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故事|不止于洛扎

Di

<h3>前言:</h3><h3> 2019年,我的情绪波伏很大,拍的照片也不尽如人意,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去整理,甚至产生了今年不作摄影总结的邪恶念头。时间久了,越觉得此种行为甚是不负责任,无论于我、还是于9102这一年。所以,这篇回顾才在兜兜转转中诞生了。</h3><h3> 谨以此篇,献给19年依旧手持相机的我。</h3> <h3>  关于摄影,我想把一直折磨着我的几个问题放在前面,作为开篇之语。如若引君共鸣,吾将倍感荣幸。<br></h3><h3><br></h3> <h3>问题1:从相机到相机,我到底爱不爱摄影?</h3><h3> 2019年是我折腾相机最“凶”的一年。可能是少不更事,卖掉了自己的佳能5D3和两枚镜头,在入手了一台尼康D700之后又入手了一台尼康D850。然而“出佳为尼”并不能使我感到快乐,我又淘了一台富士X70。拍摄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差点意思,转念又打起了胶片机的主意。如今,我又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徕卡。在这个过程中,我愈追求拍摄的工具,愈觉拍出来的照片缺失了灵魂;在这个过程中,我总抱怨机器,却从未反思过自己。如此循环。仿佛进入一场幻术——伊邪那美,一直在黑暗中徘徊,活不出自己的样子,拍不出满意的作品。</h3><h3> 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到底是喜欢相机还是喜欢摄影?到底是喜欢把玩金属质感还是喜欢拍摄瞬间?我纠结了很久,最后终于得出了结论: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我就是眼馋相机的身子,而从根本上忽略了“摄影”二字所蕴含的深层含义。</h3> <h3>《大美西藏》</h3><h5>Canon EOS 5D Mark III &nbsp;f2.8 &nbsp;1/3200s &nbsp;ISO100</h5><h3></h3> <h3>《酥油灯盏》</h3><h5>NIKON D700 f4 1/2000s ISO200</h5><h3></h3> <h3>《落叶》</h3><h5>FUJIFILM X70 f8 1/1000s ISO200</h5><h3></h3> <h3>《洛扎——聆听·随风》</h3><h5>NIKON D850 f4 1/320s ISO160</h5><h3></h3> <h3>问题2:从色彩到黑白,我到底想表达什么?</h3><h3> 我想表达艺术,不过回头看看,在表达艺术的过程中我竟对艺术的追求有些偏执了。我甚至没读过几本关于艺术的书,就敢妄论艺术,妄谈表达。有段时间,我必须把拍到的照片处理成黑白,各种加工、各种修饰,只为能呈现出布列松、马克·吕布、薇薇安·梅耶、森山大道这些大师作品的样子。我买了他们的作品进行观摩,看过之后还会发出“哦,不过如此”的奇怪声音,然后拿着相机兴冲冲地跑到街上模仿,回家之后就把拍到的照片全部黑白化,一边修图一边拍手叫好,声称自己是个天才。</h3><h3> 然而,我从未考虑过要表达什么,只是一味的褪色、黑白,我信奉“黑白就是艺术”,大言不惭说要形成自己的拍摄风格,我不接受改变,也拒绝批驳,我想标榜我,让世人认可。直到有一天,我对我的照片狂热到横竖睡不着,仔细盯着看了半夜,我不禁寒噤,却顿自己有种东施效颦的盲目!我看着电脑屏幕反射出的自己,却哑笑无言。</h3> <h3>《朵宗遗址》</h3> <h3>《杰马央宗号》</h3> <h3>《藏南·藏南》</h3> <h3>《路》</h3> <h3>问题3:从风景到人文,我到底能不能专注?</h3><h3> 我爱西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里的风景。不可否认,我也喜欢拍风景,无论是在西藏大学读书的日子,还是在洛扎工作的日子,我都在身体力行地拍拍拍。翻开qq相册、朋友圈回顾自己照片的时候,也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拍摄技术的进步、审美水平的提高。当然,我也很喜欢把拍到的风景分享给别人,当别人对我的作品发出赞赏的时候,我会从心底涌现出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仿佛可以消除一切挫折和疲劳。</h3><h3> 但这种拍摄激情与我而言前前后后持续了7年,随着日子的迭代,我竟感觉再也不能与它携手共进了,想不到我与它终究还是跳不出“七年之痒”这条定律。 事物总是在发生着变化,我的心境也没有例外。不知何时,我爱上了人文摄影。倘若某幅照片中没有人文类的元素,我便会怅然若失。爱做一件事是一件好事,但我怕突然某一天又不爱了,比如放弃人文题材而去打鸟、拍微距等。如果这样不专注,我的一生将一事无成。</h3> <h3>《普姆雍措》</h3> <h3>《千里烟波》</h3> <h3>《绘制唐卡》</h3> <h3>《走走停停》</h3> <h3>问题4:从爱好到职业,我到底要不要转变?</h3><h3> 曾经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放弃现在的工作转行来做一名摄影师、想过用自己的作品来换取生活中的“面包”,但每一次又会被自己的怯懦击败,一无所有的恐慌感我不想去承受,也不允许自己去承受。</h3><h3> 我多次审视自己的摄影水平和PS技术,总觉得技不如人,倒还不如老老实实安于现状的好——我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不高但能勉强养活自己,攒点余钱还可以买心仪的相机。摄影,就让我把它当做工作之余用来消遣的一种方式吧!如果我跳出来把摄影当成职业,我担心不能持久,我担心把这唯一的兴趣也丢了。还是安安静静做个摄影爱好者吧!就这样,拿着相机,走走停停、专注记录、享受生活。仔细想想,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状态吧!</h3> <h3>题记:</h3><h3> 在这篇文章中, 我没有把节选的照片分类,然后列许多的小标题。2019年,我的每幅照片都有故事。</h3><h3> BY小迪 &nbsp;——2020.01.14</h3> <h3>《窗内的我》</h3><h3> 我在家里踱步,空气里弥漫着寂寥,搬了把椅子安坐在阳台,兀自对着窗外发呆。突然,我想起了我的相机,那台有些陈旧的尼康D700,我已经有些日子没碰它了,于是支起了三脚架,把它固定在上面,设置好参数之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咔嚓、定格。</h3><h3> 那时的我情绪起伏很大,我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谋划自己的未来。我不知道哪种生活更适合自己。我喜欢摄影、向往自由,这里显得过于舒适了。我拷问自己的灵魂,到底该不该去追逐本心。我不确定。我望着窗外,想出去,又缺乏一点勇气,我很迷茫,恨自己有些懦弱。</h3> <h3>《窗外的猫》</h3><h3>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这只猫突然造访,静静地卧在窗台。</h3><h3> 我从它的眼神中看到了从容,烦躁的我和淡然的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在窗内不知所措,它在窗外怡然自得。</h3><h3> 我制定了一个计划,决定像猫一样出去游荡,带着相机走到哪算哪。</h3><h3> 2019年注定不太顺畅,我可能并不孤独。</h3><h3> 但在某些时间节点,有些路必须自己走。</h3> <h3>《南方悬崖之南山西望》&nbsp;</h3><h3> 这个地方叫做洛扎,“洛扎”这两个字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南方悬崖”。立于县城南山之上向西望去,一条峡谷绵延纵深、映入眼帘。生在华北平原的我,未曾见过这般光景。</h3> <h3>《南方悬崖之北山西望》&nbsp;</h3><h3> 洛扎县城北侧的山比较难登,几近90°垂直,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不过我决心很大,还是成功上了山顶。立于县城北山之上,雄曲河在山下静静流淌,蜿蜒的河水不知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想起了自己,在生命的某些阶段,竟也迷失了方向。</h3> <h3>《岩羊·白塔》</h3><h3> 这座山下有条小路,因为很静谧,所以我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来这边走走。这天午后如常,不曾想却邂逅一群岩羊,它们打破了这份平静,在我心里荡起一阵涟漪。我惊喜于看到这些高原精灵,它们像是在凝视白塔,久久不肯离去。</h3> <h3>《晚归》</h3><h3> 日落时分,一位藏族大叔牵着他的马从我身边走过,我向他点头示意,他回之以微笑。前面的指示牌上标明了方向,但不知大叔将去哪里。他应该是要回家,家里的阿佳也应该备好了青稞酒和酥油茶。</h3> <h3>《“向日葵”》</h3><h3>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向日葵,而是一种其它的植物。只是我在拍它的一瞬间突然想到了梵高的那幅杰作,所以把它命名为《“向日葵”》。我并不了解梵高的生平,只知道他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未得到其芳心,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没有得到世人认可,他还割了自己的耳朵,住进了精神病院,最后举枪自杀。他的一生及其坎坷,但他的《十五朵向日葵》却充满了阳光、希望和积极向上。我想人就当如此,无论身处何境,都要保持一份生命力和律动感。</h3> <h3>《对峙》</h3><h3> 我得罪了这只牛,它对我极其不满,可能是因为我侵犯了它的肖像权。当我按下快门的时候,我就觉得气氛极其尴尬,后面局势愈演愈烈,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大战一触即发。在对峙了半个小时之后,我对着它“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成功化解了危机。</h3> <h3>《手套》</h3><h3> 我不知道这位老爷爷的岁月里有多少故事,他脸上的沧桑写满了故事,但我今天想说说这双手套的故事。</h3><h3> 来洛扎已有3年,这双手套陪伴了我2年。这天偶遇,老爷爷一个人坐在路边休息,风有些大,天有些寒。我看到他光着手,就把手套摘下来给他戴上。老爷爷看起来很开心, 用藏语跟我说谢谢,我听懂了,但不会回“不客气”。看着他笑,我心里也很开心。</h3> <h3>《顾》</h3><h3> 我在下面散步的时候看到它划过长空,向下俯冲。我预测它会飞过这里,所以提前摆好了机位。令我惊喜的是,它出现的一瞬间做出了回顾的动作,与古建筑形成了某种互动,就在那0.01秒,我把它永远定格。</h3> <h3>《牧区的孩子》</h3><h3> 我和这个孩子达成了大约5秒的默契,她望着镜头,我望着她。在这短暂的5秒里,我感慨了很多:这个孩子的童年是在大山里,她接受教育后,可能会走出这片大山;从周围的成长环境来看,她可能在起跑线上输给了很多孩子,但她也有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拼命奔跑实现弯道超越;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到底该怎样画才算成功?我想这个起点是无法决定,但笔却在自己手里。</h3> <h3>《信仰如蓝天般澄澈》</h3><h3> 洛扎县城东南有一处山头,上面矗立着一座古寺,名曰:顿尼林。工作之余,我经常上去走一走、看一看。转经轮其实不高,成年人抬手就能拨动,不过这次我不想和它平视,于是便俯下了身子。我框住了一轮经筒和一方天空,我想这就是我要表现的纯净。</h3> <h3>《望经幡者》</h3><h3> 这幅画面像是摆拍,但我与被拍者确实素不相识。我在山下散步,看到他在上面转山,当我注意到他慢悠悠地走向经幡时,我的脑海里就已经构思好了画面。等他走到那个位置、专注地仰望经幡时,我按下了快门。</h3> <h3>《林深时见“鹿”》</h3><h3> 这应该是岩羊,不是鹿。但我觉得这标题很应景,于是打了双引号便用了。我在一片树林中看到它并拍下了它,它给我的时间不多,只一瞥就离去了。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于茫茫人海只与你不期而遇的缘分。</h3> <h3>《雀谱》</h3><h3> 我很喜欢这幅照片,因为充满了趣味,每只麻雀都不太一样,我仿佛从中窥到了众生万象。但从审美的角度讲,我会觉得这些“小东西”的站位不太完美。后面想了想,这就是它们当时最真实的状态,它们没有经过排练,却绘就了一段简单古拙的三线谱。我捕捉到的画面不是最好的,却是真实的,正所谓:存在即合理。</h3> <h3>《残花》</h3><h3> 拍这幅照片的时候,我正在拜读蒋勋老师的《艺术概论》,书中第一章以花为切入点介绍了美的起源,让我很受启发,我因此对花产生了兴趣。</h3><h3> 花,蕴含了生命之美,她们争奇斗艳只为了授粉“生殖”,它的形状、色彩、气味都是为了“招蜂引蝶”,为的就是完成这一使命。那一朵残花呢,它有机会延续自己或者扩大自己吗?尚未可知。不过我看到她于“残”中含苞怒放,感受到了她的顽强,一朵残花尚且如此,那,人又该怎样?</h3> <h3>《玛尼石堆》 2017</h3><h3></h3> <h3>《玛尼石堆》 2019</h3> <h3>  请无视我题记中所说“我的每幅照片都有故事”类似的话,因为这两幅照片才构成一个故事。我叫“打脸迪”。</h3><h3> 2017年一次登山的途中,我拍下了图一中的玛尼石堆。2019年我又来到这里,本来是在拍其它的,也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想起了它,在经过短暂地寻觅后,发现玛尼石堆还在那里,丝毫未曾改变。时间如白驹过隙,信仰却永世传承。</h3> <h3>《柳枝未满、天空为你留白》</h3><h3> 我不会作画,但梦想有一天成为画家,在野外写生。有时候也会刻意去寻找这种感觉,用摄影作画。在这幅照片中,我本来只是想拍下柳枝和天空,没想到几只小鸟不经意间匆匆飞过,点缀了整幅画面。我想,还好这柳枝未满、天空为你留白。</h3> <h3>《夺路而去》</h3><h3> 不知什么原因,周围的山上植被稀疏,而山下则有一条小溪流过,长满了花花草草,因此吸引了一群岩羊下来觅食。 它们的警觉性很高,我刚出现,它们就惊慌失措、夺路而去。</h3> <h3>《牦牛头骨》</h3><h3> 在藏地,这很普遍。</h3><h3>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是藏族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牦牛之于藏族,类似龙凤之于汉族,属于一个民族的图腾偶像;它在雪域高原超常的生存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善良温驯的脾性又恰似藏民族的真实写照;牦牛的乳、肉、皮、毛皆有价值,而头骨则作为整个牛的精神代表被高高供奉。</h3> <h3>《拍婚纱》</h3><h3> 拉萨去羊卓雍措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这是拍婚纱的好地方,我路遇过很多次,有幸抓拍到这一张。这幅画面不算简洁,左边停着的车,中间拍婚纱的人,右边站着的应该是摄影助理。我也想在高原拍一套婚纱,穿着藏装。(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别人拍婚纱,进而升华主题:表现了作者想结婚的思想感情~)</h3> <h3>《牧羊》</h3><h3> 在牧区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我觉得有必要把它记录下来。这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但它并没有因时代的进步而褪色。</h3> <h3>《独家独院》</h3><h3> 路过这里的时候,我拍下了这样一幅画面:高山、旷谷、田野、人家。我觉得这才叫独家独院,我觉得多年以来我对“独家独院”这个词儿存在一些误解。</h3> <h3>《防不胜防》</h3><h3> 这是一幅非常普通的画面,但我觉得很有警示意义。这棵植物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变中进化出了刺,以作为防身之用,但是它现在却面临着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年来不曾有过的烦恼:它最终还是被一个塑料袋侵犯了。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它身上有刺,可以防身,但无论如何也防不住人类“文明”的进程。</h3> <h3>《鞋》</h3><h3> 这条山路崎岖难行,我甚至怀疑之前没有人到过这里,正当我窃喜自己是一位先行者时,却发现了这双鞋。原来,我也只是一位后生而已。</h3> <h3>《渺》</h3><h3> 总觉得这种断壁残桓必须要有乌鸦在上空盘旋才有味道,这种场景像极了古与今的对话。在朵宗遗址一处悬崖边,一只鸦正襟危坐、注视远方。它很渺小,像极了我,在历史的长河中匆匆而过。</h3> <h3>《大昭寺前》</h3><h3> 文成公主进藏之际,唐太宗决定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赐予她带入吐蕃,为此专门打制了一辆手推车,载着佛像长途跋涉数千公里,从长安城一直推到了拉萨,这段历史在《文成公主实景剧》里也有演绎。 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目前供奉在大昭寺,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在青石板上虔诚叩拜。</h3> <h3>《朵宗脚下的闲暇时光》</h3><h3> 朵宗遗址位于洛扎县城南侧的悬崖上,始建于帕竹王朝时期,据说里面有羊羔大的蝎子,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在承担繁重的劳役之余,还要遭受残酷的刑罚。当历史的车轮来到2019,朵宗早已破败不堪,西藏的农奴也早已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他们通过劳动生产来谋取自己的幸福。农耕时节,朵宗脚下一位藏族群众牵着他的马在田间劳作,稍作休息时给家人发个短信,享受这惬意的闲暇时光。</h3> <h3>《油菜花文化旅游节》</h3><h3> 西藏有很多自己的节日,比如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等。而藏区各个地方根据不同情况又会拥有一些本地的特色节日,如林芝市的桃花节,山南市的雅砻文化节等。山南市下属的洛扎县又有库拉岗日文化旅游节,洛扎县下属的扎日乡还有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类似节日不胜枚举。19年7月20日,我有幸跟两位朋友前往扎日乡目睹了这一盛况,舞台上卓玛的舞姿令人难忘。</h3> <h3>《午餐时间》</h3><h3> 我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理所当然。当人们习惯了驱车前行,可能会忘记了脚下的路从何而来。在一次外出途中,我有幸见到了一群可爱的筑路人。正赶上中午时分,他们席地而坐,卸下一身疲惫,准备享用自己的午餐,不远处还有一人,像在眺望美景。</h3><h3></h3><h3>&nbsp;</h3> <h3>《放牛》</h3><h3> 我看到两个孩子牵着小牛在街上走,就举起相机对准了他们。一个孩子好像发现了,对着镜头朝我一个劲儿地笑,另一个孩子则是全神贯注,继续拍打着牛屁股。</h3> <h3>《藏家小楼》</h3><h3> 不同藏民家中的格局都很相似,这幅照片呈现的就是这种极其普遍的场景。但是它对我来讲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一个人敲开藏族同胞的门。我背着相机鼓足勇气用蹩脚的藏语和这家的主人交流,征求同意后拍下了这幅照片。</h3> <h3>《锁和钥匙》</h3><h3> 我对藏区的文化特别着迷,以至于每次经过藏家门口时都会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案和色彩,那些朴实的绘制让我陶醉。但在一次走街串巷中,这家门上的钥匙和锁却深深地吸引了我。难道它们就这样挂着吗,在这光天化日之下……</h3> <h3>《过桥》</h3><h3> 我故意等他到桥头的一刹那按下快门,这样似乎更有想象空间。我记得之前拍过这座桥,那时西边的桥栏还在,不知怎么回事今天却没了。过桥有危险,一定要当心。</h3><h3>&nbsp;</h3> <h3>《桥》</h3><h3> 这幅照片拍摄于19年4月21日,整座桥平平无奇,没有什么特色,属于大众桥。但后面的一幅照片引发了我的思考。19年11月17日,我再次路过此地,拍下了一位骑摩托车过桥的人,但这座桥西边的桥栏没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时过境迁,因此使我印象深刻。</h3> <h3>《圣水》</h3><h3> 这是我在拉萨哲蚌寺看到的,一开始以为碗里盛满了酥油,后面发现全是清水,很是神圣。</h3> <h3>《辩经》</h3><h3> 色拉寺辩经。辩者二人一问一答,且答者不能反问。我看到其他人都在高声激辩、唇枪舌战,唯独这两位小师傅像是在谈笑风生。</h3><h3>&nbsp;</h3> <h3>《观景台》</h3><h3> 这是药王山观景台,与布达拉宫咫尺相对,是拍摄布达拉宫最好的角度所在地。5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的布达拉宫就是从这个地方拍出来的。</h3> <h3>《布达拉宫》</h3><h3> 每次去拉萨都会瞻仰一下布达拉宫,还是喜欢拉萨,喜欢这种慢下来的生活。</h3> <h3>《推瓦村》</h3><h3> 推瓦村位于普姆雍措湖畔,海拔507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落。</h3> <h3>《雨中起灶》</h3><h3> 在山上邂逅一家藏民采蘑菇、挖草药。中午飘起了细雨,但他们好像并没有打算回去,而是在这里生了火,席地而坐。我看他们显然是有备而来,拿出了青稞饼和酥油茶,开始了他们的午餐。这里海拔4000多米,天气有些冷,他们邀请我坐下暖暖身子,能借此机会和他们聊聊天,我当然不会拒绝。</h3> <h3>《人文写真》</h3><h3> 我不是打广告的,在这里先说明一下,只是去八廓街的时候碰巧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拍了下来。</h3> <h3>《合影》</h3><h3> 这里有一处观景台,一位扎着脏辫的游客小姐姐正在与藏獒合影。旁边还有一只牦牛,它也是“合影专用”。我在很多景点都见过这种与游客合影的藏獒、牦牛,价格不高,一般十几二十块,下次我也要来一张。</h3><h3><br></h3> <h3>《拿着书包去牧场》</h3><h3> 我经常会拿藏区和内地作比较,比较两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我思考最多的是教育,比如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对他们造成的不同影响。我感觉无论在藏区还是在内地,大多数的孩子都很苦,内地孩子的苦更多的是来自于学习压力、竞争压力的精神折磨,藏区孩子的苦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外在环境的恶劣。在一次出行的路上,一位阿佳带着她的女儿搭了一段顺风车,从一个村子到了一片牧场,后面得知她们是要去牧区放牛,小女孩手里拿着书包,因为她一会儿还要在牧区写作业。</h3> <h3>《矿泉水瓶》</h3><h3> 我的好奇心很重,每当看到这种新鲜事物就格外激动。一个用完的矿泉水瓶被摘了盖子挂在一条树干上,这是何意?</h3> <h3>《即将初中毕业的少年》</h3><h3> 一次非常随意的漫步,却邂逅了一群即将初中毕业的少年。他们在这里过林卡(类似于内地的野餐),玩的特别嗨。我本来想抓拍几张照片然后悄然离去,没想到他们直接向我发出邀请。我坐下来和他们聊了很多,关于高中、关于大学、关于就业、关于人生。看着他们稚嫩好奇的脸,我真心希望自己说的话能对他们提供些帮助。</h3><h3>&nbsp;</h3> <h3>《玛吉阿米》</h3><h3> 如果你喜欢西藏,那一定知道仓央嘉措,如果你来到西藏,那一定要去玛尼阿米。玛吉阿米这个名字出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诗,相传是仓央嘉措情人的名字。而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正是玛吉阿米所在的这座土黄色小楼。大约300年前,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星空如蓝幕,坐落在拉萨八廓街东南角的一座藏式酒馆来了位神秘人物,一脸的年轻和高贵。忽然门外有人掀帘窥望,是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就在那一刻,少女的绝世容颜深深印刻在这位神秘人物的心里,待他追将出去,少女已消失在茫茫月色中。从此,年轻人常常光顾此地,期待与少女的重逢。思念的痛苦点燃了他赋诗的激情,也带来了无数美丽的灵感,他在这家小酒馆里留下了许多诗篇。“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h3><h3>”</h3> <h3>《车如流水》</h3><h3><h3> 第一次尝试拍摄这种拉丝,快门用了15秒,光圈开到了22,ISO打了100,拍摄地点选在了拉萨八廓街北面的一处天桥上。拍的一般,给自己打个60分吧。再接再厉、继续努力。</h3></h3> <h3>《圣城马拉松》</h3><h3> 动感魅力拉萨,共享健康生活,奔跑地球第三级。 </h3><h3> 在高原上跑马拉松是什么概念?咱没跑过,咱不知道。我只记得在西藏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一次体育测试是跑1000米,跑完之后我就吐血了。我觉得在高原上举办这种马拉松赛事很有意义,正是由于缺氧,这种精神才更显可贵。</h3><h3> </h3> <h3>《找、拉、推、懵》</h3><h3> 这四幅照片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命名为《弟弟去哪了》、《找到弟弟了》、《推着弟弟走》、《弟弟车翻了》。(PS: 这位推车的哥哥不是故意的,可能是力气小,没控制住弟弟的车。我本来是想拍一幅温馨的画面,没想到弟弟的车翻了……还好他们的父母第一时间已经赶过去了,孩子也没事儿~)</h3> <h3>《写真》</h3><h3> 在大昭寺前的某个夜晚,我看到一群人围在她的周边,一排排的三脚架也早已架起。她的双手合十、面容虔诚,感觉已经慢慢进入了状态。待灯光打在她脸上的那一瞬,我悄悄按下了快门。</h3> <h3>《垛》</h3><h3> 因为农家出身,所以我对这种田园小景极感兴趣。在路过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拿着相机开始取景,这些捆好的垛似乎排列的很有规律,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些农作物是青稞,后面得知是油菜花。</h3> <h3>《I am inevitable》</h3><h3> 《复仇者联盟4》之后,英雄们各自过起了平静的生活。然而世界并不安定,局部地区的小打小闹依然存在。经过一番努力后,这位自诩为“美美侠”的英雄成功收集了5颗宝石。在一个阴云密布的下午,她打了一个响指:美美与共,天下大同!</h3><h3><br></h3> <h3>《才上“杆”头》</h3><h3> 我蹲在这里观察了足足有1个小时。这只七星瓢虫先是在叶子上穿梭,然后顺着“杆子”爬到这,它爬的特别慢,有时还会停下来。每当它不动的时候,我就会向它吹气,让它以为风来了,这招很好使,叶子一动它就继续爬,很有趣。我会偶尔拍拍小微距来放松自己,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享受内心的平静。</h3> <h3>《洛扎——大地之眼》</h3><h3> 那天飘起了细雨,淅淅沥沥不停,我们便打伞出来漫步。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地上坑洼处积了些水。她走到这里的时候来了灵感,让我从这个角度拍下这幅照片,并命名为《大地之眼》。</h3> <h3>  最后,我想用“景中有我”的四幅照片压轴,以祭奠曾经走过的路。</h3> <h3>《洛扎——攀登》</h3> <h3>《取景》</h3> <h3>《小桥》</h3> <h3>《留影》</h3> <h3>结语:</h3><h3> 愿,</h3><h3> 待我——</h3><h3> 看尽潮起潮落;观遍云卷云舒;</h3><h3> 嗅尽花开花谢;尝遍人生百味;</h3><h3> 再回首,</h3><h3> 我心依旧。</h3> <h3>  拿着相机,乐此不疲,说说笑笑,就是小迪!末了,放几张我街拍的照片吧。这里没有作太多的文字说明,留些空白,待君与我细细共赏。</h3> <h3>《门可罗雀》</h3> <h3>《乞讨》</h3> <h3>《合作愉快》</h3> <h3>《墙角》</h3> <h3>《等》</h3> <h3>《执笔的少年》</h3> <h3>《农家乐门口》</h3> <h3>《闲聊》</h3> <h3>《田间细语》</h3> <h3>《“分道扬镳”》</h3> <h3>《民政局门口》</h3> <h3>《走》</h3> <h3>《梳妆》</h3> <h3>《老者》</h3> <h3>《公园》</h3> <h3>《午后时光》</h3> <h3>《背影》</h3> <h3>《系鞋带》</h3> <h3>《思想者》</h3> <h3>《初生“牛犊”不怕牛》</h3> <h3>  我上面这些照片都是彩蛋。明年,哦不对,是今年,现在都已经是2020年了。今年,也就是2020年12月底,我会重磅推出我的摄影集,名字都想好了,就叫《从城东到城西》,内容就是关于洛扎这座城的街拍,欢迎大家浏览阅读。</h3><h3> 当然,摄影集也可能不出,万一我又喜欢上拍其它的了呢。敬请期待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