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开拓者——郭因绿学思想述评

研究郭因

<b>作者:任雪山</b>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研究也越来越热。生态学,逐渐由一门自然科学蔓延到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由一种方法论演变为一种世界观。在西方,20世纪70—8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开始呈现“绿化”态势,90年代至今发展迅速。我国生态文化和绿色研究从何时开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一般认为是从90年代开始,但如果扩大搜索范围,就不难发现有人80年代已经着手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了。这个人就是郭因先生。<br><br>一、绿学的内容<br><br>绿学的基本观点,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美化两个世界,追求三大和谐,走绿色道路,奔红色目标。“美化两个世界”,即美化人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追求三大和谐”,即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动态和谐;“走绿色道路,奔红色目标”,即大力发展文教科技,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按照人民的合理需要,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生产与分配,物质上低消耗,精神上高享受。和谐与自由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高度真善美的、低熵模式的生态学社会主义,也即绿色社会主义,去达到全人类共同幸福这一共产主义目标。而发展程序是:“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村建设,以生态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而建设生态城乡共同体、生态国土、生态地球”。其中,追求三大和谐与美化两个世界,是绿学的根本内容;人类最好地生存发展,是最终目的。绿学的基础是绿色哲学,绿学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它的本体论是天地万物多样统一论;认识论是主客互动共进论;方法论是主体(指人类)全面协调论”。<br><br>二、绿学的特点<br><br>相比中国当代其他同类研究者,郭因的绿学呈现出四大特点:1.时间早。郭因在文革中的论著《关于真、善、美的沉思刻痕》,已开始流露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思想,有了绿学的萌芽。1980年收编在《安徽美学论文集》第一集中的《美学应该帮助人民美化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一文,是绿学理论的初步表述。1987年正式提出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概念,1988年创建安徽省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学会,1991年接受《学术界》杂志和《安徽日报》专访,1992年上海《社会科学报》专题报道郭因的绿学理论。2.内容全。绿学体系庞大,包括绿色哲学、绿色经济学、绿色政治学、绿色伦理学、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文艺、绿色传播、绿色保健、绿色旅游、绿色城乡建设、绿色生活和绿色人等。其涉及的领域除了传统的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雕塑、建筑以外,还包括影视、中医、饮食、政治、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绿学真正成了一种世界观。3.重实践。郭因一向主张,做学问不应是为了寻章摘句,而应是经世致用。他呼吁美学应从象牙之塔走向人间,美化主客观世界,改善生活,建设高度和谐的新社会。80年代开始,他在安徽省内各高校、社区、厂矿宣传绿色观;自筹资金,1996年创办绿色刊物《绿潮》;1988年筹建由各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的安徽省绿学会;助推生态建设。4.知行合一。搞绿色理论的人,如果自己不过绿色生活,他的理论将很值得怀疑。郭因先生生活简单,衣着素朴,爱惜自然。所居庭院,栽满花木,不施肥,不喷药,草荒不锄理,果熟任鸟食,一派自然气象,反映了他满脑的重生思想。<br><br>三、绿学的评价<br><br>上述五个方面是郭因绿学的特点,也是他的价值所在。他通过自己的理论为当代“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发展开辟新视野,通过自己的实践为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规划新天地,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引一批人共筑和谐的精神家园。但是通观他的绿学理论,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他的语言比较粗糙简单,很多地方如白话,缺少加工提炼,不够优美生动,影响其理论的传播。恰如孔子所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次,逻辑论证不够谨严,结构疏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给郭因的信中说,“人有云,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大作适与相反,片玉段金,砌成琉璃世界。”李泽厚既称赞他思想不乏金玉光闪之处,也含蓄批评了其没有学术文章所应有的逻辑和严谨。再次,没有彻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郭因的思想基本还停留在“一切为了人”阶段,他常说,“一切学都应该为了人,都应该和人性、人道、人的命运、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对美学下的定义也是:“美学是人类为求愈来愈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优化与美化人类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一门科学。”他的理论紧紧扣住了“人”这个中心,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却很难以真正平等心对待自然,最终必然会牺牲自然的利益,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自身的生存。最后,实践范围有限,缺乏整体推广。当然,这一方面需要学者的努力,另一方面更取决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配合。<br><br>综上观之,郭因先生所倡导的“绿学”思想,庞大而全面,为当代美学文化发展营构了一个丰富、广阔的视界。它不仅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衔接,而且与当代美学发展总体趋势相契合,并会对未来“绿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启发促进。郭先生曾写过一副对联,让我们以此结尾,“是人类成员,当关心人类,愿春盈四海;乃自然子女,应热爱自然,祈绿遍五洲”。<br><br>(2008年第6期《精神生态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