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旅居海南已半月有余,心心念念的,就是想要寻访苏东坡当年在海南的足迹。理由当然无需多说,“大江东去”的激昂豪放、“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楚委婉、“千里共婵娟”的手足情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深永哲思……更有他那高尚的人格和随遇而安的豁达乐观,不想成为苏东坡的“粉丝”也难!</h3> <p class="ql-block"> 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是当年东坡先生贬居和传书授业的地方,也是我此次要踏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12月上旬的海南,天气虽然不再炎热,但午后的阳光依然灼人。下了长途汽车,离我要去的东坡书院还有10多里的路程。本有公交车可乘,但没想到由于修路,公交车已经绕行。加之季节原因,来这里的游客又很少,所以连出租车也不见了踪影,我只好徒步前行。不由的心中暗想,是不是东坡先生想和我开一个小小的玩笑,有意考验一下我是否心诚?</p> <p class="ql-block"> 再次打开百度地图查看,大约还有五里多的路程,脚下的步伐已感沉重。身边不时有各种车辆驶过,多么盼望着有一辆车能停在身边,让我搭个“顺风”。正在这时,一辆快速行驶、内地几乎绝迹的拖拉机,从我身边驶过时忽然放慢了速度,司机从车窗探出头来向我喊了一声,虽然没有听清喊的什么,我赶紧大声呼应,并快速的向前跑去。他看到我的奔跑,就把车子缓缓的停在了路边。跑过去后才看清,驾驶室里是一对中年夫妻,他们可能刚从田地里劳作归来,后车斗儿里还有三根树桩。当我告诉他要去东坡书院时,他指了指拖拉机的后斗儿,示意我可以上去。此时已顾不上脏净,把着后斗儿的车框迅速的爬了上去。到达中和镇后他慢慢地把车停了下来。待我下车后,他和妻子也一同下了车,并和我边说边用手指点。虽然我听不太懂他外语似的方言,但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东坡书院该去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刚一走进儋州地界,就让我感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纯朴和善良。难怪在儋州安然度过三年南荒岁月的东坡先生也曾说,海南“风土极善,人情不恶”。</p> <h5> 斗笠</h5> <h5> 木屐</h5>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东坡书院,这里的一碑一石,一景一物,都把我的思绪带入了千年前,带入了东坡先生谪居儋州的那段时光。那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朝廷一纸诏令,再次将年已62岁的苏东坡从荒凉的惠州贬到了环境恶劣、疾病流行、蛮荒闭塞、语言不通、黎人集居的海南。虽为“琼州别驾”,名义上是琼州府的官员,但“不得签公事、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必须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于是,一叶孤舟飘过琼州海峡,将风烛残年的苏东坡和身边陪伴的幼子苏过,送到了天之涯海之角。景况是何等的凄惨!先生虽然早已从苏轼蜕变成了苏东坡,然而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贬谪,已经没有了黄州时“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自信;也没有了惠州时“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闲适,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可见东坡先生是多么的绝望。然而,由于昌化军使张中(河南开封人)钦佩东坡先生的人品和才华,便冒着生命和被罢官的危险,将刚到儋州的苏东坡父子接到了官舍居住,并对他们的生活给予了多方面的照顾,这让心灰意冷的苏东坡感到了极大的慰籍。但好景不长,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后,便遣人渡海,将父子二人逐出了官舍。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信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他:“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生活又陷入了极端的困境。最后还是在昌化军使张中和黎子云等黎民百姓的帮助下,才在桄榔林中搭建起了三间茅屋。东坡先生将之称为“桄榔庵”,并题写《桄榔庵铭》:“东坡居士谪于儋州,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叶书铭,以记其处。”同时又赋《新居》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朝阳入北户,竹树散疏影。</p><p class="ql-block">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p><p class="ql-block"> 居有定所后的东坡先生,显然已经把心安放了下来。不然,怎么能在如此之小的新居中感受到无穷之境!先生虽然每次在灾难来临时都会忧愁彷徨,可当他一旦找到生活的支点后,便会很快走出心灵的低谷,就像安泰的双脚踏在了大地上,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和力量,并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内化成了骨子里的超脱和豁达。</p> <h3> 在儋州的东坡书院里,留下了很多东坡先生与当地黎民百姓的故事。</h3> <h5>东坡书院造型奇特的“狗仔花”,它的花蕊如五条小狗团团围坐,托起花心。</h5> <h3> 东坡书院的狗仔花,就讲述了一段苏东坡在儋州释疑解惑的故事。相传,那还是他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有一天去王安石府上拜访,恰巧王安石上朝未归,苏东坡便到书房等待,看见案桌上写有“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的诗句,很不以为然。“明月岂能叫,花心怎卧犬”?遂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阴”。王安石回来后发现诗稿被改,只是微微一笑,未置可否。当时的苏东坡很是不服气。直到贬来儋州,住在桄榔庵时,他常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听到有鸟儿的啼叫声,便问当地的百姓是什么鸟,百姓告诉他,是“明月鸟”;后来,他又在当地见到一种造型奇特的“狗仔花”,它的花蕊如五条小狗团团围坐,托起花心。这时苏东坡才恍然大悟,原来当时王安石所写的“明月”是一种鸟,鸟岂不可以当空叫?而“五犬”似的花蕊,又岂不可以卧花心?方知自己知识尚有欠缺。</h3><h3><br></h3><h3></h3> <h3> 载酒堂内那幅苏东坡与春梦婆攀谈的木刻,则讲述了东坡先生与当地黎民百姓的另一段故事。据《嘉靖广东通志·琼州府》记载,有一次苏东坡在田间遇到一位老婆婆,“家居儋城之东,年七十余”。苏东坡并不认识老妇人,但老妇人却认识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也略知他的遭遇。老妇人看到苏东坡从身边经过,不由得感慨道:“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听到这句话,苏东坡猛然停下了脚步。老妇人一句话,让苏东坡感慨万分,回味无穷。此后,苏东坡就称她为“春梦婆”。还有一次,苏东坡看见一位黎族青年妇女口嚼槟榔,手提竹篮来给田间劳作的丈夫送饭,便吟道:“头发蓬松口乌乌,天天送饭予田夫。”黎家妇女一见苏东坡吟诗,马上接道:“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君王贬你乎。”苏东坡再次为儋州妇人所折服。</h3> <h3> 尤其喜欢东坡书院镶嵌在载酒堂墙壁上、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于洪武十年(1377)春题词的那幅《坡仙笠屐图》的石刻。“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途中遇雨,从农家假笠屐着归……”你看,那个头戴斗笠、脚穿木屐、裤管高卷、双手提袍、俯身冒雨左摇右摆着怪模怪样的向我们走来的苏东坡,哪里还有一丝大文豪的影子,活脱脱一个乡野村间里有趣儿的小老头儿。不然,怎么会惹得路边儿的妇女和孩子们都跟随在他身后哈哈大笑,连狗也向着他吠叫不止。东坡先生自己也自嘲的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h3> <h5> 在儋州,由当地人告知,在一个很小的店铺里,终于买到了市面儿上见不到的、黎家人自酿的“山栏酒”,就想亲自品味儿一下东坡先生当年的“酸甜苦辣咸”!</h5><h3></h3> <h3> 当然,旷达豪放的东坡先生不能没有酒。虽然是当地黎民自家酿的“山栏酒”,但酒劲也很大,也可以醉人,更可以助东坡先生写诗:</h3><h3>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h3><h3>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h3><h3> 一首记实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无异于一幅东坡先生的自画像,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醉态可掬”,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老境可哀”。这次不是访黎途中遇雨,而是酒后遍访“四黎兄弟”。可以想象,孤独寂寞的苏东坡,在儋州没有亲门近枝,没有同道好友,只能去寻访身边那些语言基本不通的黎族朋友。而在半醒半醉中又迷路于“竹刺藤梢”,只有循着牛粪找归路。还好,记得自己的家就在牛栏的大西面。</h3><h3> 这,就是那个曾经官至礼部尚书、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境况,真的为他的晚景感到悲哀和忧虑!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的东坡先生居然还表示:“鴃舌尚可学,化为黎母民。”如果能够学会少数民族的语言,我愿意变为黎母(海南岛山名)的子民。</h3><h3> 苏东坡,你真的是一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尽管仕途高开低走,尽管处境万分艰难,但你仍能坦然面对,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你真的做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h3> <h3> 然而,“东坡不幸海南幸”。东坡先生在儋州三年,不但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全新的思想理念,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h3> <h3> 儋州,最知名的莫过于中和镇桄榔庵西边“坡井村”的“东坡井”了。相传东坡先生居儋期间,因当地“百井皆咸”,百姓多饮沟塘浊水,痢疾热病层出不穷。为此,东坡先生便亲自带领乡民在“桄榔庵”附近择地挖了一口井,由于泉旺水甜,人们都取井水饮用,从而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此后,远近乡民纷纷仿效,挖井取水,一时挖井成风,从此改变了当地乡民饮用沟塘水的习惯。百姓们为感激苏东坡,便称此井为"东坡井"。井旁的村子也因此得名为“坡井村”。</h3><h3> 儋州当时虽然到处都是荒地,但百姓却不懂农耕,断粮后,他们甚至拿还未长大的小老鼠蘸糖生吃。为此,东坡先生就极力劝说他们开荒种地,并写《和陶劝农六首》,真诚地告诉大家:“听我苦言,其福永久”。从而逐渐扭转了当地人“朝射夜逐”的单纯以狩猎为生的生活方式。由于孤悬海外,当地缺医少药,人们得了病,只能靠巫术治疗。东坡先生就设法改变这种不良风俗,他自己花钱从内地求购药材,施舍给当地民众。还专门向居住在广州的朋友索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中药淡豆鼓。此后,当地百姓纷纷种植黑豆,后人称为“东坡黑豆”。<br></h3><h3> 东坡先生所做的一切,都被当地黎民百姓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中。当地人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先生的爱戴和崇敬。当东坡先生双手接过黎族老人送来的、用木棉纺织成用以御寒的吉贝布时,那个远离家乡的苏东坡,心里该是多么的温暖!当他清晨开门看见一大堆还在淌着血的鲜鹿肉、看着连“面儿”也不曾见的馈赠者在晨雾中渐渐消失的背影,那个感情丰富的苏东坡,又该是何等的感动!</h3> <h5>载酒堂大殿正中的这组东坡讲学的塑像,再现了苏东坡居儋时的生活情景:苏东坡一卷在握,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正循循善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一双热切的眼睛里,充满求知的渴望;苏东坡之子苏过静静地陪伴于东坡身后。</h5><h3></h3> <h3>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于是乎,曾经那个百姓帮苏东坡搭建起的“恍樃庵”,就变成了“载酒问字”的“载酒堂”;苏东坡也就变成了那个给黎、汉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的“老先生”。</h3><h3> 当时,大批黎、汉子弟慕名纷纷前来儋州拜东坡先生为师。当然,最方便的当属东坡先生的邻居、贫困士子黎子云。而琼州的学子姜唐佐,便是最幸运的那一个。他在“载酒堂”中和东坡先生朝夕相处,虚心求教,并与东坡先生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先生赞扬他的文章“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赞扬他的言行“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后来,姜唐佐要去广州应试,前来向先生辞行。临行前,东坡先生在他的扇子上题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当地百姓认为,沧海把大陆和海南岛一分为二,截断了地脉,所以不会出读书人),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他说:待你将来高中进士,我再为你续足全篇。后来又托人把自己所用的一方端砚赠与姜唐佐。三年后,勤奋刻苦的姜唐佐果然不负恩师厚望,“破天荒”的成为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举人。之后,姜唐佐又北上京城参加会试。在途经河南汝州拜会东坡先生之弟苏辙时,方知恩师已驾鹤西去。此时悲恸不已的姜唐佐,随拿出了老师的题扇交给苏辙。苏辙一见亡兄遗作,立刻悲从中来。沉思片刻后,便在扇子上挥毫为亡兄续诗:</h3><h3>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h3><h3> 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h3><h3>姜唐佐手捧题扇,看着由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共同完成的这首特殊的诗,不仅热泪盈眶,毅然掉头回乡,从此再也不追求功名仕途,而是继承恩师遗愿,隐居在家乡开坛讲学,并终老一生。</h3><h3> 在姜唐佐中举之后不久,东坡先生的另一位弟子、儋州人符确又率先成为了海南的第一名进士。仅宋一代,海南中进士的就有12人,中举人的就有13人。到了明代,海南的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中进士的已达到62人,中举人的竞有593人之多。据《儋县志》记载:“儋耳为汉武帝元鼎元年置郡,阅汉魏六朝至唐及五代文化未开。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三年,以诗书礼乐之教转移其风俗,变化其人心”,使该地“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琼台纪实史》也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h3> <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在传道授业之间,成就了海南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海南人民也一直都把苏东坡视为了海南文化的开拓者和播种人。海口的苏公祠,儋州的东坡书院,都是为纪念这位海南文化的先驱而建。</p><p class="ql-block"> 公元1100年,苏东坡遇赦北归,消息传遍了整个儋州城。当他和儿子苏过离开儋州时,当地的黎族父老纷纷担着酒水和干粮,一路前来为他们送行。并拉着东坡先生的手痛哭流涕,东坡先生也依依不舍,老泪纵横。遂写《别海南黎民表》劝慰别离之苦。</p><p class="ql-block">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p><p class="ql-block">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年儋州的日子,是苏东坡一生中最奇绝的经历。“桄榔庵”中的苏东坡又一次完成了他人生中的华丽转身,再次把一蓑烟雨,过成了诗与远方。而儋州,也早已成为了苏东坡的精神家园,心灵故乡。</p><p class="ql-block"><br></p> <h5>海南儋州东坡书院,位于儋州中和镇东郊一里。是当年苏东坡被贬儋州后居住的地方,原名“载酒堂”,后经重修,明代(1549年)更名为东坡书院。</h5><h5>1996年国务院公布东坡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5><h3></h3><h3></h3> <h5>2009年中国邮政发行《古代书院》邮票四枚,其中一枚为东坡书院,令其名扬全国。</h5><h3></h3> <h5>东坡书院载酒堂两侧的诗文碑刻</h5> <h5>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儋州,在东坡书院</h5><h3></h3> <h5>儋州中和镇一角</h5> <h5>儋州雅星镇东坡中学<br></h5><h3></h3> <h5>儋州雅星镇栖榕黎族村</h5><h3></h3> <h5>儋州市府所在地那大市街景</h5><h3></h3> <h5>儋州汽车站</h5><h3></h3> <h5>海口苏公祠,是苏东坡贬往儋州及北归路过住宿的地方。</h5><h5><br></h5><h3></h3> <h5>海口苏公祠</h5><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