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作者:汪振鹏</b> 问: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报告,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最近,胡锦涛同志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全面的阐述。建设和谐社会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热点。<br><br>我们知道,您早就提出了一种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包括有一整套实用的理论和方略,您称之为绿色理论或称绿学。并且在一直不断地宣传和实践,您的这套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领导同志和很多学者的理解和支持。今天,是否可以请您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绿色理论?<br><br>答:我们的绿色理论的最根本的观点就是“以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良好为综合目标,引导与促进人类追求与递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动态和谐,主客观两个世界的优化与美化。”<br><br>我们认为人类有一个基于根本愿望根本要求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整个人类越来越好地生存与发展,并日益完善与完美。为了承担这个根本任务,人类面临着千千万万的问题,但归纳起来只是三个根本问题: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关系;人类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物质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三个根本问题,人类需致力于三个根本事业:提高人的质量;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提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的质量以及提高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质量。为了提高三大质量,人类需要进行三个“化”:即真化(真理化)、善化(道德化)、美化(艺术化)。为了实现三个化,人类须要进行三种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文明建设、三个化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自身、人际、人与环境之际的质量,而人自身、人际、人与环境之际的最高质量便是人自身、人际、人与环境之际的不断递进的动态和谐。三大和谐应该是环环相扣的整体和谐。整体和谐是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全面协调。<br><br>人类的根本使命就是以全面协调的手段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br><br>简单的介绍就到这里,你们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我在2004年整理出版的《我的绿色观》这本书,这是我历年所写没有收入其它公开出版发行的书籍的有关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的文章、讲话稿的选编。<br><br>问:能不能请您就您的绿色理论做个简单的回顾呢?<br><br>答:我一生直接或间接经历了十年国共两党内战、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及解放后的历次运动,还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之战、中苏之战、中越之战,又还有整个世界上不断线的种种纷争与战火,特别是“文革”的十年浩劫带来的灾难。<br><br>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自然资源匮乏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社会上贫富贵贱悬殊,官场贪污腐败,富贵阶层挥霍浪费,甚至为非作歹,贫贱的人心怀不满,懦弱者忍气吞声,强项者不免越轨,不少地方黄赌毒泛滥,偷盗、动乱时有发生,无论贫富贵贱,不少人由于不同原因日趋心灵扭曲,精神畸态。如此等等现象相当严重。<br><br>眼见由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的种种不和谐而使人类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日益劣化与丑化,通过苦苦的思索逐渐形成了我的人类为了越来越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全力追求三大和谐和两个美化的想法,我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和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著的研究,找到了这套观点的理论支点。在1986年我明确地系统地提出了三大和谐和两个美化的一套叫作“大文化,大美学”的观点,在多处讲演后整理成文发表在《学术界》1986年创刊号上,1987年我又提出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的概念来代替“大文化大美学”的概念。这时我的观点已较前成套,由于有不少人赞同我的想法,就酝酿成立了一个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研究会,此后又扩大上升为安徽省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学会,学会既进行理论探讨又进行社会实践,还创办了一份刊物《绿潮》,在众多会员的努力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一套学说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系统化。我们的绿学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密切地关注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所以我们坚信我们这一套理论的生命力是会很旺盛很强劲很能持久的。<br><br>问:您认为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应是一种整体动态和谐,那么三大和谐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br><br>答:1991年我在《关于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答客问》中就回答过这个问题。我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人与人的和谐是保证,人自身的和谐是动力,三大和谐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如果人一味征服自然,把自然弄得不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了,水污染了,空气不新鲜了,一切自然资源枯竭了,人与自然和谐不起来,那也一切都谈不上了。如果人与人整年整月地明争暗斗、相互拆台、相互倾轧、相互陷害、相互残杀,甚至动用核武器,弄得人类与地球都同归于尽,那也就什么都谈不上了。如果人自身生理、心理不和谐,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这样的人也就不可能认真考虑与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br><br>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特别是有权力对自然采取重大举措的人。人与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权有钱能决定普通群众命运的人。人的身心,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支配身体的心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理该发挥其解决矛盾的主动的、积极的作用的。<br><br>问: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也就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可以请您着重谈一下人和自然的关系?<br><br>答:人不妨算是自然界的主人,但自然界的主人离开了非主人的自然界,就不能生存。人能主动地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但又不能摆脱自然的制约。人类应该关心社会与关心自然相结合,关心人类与关心一切生物相结合,关心地球与关心宇宙相结合。人类的信条应该不仅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不仅是“民吾同胞物吾与”,而且应该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应该是把自然看作人类的“无机的肉体”。我总觉得,整个宇宙、整个地球、整个人类要持续生存、不断发展,总得大家“并行而不相悖,并育而不相害”,多样而统一,多元而互补。<br><br>问:您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愿达尔文不再有市场》,为何有此一说?<br><br>答:达尔文是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世界大力扩张,把它引入人类进化领域,成了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结果使得人与天地万物斗、人与人斗,斗个没完没了,斗得天昏地暗,实在是误尽了苍生,糟蹋了历史,破坏了地球,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我深愿已被证明为错了的达尔文学说越来越没有市场。<br><br>当然,达尔文的观点可能适用于自然界的物种进化,但决不能用于人类社会。人类必须以互爱互助为原则。人类对于天地万物也必须关爱,而不能讲征服。<br><br>问:请问绿学和生态学有什么关系?<br><br>答: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创立了生态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已成为多学科交叉与相互渗透的学科群。如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等。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是:人与自然乃是一种伙伴关系,应该共存共荣,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br><br>目前重视生态已成大趋势,这是很使人高兴的。但我们只是重视生态,只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不够的。因为如果人与人不和谐,人自身不和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可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可能牢靠地保护生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发展。我们认为三大和谐是密不可分的。应该说生态文化只是绿色文化的一部分,生态学也只是绿学的一部分。<br><br>问:那么您提倡的绿色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是不是也应该这样来看呢?<br><br>答:生态经济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类经济发展不能超过自然再生产的负荷能力。很显然,它只着眼于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关系。而绿色经济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发展不仅应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还应有利于实现整个三大和谐和两个美化,全面提高天人之际、人际、人自身身心之际的整体质量,使经济既有效率又有道德地发展,从而使人类共同享受到健康的、高尚的幸福。<br><br>问:要实现三大和谐两个美化这个目标,该从哪里着手呢?<br><br>答:我们认为实现三和两美的最佳道路是:建设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村,以生态工业为核心的生态城市,进而是生态城乡共同体、生态国土、生态地球。<br><br>现在我国的生态农业、生态农村的建设正在蓬勃兴起,并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而生态城市的建设起步较晚,实施的难度也大。生态农村与生态城市怎么搞?这得通过很多人的研究与思考,通过很多地方的实践与总结,写两本厚厚的书才能说得比较清楚。我们认为原则是:物质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齐兼顾。而具体到一个城、一个村、一个企业、一个农业生产点则应根据它的现状有所侧重,对于那些生态失衡、污染严重的地方,它的生态系统本身已不能自然调节复衡,污染的环境已缺乏自净能力,就应该一律把环境效益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不惜牺牲一些眼前的经济效益,采取一切措施致力于保持生态平衡和防治环境污染。<br><br>说发展是硬道理是对的,但这种发展必须是上对得起祖宗,下不祸延子孙的可持续发展,而在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造成了极其困难的局面时,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约束一下发展,讲究点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分清主次、循序渐进也是非常必要的,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br><br>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要使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应该把解决贫富差距、贵贱差异、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平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证。<br><br>问:三大和谐是人类孜孜不倦,矢志不渝的追求,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和谐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吗?<br><br>答:和谐是理想,也有现实,不和谐是现实,但决非理想。<br><br>和谐是目的又是过程,不和谐只是过程而决非目的。<br><br>和谐是一种动态,是一种不断上升的动态。不和谐也是一种动态,却是一种正常人总力求避免的动态。<br><br>人类总是力求克服不和谐而走向和谐,又从新的不和谐走向新的和谐。螺旋上升,前进不已。<br><br>提倡追求和谐,难以根绝不和谐。但只要追求和谐成为全人类的自觉,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气候,就总可以使人不致于蓄意制造不和谐,就总可以使不和谐不至于成为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大气候,甚至可以使不和谐消弭于无形。<br><br>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从提出和平发展到提出和平崛起、再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再到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是非常正确的,非常鼓舞人心的。在我们看来,也可以认为是对我们20多年来进行三和两美的绿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重大精神支持。我们将为实现国家这一十分正确的决策尽量地贡献我们绵薄的力量。<br><br>(本“访谈录”最后经郭因先生审定。刊于2005年3月《社联通讯》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