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2020年开局之年,值元旦休息,召集好友,周遭闲逛,忽忆起方山县张家塔素以古建筑闻名于吕梁,该村且于2016年12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于是驱车前往,一饱眼福。</font></h3> 张家塔民居位于方山县城西南20公里的峪口镇张家塔村,村庄坐北向南,村口立有一巨大照壁,顿显地位不凡。<div>“张家塔民居建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赵家塔赵山先生的四个儿子所建。这在临县、离石、方山一带赫赫有名,他们弟兄四个,称为四大门。大门家贩银洋、做生意、开粉铺;二门家在临县县城、圪洞镇、三交镇开铺子,生意做至西安、绥德、延安、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三门家以行医为业,名扬临县、离石等地;四门家以种地为生。”<br></div> <h3><font color="#010101">进村后,与村口几位老汉搭话攀谈,得知年轻人都奔了城里,村里也是空心化,老龄化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站在窑洞上,放眼一瞭,确实是有些荒凉之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村中心有一处精致的砖砌建筑,颇似文革风貌。可以想象见,曾经这里应该是村里小广场,饭时头上,村里人们端着大海碗,在这里吃饭聊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院落里的枣树上,叶子早已落尽,只余了这熟透的红枣,大概主家也不屑于动手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斑驳陆离的兽脊,应该是当年房屋的最高配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其实,以前的房屋确实要比现在快速修建的建筑耐看许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风化严重的青砖,估计要不了多久,就支撑不住这曾经的辉煌历史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仿佛是坚壁清野的状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四方方的石刻件,这应该是“门当户对”中的户对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家院落有还有个小小的照壁,虽然简陋,但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font></h3> 石碾子,我试着推了一下,原本以为费力的很,然而却是非常的轻松,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这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iv>同行的友人说,石碾子忌讳空转,会加快磨损的。哦,这些知识,确实欠缺。</div> <h3><font color="#010101">青砖大门洞,真的非常漂亮。</font></h3> 站在古老历史的门洞,<div>张望曾经逝去的辉煌。</div> <h3><font color="#010101">地上残留的一张废纸,瞬间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font></h3> <div>据说这里有地道,可惜没有看到。</div>“地下甬道(地道)几乎贯通了每一院,即全村院院相通,不出大门能走遍全村各院,也有的要走相当长的一段暗道才通,甬道统用砖灰砌成,其意之一,备战备乱,团结抗敌,之二,便于邻里交往,尤其是适合婚丧大事及暴雨来临更有价值,从高处至低处修筑水道四条,每处宅院的布置都从长远着想,全村的水道有明有暗,有干有支,都从住宿、行路等全盘考虑,防涝免灾,贯穿于全村南北,可算是山区小北京。” 村里的老汉说,这块珍贵的牌匾,曾经在猪圈里放了不知多少年,最后才被有心人保存收藏下来。<div>通过观看赵家历史,原来这里是临县赵中元的后人。</div><div>赵中元是临县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机智故事在茶余饭后被经常传说。据记载,赵中元(1702——1750),字正公,号酉古,山西临县寺家塔村人。祖籍是车赶乡赵家塔村,安业都甲人。自幼敏而好学,过目成诵,10岁尽读乡里藏书,20岁赴京求学,尽通诸子百家,少负才名。赵中元作为一代才子,曾与乾隆皇帝有过密切交往,并担任过嘉庆皇帝的教师。但是,赵中元喜欢自由自在、邋里邋遢的生活,乾隆二年(1737)中进士,御批“即用浙江知县”,辞而不受。在老家,他“日醉酒楼,夜宿沙滩,破衣烂裳,贫苦度日。”兴县人孙嘉淦(康乾之际名臣,历任学政、盐务、河工等要差,官至工、刑二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为赵中元曾写祭文《祭进士赵公文》<br></div> 从网上收集资料得知,<div>“从赵山开始,赵家历代励精图治,勤劳致富,使家资丰盈,积谷蓄银,便开始建造宅舍,当时交通不便,全靠肩挑背扛,从赵家十世先祖赵山直至赵家十七世孙,其间八代人本着珍惜土地的原则,依山就势,东西约四百米,南面有二十米的高崖,东面和西面也是高崖,建成砖瓦石木结构。为节约用地,大材大用、小材小用,为了争取一席闲置地盘,大动砖石、高筑基础,有的数院连叠,下面有暗水道长达近百米,宽、高约为两米左右,不惜耗费资材,建筑根基,最后,才在上面建宅,不惜人力,物力,注重土地利用,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的群体宅36院,倘若从对面山上眺望,张家塔民居从上到下就像一座"宝塔"。<br>张家塔村还有姓张的一大家族,整个家族是赵家财主的长工,豪华的四合院内由赵财主居住。旁院凉房,由张家长工居住来伺候主人,又能警卫,十分气派。<br>为了防御外侵,道光年间,张家塔修成城堡式的,即用高墙将全村围起来,并修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全部依山势筑墙合围,每座城门都有两层建筑,下有门洞,上有城楼,楼上修有火炕,住有专人把守,备有防御外侵的兵器和滚石,北门内筑有城墙,四大城门关闭,外来者便无法进村。<br>道光末年,赵家在村中间修建了一个形状像宝塔的三层建筑,叫梦楼,底层置有大刀、长矛之类,二层与北门城楼遥相呼应,若发现敌情,更夫鸣锣。将四大城门关闭,集中壮男备战,确保村庄安宁,特别是在夜间,将村民从梦中惊醒,便于迎战。”</div> 游览一圈,感慨颇多<div>其一,村里古建筑确实有自身的韵味,可惜其中间杂太多的现代气息。</div><div>其二,许多房屋已是危房,亟需修缮。</div><div>其三,如何留得住人,如何把这优秀的景点推出去。这里略加整理,应该能成为一个拍电影电视剧的影视基地,可惜养在深闺人未识。</div><div>其四,请高手写一部关于赵氏家族发家致富的小说。</div> <h3><font color="#010101">冬天的横泉水库,有着与夏天不一样的韵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直以为水库西岸荒无人烟,结果发现还有一座庙矗立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成群的野鸭在水中畅游,无人打扰。</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