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魏 壁画 敦煌莫高窟254窟右壁 纵73厘米 横126厘米</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的壁画时常画在莫高窟各时代的洞窟中,但所据经典和构图各不相同。此图是根据《贤愚经》绘制的。经文说:宝典国国王有三子,其中最小者明摩诃萨埵。一日,三王子出游山林,见一母虎和七只小老虎仔因饥渴相逼,生命危在旦夕。在归途中,王子萨埵决心以身喂虎,行至山间,脱去衣服,委身于虎前。饿虎因濒临死亡,无力啖食,萨埵又以干竹刺。,从山崖跳下,投身虎旁。虎舐其血、食其肉,因而活命。二兄因不见弟弟归来,。路寻找,却只见弟弟衣服、 血、骨骸,随即惊惶回宫告知父母。国王和夫人赶到现场,只见尸骨狼籍,悲号欲绝。二兄收拾遗骨,起塔供养。</p><p class="ql-block"> 这幅故事画构图别致,把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节,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情节性构图,故事的发展和主题表现得很鲜明。在画面的中部,作者突出描绘了“喂虎”一节:萨埵安然卧于虎前,毫无痛苦之状,有如进入了美妙梦境;瘦骨嶙峋的母虎和小虎仔正围绕萨埵的身撕抓啖食,母虎张嘴呲,前抓压住萨埵的身体,正在撕吞其腹部的肌肉;圆瞪的双眼,以石绿点睛,突出了饿虎迫不及待、凶恶贪婪的本性。围绕这一阴森佈、痛苦残忍的主题,辅以其它相关联的故事情节:王子见山下饿虎,刺颈、投崖;二兄收骨;父母抱尸痛哭;起塔供养等。尽管人物反复出现,情节起伏发展,但每一情节都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在情节表现方面,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国王与夫人赶到惨不忍睹的现场时,作者没有表现佛经中所说的“食肉已尽,唯有骸骨,狼籍在地”的情景,相反 表现为抱尸痛哭的场面。萨埵的衣冠、形体完好如故,神情安祥如睡,仿佛已进入了向往美好已久的“天国”。这种新颖的构思,冲淡了故事本身。鲜血淋淋、悲惨残酷的气氛,强调了“牺牲”以后心灵上得到满足,增强了画面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画面以深棕色为主调辅以青、绿、灰黑、白等冷色,使画面的气氛深沉凝重、刚中有柔“行云流水”般的线描,则比较准确和生动地勾画出具有动态的人体和虎的形象。此原地封对与集原地封的爱好者是比较难得的佳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