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深邃

<p class="ql-block">  每当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一过,神卅大地各乡村集镇宅院,城市大街小巷便渐渐开始张灯结彩,忙碌年货热闹起来了,到处吉庆的气氛它告诉人们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近了,要过年了。</p> <p class="ql-block">  咱们中国人习惯把欢度春节叫作“过年”,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春节”和“过年”还是有点区别的。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便由此固定了下来,一直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将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这一传统节日,不仅历史悠久、流传面广,而且具有极大的普及性、全民性、群众性之特点。老百姓通常所称的“过年”,一般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甚至“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正因如此前几年政府特把春节假期提前从除夕开始,以示对民众的习俗尊重。在这“过年”期间,华夏大地除了汉族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以及海外侨胞都要举行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各种活动以示庆祝。</p> <h3>  每当过年我总难忘幼时我对过年的期盼,那年代过春节图的就是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穿,有压岁钱,可以放鞭炮、逛庙会……似乎那一切应该是一年中最快乐最开心的一段时间。 幼时的过年在我的脑海中真可谓热闹非凡,年前的10多天,城里商店和乡镇集市,人流络绎不绝,肉禽、蔬菜、水果、糕点、鞭炮、年画等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农村更是杀年猪,宰鸡鸭,拦网捕鱼忙得不亦乐乎。学校也正好放寒假,我们整天没事跟着大人不是排队磨米粉、蒸馒头连夜包团子,就是凭计划拿票买这买那采购年货。那时的过年最指望的就是能够拿到更多的压岁钱可以自己支配使用;最体面的是能够穿上妈妈为自己量身打扮而做的新衣服;最高兴的是全家相聚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最喜欢的是与大院里的发小一起放鞭炮玩耍;最不愿意做的是爷爷奶奶硬逼自己叩头拜祖宗……。幼时的过年就是那样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h3>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令人难忘的过年还有就是在农场的那几年。17岁后我下乡去了生产建设兵团,那时的过年又有另一种的滋味。到农场去的知青不比插队知青那样自由随便,按照部队军事管理的要求,首先在农场没呆满一年时间的没有探亲假,不能回家过年的。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特殊的环境,我们都是从没离家离开父母十七、八岁的单身小伙姑娘,一年来经过多少个面对黄土背朝天,头顶烈日脚踩泥,风吹雨淋,寒冷凛冽的日日夜夜,年底了心中的唯一期盼就是想“回家过年、相会父母、家庭团聚”。然而这个期盼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连队里全都是知青,不能全部回家,必须留守人员。回家的还需要各班、排按名额,排计划,报连里批准,集体往返,不能超假滞留,更不能擅自“盲流回城”,否则便会遭受“揪回农场”纪律处分等处理。即使车船并进、过江渡海、长途跋涉回家过年的,心中也早不是儿时那个吃得好,穿得新,玩得开心的过年念想了,匆匆十多天除了了却家人间的思念之情,战友间的相互串门拜年外,在家过年最大的忧心就是不知自己何时能重返回城。至于留守农场的知青,那过年更是凄凉寂寞。记得我曾经作为留守人员在农场过的年,诺大的营房留下举目无亲的仅几个人,大年三十晚上集体组织了一次会餐外,更多的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在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鞭炮、更没有欢声笑语,遥望远方深陷在无比思念之苦的煎熬境遇中渡过新年的……。</p> <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及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传统的过年在国家、民族、社会和家庭各个层面上,从观念上、内容上、形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已从物质匮乏、缺吃少穿、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年代,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平时吃的穿的用的都像过年时那样随心所欲,人们的物质生活早已有了新的追求和变化。年三十晚上定酒店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已经悄然流行起来;过年举家出游“北上赏冰雪,南下享温暖”让心灵放个假,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年俗; 短信、微信、视频、电话拜年代替了以往串门入户式的走亲访友;微信抢红包更使亲朋好友享受了不同于压岁钱那样的节日乐趣;看电影、观表演、上WIFE、健身强体当然也包括“筑长城”,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群聚”一起全家看“春晚”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当然从五0后六0后这一代人来讲,幼年时那过年的年味仍然记忆犹新,不少人感慨现在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年味儿之所以“淡”,正是因为人们对“年”越来越不再充满渴望了,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火”了而带来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人们期盼的过年,无论过去的年夜饭、压岁钱、拜祖宗、放鞭炮还是现在的电话拜年、微信抢红包、出游渡假等其实这些都是过节的表层,而在精神层面上却涵盖着团圆和谐、辞旧迎新、传承孝道这些中华民族节日文化传承的重要精髓及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特症。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家庭团圆始终是过年不变的主题;倡导国家、民族、家庭全社会的和谐始终是人民快乐幸福的基础;百善孝为先的孝道论理始终将一成不变地融入每一个炎黄之孙的血脉之中。 </p><p class="ql-block"> 春节过大年这个自古至今最大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所以沿袭至今,是因为它和其他民族传统节日一样,最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作为每一个龙的传人,我们都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形成新型的节日习俗,为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懈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丁国平</p><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14日于广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