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气息是从购置年货开始浓郁起来的,地道纯正的年味在乡村,在乡村的大集上,城里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有余,年的氛围却寡淡了许多。<br>为了感受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喜气洋洋的农村集市味道,喜好传统民俗和喜好摄影的十几人临时组团,一同赶了一趟擦崖子村的大集。<br> 擦崖子村隶属迁西县太平寨镇,地处长城脚下,是擦崖关所在地,偏远却历史悠久。擦崖关,通称"擦崖子关",成村于明洪武年间,是迁安、青龙、迁西三县交界处的重要关口,也是迁西境内长城东起第一道关口,《迁西石刻•七关一营屯田文告碑》记载"该城曾管辖东起白道子关、西至城子岭关共七道关口,辖区近70华里。"地名由来据说因一督修长城的将军于此落崖并擦伤而得,历史背景深厚,地理环境独特,民间素有"一井、一塔、两山、三泉、四洞、一百零八庙"之说。<br> <h3><font color="#010101"> 这次活动的启动者是李向东导演,这是一位有情怀的迁西人,对家乡这块热土怀着深沉的爱,微电影《笑满乡村》《董家口夺枪》都是李导的大作,收视率很高,颇得迁西人青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得知我们来,村书记刘振忠和村干部李超早早在村口等候了,擦崖子在发展旅游业,需要宣传,需要扩大知名度。这一天正赶上镇党委书记来本村调研,刘书记去见镇书记,留下李超陪同。李超干练帅气,当过兵,身兼唐山市崖关古韵(擦崖子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一职,对本村历史了如指掌,言语之间都是热爱。</font></h3> 等候我们前来的还有老家在本地的宝哥,一位好客的暖心大哥哥,前前后后照顾着大家,真的像本家哥哥一样率真、坦诚、温暖。宝哥和村干部的热情与纯朴将腊月的寒意驱走,温馨与和暖从心底向周身蔓延。如此,赶大集便与感受风土人情及探访历史融合了。<br>擦崖子村只有一条主街,沿着山沟向纵处延伸,集市就设在主街上了。街道两边摆满了摊位,鸡鸭鱼鹅、水果糕点、蔬菜生鲜、衣服鞋帽,应有尽有。赶集的人们大多相熟,彼此打着招呼,挤来挤去,乡音婉转,乡情浓郁,乡风纯朴,和谐温馨。<br> <h3><font color="#010101"> 摄影的朋友们视角独特,总能在熟悉里发现不一样的美,镜头聚焦,按下快门,用光与影定格了时间、人物与事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座百年老屋坐落在街边,悠悠地从时光深处与现代对视,安静与热闹交融在一起,毫无违和感。一眼老井被封了,井石述说着曾经的故事,遥远得像一场梦,清晰又模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修鞋老人还没开张,为了拍干活的影像,同行的姐姐脱下鞋子,让老人家摆了姿势。姐姐是个讲究人,掏出5元钱递给老人,老人家连忙摆手,不用,不用。姐姐把钱塞给了老人,并祝他生意兴隆。老人家乐了,开张第一单就这么顺利,好兆头呢,一天都会顺利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位买山货的老人见我们拍他,来了兴致,掏出一小杆烟袋锅,言说已经有500年的历史,还说,烟锅上刻着文字,具体是什么却说不上来,我们的人拿过来仔细看了,似乎有文字,却怎么也看不分明。或许真的有来历呢,对于古物大家不在行,拍了照片,接着逛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猪肉的摊位有人在问价,26块钱一斤,真贵啊。今年猪肉价格飙升,贵得离谱,平日里不吃或少吃,过年了却不能抠缩,买吧,称背腿,割五花,用编织袋或塑料袋装了,年饭的主菜便有了。鸡很便宜,100块3只,100块4只,小喇叭里吆喝声不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轮车上的一对老夫妻滞留了大家的脚步。老大爷盘腿坐在车上,嘴里叼着烟袋,身子前面生着一盆炭火,旁边大铝盆里摆着杂面。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吸睛的画面。老大娘站在车旁,不等询问便开始告诉我们,老大爷八十多了,儿子没了,压杂面挣点儿零花钱。听闻此言,不管喜欢不喜欢吃,大家纷纷称了杂面,一份同情或许能给老人一些安慰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年根下了,孩子们都放假了,他们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古老的集市便有了新鲜血液在流淌。煎饼、烤肠、烤冷面和烤面筋是孩子们喜欢聚堆的摊位,香气随着热气升腾。这样的场合自然少不了冰糖葫芦,山楂的,橘子的,酸酸甜甜的,是童年的味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再往前走,擦崖子学校赫然眼前。村里有学校不稀奇,稀奇的是,学校的名字刻在村里最古老建筑的门楣上。建筑太老了,门楼的砖已经斑驳,岁月在两扇门上刻下了细密的皱纹,沧桑扑面。院子里的古柏不知道在这里站立多少年了,山月、星空、酷暑严冬、人语兽声,宗宗件件都刻印在年轮里,站在树下仰望,向一棵树致敬。李超说,这里是真武庙,曾经用作教学场所,现在作为古迹保存。庙宇是讲经说法的所在,目的是教化民众,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目的是教育人民,在这一点上来说,有相通的地方。晨钟暮鼓、上下课的铃声,朝拜的善男信女、朗朗读书声,镜头在眼前变换,历史的真实就在眼前,不多想了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真武庙墙根下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碾棚,棚里的石碾还在用着,从痕迹看,这几天刚有人用过,碾盘和碾滚上留下黄黄的颜色,不知道压的是什么。走进去推起碾子走一圈,拖拽出了儿时的几多回忆,有苦涩,有温馨,有甜蜜。"昨天刚有人压过姜黄的。"一位路过的大嫂和我们说。"姜黄?是摊各扎用的姜黄吗?""是的,没错。"过年前摊各扎是老传统,不知道是谁的发明,白薯淀粉混合豆子面的产物,可炸可炒,醇厚绵软,深受喜爱。碾子转动,加工的不只是粮食,还有日月轮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边逛边问讯这里的历史和典故,村里人说的最多的是村背后的瞭望山, 他们说,这山一直在长高。山在长高?我们吃惊反问。是的,就是山在长高,我小时候,站在咱们这里,山顶的敌楼看得一清二楚,城门有人进出都看得见,现在你再看,敌楼只能看见一点儿,哪里能看见城门?那也不能说山长高了,也许是敌楼下陷了呢?你们问的我们也想到过,但是你上去看看,敌楼很稳固,地基也没有开裂,唯一的解释就是山的南坡长了,北坡没长。这是一个谜,有一天科学会解释清楚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说到长城,这里和其它地方一样,曾经遭受严重破坏。很多年前,人们没有保护意识,把墙砖拆了背下来,建了房屋、垒了围墙,进村看见的擦崖子渡槽居然也是用城墙砖垒起来的。还有村子里的其它军事设施,全部被拆掉了。这里曾经是什么,那里曾经是什么,村民边说边划着范围,咂着嘴说,真是可惜了了。现在意识到当时行为多么愚笨了,又有什么用呢?毁坏了就再也没法复原了。留存下来的一定好好保存,再不能破坏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正在消失的还有民间老手艺。幸运的是,我们得到消息,在这里,在擦崖子村,还有一位会焗盆焗碗焗大缸的老人,叫李宗文,我们忙不迭地去拜访了。老人家住在半山坡上,房子不旧,院子挺干净。老俩口纯朴好客,热情接待了我们。提出拍摄焗盆焗碗的照片和录制视频时,老人家把家具都找了出来,拿给大家看,但是拒绝拍摄。老人家说,东西不全,比划一下也不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作假,我从16岁就开始做这门营生,要么不拍,要么拍真实的,拍了却不真实,就砸了牌子了,从我爷爷辈就传下来的手艺不能随便这样糟蹋了,不中,不中。如果想拍,就等等,明天我就开始收拾家具,年底前能把一套家伙什准备停当,到时候挑着担子,嘴里吆喝着"焗盆焗碗焗大缸~",然后开始生火、拉风箱,那才真实。老人家边说边比划,很有些兴奋。是啊,有人问起这老手艺,能勾起多少回忆啊。春节后再来,我们和老人家约好了,互相留了联系方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一处沧桑古朴的院落前为同行的美女拍照,以时间为背景,新与旧的对话刻印在镜头里。凤举、文军两位摄影师升起了航拍器,通过高科技的眼睛从空中俯瞰擦崖关,航拍的影像资料编辑后将传给李超,作为历史资料保存。过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多少年以后,当年寻常的东西都将变得珍贵。</font></h3> 供稿:迁西县民协<br>摄影:王晓峰 王文军 李向东 刘凤举<div><h3> 王贺云 赵志和 盛振海 董文祥</h3><div><div><div><div><h3><br></h3></div></div></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