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三月三文化沙龙第154期暨第1期三月三读书会“读书为了什么”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桃之夭夭

<h3>  2020年元月12日下午三点,安阳三月三文化沙龙第154期暨第1期读书会“读书为了什么”,在安阳市新华书店购书中心“爱书吧”成功举办。安阳市新华书店购书中心副经理莫振宇,北关区作家协会主席栗德亮(嘉德)、市诗词协会副主席祁明星,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司自铎出席读书会。安阳三月三文化沙龙资深会员安阳工学院教授孙晓洪(归真),资深会员张玉珍、赵淑萍(小夭)、张永军(春泥)、王捧莲(海洁)、王森林(乐乐)、王宪红、王玉琴等主要会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热爱读书的新老朋友等五十余人参加了读书会。</h3> <h3>  本次读书会由安阳市北关区作家协会、安阳三月三文化沙龙及安阳市新华书店联合举办,由安阳三月三文化沙龙资深会员赵淑萍(小夭)、张永军(春泥)、王捧莲(海洁)等三人共同策划完成。读书会采用嘉宾访谈和文友现场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上半场为嘉宾访谈时间,下半场为文友互动交流时间。</h3> <h3>  策划组表示,之所以把第一次读书会的主题定为“读书为了什么”,是因为,古往今来,书籍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会时时刻刻照耀着我们生命成长的历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有太多太多的书籍给我们以深刻启迪,有太多太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给我们以谆谆教诲,甚至一本书、一篇文章,就能改变一个的命运。唐代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多少莘莘学子懂得,只有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拼搏,才能打开梦想之门,到达理想彼岸;宋代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明白,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成为“美容剂”。读书,让“腹有诗书”女子变得美丽,让“腹有诗书”男士变得儒雅;而《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让我们在纷繁平凡的生活中,看到初相遇的浪漫与美好……<br></h3> <h3>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遇见美好。</h3><h3> 读书会开始之际,主持人赵淑萍(小夭)首先代表活动组委会,感谢安阳市新华书店购书中心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朋友不畏严寒之苦,克服重重困难,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大家共同分享关于读书的温暖故事。</h3> <h3>  栗德亮(嘉德)先生首先分享了他创建安阳三月三文化沙龙的初衷。他说,刚加入安阳市作协时,大家都希望拥有一个定期的文学交流平台,给众多文友们提供了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所以便滋生了创建文化沙龙的念头。安阳市档案局安民老师提议用“三月三”,因安阳有俗语道“三月三,上北关”,于是便创建了安阳三月三文化沙龙。</h3> <h3>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他感叹从青涩走到白头,在安阳学习生活的三十多年里,唯一不变的是追求文学的初心。从北关区作家协会2015年10月成立以来,从安阳三月三文化沙龙成立以来,北关区作家协会依托安阳三月三文化沙龙共举办了154期文化活动,举办读书、演讲、朗诵、摄影、戏曲名著及创作研讨会,举办文学主题采风及原创征文大赛、新书策划出版和各种传统节日类文艺晚会等活动,频次几乎达到每月二三期。</h3> <h3>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仅需要北关区作协整个团队物质和人力的付出,还需要北关区作协和三月三文化沙龙团队的每个人,要拥有一颗对文学的虔诚和敬畏之心,更需要拥有一颗毫无私心杂念、踏踏实实的为会员服务的真诚之心。正是有这些人的付出,北关区作家协会才成功举办了多期活动,比如百名作家走进殷墟,走进邺城,走进林州太行大峡谷庙荒村、石大沟、红旗渠、洪谷山、黄华山等。比如举办的两期《为您读诗音乐诗会》、四期《中秋歌舞晚会》。比如策划出版的两期《三月三》杂志。比如策划举办的卢凤霞、王朝君、琳子、金笛、小夭、思梦、祁明星、伊石榴等老师和作家的作品研讨及诵读会等等。2019年7至8月,利用周末时间举办的现代文学培训班开创了安阳现代文学培训的先河,百余名文学爱好者纷至沓来,他们来自安阳的五县四区,不畏酷暑天气,克服自身困难,前来倾听安阳当地及周边地市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词、戏曲戏剧、微电影的业界大咖授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并受到安阳市文联和作协、北关区宣传部门的充分肯定。栗德亮(嘉德)先生说,文学的路是一条寂寞又喧嚣的路,它需要碰撞,更需要守住寂寞,才能笔耕不辍。</h3> <h3>  接着,栗德亮(嘉德)先生分享了读书对自己的影响。他说,年轻时之所以有缘阅读《木偶奇遇记》《林海雪原》《射雕英雄传》及四大名著等大量书籍,源自于内黄二中和安阳卫校的两位图书管理员老乡提供的便利,从此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开始大量阅读各类文学报刊,并随时摘抄了许多名诗名篇、格言警句,由此开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2006年,天涯论坛、红袖添香及新浪博客等网络文学平台的兴起,给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加自主的平台。在一个文学网站,因为要完成对一个女性文友创作一百首诗歌承诺,便迸发了创作激情和灵感。那时,他一天会创作4、5首诗歌,甚至创下了一天创作15首诗歌纪录。在此期间,多首诗歌陆陆续续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潮》《新民晚报》《牡丹》《躬耕》《热河》等报刊发表。近几年来,经过修改精选出来的诗歌,集成了《变脸》《南拐巷之舞》《闰七月》《红旗渠叙事》等4部诗集。在4部诗集中,《南拐巷之舞》荣获金页奖,《红旗渠叙事》荣获安阳宣传部二等奖。</h3><h3> 当谈到儿童文学《太行小子传奇》荣获2020年河南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时,他说,这本书的创作灵感缘自二胎女儿。他在照看女儿时,常常给女儿讲很多童话故事,也会自己编一些童话故事讲给女儿听,于是便产生了编写童话故事的想法。经过查找资料,他锁定太行山及殷商文化两块内容,便有了《太行小子传奇》的童话集。2019年,《太行小子传奇》由河南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他希望这本陪伴女儿长大的童话集,能陪伴、温暖更多的孩子。也希望即将出版的诗剧《龙凤令》和长篇小说《繁花飘零》能得到各位文友的关注和支持。</h3> <h3>  第二位分享读书故事的嘉宾是张永军(春泥)先生,他现为驻村第一书记,为如期参加读书会,特意从乡村工作单位赶到现场。他分享了他和《读者》及《平凡的世界》之间的故事。他说,第一次倾心于《读者》是因为一段文字:“神中之神分出自己一小片心灵,使它如野花一般芬芳,月色一般柔和,微风一般清新……神中之神终于把自己的心灵同人类联系在一起了,怀着包容一切的爱的感情,他不由露出了微笑,带着满脸泪痕。”这是1993年当时还叫《读者文摘》的第6期卷首语的首尾段。他清晰地记得,那是1993年的夏季,25岁的他从乡下到市里出差时,在一家书报亭遇见的。张永军(春泥)先生现场拿着那本珍藏已久的《读者文摘》不无深情地给大家讲述着这本书带给他的启迪和影响。20多年来,《读者》伴随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淡泊儒雅的壮年,从困惑、迷茫、孤独,到笃定、从容、达观,《读者》像甘霖一样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田,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他前行的道路。夜深人静时,《读者》是一杯茶,让灵魂像山泉一样纯净;旅途奔波时,《读者》是一处风景,让旅途一路芬芳。说到激动之时他不无自豪地说:《读者》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当别人把金钱的多寡当做成功的标志时,我仍把坚守人格、品行和道德当做成功的唯一标志!是《读者》让我了解了巴金、胡适、沈从文等大师;是《读者》让我认识了张丽均、毕淑敏、周国平等作家,让我从他们的故事中理解了灵魂的高贵和爱的真谛;是《读者》让我从一名普通读者,成长为一名写作者,并走上一条孤独但却无比荣光的文学之路。</h3> <h3>  谈到小说,谈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永军(春泥)先生分享了一个小故事。那是1993年夏天,因为女儿还小又因家事烦心,便不由自主地走到了新华书店。他随意抽出一本,便漫无目的地看了起来:“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正当他和主人公一同面对人生的奋斗和拼搏、挫折和追求、痛苦和欢乐时,突然一个声音响起:“站起来看,不让坐着看书,说你几遍不听,喜欢就买下吧,很畅销的”。这时他才感觉到腰酸腿麻,望着服务员的鄙夷的眼神,又想着书中引入胜的故事情节,他便毫不犹豫地拿出19.8元(当时月工资的五分之一),高高兴兴地把《平凡的世界》搬回了家。也由此,张永军(春泥)先生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散文、诗歌多次荣获省、市级大奖,为创作长篇小说《洹水悠悠》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张永军(春泥)先生希望通过分享自己与书籍的故事,能让更多的朋友喜欢书籍,喜欢阅读,并能用文学温暖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各位朋友带来共鸣与感动。</h3> <h3>  听了两位嘉宾的分享,主持人赵淑萍(小夭)对于读书也深有感触。她说,虽然看过许多名著名篇,但今天非常想和大家分享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以及这本书带给她的震憾。她介绍说,于娟是一位经济学博士,上海复旦大学讲师。因为身患乳腺癌晚期,书籍在2011年4月她去世2个月后才出版。书中记录了于娟在患病治疗期间,对于生命、人生、亲情、爱情的感悟和心路历程,堪称“生命日记”。其中有对年少过往的悔悟,有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有对年迈双亲的愧疚,有对深爱丈夫的依恋,有对年幼儿子的不舍,更有对宿命的不甘与抗争。赵淑萍(小夭)现场分享了书中的一个段落:“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于娟的儿子)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h3><h3>赵淑萍(小夭)感慨道,于娟用生命日记讲诉的,决非一个都市癌症患者的健康故事,而是,她作为女儿、母亲和妻子,在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疾病的折磨,甚至,面对和至爱亲朋的生离死别时,所持有的最单纯、最真实、最质朴的态度。也是最坚强、最乐观、最智慧的态度!尼采说,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于娟在经历了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似乎看破红尘:世间一切,隔岸看花,风淡云清。但是,真的能那么风轻云淡吗?这是多么的无奈与不甘,懊悔与绝望呀!因此,赵淑萍(小夭)倡导大家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珍爱父母,珍爱家人;珍惜亲情,珍惜友情,善待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既有能力爱自己、又有能力爱亲朋的人!</h3> <h3>  赵淑萍(小夭)还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文学成长之路。她说,开始写作起源于写信。那时,老公在外地工作,写信便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相互交流的工具。很多电话里不能说、不好说、说不清的话,全都写在了的信里。时间长了,便开始创作诗歌、散文,并陆续在《中国邮政报》《河南诗人》《安阳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目前,经过挑选和修改的散文集《女人花》,和描写都市女性生活和感情的短篇小说集《请你离开我》正在创作集结中。在嘉宾访谈环节结束时,她呼吁女性朋友,要关爱自己,理性生活,用书籍温暖心灵,用智慧照亮人生。</h3> <h3>  中场,米福芹老师为大家献上了一曲用葫芦丝演奏的《我爱你,塞北的雪》。悠扬美妙的音乐,与每个人心底的动人故事相映成辉,幻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五彩斑斓的美丽画面,让与会人员回味无穷、流连忘返……</h3> <h3>  安阳工学院教授孙晓洪以《读书——精神的高地》为题,开启了“读书为了什么”下半场的交流。他首先回顾了四年来,和三月三文化沙龙共同走过的历程,回顾了和栗德亮(嘉德)、赵淑萍(小夭)、田新、王森林(乐乐)以及许许多多会员,以书为媒、以文会友,在三月三文化沙龙提供的平台上,互相支持、共同进步的过往。他说,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对于读书的目的也截然不同。读书,可以是谋求生计的手段,可以是滋养心灵的鸡汤;可以用来消磨时光,可以用来提高修养;读书,可以找寻历史,可以发现未来;可以是人类攀登的阶梯,可以是穿越时空的隧道。最后他分享了自己读书的愿望,希望余生,读书,只争朝夕,读出半生句逗不足、惑之不解的缺憾,找回那个读书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少年。</h3> <h3>  汤阴县教育局高级教师戴惜春(燕子),以《文字是圣人的眼睛》为题开始了自己的分享。她说,关于读书的渊源,一直相信冥冥中的机缘和巧合,亦或是某种与生俱来的宿命。“人从识字忧患始”,人们从识字就开始了近乎于一路朝拜的朝圣之路。“文字是圣人的眼睛”,是母亲给她的启蒙教育。她觉得文字就像一个个有灵气的小生命,有神灵,有灵魂。读书就像和圣人的眼睛对视,是神圣的、庄严的、高贵的、美好的事情。接着,她分享了自己创作的四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一岁一书》是在她女儿过七岁生日时写的。当时她送女儿一本女儿喜欢的书,同时也送给自己一本书,把一岁一书当成和女儿共同的起点。可贵的是,她女儿从此信守“一岁一书”的约定,从未中断过读书。《读书之叹》写了戴惜春(燕子)在不同年龄段对读书的感情:书非有不能读也!书非借不能读也!书非闲不能读也!书非境不能读也!书非忙不能读也!书非餐不能读也!把读书当成爱好,将会缺乏意志;当成资本,将会缺乏真诚;唯有当成需要,才能不断汲取营养用来滋养自己。《寒冬犹忆读书暖》是在她QQ空间“那年今日”创作的,所以再一次让她感到人与文字的机缘是天意注定。正契合了《红梅赞》的歌词:三九严寒何所惧?一卷诗书暖胸怀!而在《最高礼遇》中写的,则是把送书当成了与交往的最高礼遇。无论是年龄几何,她与人交往的最高礼遇就是以书会友,以书交友,以书赠友,以书论友。最后,她给大家一句话:文字之于我,犹如盲人手中探路的棍杖,在跌跌撞撞中寻求光明和温暖的方向!</h3> <h3>  第三位分享读书会故事的是安阳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司自铎先生。他认为读书是私人行为,书籍给人带来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因此,读书要以个人意愿和需要而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喜欢的书来读,不能一概而论。他强调,读书还是读经典。就是要读经过几千年流传的、深刻影响文化发展、让人们百读不厌的书。如《诗经》《吕氏春秋》《史记》《唐诗宋词》《红楼梦》等,还有近现代作家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巴金、钱钟书等作家的作品。最后他说,读书要追求升华,升华就是不但要读,而且也要写,把看到的、听到的、悟到的,变成文字,温暖自己、照亮他人。</h3> <h3>  本期读书会的策划人之一王捧莲(海洁)以《读书遇见最好的自己》为题开始了自己的分享。她说,在网络时代她常常衷情于QQ空间,并由此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们的文字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曾经黯淡的光阴。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创作了,刚开始仅仅是一小段文字,后来就变成了文章。经过与文友交流,和文友老师的指点,多篇散文及诗歌陆续在《安阳晚报》《文源》《劳动》发表。一次与文字的机缘,她遇见了三月三,遇见了一群爱书的人。他们纯粹、光明,他们坚守、磊落。他们像她一样,对文字心怀虔诚,坚守初心。从此,一颗热爱文学的心不再漂泊。在三月三,她遇见了最好的自己。</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五位分享人崔鸿雁老师说,作为安阳老城人,只要一提文峰塔就深有感触,当她看到三月三诗刊里有文峄塔的诗文,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用朗诵这种艺术方式,把自己美妙的声音,和对文峰塔的感情,揉进栗德亮(嘉德)先生创作的《提灯的人》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朗诵作品。通过展示,栗德亮(嘉德)先生创作的《提灯的人》更加饱满,让与会人员听到了一个别样的文峰塔的故事……</font></h3> <h3>  第六位分享人是共和国同龄人、三月三文化沙龙资深会员张玉珍老人。她说,参加三月三文化沙龙四年以来,她的朗诵水平日渐提高,并由此获得安阳市朗诵比赛的大奖,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三月三搭建的相互交流的平台密不可分。她感叹道,其实这个社会到处充满正能量。比如,在2019年的炎炎夏日,她发自内心地给一位交警打伞的举动,瞬间让自己变成了网红奶奶。一时间,她给交警打伞的照片传遍各大网站。是谁拍的照片?是谁转发的网站?一切均不可知。但是,我们知道的是,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善意——对已、对他、对社会。最后,她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朗诵作品《当你老了》,让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h3> <h3>  最后一位分享人是安阳市北关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王森林(乐乐)。他说,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阅读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天,三月三读书会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希望大家不仅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更要把读书当成一种风尚,在三月三读书会共品书香、陶冶情操,共同构筑洹畔最美的读书会。最后,他推荐了安阳师院文学教授刘涵华老师新出版的散文集《无忧树》,说刘教授的散文精致而多情、幽默而多趣、优美而多思,希望此书结缘喜爱文字与读书的人。总之,《无忧树》,你值得拥有!</h3> <h3>  在热烈的探讨、交流中,读书会已接近尾声。主持人赵淑萍(夭夭)作读书会总结。她首先代表策划组感谢嘉宾与各位老师的分享,并祝各位朋友新春愉快。</h3><h3> 她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来本。”读书,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文学梦想;读书,可以助长一个人的理想事业;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在庸常俗世里,活成心怀诗意的浪漫之人。今天,是《三月三读书会》第一次和大家的遇见,也希望从今往后,能够遇见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遇见爱读书的你,遇见有温度的我。 </h3><h3> 三月三读书会,期待与您再次相约!</h3> <h3>通稿:赵淑萍</h3><h3>摄影:海洁</h3><h3>部分图片来自各位文友,感谢赐图!</h3>

读书

读书会

三月

安阳

分享

沙龙

赵淑萍

北关区

安阳市

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