂里的金梭银梭能日夜在唱歌;为了春天能永驻在机台的欢悦中;为了幸福能漾溢在姊妹们辛勤的汗水里;为了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省优、部优产品;为了能纺织出更加美丽灿烂的新生活。曾经……与三千多默默耕耘的福纺人的曾经……共同谱就拼搏、奉献、昂扬激荡的交响乐曲,写下福纺厂进取攀登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 布机车间、二纺车间、三纺车间相继建成投产,剑杆织机、喷气织机陆续上马,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产量不断刷新,创优品种纷呈,屡报佳绩,独领风骚。年产值五六亿,每年均向国家上缴利润二三千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建省纺织企业的标杆,进入全国纺织企业五十强。省里、部里以及国务院总理等领导多次莅临工厂参观、开会、指导。大国棉的名气蜚声业内,响彻中外。</p> <p class="ql-block">  91年12月厂第一届党委委员参加第二届党代会时的合影,信心满满,憧憬着福纺厂的美好蓝图。</p> <p class="ql-block">  曾经与之朝夕相处的供应科姐妹们三八节合影,个个神采靓丽,粲然生辉。</p> <h3>常年举办职工培训班,师生结业合影。</h3> <p class="ql-block">  菏泽地区棉麻公司的领导参观了整洁漂亮舒适的厂区后,欣然在办公楼前留影纪念。</p> <p>安徽省棉麻公司领导来厂参观考察。</p> <p class="ql-block">  亲临一线,不惧艰险,以身作则,带领我们力排困阻,年年出色完成厂里生产需求的好大姐。</p> <h3>长期在棉花采购一线含辛茹苦,摸爬滚打,迎难奋进的兄弟。</h3> <h3>运回的棉花仓库放不下了,露天堆场也摞起十几个大垛。</h3> <h3>供应处部分人员合影。</h3> <h3>原棉组历次获得厂部表彰先进班组的合影照。</h3> <p class="ql-block">  刚出差归来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倦容拍就的照片,曾经点缀过厂宣传栏的标兵窗。</p> <h3>与菏泽棉麻公司领导在棉区库站。</h3> <h3>检查、了解派驻轧花厂人员的工作成效。</h3> <h3>背后是两座容纳过上万吨原材料的仓库。</h3> <p class="ql-block">  八五年厂庆一周年每个职工发一套搪瓷餐具做纪念,大家都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出差外地必须换上全国粮票,否则,许多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没有粮票连一碗面,一个饼都买不着。</p> <p class="ql-block">  早期使用的便签、信封还能找出几张,上面印着的电报号7351记忆犹新,那时通讯不发达,在外地与厂里沟通联系,必须去邮电局等上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才能接通,所以当时出差的业务进展、市场变化等工作情况经常都以电报形式通报。</p> <h3>各个时期使用的证件照。</h3> <h3>改为嘉达纺织了,背景预示了朗朗晴天将被飘至的浓云吞噬。</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b> 末篇,如泣如诉</b></h1><p class="ql-block"> 然而盛名之下,弊端亦存。图虚名,轻实效,在企业管理中为摆花架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部门分工过细,管理机构重叠庞杂,市场反应迟钝,效率偏低,导致徘徊不前,举步维艰,失去了进一步发扬壮大的活力,国企的价值优势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体现。市场经济波涛汹涌,纺织行业蓬勃发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激烈。而此时我们不是自修内功,扬长避短,迎难而上,再创佳绩,却为去迎合当时的所谓潮流“靓女先嫁”(事实证明嫁错了郎),〇一年,福州棉纺织印染厂改制为福建嘉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买断工龄,下岗的自谋生路,留下的身份置换,由企业的主人沦为打工仔。体制变更后,依靠往日市场开拓的惯性和名气,经济效益维持了几年,原来的弊端没有扬弃,反而更甚,推诿扯皮,铺张浪费,好高骛远,夸夸其谈之风愈演愈烈,加之各股东间暗地勾心斗角,都在挖这块蛋糕以肥己,劣质的、短斤少两的棉花大量进到工厂,市场滞销的氨纶丝连续数月进到仓库,既无法使用,又占用资金,而这时的管理层均敢怒不敢言,又奈如何?任其继续蚕食着这块日益残缺的蛋糕……从此,当年福建首屈一指的纺织厂,在一些人妄自尊大,斗酒吹牛的喝彩声中一步步走向没落,倒闭已是市场的选择,消亡则是历史的必然。只是辜负了一代福纺人倾注的心血,几十年创建的财富付之东流!</p><p class="ql-block"> 国有资产的流失有目共睹,广大福纺人的利益受侵无以维护,激情奉献过的豪迈精神慰藉已无寄托之处……“以厂为家”、“企业的主人翁”之谓烟消云散,无处可觅,时过境迁,唯有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谁之过?天晓之!</p> <p class="ql-block">  办公大楼通往生产车间的宽敞梯道,曾经是我们的骄傲,如今望着五味杂陈,辛酸涟涟……拆厂前再拍张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86年时任纺织部长郝建秀来厂视察之际为女工塑像的题词只能成为缅怀之物。</p> <h3>孑然独立于拆毁的废墟沙砾边,似乎还在做最后的抗争。</h3>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女工塑像纯白闪耀,灵气十足,旁边的领导安祥淡定,自信有加。</p> <p>从福纺厂的初创、兴建、辉煌,继而走向没落、消亡的见证人。</p> <p class="ql-block">  叹息惆怅之余,只有谨怀,怀念奋斗年代的无私付出,怀念无愧于福纺人光荣称号时的欣慰、满足,怀念曾经携手共进的同仁们的欢声笑语,怀念纱锭飞旋,布梭疾驰的奏鸣曲……</p><p class="ql-block"> 感谢大家为本篇提供的珍贵影像资料,使我在福纺厂的日日夜夜更加明晰、丰满。感谢为篇中的不足、欠妥之处不吝赐教的良师益友,感谢曾经关照、支持一起走过不凡岁月的所有福纺人。</p><p class="ql-block"> 愿时光能缓,期我们不散,福纺的峥嵘岁月永存在你我心中!</p> <p class="ql-block">  此篇只是个人在福纺厂工作的粗略行迹,篇中所言乃一己之见,局限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企盼各位同仁的谅解、指正。愿此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奢望能看到更多、更好回溯福纺岁月点点滴滴的动人篇章,这当是众多后福纺人的职责所在,亦是留给下一代人珍贵的心灵熏陶,愿我们在福纺厂艰难时光的奋斗史能为后人的成长有所借鉴、补益。</p><p class="ql-block"> 继续共同努力吧,福纺人! 愿我们曾为之添砖加瓦的共和国大厦的明天更加美好,人们永远幸福安康! 笑口常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