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小三线代号为“711”的工程

路岐(沈嘉麒)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上海在安徽繁昌县的荻港船厂</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选自网络)</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字和美篇制作:路岐</b></div></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海运工业有限公司荻港船厂大门</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事情的起由</b></h3> &nbsp; &nbsp; 在2018年2月23日上午,有新光金属材料厂宋建国朋友在上海小三线联谊群微信里发问说:各位早上好,有件事请教大家,上海小三线在安徽有没有一个船厂,他的代号是什么,谢谢大家。<br>&nbsp; &nbsp; 当时,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回复说,上海小三线在安徽没有船厂。但是,安徽自己建设的小三线(每个省有小三线建设项目)有船厂的。<br>&nbsp; &nbsp; 接着,八五钢厂刘存龙朋友回复说,狄港船厂不是上海的。<br>于是,在议论中,大家基本上否定了这件事情。 &nbsp; &nbsp; 然而,对于安徽芜湖市狄港船厂的事,至所以有这个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而确实是有其一定原因的。因为它曾经也可能就成为我们上海小三线单位中的一员。可是,因为缘份未到,最终失之交臂,使它仍旧遗留在安徽芜湖市的唯一一个上海小三线单位。关于安徽芜湖市繁昌县狄港船厂的事,我还是个亲历者。当时,我就作了回复说: &nbsp; &nbsp; <b><i>“关于上海小三线在安徽的单位中,有没有船厂的事,其实,是没有的。那时,只有上海海运局(现为中远海运集团)在安徽繁昌县荻港镇有一个修船厂,叫荻港船厂。在1973年夏天时,曾跟随812指挥部党委书记韩克辛(因为我与他都是原上海海运局的,所以,他就指名要我跟他去)一起到繁昌荻港船厂去。</i></b> &nbsp; &nbsp; <b><i>第一,是应荻港船厂厂长盛情邀请韩克辛去看看(因为当时,原上海海运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王玉琪,曾在韩克辛到上海出差时,他曾经去拜访过他,并对韩克辛说,海运局在繁昌有一个荻港船厂,因为路途遥远,海运局鞭长莫及,对它管理起来有困难,所以,是不是将它交给您后方812指挥部去管理怎么样?),就在这样的盛情相邀之下,于是,韩克辛就决定去看看再说;</i></b> &nbsp; &nbsp; <b><i>第二,那时,既然海运局王玉琪书记提出要交给后方812指挥部去管理,所以,韩克辛也想去看看这个荻港船厂究竟是怎么样的情况?如果是不错的话,他也很想将它接收过来。于是,他就决定带我一起去看看。</i></b> &nbsp; &nbsp; <b><i>在我们到了繁昌县荻港镇荻港船厂之后,在荻港船厂厂长的陪同下,先参观了厂区各车间和造船船坞。最后,再听取了船厂厂长的汇报。韩克辛在一看一听之下,发现荻港船厂却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和烫手的“烂山芋”。所以,他在荻港船厂转了一圈回来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起接收荻港船厂的事了。这就是有关上海在安徽有一个后方造船厂事情传说的全部经过。”</i></b> &nbsp; &nbsp; <b>注:韩克辛同志简介:<br><i>&nbsp; &nbsp; 韩克辛,(1915年9月—2008年12月) </i><br><i>&nbsp; &nbsp; 1915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县西景明村。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任中共淄川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10月至1940年10月,任中共临淄县委书记。后历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军分区副政委、政委等职。1948年7月,任华东支前司令部民管处、船管部政委、副部长等职。1949年7月至1964年4月,先后任华东航务局、上海港务局、海运局副局长、党委书记等职。1964年4月至1966年l2月,任上海市人委交通办副主任。1966年12月至1976年10月,下放劳动。期间,先后任后方812指挥部负责人、后方基地党委书记等职。1976年10月至1979年9月,历任上海邮电局顾问、交运局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局党委书记等职。1979年9月至1982年1月,先后任上海市经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82年1月至1983年5月,任上海市交通办主任、党组书记。1983年5月至1985年12月,任市交通办顾问。1985年12月,离职休养。2008年12月17日10时5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华东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3岁。</i></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年时期的韩克辛同志</b></h3> &nbsp; &nbsp; 那么,原上海海运局在安徽繁昌县荻港镇荻港修船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船厂呢?下面我们作一个详细的介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上海海运局荻港修船厂</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厂区。</b></h3> &nbsp; &nbsp; 上海海运局荻港修船厂,当时也是上海小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产物。荻港修船厂是位于安徽省繁昌县荻港镇北1.5公里处的长江边,距繁昌县城23公里,距离古城芜湖54公里,水陆交通便利。 &nbsp; &nbsp; 70年代初,上海海运局为了落实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决定在长江中游一带,建立一个指挥系统,统筹战时修船、物资供应以及人员疏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厂区。</b></h3> &nbsp; &nbsp; 当时,上海海运局自我修船能力不足的矛盾,也已经开始突出,为体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体系和布局的一致性,于1971年2月,上海海运局就选定1949年曾经是人民解放军渡江第一船登岸处的板子矶,作为战略后方修船基地。 &nbsp; &nbsp; <b>荻港船厂里这个超龄服役的7021浮船坞,是厂里最大的功臣,也是几代海荻人奋斗史的见证者。</b> &nbsp; &nbsp; 同年4月,交通部批准筹建荻港修船厂,拟定工程代号为“711”工程。同年7月22日,上海海运局成立“711”工程指挥部,并在宁波地区招收500余名下放支农老工人及其子女,作为建厂首批工人,临时驻扎在停靠厂区的已报废的万吨级货轮战斗92轮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厂区与码头。</b></h3> &nbsp; &nbsp; 1972至1973年,开始征用土地和拆船造坞。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大型设备,全凭手拉肩扛,至1973年初,共拆解钢86号、钢7号旧船2艘,造浮箱4只,为国家节约投资近百万元。还利用旧船尾,造了60吨浮吊的浮体,利用自动仓盖板等,造了80吨的方驳,并垒筑了简易码头、乙炔站、轮机、船体厂房,为边基建边生产创造了条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船码头万吨塔吊。</b></h3> &nbsp; &nbsp; 1973年,上海海运局1200匹马力拖轮生产1轮,来荻港进行试修,靠人抬肩扛搬运材料、设备,登轮作业。经过2个月的日夜奋战,如期修复,满意返航上海。同年8月,上海海运局退役的1000吨级油轮大庆1轮来厂修理,完工后,留厂使用,承担上海到荻港之间的油料和其他基建物资的运输任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车间。</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车间。</b></h3> &nbsp; &nbsp; 1974年9月,安徽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进入工地,12月开始动工兴建正式厂房,同年底,“7021”浮船坞由上海海运局立丰修船厂,划归荻港修船厂。<br>&nbsp; &nbsp; 1975年4月,该厂抽调技术人员、工人37人,赴南京参加华山号浮船坞建造。第二年3月,华山号到达荻港修船厂,归荻港修船厂使用。这是为中国第一艘采用全新钢材的浮箱分段式浮船坞,也是继黄山号后,我国国内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艘大型浮箱式钢质浮船坞,总造价1373万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车间。</b></h3> &nbsp; &nbsp; 1975年底至1976年,部分生产厂房陆续竣工,设备安装开始进行。至1976年底,共完成轮机、配件车间大小机床84台、行车4台的安装,并完成了制氧站设备的安装调试,基本上可以满足修船需要。1978年5月,结束了基建设备的全部安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码头。</b></h3> &nbsp; &nbsp; 1979年11月,“711”工程竣工,正式交付国家验收,所有项目一次交验合格,正式命名为“上海海运管理局荻港修船厂”。荻港修船厂能够同时并修10条船舶,可承接15000吨级以下各类型船舶的修理工程,年可修船60~70艘。全厂有职工3080人。工厂占地面积30多万平方米,岸线长1700米。国家投资5830万元,加上浮船坞,配套设备等,共有固定资产7830万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码头。</b></h3> &nbsp; &nbsp; 荻港修船厂设有船体、轮机、管铜、舾装、电工、配件、起运、机修、铸锻等车间和部门,主要设备524台(套),配套设备1500台(件)。有浮船坞2座,拖轮4艘,运输船舶4艘。60吨、30吨浮吊各1台,2.5吨、4吨炼钢炉各1台。有码头5座,其中浮坞码头2座、修船码头1座、起运码头1座、工作码头1座。与生产配套的附属设施,有制氧站、空压站、乙炔站、总降压站、热处理工段、中央试验室等。1980年,荻港船厂9000吨举力的华山号浮坞与立丰船厂6500吨举力的浮坞庐山号对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船码头万吨塔吊。</b><br></h3> &nbsp; &nbsp; 荻港修船厂建成投产以后,除修理上海海运局的部分船舶以外,还修理过长江班轮和各种工作船,并完成了一些小型船舶的制造和配件制造。由于受地理条件和南京长江大桥高度限制,其生产任务不足,长期不能达到原设计生产能力,1979~1987年,平均每年完成的生产任务,只是设计能力的38.5%,并造成1984年以后的连年亏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停靠在荻港船厂码头边待修的“向凯”号货船。</b></h3> &nbsp; &nbsp; 现在,荻港船厂是属于中远海运集团工业有限公司管理。曾经承接过“中海九华山”、30万吨级的“中海峨眉山”浮船坞的部分分段,以及200吨、60吨浮吊等建造工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停靠在荻港船厂码头边待修的“红日1号”号货船。</b></h3> &nbsp; &nbsp; 自改革开放以来,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消退,荻港船厂的生产规模逐渐缩小,又随各种原因离开船厂返沪人员的加速,现在荻港船厂在编人员,只剩下近300人(实为299人)。当年,在这块处女地上为之奋斗了20余载的老职工们,与我们在皖南的上海小三线职工一样,为祖国的造船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青春,也是:“我为三线献青春,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曾经的荻港船厂子弟学校,现变身荻港社会福利中心。</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家属宿舍楼。</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家属宿舍楼。</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荻港船厂家属宿舍楼。</b></h3> &nbsp; &nbsp; <b>《一个上海小三线代号为“711”的工程——记上海在安徽繁昌县的荻港船厂》介绍到此结束。非常感谢朋友们的热情观看,再见!</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岐</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0年1月12日</b></div></b> &nbsp; &nbsp;<br>&nbsp; &nbsp;&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