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碗米粉

国家农民

<h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农作物,其栽培历史少说也有8000年,湖南澧县城头山出土的水稻种子足以说明。水稻经过剥壳后成为大米,大米是中国南方人的主食,其食用方法很多,除了大米饭之外就数米粉了。</h3><h3> 米粉是将大米磨成粉,然后加工成线状。烹饪方法以煮为主,和煮面条相似,但是时间短些,还得有个竹编的篓子,一双长长的竹筷不时搅动,为的是能让所有的米粉受热、熟透。沥干水之后把竹篓里的米粉放入事先准备好了的碗中,然后放入浇头,撒上葱花或香菜末,一碗香喷喷的米粉就成了。</h3><h3> 米粉的口感,基本上取决于浇头。有牛肉的、羊肉的、猪肉丝的、红烧肉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也有鸡肉的。吃什么浇头,取决于你的喜好。浇头是事先做好的的,下粉的师傅一般会把浇头放在炉子上,为的是保持温度,尤其是冬天,凉了的浇头口感要差很多了。</h3><h3> 汤粉要有半碗高汤,干腌粉是没有汤的。也有炒米粉。湖南常德一带还有炖粉,所谓炖粉当然是把米粉放在钵子里炖,一桌子人围坐一起,有如吃火锅一般,顺便咪几口小酒,那是另外一番风味了。</h3><h3> 南方各地的米粉风格迥异。喜欢吃辣椒的地区一般米粉也是辣的。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江西、广西的米粉一般都带辣味。福建的米粉则是一份清香。云南的米粉叫做米线,过桥米线非常有名,听说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h3><h3>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广西桂林的米粉。桂林的米粉一般会放几粒花生米或者黄豆。在桂林上学的几年除了桂林山水之外,独爱那碗米粉,以至于每到周末都会请假出去,为的就是一饱口福,解解馋。大凤山离学院很近,米粉店也很多。一到周末生意好的不得了,乃至于凳子桌子不够,有的人只好站着端着碗吃。那时候年轻,都是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有人一吃就是两大碗。倒也不是学院里的伙食不好,只是学院食堂要照顾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早餐或包子馒头或面条或米粉轮着吃,一般不放辣椒的,用大队政委的话说叫轮番上阵。我爱吃米粉的嗜好以至于成了习惯。在桂林吃,除了桂林的米粉味道好,和常德的米粉味道差不多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恋家的情节。所谓吃在嘴里想在心里。</h3><h3> 在上海的那些年,每年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吃米粉,似乎要把一年的米粉都给补回来,恨不得一天三餐都吃米粉才好。华都后面有一家米粉店我是常客,我从部队里探家时吃,一直吃到现在。老板是夫妻俩,七哥和七嫂。我有有一篇文章专门写两老。七哥七嫂的米粉味道不去评价,有一点是与众不同的。一般吃汤粉是不提供汤的,只有吃干腌粉的客人才有汤喝。但七哥七嫂不同,无论你吃什么,都会给你盛一碗汤:一粒鹌鹑蛋、几片木耳外加一点葱花。时间长了,我和七哥七嫂也成了朋友,没事的时候过去扯白话。米粉的味道,除了浇头之外,其实下粉很讲究。有的老板为了节约煤气,一锅开水最少下两三碗米粉,七哥七嫂则不同,水始终是开的,宁愿多花几个煤气钱。水开温度高,不停搅动,下出来的米粉才没有生水气味,杀菌也到位些。这些细节一般的食客是不会在意的,我和七哥七嫂说起此事,七嫂笑而不答。2019年猪肉涨价厉害,很多粉馆都涨价了,肉丝汤粉从六块涨到七块八块。唯独七哥七嫂不涨价。七哥说等猪肉涨到四十块钱再说。后来猪肉的价格始终没有到四十块钱一斤,七哥七嫂的猪肉粉到现在还是六块钱。</h3><h3> 常德的米粉好吃,是出了名的。壹德壹、闻香月等都开了连锁店,还有熊记、贺记、清真等粉馆也蛮有名气。津市的刘聋子米粉在常德是一块招牌,也是一份遗产和传承。刘聋子米粉始创于1938年,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了。现在的传人是刘聋子老师傅的徒弟的儿子。刘老师傅的故事未做考究,只晓得他的牛肉粉无人可比。据传刘老师傅一生无子嗣,但是他的手艺和品牌并没有随刘老师傅离开人间。前不久鼎城桥南还开了一家规模超大的米粉店,是常德总店,算是连锁了。这和有些行业传男不传女或者不外传大相径庭。我想刘老师傅地下有知应该是非常欣慰的,正是他的手艺被传承,今天的常德人又多了一份美食。</h3><h3> 一碗米粉是一碗历史,是一碗传承,是一碗文化,也是一碗众人的合作。从水稻种植到打成大米磨成粉,然后再作成米粉,最后到下锅煮熟,放入浇头端在你的跟前,有多少环节,又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一碗米粉与其说是一碗,倒不如说是半碗,那半碗就是藏在城头山的古文明、刘老师傅的慷慨传艺,那半碗就是常德人吃的亏、霸得蛮的精气神,那半碗就是伴随着你一生的另外一种美味。</h3><h3> 半碗米粉是佳肴。</h3><h3> 半碗米粉,是春秋。</h3><h3> </h3> <h3>桂林米粉</h3> <h3>澧县城头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