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p> <p><br></p><p> 居然有过码头文明,</p><p> 必然留下文化基因。</p><p> 骡帮商船往返无尽,</p><p> 八方客商古镇云集。</p><p> 茶楼酒肆宾客满堂,</p><p> 文化底蕴更需传杨。</p><p> 如果说是骡帮的艰苦跋涉和纤夫的奋力拼搏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碧口古镇的码头文明。那么几百年来的碧口茶馆用茶水浇灌出了碧口古镇的精神文明。这种优秀的茶文化包括戏曲文化逐渐积淀,不断改变了人们许多不良的陋习,而好的习惯得以世代传承,逐步形成了优良的集体人格。这是我们古镇文化最宝贵的财富。这种美好的文化品质想起来就充满幸福感和心情愉悦。古镇碧口就是将沧桑的码头发展史和现代生态文明完美结合的一个小古镇。多么想得到传承。真不想把它只留在记忆中,而是把它变成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印记……</p> <p><br></p><p> 除了白龙江这条黄金水道。碧口古镇 还有一条的茶马古道,也是丝绸古道。它主要是从成都出发到西北各省的骡帮驮运(碧口人习惯把马帮叫骡帮)。把从成都出发运茶叶和丝绸到兰州、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又从 这些地方运回西北特产,如水烟、皮毛、药材等物。这是一条重要的旱路交通要道,因必须 经过碧口通关,所以碧口又是重要的旱码头集散地。</p><p> 至少从南宋开始,由于从长安到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被西夏国阻断。而精明的四川人就把茶叶和丝绸从这条古道运往西夏国做生意。在西夏国最鼎盛的时候,他们的足迹以延伸到现在的陇南市了。按说西夏人的生活习惯是不用丝绸的。而聪明的四川商人把丝绸做成围巾大小的条形状,作为表达善意和吉祥物卖给西夏人。西夏人欣然接受了这种表达善意制着精美的丝绸,并大量购买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传播(大概同一时期四川商人在西藏也是这样对藏族人做生意的,这就是现在藏人对尊贵的客人表达善意和友好的敬献哈达)。</p><p> 从成都通往西北的这条茶马古道,到民国后期这条道路上的骡帮和商队络绎不绝,非常繁忙。</p> <p><br></p><p> 这是1925年4月美国植物学家洛克,从贵州入境一路走过来。到四川和甘肃省的交界处,既青川县和碧口镇李子坝村 交界处的黄土梁关口。此关离碧口约40km,向南约20km是青川县老县城,也就是现在的青川县青溪镇。有必要讲一下这个老青川县城。它是有名的摩天岭(摩天岭海拔2400多米)山下一个古县城。它也是过去阴平(陇南市文县)古道通往四川的必经之路。近两千年前(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领3万多精兵,就是通过偷渡阴平这条 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700里古道。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有几千人队伍爬上了摩天岭主峰。邓艾远指江油方向对众将士们说,我们现在没有粮草退回阴平了。只有大家拼死拿下涪城才有活路,邓艾身先士卒身裹毛毡滚下悬崖……。当邓艾率领只有几千将士的疲惫不堪,但也是如同天而降的神兵到达涪城下时,吓的蜀国守将马邈立马献城投降。 在得到大量给养后,邓艾又战败和杀死了蜀国大将诸葛瞻等将领。而后邓艾就是这几千人的队伍,居然又迫使成都有几万守军的蜀国刘后主刘禅投降,从此蜀国灭亡。这就是历史上邓艾偷渡阴平古道的奇迹战例。</p><p> 这是两省护送队伍在黄土梁交接时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洛克一行人还是很重视的。两省军队的军装也不一样,而且装备非常简陋。随后洛克一行人路过碧口、武都到达兰州等地,并且一路拍照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摩天岭山高路陡,骡马行走非常艰难。所以后来人们不断开拓凿通了走黄土梁、李子坝、悬马关、穿越大道嶺(九道拐)到达碧口,再沿江而上到走阴平到阶州。到了清朝时,人们又凿通了玉垒关险关沿白龙江而上到达武都,比从文县过路到武都又短了几十公里路程。他们走的这条路正好是成都到西北各省的茶马古道,也是丝绸古道。这也是西南各省连接西北各省的必经之路。</p> <p><br></p><p> 洛克一行人于1925年4月到达武都城。在一个客栈休息时他打开随身带来的留声机。放出悦耳的声音,武都城的老百姓从来没见过这个新奇的玩意,非常惊奇,争相来听,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殊不知这时的碧口大户人家早已从上海进口买得这种留声机享用了。还有这时碧口的大商户和戏园也用上了烧煤油的气灯。这种进口的气灯亮度很大,相当于现在电灯的几百瓦和上千瓦的亮度。而这时碧口也有商用电报了,能和兰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地保持信息联系。大约两年后,甘肃省第一条长途电话,既兰州直通碧口税务局(厘金局)专用电话建成。( 这时甘肃省的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的天水这些城市都还没有这些东西)这在当时武都以上的地区是没有的。由此可见碧口古镇经济繁荣程度和在甘肃省所占据的重要经济地位。</p> <p> 这是由洛克1925年4月拍摄的碧口镇何家湾铁索桥。这座桥正当在现在的何家湾大桥处,这座铁索桥建于清朝末期。该座桥于1949年10月由败退的国民党军烧毁破坏。</p> <p>3、1925年4月3日,从碧口沿白龙江往西北40里,洛克一行看到了玉垒关木桥,这是一座悬臂桥,也叫握臂木桥。这么精美的木桥我们只能把它留在记忆中啦!</p> <p><br></p><p> 从清朝早期,碧口一带就有筏帮放筏子了。因为碧口一带包括中庙玉垒有漫山遍野茂盛的原始森林,木材储量非常丰富。碧口放筏子的历史早于航运史。我还了解到在清朝时期,广元县城的建设基本上都是用的碧口水运来的木头。包括嘉陵江中下游许多城市也是用去碧口很多木头。这都是筏帮们通过水运运往各地的。大家看,这些木筏又大又长,一次能水运很多木头。</p><p> 必须给大家说明白,放筏子不在冬天,也不是春天和秋天,而是夏天的洪水季节。木筏子又宽又长大。秋、冬、春白龙江水量小是不能放筏子的。筏工们一年的等待,只为夏天白龙江第一次洪水来临。当所有航行的船只为躲避洪水躲进港湾时机。而筏工们却要借助洪水的力量,木排筏子一架接着一架乘风破浪,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日千里向下游目的地漂去。引来白龙江和嘉陵江两岸的人们争相观看。那场景真是气势磅礴,蔚伟壮观……。放筏这个职业非常危险,他们如同弄潮儿,不畏惧狂暴洪水。你可知道他们干的就是虎口拔牙,刀尖舔血的营生。碧口地区放筏子的历史从明朝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可以想象几百年来碧口地区给下游四川贡献了多少木材。……</p> <p> 这是一张1950年拍摄的碧口全景老照片,拍摄的地点应该是现在白龙江大桥头处(母猪湾)。照片中右第二人叫李邦寿,这是他即将离开碧口时和同事们的合影。他是1949年下半年跟随蒋云台将军领导的国民党军在武都起义的参加者(将云台将军武都起义后,随后南下参加了解放战争,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共和国开国中将)。他是蒋云台将军麾下的旅长骑兵大队长(家属提供),起义后他没有跟随部队南下,而是留在了地方工作。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出,他们身穿制服。每人都佩戴胸章,应当是新生政权政府里边的工作人员。由于思念家乡的妻儿,1950年后他回到老家庆阳,1960年死于劳动改造中。到1980年后庆阳当地政府给予平反,按国民党起义将领对待。</p> <p> 这是李邦寿在碧口时的留影,时间应当是1949年前后,碧口还没有解放。因为这张照片他头上的那块匾额写的是“碧口镇中心国民学校”</p> <p><br></p><p> 到了清朝后期,随着社会的日益发达,大西北通过碧口连接南方的这条水早码头更加密切。南来北往运输的货物越来越多。大西北各省的货物云集阶州(武都),还有从南方各省包括上海等地的大量现代百货日用商品 运来碧口需转运西北。所以古有“填不满的阶州,运不完的碧口”之说。那时候一两千匹的骡帮根本满足不了运输需求。这就孕育而生了背客,这些背客身强力壮,吃苦耐劳。他们成帮结队往返于武都和碧口之间,行进的速度比骡帮还快还稳。由于他们都是来自于碧口以上特别是武都附近的农民。所以碧口人把这些背客叫背老二。而碧口以下的这些背客,碧口人又把他们叫为挑子客,或者叫挑老三。总之,碧口人把跑船人叫船老大,上(江)河来的背客叫背老二,下(江)河上来们背客叫挑老三(这就是碧口人常说的船老大、背老二、挑老三)。这就是以地域为界限,不同文化的表现特征。</p> <p> 韩定山,文县城关人,一代鸿儒。1933年丁德隆把碧山公园(包括动物园)建成后。其实碧山公园就是碧口高等小学校(这是方圆几百里修建最美丽的高等小学校,因为公园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公园)。韩定山老先生被聘为碧口小学第一任校长,为碧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众多人才。碧口人们深切的怀念他的教育之恩。老先生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并且博学多才,知识渊博。他曾担任甘肃省参议员,兰州大学教授等许多职务。1953年被聘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秘书并主持文史馆内一切工作,行的是馆长职责。</p> <p> 古镇碧口历史上来往的客商众多,商贸活动非常繁荣,古镇有九大商帮:他们是船业帮、筏帮、药材帮、百货帮、水烟帮、骡马帮、布匹绸缎帮、饮食帮、旅店帮。这些商帮都有自己严格制定的行为规则和章程,凡是从事这个行业的都必加入帮会,缴纳帮费并必须遵章守法。而由这九大商帮定期推举选出碧口商会,商会由会长、副会长、文书等多种职务。碧口商会虽然这是民间组织,但碧口商会有很高的威望和权利,因为商会的成员都是来自各帮会中德高望重,能秉公办事的人员组成。在碧口各行各业必须服从商会的领导,谁也别想独霸一方。商帮之间的利益冲突,一切听从商会的最终裁决。</p> <p> 经过几百年来发展的码头文明,特别是优秀的文化传承。古镇碧口人们修养成了礼貌,诚信,勤奋,开放,特别是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所以许多地方的人都愿意到碧口来做生意和求生活。在碧口做生意没有合同,一般大额交易都在茶馆进行。只说碧口辉煌时有四十余家大药栈,请注意,我说的是药栈不是小药店和药铺。碧口的这些大药栈做的都是日进斗银的大买卖。一船几十吨的药材怎么也值上千两或几千两白银吧,但买卖双方在茶馆就这样完成交易。当然这还是有中间人做公证双方签字画押就算完成交易。完全基于信任,没有回扣,没有阿谀奉承。非常令人向往的是古镇碧口市井小人少至,地痞流氓少至,恶霸和骗子无赖少至。人人平等,理性,办事高效。这一切都彰显出古镇码头文明和优良文化所孕育而生的优秀集体人格。这就是为什么碧口古镇没有出现,如陕西青木川镇的魏辅堂和中庙镇的赵子厚这些独霸一方的人物。……这就是历史上的碧口古镇文明!这种优良的集体人格再加上我们现在为之奋斗的生态文明,更加美好总是令人向往怀念……</p><p> 大鲵水中漫步游,</p><p> 羚羊高山狂奔走。</p><p> 金丝猴在树梢窜,</p><p> 熊猫下山到猪圈。</p><p> 小桥流水吊脚楼,</p><p> 骡帮船队无尽头。</p><p> 碧水湛蓝映日月,</p><p> 龙池湖光醉神仙。</p><p> 我的家乡碧口古镇是一首诗,他就是陶渊明老先生笔下的《桃花源记》。碧口古镇是一副美丽的历史画卷,它就是张择端老先生画笔下的《清明上河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