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作者:鲁枢元</b> 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界对于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的关注,初见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报刊文章。但文章的议题与观点都比较分散,可以看作呼唤这一学科诞生的先声。<br><br>20世纪90年代以来,季羡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命题再三做出新解,曾繁仁先生在这一思想感召下,提出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创建“生态美学”的想法。<br><br>此外,还有郭因的“绿色美学”研究。他于1987年正式提出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概念,1988年创建安徽省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学会,是较早关注生态文化的内地学者。他的基本观点是“美化两个世界”,即人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追求三大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动态和谐;“走绿色道路,奔红色目标”,即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按照人民的合理需要,建设绿色社会主义。由于他的学说涉及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以及传媒、旅游、饮食、保健诸多领域,并不专门针对文艺学,这里不再复述。<br><br>(见2008年第6期《文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