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二零一八年四月八号,我坐上了驶往南方的列车,这是我们姊妹三人分别从宁夏、安徽聚集到一起的江南行第一站——上海。 </b></h1><h1><b></b><b> 我认为上海的外滩和通向外滩的南京路、淮海路、金陵路,一起集中体现了上海的特点,代表着上海的历史、繁华、时尚。从一八四零年以后,上海作为中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就开始对外开放了。一直到一九四零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法租界占据。外滩也就成了中国最早建设和最繁荣之地,这里也是对外贸易的中心,外国洋行林立,贸易繁荣,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这里建立,成为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外滩至今还有三十多座几经修建但基本保留原有风格的建筑大楼。这些上百年的有着异国风格的高大建筑在述说着中国上海外滩的历史变迁......建于一九一三年亚细亚大楼(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的办事处),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史称外滩第一高楼,也是上海高层建筑中年代最长的建筑;有着英国古典建筑和日本帝国大厦风格的“东洋伦敦”之称的大楼,也曾是上海最豪华俱乐部--上海工会,现为东方饭店;建于一九一六年中国第一幢钢结构大楼,其钢材来自德国。当年是美国有利银行大楼;现为中国海关大厦楼顶那口大钟为亚州第一大钟,也是世界最著名大钟之一......这些耸立在外滩南京路周围的英法美日等各国风格的建筑,形成上海外滩最有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当你站在外滩遥望对岸浦东,再也不是几十年前的小渔村了,那座座耸入云霄的豪华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等拥有上海标志性的地标建筑,每座建筑都有它的故事和名目繁多的第一和建筑奇迹。置身其中,让你大开眼界感叹这座城市的伟大。在有着一百四十年历史的黄浦公园里,建有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他记载了外滩百年沧桑和中华民族百年的奋斗史。</b></h1><br><br><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 <h1><b>(在上海浦东我姐和远征姐合影)</b></h1> <h3><b>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上海这几十年变化很大,增添了那么多著名建筑、立交桥,还有人,但是在我这个外地人的眼中却没有了当年的味道......时光要退回到三四十年前。白天我曾坐在南京路边细细地观察过往的年轻人,那时街上的行人可能九成多是当地人吧?我身在其中感受着上海人的生活气息、服装潮流、上海方言,我在认真地欣赏他们。上海的姑娘小伙就是和外地人不一样,她们时髦文雅,气质中带有一种高雅,甚至有些人还会带有一种世俗的清高,但这都无妨我对他们的好奇。也许只有生长在上海这样的气候水土中才能滋养出那样的肤色,细腻有光泽,白中透着黄,很像象牙的颜色。在全国穿着还是一片黑灰蓝的年代,上海的街头也能让你的眼球为之一亮,还不仅是服装的色彩多些,而且还在于那些式样:一个掐腰,一个紧腿裤,一个不同的衣领和一个有特色的口袋都尽显出对美的追求。上海人就是要领先中国的服装时尚,不管什么年代,也要有她的创新和风格。记得那是八五年在上海出差,我坐在公交车上,观察着车上的小伙子,上身几乎一律是淡色衬衣外面穿一件V字领毛背心,看着怎么就那样好看舒服呢,各个都像时装模特。那时我们外地小伙子可没有把毛背心直接穿在外面的 。也许这就是大上海,你怎样穿都不过分吧。傍晚,外滩黄埔江边水泥围栏边站满了一对对情侣,他们面对那轻轻拍打着岸边昏暗的黄浦江水,背后是迷乱的霓虹灯,映现着影影绰绰异国风情的高楼大厦 。他们都不关心紧挨着自己身边的人,只将头转向自己的情侣,或窃窃私语,或亲亲热热。为漫步的路人呈现出一幅幅千姿百态、浪漫温情的长廊画卷, 可能过路人有些不好意思看他们,但是心里是羡慕他们的,也没觉得有什么大的不妥。只有在这样的大都市,才能有这样的氛围,此时此地这幅在忽明忽暗,迷乱傍晚的长廊画卷是多么协调美好啊! 在这里没有人会认出你来,你可以穿最时髦的衣服,可以有夸张的举止,可以旁诺无人无拘无束地吃着各种零食。浪漫的外滩,年轻人的天堂!</span><br></b></h3><h1><b> 可能上海的市民一定在抱怨,人的海洋让他们的城市这样拥挤不堪,带来太多的问题。不过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呀,也得让有条件出游的外地人来上海这个花花世界感受一下呀。据说患有抑郁症的外国人都要到中国来,可以帮助他们治愈病症呢,虽是玩笑话,但也不无道理哦。</b></h1><h1><b> </b></h1><h1><br></h1><h3></h3> <h1><b>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碑)</b></h1><h1><b>上海市淞沪抗战纪念馆坐落于万里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宝山区,是一座全面反映“一•二八”、 “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和上海人民14年抗日斗争史实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置身于濒江临海的临江公园中,馆园合一。这里有30米长的“淞沪魂”石刻主题画墙、“淞沪军民抵抗日军侵略”大型雕塑和《义勇军进行曲》曲谱墙等艺术建筑;还有陈化成塑像和“姚子青抗日牺牲处”纪念碑等多处人文历史景点。带着孩子看一看,了解中国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很有意义。</b></h1> <h1><b> (盛开的琼花)</b></h1><h1><b>回来的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盛开着大朵大朵的白花,好精致呀,花朵的外面是一圈大些的百花,中间簇拥着许多小的白花。我姐告诉我,这是扬州的市花,叫琼花。还是和母亲去扬州的那年也正是四月琼花开放的季节。母亲好高兴地说:只知道琼花其名,今天方才认识她。大自然多美呀!能让我们处景生出很多的话题。也让我永远记住了琼花,多好听的名字。四月的上海也是杜鹃花开放的季节,在公园、街道旁都有她的身影,但是我觉着杜鹃花似乎有些凌乱,过于娇艳,没有琼花那样的冰清玉洁。</b></h1> <h1><b> (思南路上的思南公馆)</b></h1> <h1><b> (周公馆)</b></h1> <h1><font color="#010101"><b> </b></font><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010101"><b> 始建于一九一四年的思南路,也曾经是法国租界。马路两侧满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百年建筑。 思南路记录着当年花园洋房的"原生态",是上海11个历史建筑风之一。二十几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是城市历史的活样版。也有历史名人居住过的旧址思南公馆和外国建筑风的别墅群。沿途还可以参观孙中山、梅兰芳故居和周总理曾经工作的地方~~周公馆 。</b></font></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010101"></font></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010101"></font></span></h1><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b><font color="#010101"></font></b></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font color="#010101"></font></b></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b><font color="#010101"></font></b></span></h1><h3><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3><h5><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5><h3><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3><h1><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1><h3><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3><h5><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5><h3><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3><h5><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5><h1><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1><h3><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3><h5><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5><h3><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3><h1><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font></h1><h1><br></h1><h3></h3> <h1><b> (孙中山纪念馆简介)</b></h1> <h1><b> </b><b> 当看到孙中山先生故居里陈列着宋庆龄父亲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红木家具时,让我联想到那部《宋耀如.父亲》的电视剧,剧中也记述了这件事情。这部电视剧真实地记录了宋庆龄父亲宋耀如传奇、伟大的一生。他的思想,品德、人格魅力,和给予其六个子女的教育和伟大的父爱,让你不由地对他生出无限敬仰和感动。一九零五年宋耀如为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到美国筹集经费,他在美国旧金山华人募捐会上的演说,也是他一生为实现一个个愿望而为之奋斗的写照:“三十年前我从海南文昌出发,漂洋过海,九死一生来到美国的波士顿。当时我是一个十几岁的娃娃,我有一个很大的愿望那就是吃饱饭。后来真的吃饱饭了。这时我就有了一个更大的愿望,那就是读书上大学,希望有一天,我能带着知识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为我的同胞做些事情。我这个愿望又实现了,我终于完成了我的学业,然后回到了中国,开始了我的传教事业。没想到的是,即使身处自己的祖国,中国人依然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命运,包括我一个从美国回去的中国人,连自己的妻儿都难以养活。所以为解决生存的问题,我只能一边经商一边布道。最后,就变成了今天的我,一个不纯粹的实业家。我在想,既然上帝指引我成为一名商人,那必定赋予我特殊的使命,现在我已找到了确切的答案:就是用我的金钱来支持革命,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让我的同胞生而平等、人人有饭吃。我请大家支持革命,并不是为了自己能捞到什么好处,而是为了子孙后代谋一份世代享用不尽的大福利,那就是自由、平等,还有尊严......” 这一百多年前追求理想的思想境界,让今天的中国人无不为之震撼、肃然起敬!宋耀如一生崇拜美国的林肯,剧中多次重复林肯演讲词的宗旨:来源于人民,受人民监督,服务于人民。这也是孙中山和宋耀如等一大批革命者在中国一生的追求和希望---三民主义。宋耀如认定孙中山是中国的林肯,一直以来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成功的最坚定支持者。孙中山在宋耀如即将离开亲人时动情地说:我们相识二十四载,二十四年来,我们肝胆相照,没有他就没有我今日的孙文,只有他最明白我的心,只有他...你是我的至亲至爱,你是我的革命同志,你是在我的背后支持我的一座大山!宋耀如弥留之际对大女儿说:爱琳你是上帝赐给我的第一个孩子,抱着你的时候,我感到生命是那样壮丽,我有一种无限的感动,充满了对你妈咪的爱......对二女儿说:庆琳是不是还在怪爹地呀?我告诉你,在我的心中,你和逸仙都是光明磊落的,你们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希望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能更纯洁... 对妻子说:我非常爱你,请你原谅我一直以来的固执...人生充满了无奈,看看浩瀚的宇宙星空,我们却显得那么渺小,把心放宽,不要计较世俗的得失,也不要让琐碎事打扰了你...我感觉上帝在召唤我了。爱琳眼含热泪而面带着微笑握着父亲的手说:爹地,我们还会相聚的,对吗?父亲面带超脱世间释然的表情,轻声地说:会的 ...... 宋先生的儿女们可能都没机会看到再现亲爱的父亲传奇一生的这部迟到的电视剧吧?依照留在大陆唯一的子女宋庆龄的遗愿,在她去世后也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永远陪伴在她父母亲的身边。</b></h1><h3></h3><h1><b> </b></h1><b><br> </b> <h1><b>(多伦路85号的日本风格的住宅建筑)</b></h1> <h1><b> (多伦路基督教堂)</b></h1> <h1><b> (多伦路街景)</b></h1><h1><b>今天被冠以“文化名人街”的多伦路,至今还保留着近百年多伦路85号的日本风格的住宅建筑、基督教堂鸿德堂、老电影等历史建筑。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里也曾经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据点。鲁迅、瞿秋白、丁玲、矛盾、郭沫若、夏衍、叶圣陶等三十多位左翼文化人均聚居在这条长仅550米的小街上,其中巴金的《灭亡》,丁玲的《梦珂》,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条从1990年开始规划的一条文化街,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和努力在曲尺型的街道上,有颇具特色的旧书摊、怀旧文物古玩小店、小资的咖啡馆等等 。这里的店铺生意可能不会多红火,在这里开店的商家,不能仅用经济收益来衡量了,走走这段多伦路,店家和路人都在享受这份恬静的文化气息,用最短的时间重温旧上海的人文风情。在现代的上海还有这样一条没有商业喧嚣的文化路真是很难得的。</b></h1> <h1><b> </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在鲁迅公园休息时,看着悠闲快乐的退休中老年人,有人拉着乐器唱着歌,有人在地上练着书法,还有一些子女家长们把儿女征婚条件的纸张放到撑在地上的伞面上,他们都站在旁边或互相交流着信息。很多家长可能都是天天来吧,已经站了大半天了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了。我姐是最乐忠于与陌生人攀谈的了。看到一位与我们年龄相当的从山东来这里为女儿征婚的母亲就聊起来了。博士的独生女儿 ,现在上海工作,收入很不错,也有住房。但她是瞒着女儿来上海的,已经住在旅店一个多月了,天天都来这里守候。我们不解地问,那你就不想见见女儿吗?她说,想啊,但是她要知道我在上海,就明白我是为这事来的,就要和我发火了。我看她穿了一件七十年代衣料款式已捎了色的外套就问她:你这件衣服有年代了吧?她自豪地说,你还真有眼力,是的,都几十年了。难怪呀,一家三口都是学霸嘛。交谈了一会,她说道:前一段女儿和一位小伙子都交往了一段时间了,小伙子的学历、个头、工作等等都很满意,但当了解到他的母亲六十多岁是发生心梗去世的,就毫不犹豫地吹掉了。可能女儿读的是生命科学专业的博士吧,那可对遗传基因这方面马虎不得哦。我又问,那单亲家庭你们也是不接受的了?回答很坚定:是的,不接受。我们都说,那你这条件也太苛刻了吧?临走时,还给在上海生活的发小远征姐留了电话号码,多留个信息,就多条路嘛。期待哪天哪位幸运郎君能入这位女博士的法眼。位于南京路的中山公园,我们也为那簇拥的一堆堆人好奇,走近一看原来都是为儿女征婚的家长,这次真是亲眼目睹了这一中国式奇观</b></span></h1><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1><h1><b> </b></h1><h3><b> </b></h3><h1><br></h1><h3></h3> <h1><b> 外地人来上海,不管有多少次,你永远也是没有头绪的,因为这个城市太大了,纵横交错的公路,尤其我这样没有方向感的人,永远找不到北。我们一路经常在问路,还是好人多呀。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问到年轻人,如果他们不知道,也会拿着手机说,我给你上网搜搜,他们一定会想,我的父母出外可能也是这样吧,能帮就帮帮这些阿姨吧。在外滩附近碰到一位比我们年龄略大一点的大哥,特别地热心,领着我们拐过几条街,找到我们要乘的公交车。路上交谈,知道他是当年下放到安徽的知青,现在已在上海退休了,生活都还好,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买套房子结婚。是的,在上海这寸土寸金的地方,房子永远是老百姓生活的主旋律,也是市民的头等大事吧。我们在离开上海乘坐轨交的车上,遇到一对老夫妻,他们主动和我们打招呼,要下车了,让我们坐到他们的位子上。他们还说,今天不是周末,车上人不多,二老是去看刚开幕的上海花博会的。 当阿姨说老先生已经八十过了,阿姨也近八十岁了。我们太惊奇了!阿姨身材标致,穿一条素雅的裙子,略有些皱纹白皙的脸上,那淡淡的妆和唇膏,看上去是那样得体、优雅。老先生真是气度不凡,温文尔雅。可能只有在大都市能看到这样从内散发出儒雅气质的老人吧。喜欢走在外地城市的大街小巷,也喜欢乘坐各种公交车。感受异地居民的生活气息,听过一句笑话吧?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味的地方到别人待腻味的地方去,哈哈!给心灵来一次放飞吧!</b></h1><h1><b> </b></h1> <h1><b> (我和顺弟表姑1972年在上海留影) </b></h1><h1><b></b><b> 那是一九七二年的秋天,我父亲带着17岁的我第一次走进江南的几座城市,在上海亲戚家,顺弟表姑带着我这个西北土妞在南京路一家甜食店享用了蛋糕和红豆羹。虽然只见过表姑这么一次,但在那个年代,上海女青年我觉得就是她那个样子的。表姑对我很好,我更佩服她的见多识广,还有待人接物那样地老到,购物时的精明,衣着打扮上的精致。表姑可能比我大五六岁吧,是在江西插队想办法开病假回到上海的,那时以这种方式回城的知青挺多的。 也是在她家的饭桌上我才知道莴笋叶子可以凉伴着吃,也难怪,南方的笋叶是很新鲜的,哪像我们西北呀,叶子都老的发黑了。早餐的油条是要剪成一段一段蘸上酱油就着烫饭吃的。看表姑拿着一只腌制的螃蟹腿津津有味地吃上半碗米饭呢,真是觉得稀罕。 虽然只有几日停留,那清晨窗外飘进来响声很大的洗刷马桶合奏曲;每家仅有一米多宽的窗对窗的阁楼;窗外横七竖八的竹竿上晾晒着的衣裳;通向每户的又陡又窄的木楼梯;窄小弄堂里的蜂窝煤炉子......这些上海普通百姓生活场景都留在了我的记忆里。</b></h1> <h1><b> 再见了上海,每次来去匆匆,对这座充满浪漫传奇不平凡的城市,看到的仅是皮毛,但是留在我的记忆中是永久的、深刻的、美好的......</b></h1><h3><b> 二零一八年六月完稿张荣荣 </b></h3><h3><b> 二零二零年一月十三日发表美篇</b></h3><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