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知青

心静如水(不加微信)

故事的背景<h3>这是一名北京知青,在兵团战友的帮助下把1969年从北京迁出的户口在2009年从绥滨农场又迁回了北京,<strong>时间横跨了整整40年。</strong>他理所<strong>当然地成为了9 团最后一名返城的知青。</strong>他比我们大多数知青晚回城30年。</h3></br><h3>他之所以在1978年知青返城潮时没能回到家乡北京,原因是他在北京已经没有亲人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父亲被遣送回江西老家,所以他就在9团安家,结婚又离异,带着闺女在场部生活。后来女儿长大成人去了深圳工作,就像电视剧《外来妹》里的女孩子一样,在一家港资电子器件厂的流水线工作。</h3></br><h3> <h3>三十年来,他的生活靠给别人打短工,修理电器,勉强糊口。后来年纪大了,老眼昏花,不能修电器了,就凑合干点儿季节性零活糊口。</h3><h3>又见老战友</h3><h3>2008年7月,阔别黑土地三十多年了,北京知青想念老连队了,连队也想念老知青了,于是几个知青召集了十几个27连的同志们,组队回到了绥滨农场,回到了当年奉献青春的27连。</h3><h3>那几天连队户户有礼,老连长介绍着这些年连队的巨大变化,知青们讲述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忽然人们提到了一个人,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邹雪生。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听说他目前依然是一个人生活,连长立刻托人寻找。</h3> <h3><strong>我们见到他时,位于场部的他的家只能用一个“惨”字形容 —— 基本生活用品都不齐全,盖得竟是一床棉絮,没有被里被面,屋里常年无人打扫,弥漫着一股怪味儿。当战友们初见到他时,都不敢相认,随后就抱头痛哭了起来。</strong></h3><br><h3></h3> <h3>随即,大伙开始齐心协力动手对他的家进行了彻底的扫除清理,并帮他买了从里到外的衣服,包括内衣裤和毛棉裤。其中一个战友当场从口袋里掏出五百块钱,并说:“我身上的钱都在这,你先收着,你怎么能这样生活?”<br></br></h3></br><h3>接钱的邹雪生,曾经是北京的知青,而现在的他就像是一只离群的孤雁,当他离开了广大知青的这个群体之后,他愈发没有了生活能力,身边更没有了说话的人,生性憨厚老实的他变得更加的木讷,从严格意义上讲,他基本成了场部地区的一个流浪汉,工资收入远不如当地的老职工。</h3></br><h3><strong>曾经“知青”的名字早就在这里被淹没了,他如同一颗无人知晓的石子,被彻底的忘记了,他给原27连连长老杜家打短工时,老杜竟然没有认出邹雪生曾经是27连的兵团战士!</strong></h3></br>大胆的决定<h3><strong>短短的几天回访连队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在回京的路上,战友们相见的情景浮现在眼前,邹雪生那期盼的目光,一直揪着他们的心。车轮碾压铁轨时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strong>使他们回忆起当年的兵团回京探亲的情形。而邹雪生,却远离故乡。再也没有可能回来了吗?他再也不能和我们分享北京的天空、北京的鸟巢、北京的一切了吗?</h3></br><h3> <h3>于是,战友们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 把邹雪生的户口办回北京!但,难啊!国务院知青办的牌子已经摘了好多年了,邹雪生在北京没有一个亲人,投奔谁呢?他已经快六十岁了,北京哪个单位能接收他呢?办!一定要办回来!当战友们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邹雪生的时候,他掐了掐自己,证实了这个消息是真的,不是在做梦。</h3></br><h3><strong>“这 …… 非亲非故的 …… ” 邹雪生还没说完,就已经哽咽了。这一晚,他没睡着。</strong></h3></br><h3><strong>大家可能不知道,现在以知青名义返城的这个闸口已经关闭了,现在要往回调入必须办“调动”。这非常难,过去时兴对调,可这会儿还有什么人要去北大荒呢?于是就得单调!战友们当得知申请方在北京必须有亲属的时候,想都没想的就说,我们就是他的亲属!办回北京就住我们家!</strong></h3></br><h3>他们跑遍了邹雪生在北京时的户籍派出所,查找那些40多年前的户籍资料。派出所的办事人员问:<strong>“这是为你们家什么亲人办户口?</strong><strong>”他俩回答:</strong><strong>“不是亲人,是兵团战友。</strong><strong>”</strong>派出所办事人员惊讶道:<strong>“好人哪,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strong>他们求助了所有可能求助的关系,该花钱打点时二话不说就拿钱。可贵的是他们并非生意人,也是靠工资生活的。在这期间,在公安战线工作的原9团1连的老周也给予了很大帮助。</h3></br><h3> 久违的故乡<h3>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户口终于办成了。特别要提一句的是,须为邹雪生买一个北京市身份证的20元钱也是叶明夫妇出的。<br></br></h3></br><h3> <h3><strong>图左二为邹雪生</strong></h3></br><h3>当邹雪生得知自己的北京户口办成的消息后,他面对这种世界上比亲人更亲的感情不知该怎样表达了,他为战友写了首诗。</h3></br><h3><strong>相识北国寒,</strong></h3></br><h3><strong>别时百花开。</strong></h3></br><h3><strong>一日青云上,</strong></h3></br><h3><strong>望我在人间。</strong></h3></br><h3>当时他只是想用这首诗表达一下好友分别后不知何时再相见的心情,但没有想到这首诗在30年后应验了,叶明将他的户口用自己的力量办了回来,而不再是“望我在人间”了。</h3></br><h3><strong>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战友们还帮邹雪生找到了工作接收单位——某公司物业管理处。这个年近60的当年的翩翩少年竟然要穿起工作服在钢筋水泥的楼群里上班了。还有一个消息就是邹雪生的父亲早已被平反,恢复了老红军的身份。</strong></h3></br><h3> <h3>我们27连为邹雪生的归来,举行了接风酒会。会上,知青王栋、许根娣、魏连英等每人悄悄塞给邹雪生1000元钱。浓浓的战友情,令他老泪纵横。<br><br></h3><br><h3><strong>拿着北京的户口簿,这个被历史造就出的“最后一名知青”泪落如雨……</strong></h3><br><h3><strong>落户口这天是2009年7月23日,办好手续后邹雪生带着女儿去天安门照相。他对女儿说,今天是爸爸的生日,以后就在这一天给我过生日吧。</strong></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LwDtwuW2kAO4XNllwof-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