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1月14日上午,一师附小四二中队的少先队员在辅导员聂老师的带领下,参观— — “汴京灯笼张”博物馆,了解开封民俗文化,弘扬中华传统彩灯艺术,开展发扬民族精神,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主题活动。</b></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在开封理事厅街38号有一个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这处老宅保持着原有的韵味,古香古色的木门,雕梁画栋的楼阁,暮然回首,那碧瓦朱檐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悠悠岁月……</b></p><p><b>这里就是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汴京灯笼张。</b></p> <p><b> 汴京灯笼张始于清朝,是清朝末期艺人张太全留下的绝技,居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传承至张俊涛老师手中已是第七代了。</b></p><p><b> 汴京灯笼张历代传人均有独特技艺传世,尤其以四代、五代灯笼张张弘、张嘉义布置慈禧开封行宫;六代灯笼张张金汉王秀菊扎制千手千眼佛灯;七代灯笼张张俊涛张俊丽创办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最具代表性。经过多年的努力,第七代传人张俊涛老师恢复了千眼千手佛灯、走马灯、立体汴京八景无骨花灯等近50种传统古灯的工艺。</b></p> <p><b> 步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关于灯的历史发展。自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以来,照明经历了从火、油到电的发展历程。照明工具经历过无数的变革,出现过火把、动物油灯、植物油灯、灯笼、煤油灯到白炽灯、日光灯,发展到现在琳琅满目的装饰灯、节能灯等,可以说一部照明的历史正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其中灯笼的出现是整个封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照明工具!</b></p> <p><b> 第七代传承人亲自给少先队员们讲解,大家都听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b></p> <p><b> 千手千眼佛灯是第六代传人张金汉老师的代表作品。</b></p><p><b> 千手观音坐在莲花座中,每只手中的眼射出晶莹的光亮,光彩夺目,观音慈祥端庄、神采奕奕,且手臂均能伸缩转动。</b></p> <p><b> 同学们仰着小脸在认真的看什么呢?原来这个灯就是灯笼张的经典“五谷丰登”。这种无骨架的灯,完全运用灯笼之间的几何原理支撑,寓意“五谷丰登”。</b></p> <p><b> 看这个灯,色彩艳丽,细致的雕刻,飘逸的流苏,每一处都体现了制作者的精湛技艺!</b></p> <p><b> 2008年,“汴京灯笼张”制灯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笼张”的灯笼,既有传统宫灯的古典华贵,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集雕塑、年画、剪纸、刺绣等艺术为一体,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风采。</b></p><p><b> 张俊涛老师对父亲张金汉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从这一刻起,我们做灯笼的性质变了,以前是家里谋生的手段,现在是面向国家的传承责任。”</b></p> <p><b>制作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灯笼需要的工具。</b></p> <p><b> 通过走进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我们家乡的博大的传统文化。</b></p><p><b>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传统彩灯,来学习彩灯制作,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彩灯传承下去,让传统彩灯的光辉照亮古城、照耀世界、照亮未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