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记得李老师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生理疾病是自己难受,心理疾病是投射出去,看谁都不顺眼。因为一直以来对投射不是很清楚,所以对照许又新教授的《心理学基础》,好好学习了一下。</h3><h3> 把本人不愿承认的情感、意图和观点等错误地归于别人,这种防御机制(所有的防御机制都是有助于理解人心理的理论构想)叫作投射(狭义上的)。投射可以看作是跟反映正好相反的过程,它不仅能反映客观存在,还把情感、观点和价值观投射到客观事物上。广义上的投射,就好比我们在心情愉悦时,觉得花儿在含笑,鸟儿在欢唱,而心情忧郁时,天空显得灰暗,一切了无生气,连流水也在呜咽。</h3><h3> 健康的投射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当事人知道(尤其是他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看世界,使世界染上了主观的色彩,如同我们知道花不会含笑,也不会发愁,只不过是看花人的心情不同罢了;二是投射具有建设性,甚至创造性,如同他创造了美,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或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反之,如果当事人不知道或者不承认自己在投射,认为客观世界就是主观上所渲染的那样并且投射不但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还妨碍或破坏了人际关系,这样的投射便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态的。如自卑本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却很容易认为别人看不起他,爱说别人自高自大而本人骨子里却自高自大的严重,经常骂周围人自私自利的人恰好本人很自私,这样的投射都是不健康的。</h3><h3> 把自认不好的观念和态度硬栽在别人头上,是投射最常见的形式,可以称之为推诿(诿过于人)。推诿愈甚,自知之明越少,而自知之明的缺乏又反过来使推诿更进一步,这样一来,病态可能日趋严重。如恐惧症病人把内心产生的强烈恐惧投射到客观的别人或物件或处境而有病态的回避。</h3><h3> 投射也是具有偏执人格特质的人最常采用的防御机制。这种人警惕性很高,过分挑别人的错,对来自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对于这种病人,应尽量避免直接提问,而去试作推断,如以“我估计你今年30多岁”来探知其真实年龄。礼貌、诚实和尊重是与偏执者相处最关紧要的规则,如果说话偶尔有错,应立即真诚表示歉意绝不可文过饰非。然而,即使是病态的投射,也往往包含着点滴的真理。Havens提出的“反投射”即是一种很有用的技术。其策略是对病人缺乏充分根据的过分猜疑不与争辩,而用“看来……”、“……是可能的”一类的措辞表示对病人理智的信任。只要治疗者能促使偏执者在言语行动上趋于理智而不出轨,治疗便会取得一定进展。</h3><h3> 只有深入理解投射机制的各种心理表现,才能与偏执者进行逐渐深入的交谈,从而有效帮助病人妥善处理各种问题。</h3>